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开富编著的《大彭史记》全六十卷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经纬交织,横排竖写。“横排”, 就是按照彭氏的历史发展状况分门别类,研究彭氏历史的横向关系。“竖写”,就是纵述史实,按照彭氏的发展进程,从溯源寻根,主干世系,人物业绩,流布名门,仁人贤达,文化典籍进行客观记述。力求反映彭氏在各个历史时期经历治乱兴衰的发展历程,深入地寻绎彭氏历史中所蕴藏的文化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彭史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彭开富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彭开富编著的《大彭史记》全六十卷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经纬交织,横排竖写。“横排”, 就是按照彭氏的历史发展状况分门别类,研究彭氏历史的横向关系。“竖写”,就是纵述史实,按照彭氏的发展进程,从溯源寻根,主干世系,人物业绩,流布名门,仁人贤达,文化典籍进行客观记述。力求反映彭氏在各个历史时期经历治乱兴衰的发展历程,深入地寻绎彭氏历史中所蕴藏的文化智慧。 内容推荐 彭开富编著的《大彭史记》全面深入地记述彭氏历史,力求反映彭氏在各个历史时期经历治乱兴衰的发展历程,深入地寻绎彭氏历史中所蕴藏的文化智慧。《大彭史记》写作富有创造性和探索性,力求历史写作与阅读韵味中找到平衡,能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目录 第一篇 彭氏渊源血脉世系(第一卷——第十二卷) 第一卷 查典籍寻根问祖阅谱牒饮水思源 第二卷 筏铿公脉缘黄帝彭氏族胄衍彭城 第三卷 太始祖励精图治大彭国强盛祥和 第四卷 荆南山先祖拓荒舜天子武夷讨教 第五卷 商王妃采女问道养生法彭祖传方 第六卷 谋生存几度迁徙图振兴三建彭国 第七卷 楚国亡又迁陇西永嘉乱再徙江南 第八卷 理宗谱先知主干明世系再解分支 第九卷 官世袭居无定所家春秋频有风波 第十卷 西汉末淮阳郡望祖籍地官宦人家 第十一卷 盛唐起家族中兴后裔旺俊伟辈出 第十二卷 宋元间向南迁徙明清时往西进发 第二篇 彭氏勋业权臣名将(第十三卷——第二十八卷) 第十三卷 历朝有开国名将古今多治世贤臣 第十四卷 灭秦楚彭越封王兴汉室功臣蒙冤 第十五卷 大司空位高权重长平侯见险还乡 第十六卷 彭宠公助刘兴汉燕王爷卧榻亡身 第十七卷 彭乐公骁勇善战 陈留王功高盖主 第十八卷 唐玄宗三召贤臣 构云公几度辞官 第十九卷 彭歼公文韬武略安定王归楚联姻 第二十卷 延年公为官清正潮州史解民倒悬 第二十一卷 汝砺公状元及第居高位吏部尚书 第二十二卷 御史台刚直敢言龟年公忠心忧国 第二十三卷 明宰辅权倾朝野彭时公犯颜直谏 第二十四卷 彭泽公兵部尚书平贼寇声名大振 第二十五卷 彭鹏公清廉无私康熙帝赏赐有嘉 第二十六卷 家屏公直言蒙冤乾隆帝枉杀汉臣 第二十七卷 玉麟公兵部尚书老将军谅山大捷 第二十八卷 彭德怀功勋卓著大将军青史留名 第三篇 彭氏贤能趣闻轶事(第二十九卷——第四十一卷) 第二十九卷 赴科举三场考试夺魁首十大状元 第三十卷 登皇榜诸多进士看青史几个闻名 第三十一卷 尽孝顺先贤风范行仁义宗族美德 第三十二卷 彭城公开启湘西土司王子孙世袭 第三十三卷 彭耜公皈依道教大师兄刊行经典 第三十四卷 莹玉公传教起义率红巾抗元牺牲 第三十五卷 明玉珍称帝于蜀彭皇后垂帘听政 第三十六卷 受章妻行善积德彭公府誉满乡间 第三十七卷 书香第世代登科定求公爷孙状元 第三十八卷 端淑公巴蜀才子抒抱负写诗作赋 第三十九卷 赴京考运河奇遇武状元阳春鼎甲 第四十卷 家珍公献身民国 大将军收功弹丸 第四十一卷 彭湃公领袖风范 为真理视死如归 第四篇 彭氏文化精典华章(第四十二卷——第五十二卷) 第四十二卷 众泰斗赞颂祖绩彭文化博大精深 第四十三卷 看文采名流竞秀论精典佳作纷呈 第四十四卷 是奇才身怀绝技为良师自有高招 第四十五卷 办书院名师讲学育良才彭人尽心 第四十六卷 立祠堂慎终追远重孝思祭祖敬宗 第四十七卷 修谱牒历史悠久续春秋华章永存 第四十八卷 厅堂号家族标志祖籍地郡望发祥 第四十九卷 唐宋兴昭穆班排宗族分尊卑长幼 第五十卷 传祖训重振家声 明族规和睦相循 第五十一卷 彭姓多名胜古迹 中华遍祖宗功业 第五十二卷 读诗词回味精典赏楹联细品名篇 第五篇 彭氏流布名郡望族(第五十三卷——第六十卷) 第五十三卷 谈彭城环籍而居说苏皖频出名门 第五十四卷 秦汉间陇西郡望西晋末江南创业 第五十五卷 淮阳郡世系分明 齐鲁豫彭氏显赫 第五十六卷 盛唐起家族中兴宜春郡子孙繁茂 第五十七卷 喜荆楚彭氏兴旺看湘鄂派衍众多 第五十八卷 潮州派燕翼贻谋粤桂台后裔发达 第五十九卷 闽浙省支派繁多 众世系贤能辈出 第六十卷 天府国荒芜不治 明清时湖广填川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十一卷 盛唐起家族中兴 后裔旺俊伟辈出 诗曰:宜春诸彦争相从,科举进士竞高中; 文臣谋略成天柱,武将英姿映彩虹! 