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裴艳玲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雪小禅
出版社 海峡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裴艳玲传》编著者雪小禅。

本书是我国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裴艳玲的传记。裴艳玲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艺术大师,在河北梆子和京剧两个剧种都有很高的造诣。传记从人生、爱情、生活,三个角度讲述了裴艳玲,特别是人生,循序渐进地讲述了裴艳玲的成长过程。描绘了一位5岁登台,9岁挑班,十几岁给毛主席演戏,少年时便红透中国,“戏比天大,视戏如命”的艺术大师形象。

内容推荐

《裴艳玲传》编著者雪小禅。

《裴艳玲传》内容提要:她是裴艳玲,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五岁登台,九岁挑梁,十三岁唱红。

她转艺多师,戏路宽广,文武皆备,唱、念、做、打俱佳,京、梆、昆、乱不挡。娇娇女儿身,却擅演一身正气、铁骨铮铮的血性男儿。高亢嘹亮的嗓音,行云流水的行腔,干净利落的动作令人拍案叫绝。

有人说,梅兰芳演女人演得最好,而裴艳玲,演男人演得最好!如果你知道梅兰芳,那你同样应该知道裴艳玲。  

她与共和国共同经历了梨园的风雨飘摇,她悲欣交集的多半生亦歌亦泣。尽管传统艺术的式微和京剧的沦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裴艳玲在,有裴艳玲这样一代卓越的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就有机会继续顶天立地地存留人间。  

她,注定是一个传奇。

目录

第一章 身世和成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第二章 从学艺到少年红她是和这个世界来较量的,和命来较量的

第三章 台上台下起想当年事好不惨然,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第四章 黄金时代要把从前没唱的戏全唱回来

第五章 “叛”是最好的热爱前怕狼后怕虎,什么也干不成

第六章 从风口浪尘到漂泊十年她早已不在江湖,江湖却仍有她的传说

第七章 唱他个轰轰烈烈戏是我的梦,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命

第八章 儿女情长我在台上努力地演啊演,其实就是为给一个人看

第九章 我行我素活到没有性别没有年龄,绝对是一种境界

第十章 寻根与传承我这身好东西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第十一章 不是尾声的尾声

试读章节

年幼的裴信无法选择,跟着母亲嫁到了一个陌生的家庭。

她只记得爹抱着她哭成了个泪人儿。她不知道什么是离婚,只劝爹:“爸爸不哭,不哭,信儿过几天就回来。”

后爹记忆中总是黑着脸。她多想爸爸呀。爸爸多疼她,给她买糖葫芦,给她做新衣服。而在这个新家里,她什么也不是。不,也许是别人的撒气筒。

她梦见爸爸带着她去天津玩,给她买了~大串糖葫芦,她在梦中舔着那些糖,然后说“爸爸吃爸爸吃”,醒来发现是个梦,枕头都湿了……

不久,同母异父的弟弟又出生了。在重男轻女的传统年代,可想而知她的境遇是多么凄惨!吃不饱穿不暖,远离父亲的呵护……虽然娘是亲娘,可因为嫁过一次人,而且还要照顾弟弟,看丈夫脸色,哪里顾得上她呢?

有一次饿了,她偷吃了一块窝头,被大人知道后,暴打了一顿。她委屈地哭了,坐在台阶上想家,想傅家佐那个家,想爸爸,那个最疼爱她的人!

她不知道,父亲也在思念她。

一气之下离了婚,原以为自己可以把一切割舍了!没有想到,夜里做梦是小裴信,白天一睁开眼睛还是小裴信!小裴信!是他的心肝宝贝,是他的心尖尖。小裴信的一举~动仿佛就在眼前一样,针扎似的疼!

这是他们父女的缘分。和血缘有关系吗?说有也有,说没有就没有。裴聚亭想明白了,自己没法和命拧!

