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人们神往的地方。自古以来,人们就将其冠名为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资源的宝库,交通的要道等等。海洋为人类生命的诞生和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以她博大的胸怀哺育了人类,推动了人类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几千年来,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美味而健康的食物,时至今日,海洋中丰富多彩的生物群落,仍是馈赠给人类最丰厚的财富之一。人们说起海洋,首先想起和津津乐道的也是海洋中那千姿百态的各种鱼、虾、蟹、贝,光怪陆离的海底生物世界……张晓燕编著的《无尽的海洋世界(全彩版)》将带领读者走进浩瀚的海洋,探索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认识千奇百怪的生命,了解各种有趣而又鲜为人知的海洋动物生活习性。
张晓燕编著的《无尽的海洋世界(全彩版)》将带领读者走进浩瀚的海洋,探索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认识千奇百怪的生命,了解各种有趣而又鲜为人知的海洋动物生活习性。同时,揭开生物资源与人类干扰之间的关系。编撰《无尽的海洋世界(全彩版)》的目的是希望广大读者对海洋生物有进一步的了解,对过去人类进行的任意掠夺有进一步的反思,对生物的生存与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唤醒人们喜欢乃至保护海洋生物的本能。
海色和水色的差别
我们所看到的大片的海面颜色就是海色。而水的颜色呈现多样,那么水色是不是就是海色呢?
其实,海色和水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海水的颜色简称水色,是指海洋中的水本身所呈现的颜色。它是海洋水对太阳光线吸收和散射选择的结果,与天气变化无关。
太阳光照到海面时,阳光中的七种颜色其光线、波长是不一样的。海水对于波长较长的光线很容易吸收,对于波长较短的则吸收较弱。红光、橙光和黄光这些长波光线进人海中后,都在不同的深度被吸收了。绿光到达一定的深度也被吸收了。只有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不容易被吸收,遇到水分子或其他微粒就会被反射回来,或是四处散开。所以当海水清澈时,日光中被海水吸收不了的蓝光和紫光就被反射和散射到我们眼里,这样我们看见的大海就是蓝色的了。
除了海水本身的光学特性能决定海洋水体的透明度和水色外,太阳光对它们的影响也不小。通常,太阳光线越充足、越强烈,海水就越透明,水色就越清澈,光线就能更深地照进海水深处。反之太阳光线越弱,海水就越浑浊,水色就越暗淡,照人海水中的光线也就不会太深。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海洋的颜色呈现出浅绿、蓝绿、蓝、深蓝等不同颜色就是因为透明度的关系。
除此之外,海洋中悬浮物的多少和大小也会影响海水的透明度和水色。在大洋里,水质清澈,悬浮物不多,颗粒也很细小,所以水的透明度较高,水色就会呈现出蓝色。挨近陆地的浅海里或是海滩附近,因为离陆地上的泥沙很近,水中就会有大量颗粒较大的悬浮物,这时水的透明度就会受到影响,往往只能呈现出绿色、黄色或黄绿色,很少会是蓝色。
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大洋中的水色和透明度还会因纬度不同,产生水色差异。在气温较高的热带、亚热带海域,水层较为稳定,水色就比较高。而水色较低的温带和寒带海区,海水就不会显得那么蓝。另外,海水的含盐量多少,也会影响水色。海水中含盐量低的,水色就偏淡青;海水非常蓝的,通常含盐量都很高。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上除了炙热的岩浆海,还没有海洋存在。天空中充满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来,随着时间的演变,地球表面的温度逐渐降低,水蒸气被蒸发到空中后,变雨重新又降落下来。雨水不断被蒸发又不断落下,周而复始的降雨,促进了地表温度的降低,温度下降后水蒸气更容易形成降雨,这些雨水汇聚在原始地壳低洼的地方,就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是带酸性的,而不是咸的,那时的海水里还没有氧气。后来水分被蒸发凝结到空气中化成雨,又降落到地面,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被雨水溶解,随着河流的冲刷慢慢汇集到海里。经过亿万年的沉积,海水才变成了含有盐分的咸水。
总之,无论是海洋的形成还是海水的咸度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经过地质的变动,才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海洋。
P2-4
在幽静的夜晚,天空中闪烁的星星调皮地对我们眨着眼睛。我们不禁想着,遥远的天空外有什么呢?是不是有关丽的仙女与和蔼的老神仙?慢慢地,我们才知道,天空的那边没有仙女,也没有不老药,那边有的只是无边无际的宇宙。
宇宙不只是大海和陆地,不只是地球和月亮,它包括着所有的物质,它浩瀚又宽广,包罗万物。而我们,只是其中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