话说自隋唐以来,朝廷任官实行科举取士。凡举子在京师参加殿试被录取为进士的,称为“进士及第”,考中进士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自唐代始,科举进士及第后,便可“一举成名天下知”,光宗耀祖,身价百倍,甚至可以扶摇直上。唐朝以来,彭氏中进士者不计其数。景直公在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中戊申科进士第一,为状元。以后,从景直公始至构云公后裔,六代中竟出了一个状元、十名进士。 唐朝至北宋初期,即唐高宗永徽元年庚戌岁(650年),至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共历335年,历13世,代跨为26.8年。明远公次子景直,字美正,瀛洲河间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中戊申科状元。景直公子构云,唐开元二十三年乙亥(735年)进士,因其博学多才而被唐玄宗(712—755年)三次征召不仕而隐江右宜春,娶欧阳氏,生泾、治、江、海、滋五子,其后代代相传。构云公之子彭滋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登进士第,任洪州(南昌)进贤令,其孙彭倜,与兄彭伉为唐德宗贞元七年辛未(791年)同科进士,官任宜春令。构云公曾孙彭辅,为唐武宗甲子科进士,官任信州长史,授金紫光禄大夫;彭辅弟彭轴为唐宣宗时进士。彭辅生五子:钰、琳、璋、歼、城都中进士。至师爽公,史载仅允颐一子,是所谓命悬一线,但最终是他开启了吉、寿、尧、嘉、喜五大房,为江南彭氏人口的中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至此,以宜春始祖构云公形成的宜春世系,标志着彭氏的又一辉煌时期的到来。世人为称颂彭族之兴旺,曾流传有“五雷惊天地,星云过九州。江南生贵子,吉水占鳌头”的民间歌谣。至师字辈,又有“九子十三知州”之说。到元明时期的彭时、彭华辈,在庐陵、安福一带,更以“五里一进士,十里一状元”而闻名朝野。彭姓宜春派,由于其子孙发达,迅速繁衍及湖南、湖北、四川、河南、山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以及云贵等南方诸省。如今构云公的子孙遍布中华大地,远播海外,号称占据中华彭姓总人口的半壁河山,雄踞华夏。彭构云为迁江西宜春始祖,被唐代以后的彭氏奉为“中兴之祖”。 唐朝至北宋初期,彭氏世系(第106世一第118世)如下: 第106世,彭明远:仲德公之子。字镜高,号毅侬。唐中宗景龙三年己酉(709年)以子景直贵,例授礼部侍郎,诰封金紫光禄大夫。公幼通文学,乐善好施。后徙居江西宜春。原配郭氏生一女;次配林氏生三女;再配朱氏,诰封一品夫人,生子景直。 第107世,彭景直:明远公之子。字美正,号品方。生于唐中宗嗣圣元年甲申岁(684年),瀛洲河间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中戊申科进士第一名,为状元(为彭姓第一位状元公),时年方24岁。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官太常博士,进礼部侍郎,诰封金紫光禄大夫。公穷研经史,博学能文章。为人“通理内融,含晖外静,文尚典雅,学穷精博”。后仿从父于宜春,遂家于此。原配魏氏生二女;次配邓氏诰封一品夫人,生子构云,另生一女,与夫合葬河间集云峰下。 第108世,彭构云:景直公之子。号廷鉴,号梦鲤。先世居瀛洲河间。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乙卯(715年)正月十五辰时。唐开元二十三年乙亥(735年)登进士第,二十五年丁丑(737年)官江西袁州刺史;二十八年庚辰(740年)致仕。爱袁州风俗敦美,物产丰富,遂定居宜春合浦。唐天宝二年癸未年(743年)时袁州刺史李琮、宜春县令刘撙奏闻于朝,上遣中使齐延丘以蒲轮礼征三次始行,命官大学博士辞不就而拂衣林下,隐钓袁州震山不仕,时人号日彭徵君。天宝十三年(754)再召赴京,辞归故里,上遣中使房嘉送归,御赐金帛副衣,诰封金紫光禄大夫,赐所居乡日“徵君乡”。殁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丁未(767年)冬月二十九日辰时,享年53岁。葬袁州郡东原三十里上岭村。刺史郑謇志墓碑铭。