他得要这个闺女,他离不开这个闺女!闺女在家的时候就跟他亲,让他背着抱着,让他骑着自行车带着满田野转……

“爸爸,你会永远喜欢我吗?”

“会哟!”

“爸爸,你会永远在我身边吗?”

“当然会哟!”

他不能没有她,他常常在梦里梦到女儿:“爸爸,你教我翻跟头呀;爸爸,你带我去赶集呀;爸爸,你看我的小翻和旋子可以吗?爸爸……”

小裴信,还骑在爸爸的脖子上,和一个小公主一样,得意扬扬地在春天里吹着肥皂泡泡……裴聚亭梦到小裴信哭着来找他,“爸爸,快来救我,爸爸,我想您……”小裴信浑身是血,眼睛是肿的。

不行,他必须要回小裴信!他和乡政府提出离婚要重新改判,因为他不能没有这个孩子。这孩子是他的命!

小裴信在那个家,受尽了苦寒。

小小的她,就知道了看人脸色,知道怎么能混口饱饭吃。

爸爸来看她了。

她如小鸽子一样飞出去,然后求爸爸:“爸爸,我要和你走……我要回家。”她眼泪流得湿了爸爸的衣襟。裴聚亭横下心来:“一定要要回小信!”

60多岁的裴艳玲谈论此事时说:“姑姑套了车过来接我,说老家开庙会,奶奶想我了。当时我妈傻啊,就让我去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回家喽!小裴信嚷着。在她心里,傅家佐那个家才是家。虽然也破,虽然也不富裕。

一回到父亲家,她就由全家轮流抱着。大伯大娘一边喂糖,一边挨个教她:“记住,要是有人问你跟谁过,你就说,我跟我爸爸过!”小小年纪,她面临和很多离异孩子一样的疼痛与心酸……但她真心想跟着爸爸过,爸爸,多亲呢!她小小的心里,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心里,那个人,就是爸爸。

在这里,父亲宠爱着,姑姑疼爱着,给她梳小辫子,给她买糖吃。

她又恢复了活泼的天性。

P8-P9

序言

裴艳玲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她的艺术与人生,浑然天成,纯净明朗,处处体现出既刚且柔的大师风范。

裴艳玲这一辈子主要的生活内容,就是演戏,她为戏而生,因戏成名,同时,她也由于在戏曲表演领域的成就获得了巨大满足。能够毕生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的人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感,就是乱世中守望有价值的人生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就在天道沦落,许多人都在怀疑传统的价值和京剧的意义的年代,裴艳玲一如既往,超越了这个纷繁与崩塌的世界,她是这个时代的超人。她显现出自己独有的风骨,同时也代表着这个时代京剧所达到的高度。尽管传统艺术的式微和京剧的沦落早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裴艳玲在,有裴艳玲这样一代卓越的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就有机会继续顶天立地地存留人间。

京剧起于清朝,京剧的家谱很复杂。京剧不到两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受昆曲之影响,有秦腔为先导,因徽班而兴盛,借汉剧才成型。但是最后成型的,同时在美学上最少受关注的,是京津冀一带、包括整个华北地区均十分流行的梆子。

裴艳玲虽然年幼时就接触京剧,但从所受科班训练的角度看,仍可称梆子出身。其实在她之前,梆子出身的京剧名家并不在少数。最著名的当推田际云,就是裴艳玲新戏《响九霄》的主人公。“响九霄”是田际云的艺名,清末他以梆子、皮黄两下锅的身份成为内廷供奉,更与俞光耀、谭鑫培、余玉琴共同担任精忠庙庙首。“四大名旦”里,苟慧生和尚小云都是梆子出身,他们各有所长,数十年里和梅兰芳、程砚秋互不相让,成为京剧最辉煌的时代中耀眼的明星。此外,还有民初京城最著名的坤伶刘喜奎,她也是梆子出身,当年京城茶园里连谭鑫培都曾自叹不如的红角,若不是因厌烦了豪客们的纠缠而嫁人歇业,恐怕京剧史也会因她而改写。