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彭家屏任江西布政使时,重修构云公墓碑。配欧阳氏,诰封庐陵郡夫人,生于唐睿宗景云二年辛亥岁(711年)三月初三寅时,殁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癸未(803年)二月十六申时,享年93岁。生五子:东里(泾)、南容(治)、西华(江)、北叟(海)、中理(滋)。生四女,俱适宦族、名卿。 第109世,彭滋:构云公五子。名中理,字世臣,号文在,另号元吉,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乙未(755年)九月初九辰时。唐宪宗元和元年丙戌科(806年)进士,元和三年任江西洪州(南昌)进贤县令。殁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十月六日辰时,享年87岁。配李氏,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壬辰(752年)二月初四戌时,殁于唐宣宗大中元年丁卯(847年)十月二十九午时,享年96岁。与夫合葬东原上岭村。生三子:伉、倜、仪。长子彭伉,字维嵩,号岳高,登唐贞元六年(790年)庚午科进士。历官石泉县令、岳州录事参军,升大理寺评事。配张氏,生子达、远。三子彭仪,字维岳,号如天,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壬子(772年)冬月三日辰时,登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乙酉科进士,官大理事评事。殁于唐宣宗大中五年辛未(851年)腊月三日午时,葬东原上岭村。配鲁氏,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八月三日未时,生子彝。 第110世,彭倜:彭滋公次子。字维贤,号越卿。生于唐代宗大历八年癸丑(773年)十一月初三辰时。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庚午科与兄彭伉同科进士,官江西袁州府宜春县令。唐文宗太和五年辛亥(831年),因宦官窃柄弃官隐居,由宜春合浦徙居庐陵五十九都隐源山口。敕授儒林郎,以子辅贵,诰封金紫光禄大夫。殁于唐宣宗大中五年辛未(851年)腊月初三子时,享年80岁,与祖考妣合葬庐陵五十都佐护铁芒砀三旗形令字穴,朝金华山第二峰,坐北朝南。配郭氏,诰封一品夫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己未(779年)九月初十寅时,殁于唐懿宗咸通六年乙酉岁(865年)腊月初六巳时,享年87岁。生三子:朝、辅、轴。长子彭朝,字致正,号安成,生于唐宪宗元和三年戊子(808年)四月十六日辰时,殁于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卒葬东江乡小田盆形,配张氏,生子景豫、景兑;三子彭轴,名齐,字云蒸,生于唐宪宗元和十年乙未(815年)五月十五申时,登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庚辰科进士。配何氏,生子潆。 第111世,彭辅:彭倜公次子。字国相,号宜城。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壬辰(812年)正月二十五日寅时。登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甲子科进士,官信州长史,敕授金紫光禄大夫。殁于唐僖宗光启二年丙午(886年)十月初二日午时,享年75岁。殁葬庐陵五十八都七里相公坪,坐北朝南。传说此为风水宝地,地仙杨救贫钤记说:“七里相公坪,有似战船形。前有登舟岸,后有双桨鸣。五子十九孙,个个坐墙城。”配李氏,生于唐宪宗元和六年辛卯(811年)六月六日戌时,殁于唐僖宗光启三年丁未(887年)冬月二十四日卯时,生五子:珏、殡、璋、王于、城。长子彭珏(827—898年),字叔琳,号伯琪,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壬午科进士,官大理寺少卿,转江西袁州刺史,迁南康军节度使,诰封金紫光禄大夫;唐昭宗乾宁三年丙辰(896年)升检校司空同中书省录平章事;居庐陵五十九都山口老杠树下。配陈氏(828—003年),生子彦章。次子彭殡,字叔馀,与兄同登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壬午科进士,唐僖宗乾符时官武陵军节度使,行军司马,检校太尉,诰封金紫光禄大夫;唐昭宗天裙元年(904年)转江西吉州刺史。三子彭璋,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甲申科进士,授武昌军节度使,行军司马,检校太尉,郴州刺史,诰封金紫光禄大夫;配吴氏,生子彦华。五子彭城,字叔庚,生于唐文宗开成三年戊午(838年)四月十五日未时。登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庚子科进士,任江西进贤县丞,梁太祖开平时官检校司徒、湖广辰州刺史、溪州刺史,诰授金紫光禄大夫。殁于梁太祖乾化元年辛未(911年)腊月某日酉时,享年74岁。子孙世袭永顺、保靖土司八百余年。配周氏,诰封一品夫人,生子彦唏。 P49-51 序言 (一) 捧读《大彭史记》,让人看到了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长河。 这条生命长河,始于帝尧举用的创建大彭国的彭祖筏铿,但却追溯到远古少皋11世孙黄帝,再回溯到黄帝8世孙彭祖。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离骚》)。帝高阳,就是颛顼。彭祖,是颛项的玄孙。黄帝曾教诲孙子颛顼说:“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吕氏春秋·序意》)这一非常重要的教导,是教人要效法天(大圜)地(大矩),亦即效法自然,掌握包举天地人的大观照、大审美、大思维。彭祖深得黄帝教诲的精要,发展为养生学,既以养生治国,又以养生治身,使自己成为中华大寿星。为此,屈原曾对天发问:“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长?”(《天问》)彭祖筏铿烹制雉羹(野鸡汤)敬献帝尧,病患中的帝尧是怎么通过食疗法而康复的呢?彭铿的寿命远比别人长得多。为何这么长呢?这是一个千年之问。 要回答这个千年之问,我们就要阅读《大彭史记》。 我们要万分感谢作家彭开富,他以非凡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创作出这么动人的《大彭史记》。同时,也要万分感谢江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慧眼识珠,及时公开出版《大彭史记》。中国正在崛起,国人继往开来,正在跨越海洋,跨越高山,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们共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料想,《大彭史记》定然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启示、智慧和力量。 (二) 要理解彭祖精神与智慧,以及其后裔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传承发展,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文化积累和表述方式。笔者和儿子彭强华、彭强民、彭强宏,在寻根拜祖万里行之后,主持了2006年3月在桂林举行的“彭祖文化暨彭氏源流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就15个议题,展开了长达7天的学术研讨,终于就彭祖生平事迹和彭氏源流主干问题达成共识,并以研讨会纪要的方式公布会议成果。 彭开富宗贤,是一位敏感多思的作家,这些千载难逢的共识,给他以强烈的震撼,也给他以奔袭不断的灵感。他是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中的彭祖后裔。2005年10月间彭山县长寿文化节和在成都举行的“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又给了他以独特的视野,让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于是,他思考起来了,寝食难安,一头扎进了彭祖文化这座蕴藏深厚的富矿,爬梳钩沉,不辞辛劳。 要用《大彭史记》来展现数千年奔腾不息的生命长河,是很艰难的。彭祖有49妻54子,现在有资料可查的,只有彭、钱、韦三大姓,钱、韦两姓分属彭祖的两个儿子,已有《钱氏家乘》《中国韦氏通书》公开出版,而彭祖还有51个儿子的去向如何呢?这是个太问题,也是个大难题。前些年,有人从北京文史档案馆找得一份彭氏远祖世系图,也尚存诸多疑点,如夏商周时期的官职有明朝“锦衣卫”之类的官名,识者皆不敢采用。历代《彭氏族谱》多如繁星,珍藏于海内外各地民间,但其中的世系谱多是阶段性的,载明彭祖之后,着重记载近祖世系。彭祖第53子彭武,第54子彭夷的后裔多分布于闽、浙一带。