虽然曾经有众多梆子出身的京剧名家,但是裴艳玲在戏剧行里的存在及其艺术取向是有其特殊性的,她和她那些同样经受了梆子科班严格训练的前辈们,有许多极关键的差异。因为从田际云算起,前述各位进入京剧一流表演艺术家行列的梆子名家均应工旦行,而且都偏于花旦或武旦,唯有裴艳玲是从梆子的武生入行,中年自然而然地转向京剧老生和武生一路,从这条通道,她又进一步掌握了京剧里那一批源于昆腔,且仍唱昆腔的武戏的表演精髓,卓然成一大家。

所以,裴艳玲所展现给观众的,是从梆子、京剧到昆曲各不同剧种既有差异又相贯通的传统中,最深刻、最内在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之精髓的行当与剧目。在美学的意义上,戏曲史上陆续形成的生、旦、净、末、丑各行的训练及其传统,固然均有其风格、特点和价值,但是我们也不妨指出,京剧的不同行当实有不同的文化意义,老生和青衣之所以一直在京剧业内有特殊地位,决非偶然。老生是庄严而深沉的,冲淡平和,苍凉古朴,就如青衣必须是娴静而文雅的,温柔敦厚,端庄秀丽;这两个行当之所以最能够代表京剧的精神与价值,就是由于它们中最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塑造和表现的一系列鲜活的戏剧人物,足以让观众透过人物看似平实的唱腔与举止,感受到内在的人格高度和情感深度。民初以来,有人开始放肆地讥笑青衣的表演规范犹如“抱着肚子傻唱”,京剧旦行的表演越来越趋于俏丽放荡,在花旦背后体现和代表的却是为流俗裹挟的方向,所以最后才会落到《纺棉花》《大劈棺》盛行的结局。商业社会的法则背后是平民化的取向,然而这种方向无论如何都不能看成是艺术的正途。相反,裴艳玲中年之后最擅长与喜爱表演的剧目,从昆曲的《夜奔》《蜈蚣岭》《寄子》,到京剧的《翠屏山》等等,梆子的力度与优势依稀还在,却早就得到了质的升华。她的表演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尤其是如渊停岳、八风不动的造型,既要靠数十年如一日的苦练,同时更是美学的需要,充溢了经典的韵味。从她的表演中我们看到,京剧的武生,尤其是继承了昆腔的传统武生,讲究的并不是如卖解者流的火爆炽烈,而是将戏曲的唱、念、做、打有机地融为一体的最好范本,这就是中华文明所崇尚的黄钟大吕的正音。  艺术的道路有千万条,不同剧种、不同风格乃至于不同的行当,无法简单地区分高下。然而艺术又是有正变之分的,我们可以理解并尊重民间草台前观众的野趣,但并不意味着就只能无视、必须泯灭京剧、昆曲与梆子、花鼓之间的差别,至少在裴艳玲这里,剧种的选择,同时伴随的是艺术内涵以及表现力的提升。梆子给了裴艳玲力量,她却在京昆中,学会了驾驭和控制;梆子给了裴艳玲外露的张扬,她更在京昆中,掌握了内敛和含蓄。

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领会京剧,也不足以理解裴艳玲。

裴艳玲最精彩的篇章在舞台上,但雪小禅这本书,展现的主要是裴艳玲的另一面,裴艳玲的生命历程与她的舞台不可分割,但另有一番动人的景致;这本书说的不只是戏,更是裴艳玲的人格成长的过程。领悟裴艳玲的艺术必须进入剧场,在那里才能感受到她一出现就震慑一切的气场;但是雪小禅给裴艳玲写的传记,能够让我们直接触摸她的生活轨迹、她的情感历程、她的人生境界,让她的艺术更增添一层光华。

裴艳玲一生坎坷,却始终光明磊落,如霁风朗月。她经历了比一般人更多的磨难,生活造就了她比普通人更坚毅的性格,疾恶如仇。但是雪小禅的书告诉我们,在裴艳玲的内心深处也有柔情万种,还潜藏有幽默与放达的一个角落,可惜命运对她太过苛刻,生生地逼出了她的强悍。雪小禅是懂裴艳玲的,不仅深爱,而且相知。

雪小禅的书里写道,裴艳玲的父亲决定让她学戏前残忍地告诉她:“学戏的人,要有九条命,一条条的死了,最后,戏才能学成。”裴艳玲学成了。而学成的过程中,那一丝丝从她身上被抽走的,都是些什么,留下的又是什么?

所以,让我们一起细读雪小禅的《裴艳玲传》。

后记

雪小禅

跟随裴先生一年多,写下洋洋洒洒二十几万字她的传记——猛然回首的刹那,心里却是空白。倘若一直在一个人的身后,她会遮住你的光芒,但你又愿意被遮住。我现在的感觉,便是这样。

裴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想,她首先是一个女人,有夫有子有家有生动的爱情;接下来才是一个艺术家,一个或许后无来者的一代坤生。她是长发“男儿”,饮誉梨园。她一出场,就有一种霸气——不可一世、我为君王、豪气冲天、艳惊四座。

她注定是一个传奇。

写裴先生的文章太多,浩如烟海,随便一篇都是裴先生的戏如何好,人如何凛凛,但真正读懂裴先生的有几人?陌上尽是看花客,真赏寒香有几人?有人看了她一辈子的戏,谁知道她内心的孤傲苍凉?谁知道她可以真的为戏生为戏死?

她少年时便红到苍茫,不自知之间,天地玄黄里,梨园就有了她这一号——5岁登台,9岁挑班,十几岁给毛主席演戏,又因一场微妙的爱情惊天动地,再加上人红是非多,小小年纪,早就一把苍绿。

但她仍旧有颗少年心,一心扑在戏上。她晚年在《响九霄》中唱道:“戏是我的天,戏是我的命,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根……”这其实是她一生的写照。她说,如果不唱戏,不知道自己还会干什么。我不同,不写作,不当作家,我或许会过得更好、更幸福,也许当一个普通女子,鲜衣美食,庸俗而日常地活着。可是,裴先生不同,她只能选择唱戏,或者说,是戏选择了她。彼此确认,别无选择。

她不好吃,简单的小菜,包个饺子,煮碗面条……年轻时架个电炉子烤馒头片,散了戏,就着小咸菜,吃得又香又美。老了,又有钱又有名气,仍旧朴素贞静。大饭店她吃得不香,我们去香港演出之前在她家包饺子,她就着几瓣大蒜,边笑边说:“好吃好吃,家常饭我最爱吃。”她吃饭踏实认真,那大蒜算是她的最爱,家里的餐桌上总有剥好的几头蒜。

她亦不好穿,衣服就那么几件——一水儿的中式对襟衣服,老裁缝做的,一缝几套,春夏秋冬都有了。因为永远传统,所以永远前卫。宽袍大袖,再裹上一条肥裤子,往那儿一站,所有人全矮下去。没办法,有些人天生为舞台而生。她喜欢“戏子”二字,说自己是天生的戏子,再有气场的人,往她旁边一凑,立刻矮半截。去香港演出的时候,我跟裴先生在后台化妆。她脱去外套,再脱去秋衣,露出一件男式大背心。老牌子,天津“白玫瑰”牌,看后心里一酸,继而喜悦——大家就是如此,管他呢,舒服就好,8块钱的背心一穿,到台上照样艳惊全场。

她自然不知有内衣叫“维多利亚的秘密”,亦不知有包叫LV、GuccI……她也戴名表,但不知名表牌子,那是戏迷所赠,是给她的生日礼物。这些奢侈品于她就是日用品,无半点炫耀,因为她不自知。她只知道,戏演不好,是天大的事。