而湖南《青山谱陇西堂世系图》与江西构云公世系谱、广东延年公世系谱,可连接贯通,展示出彭祖第3子彭深的世系,上接少皋至黄帝11世,黄帝至彭祖8世,彭祖至构云公108世,构云公至延年公12世。据说,当今彭氏人口达800多万,其中构云公的后裔约600万,这600万人口中,延年公的后裔约占200万,而且足迹已遍全球。 可谓填补空白的《大彭史记》,其作者的聪明在于,克服困难的办法是,紧紧抓住彭深世系这条主线,而这条主线又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考证而达成共识的。这条主线,恰如一条瓜藤。作者把握住这条瓜藤,上下左右求索,再旁及其他段状瓜藤,便可采取巧妙的艺术构思和谋篇布局,实行有主线的点、线、面相结合,展示瓜瓞绵绵的总体盛况。 这种盛况,只能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暂时还不可能用族谱的形式来反映,因为诸多家谱世系,还在清理之中。因此,《大彭史记》作者便别开生面,用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述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而且能化用传统的章回小说的艺术形式,在每卷开端,以四句七言诗,画龙点睛,启动情思;卷末又置以悬念,让人期待“且听下卷分解”。《大彭史记》动人的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族谱中的世系图表,又称吊线图或瓜藤图,经过变化,缀以出神入化的生动细节,同样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卷。 (二) 彭祖的养生学,就是养育生命之学。人类的生存发展,总是伴随着智慧的发展和提升,而智慧的喷涌,又常常在逆境和追求光明幸福的艰苦奋斗之中。从《大彭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绵延数千年的生命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风急浪高,总是流淌着生命的智慧。令观者拍案惊奇,或低吟浅唱,或放声高歌,或抚掌而笑,或扼腕叹息,或临风起舞,或笔底起风雷。 《大彭史记》所乘载的生命长河,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呢?我以为,有下列这些: 1.彭祖养生学与彭祖的伟大发明 彭祖养生学,概述得当,可一扫种种谬说,凸显精华,成为书中的一大亮点。恩格斯说过,“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反杜林论》)。彭祖善于用火,“发明了烹调术”(毛泽东语),让人们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男人更雄壮,女人更漂亮;又发明石头火爆法,开山取石治水。造福于人民。《大彭史记》对四川都江堰的天彭山(又称汶山)、天彭门(又称宝瓶口)、彭山县彭祖山和徐州大彭山,都引经据典,重点描述。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不登大彭山,则不知大彭国;不看天彭山、天彭门,则不知彭祖为何被帝尧所举用,更难以了解彭祖以及彭部族的历史发展脉络。 2.迁离彭城,开拓前进,苦难中再创辉煌 古时候,有国必有城。大彭国的国都建于大彭山下(今彭祖庙所在地),那是汴泗汇合处,以大彭山这座海拔610米的石山为依托。大彭国向云龙山、黄河故道一带扩建,彭城便建在今徐州市区。彭祖善于以养生治国,协调发展,致使大彭国长治久安。商朝武丁王,对拥有铜山、掌握先进的冶炼技术和种养技术、日益富强的大彭国,无法包容,兴兵灭国。大彭国被灭后,徐州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彭人纷纷迁离彭城,乃至星散天下。《大彭史记》不惜篇幅,浓墨重彩,描述大彭国的强盛祥和,彭人失国后三建彭国,秦灭楚而彭仲爽迁陇西,汉兴而彭宣居淮阳,永嘉世乱而彭人与其他姓氏客家先辈则大举辗转南迁,直到“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一次又一次带着血泪的移民潮,刚刚平息,一批又一批带着“彭”字的州县、城镇、乡村,就迅速崛起。还有那带着“彭”字的山山水水,也会将中国装点得更加美丽多娇。看着这一切,谁不豪情万丈。引吭高歌! 3.星罗棋布,豪杰奋起 只写彭深世系这条主线,是远远不够的。配写其他阶段性的世系谱,也远远不够。怎么办?只能选写星罗棋布的众多杰出人物。这些杰出人物,既可将当地的世系谱带出,又可将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面带出。还可将世代相传的彭祖精神和圣学家风带出。