她几乎不用化妆品,用清水洗脸,但皮肤又这样好,于是偷偷看她到底用什么。总是看到那盒雪花膏,2块钱的,如此而已。

她爱茶,家里养几百把紫砂壶。

养紫砂壶如养人,每把壶脾气不一样,她都懂得。到她家喝茶、聊天、谈戏,是很多艺术家曾经亲身体会并欢喜的,一定要谈到后半夜,一定要谈到尽兴。有一次在廊坊的白鹭原茶馆谈戏,不知不觉天都亮了,散的时候已是凌晨5点,已经有人出来跑步。她不管你听不听,一路谈下去,只是戏,无他。越听越上瘾,慢慢“中毒”,成为“戏痴”,然后一路随她到天涯,跟着她演的《钟馗》《夜奔》……也哭,也笑。

她骄傲狂气,一般人不放在眼里。不放在眼里便沉默,一言不发。倘若逼着她,她也发——站起来破口大骂,才不管你有多大名气,是什么权贵,她说:“这不是个讲理的年月,我不愿意说话。我觉得好,就参与,觉得不好就不参与。你非让我说,我就骂娘。骂你了!怎么了?你不让我来,正好儿,我去遛狗。”这样的贞烈品德,几乎独一无二。裴先生身上有一种凛凛气息,不容靠近。那是一种特别高贵特别干净的气息,闻得到,也嗅得到,可是一般人做不到。

有时候觉得她既没有性别也没有年龄,这其实是人生最高境界。有哲人说,人的最高境界是雌雄同体。她站在那里,宽衣长袍,短发凛然,眼神又似少年。她65岁,依然英姿飒爽,有时似孩童,奔跑着扮个鬼脸,又喜爱那田野间的自然之物,去挖红薯、剥花生……家里仿佛大自然一样,最原始的木材自己做成床,大俗到大雅。

到了裴艳玲的家,就仿佛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她的民间情结之深,体现在很多家居细节上。乡间轧场的碌碡,水井边的石头,喂马的槽子,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木窗……搬到她家里,就成了艺术品。

裴艳玲从农村来,带着地气。她喜欢这些东西,也迷恋那大地散发的气息。坐在木桌前,喝茶,养那些紫砂壶,抱着小狗说话,听戏,这就是她的生活了。简之又简,素之又素。

很多人慨叹,这才是裴艳玲,与众不同。有几次看她在后台候场,满后台都是花红柳绿的女演员,假睫毛、华衣、低胸、精致发型……只有她素着一张脸,男孩儿一样的短发,安静凛然地看着前方……她就这样以最清冽的方式打败了那些浓妆艳抹的脂粉之气。

彻底倾倒。

裴先生演了一辈子戏,最后不懂了:“我到底要什么?”她不停追问。

其实人到高处,总是在问。就像沈从文先生也在追问,最后终于给出答案:“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有多少人理解裴先生呢?她演了一辈子男儿身,都是大英雄,私底下也未免有了几分男儿英气。她不像凡间的老太太,65岁了,却依然是少年模样,眼神忽而露出狡黠,忽而单纯干净似孩童,没有老年人的暮气。

每每有戏迷千里万里追赶,亦有追随几十年的“粉丝”。她有时记得,有时不记得——早已“静闻真语世情空”,只演自己的戏,好像台上只有她一个人。她无视台下,也根本不必讨好观众,这一辈子,她只负责讨好戏台。她伺自己,够一个“戏子”了吗?“戏子”,多好听的一个词,她愿意生为戏子死为戏子,来生来世,还是戏子。

去香港演出,她化好妆坐在镜子前。化妆室只有我和她。她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我看着镜子中的她,一言不发。镜子中是一张没有年龄的脸,演了60年戏,每一场有每一场的气息,她或许早把自己当成戏中人了。