从而使得点、线、面结合起来,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彭氏总体风貌。这是《大彭史记》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也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人们去挖掘、发现、补充。知识为兵我为将,在彭祖文化领域的全面进军中。需要而且一定能够涌现更多的将帅之才。 《大彭史记》作者从大量的家族谱系、历史文献、遗闻轶事、口述历史中,选写的王侯将相、状元进士和其他社会贤达,都是奋起于乡野的豪杰,可歌可泣。讲述豪杰的动人故事,作者既忠于历史,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比如对彭玉麟将军、彭德怀元帅那曲折人生的描述,又能把握分寸,注重传达正能量。这是难能可贵的。 4.顾大局识大体,拥护国家统一 中国,虽有过分裂割据、战乱不堪的局面,但走向大统一,国泰民安,却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大彭史记》对顾大局识大体,拥护国家统一的人物,特别看重,给以显要的位置。例如,秦灭楚,要统一中国,原先身居楚国要职的彭仲爽,便奉命携家眷迁居陇西,走着与诗人屈原不同的道路。唐末五代世乱,彭碱公拥兵自重,占据开发湘西,成了土家族的土司王,子孙世袭王位,长达八百多年,到了清朝,奉命“改土归流”。在反抗元朝残酷统治的红巾军起义斗争中,明玉珍称帝巴蜀,国号大夏,建都于重庆,立妻彭氏为皇后,明异为皇太子。明玉珍战死,彭皇后辅佐幼主。明太祖朱元璋要兴兵伐夏,彭皇后力排众议,带着儿子明异,归顺明王朝,拥护明王朝统一天下。这些事例,与钱王“纳土归宋”,拥护宋王朝统一天下一样,对当今祖国统一,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5.事实尚存解疑惑,先贤辞官隐居自有因 自从1984年11月20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发出以来,寻根拜祖、编写家族谱便逐渐成风。有些地方的古谱,早已荡然无存;有些地方的古谱,虽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但却秘不示人;有些地方的古谱,由二至四人共同保管,虽可供翻阅,但古谱中的古体字、繁体字、异体字和名词术语,却成了很多人阅读研究的拦路虎。因此,有些人花了不少车船费,却所得不多,甚至无功而返。由于各人所掌握的资料不同,理解不同,因此便引起了争论,甚至是旷日持久的争论。 《大彭史记》的公开出版,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定然会得到正确的解答。因为《大彭史记》这部书,既在若干卷中选载了历代朝廷的诰命、史书中的人物传记,又选载了民间流传的古谱、古祠联、源流诗。例如唐玄宗诰封彭构云及妻杨氏的诏书,就有这样的语句:“今宜春令刘尊具奏前官袁州令彭构云,今为合浦处士”,“敕尔所居日征君乡,寻赠袁州刺史”。后来唐玄宗李隆基因腐败而引发了“安史之乱”。便证明构云公辞官隐居宜春,是有远见卓识的。跟构云公做法相似的,前有西汉的彭宣,后有宋代的彭延年(号震峰),明代的彭华。这种现象,正如唐朝诗人杜甫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们一旦了解构云公等的生平和世系,有关疑惑就会冰释。可以说,《大彭史记》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6.宅居佳境,生命繁荣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大彭史记》所展示的情况和我们所考察的实际情况看,自彭祖以来,彭人所选择的宅居地,都是非常讲究的。既有山环水绕的自然景观美,又有祖祠、祖墓、族谱、堂号、诗词楹联、书房书院武馆的人文景观美,还有士农工商百业发展的广阔空间美。因而不管迁向何方的彭氏,总是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不断涌现文臣武将、状元进士和各类人才,尤其是历史跨入现当代,更是英雄豪杰辈出,为国家民族乃至世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让人生出彩。 《大彭史记》写作的成功和公开出版,是值得庆贺的。此书让人们看到了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长河。但愿彭祖养生学更好地传承发展,让生命长河奔腾得更加壮美! 