戏散了,台下疯狂了。她跳上鼓师的背,吹着哨子,仿佛少年。我呆立在侧幕旁边,潸然泪下。无数个夜晚,她亦提起自己曾经如何不易,被孤立,被围攻,被伤害……但她依然如野草,春风吹又生。她依旧站在戏台中央,兀自光芒万丈,无人可以取代。“只要能唱戏就好,只要能唱好戏就好……”她三句话不离戏,离了戏,她活不了。

人,渐活渐老,阅尽风霜,她一生太丰满,可是,风骨总在那里支着。她看破过,也看透过,放弃过很多,也得到过很多,但有一样她把它当成命一样从不曾放弃——她的戏。

人到最后要什么?剩下什么?她多数时候一个人,守着有一堆老家具的大房子,养着六七条小狗,抱着复读机听戏。总是听余叔岩,她说:“老的好,老的有味。”有一次到她家去,正是秋天,小院子里铺满了细碎的阳光。透过窗户看到先生,她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屋子里响着余叔岩老先生的《十八张半》。她身边趴着几只小狗,也在睡觉打呼噜,阳光打在她的脸上,呈现出一种金属的光泽。那一刻,忽然悟到她说的话:“人到最后,剩下的只有自己和自己身上的那点玩意儿。”

裴氏艳玲,所有的一切,都是她自己的前世与今生。前面的路还有多长?她并不知道。可是,她一定知道,无论还有多长,她的前世或今生一定还会选择唱戏。你听,她在唱:“戏是我的梦,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命,戏是我的根……”你看,她的脸上身上,闪现出一种动人的光泽。那是一种无法复制的光,只有一生追寻它的人才能得到。

台上的她,历经了风霜雨雪和人世沧桑,上台来就让人动容——她不开口,已是满台风雪、哀而不伤的沉静与大气,她,已经成为自己的角儿,无可抵挡,凛凛然,萧萧然。

她一步步向着光的方向走去,那更光亮的地方,是她所向往的、所追求的。她一个人,走得很坚定,带着一意孤行的眼神,带着所向披靡的神态。

历时三年,写就《裴艳玲传》。却觉意犹未尽。感谢所有接受过我采访的老伶人、艺术家、戏曲专家、戏迷、学生,还有裴艳玲的老朋友张群生、赵景之等老领导,特别感谢河北省文化厅文艺处贾占生处长,感谢他陪我去了很多地方采访:裴艳玲故乡沧州肃宁、辛集、北京、石家庄等,并且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照片。

一万戏迷眼中有一万个裴艳玲,一千个作家笔下有一千个裴艳玲,这只是我笔下的裴艳玲,它带着自己独特的标签和气息。

我曾经说过,此生,我只给一个人写传,而且只写这一个传记。从此永不再写传记。这个人,就是裴先生。

最后,感谢傅谨先生为本书作序,感谢贾占生老师为本书提供照片,感谢所有对我提供帮助的朋友们。

让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她的艺术踪迹——  5岁登台,9岁挑班,13岁红遍全中国。

1976年,《宝莲灯》照亮戏曲界。

1983年,《哪吒》闹翻中国的大江大海。

1985年11月,她以昆曲《林冲夜奔》《钟馗》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赢得了大会为她特设的“演员特别奖”,并获得当年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一名,戏剧大师曹禺、吴祖光称她为“国宝”,吴祖光先生还赞扬她演出的《夜奔》是前无古人的。

1988年,裴艳玲主演的电影《人·鬼·、情》在法国和巴西举办的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荣获国际大奖。

1995年,她在成都以河北梆子《武松》一剧参加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专家称她为“功透骸外”的全才大武生演员,荣获特别演出奖。

1995年,她梅开二度,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6年,她荣获中国文联评选的首届“跨世纪之星”称号。迄今为止,荣获这一称号的只有两位艺术家(另一位为京剧名家李维康)。

2008年11月8日,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获特别荣誉表演奖。

2009年荣获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梅花大奖”。

2009年获白玉兰“特别贡献奖”。到目前为止,得奖的只有4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0: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