彭会资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六日于桂林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客家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彭祖文化学术委员会主任) 后记 《大彭史记》几经修改,现在终于出版了,我如释重负。可以说,这是我多年来研究彭氏历史的结晶。自彭姓家族肇姓以来,经历了几多王朝皇室的沉浮起落,包含了几多家族名门的兴衰荣辱,记载了几多文臣武将的得失兴叹,这其中更是蕴涵了无穷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每当品读彭氏历史这些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沉醉于这些刀光剑影的岁月争斗之时,我们不得不折服彭氏文化的厚重和深邃,惊叹其文化内涵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使我们从中获取了一些不可多得的人生智慧。 中华彭氏历史,既然蕴含了丰富的中华历史文化,那么将其精华发掘出来,同样具有资治、借鉴、垂训、治乱兴衰的功能。让彭氏历史以过去的光辉照亮我们未来的路程,可以使我们从中悟兴衰之道,明进退之路,知祸福之由。研究和写作彭氏历史,这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写作彭氏历史,其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因为彭氏历史悠久,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彭氏历史,掌握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东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彭氏名人众多,历史事件纷纭,流布支派繁茂,因此,在写作彭氏历史的过程中,必须将典籍史料所承载的历史真实,以及人物、事件、世系、历程等经过认真梳理,才能够清晰地了解彭氏历史,感受到彭氏历史的真实。尤其是对彭氏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对他们的生平及其历史细节,都要进行必要的考证,对他们的业绩功勋、荣辱得失,必须事出有因,古籍有据,不能随意虚构。有时我对其中某些历史人物的某些故事情节,甚至要翻阅查找若干本古籍书刊,或有所收益,或一无所获。但“文章不厌百回改,吹尽黄沙始见金”,为了确保书稿质量,我仍一丝不苟,继续不断地写作着……可以说是几易其稿,才形成今天这个稿子。真是备受艰辛啊! 值得欣慰的是,《大彭史记》的问世,得到了家人、朋友、宗亲们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大彭史记》自写作以来,得到了四川省(彭山)彭祖文化研究会以及善忠、商泽、忠东等宗亲的大力支持。忠东在精神上不断地鼓舞着我、支持着我,并且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资料参考。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彭会资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彭祖文化及源流研究组组长)十分关心《大彭史记》的写作和出版,对《大彭史记》的史学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百忙中还为本书写了“序言”。而《大彭史记》的出版,得到了江西人民出版社的赏识和大力支持,编辑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我一并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成都忠东、彭铸,重庆俊修,宜宾明亮、隆贵等宗亲,在阅读了我写的书稿之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大彭史记》的公开出版,得到了江西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出版社的编辑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我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彭开富 二〇三年三月三十日修改于酒城泸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