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年过半百的巴黎绅士与贵妇们,面对一盘又一盘侍者端上来的巧克力,完全忘记了医生的叮嘱,只顾将这一小块一小块的“黑金”,一口接一口塞进嘴里。当他们品尝到松露巧克力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流露出难以置信的幸福表情,有如口中含着的,是来自天上的琼浆玉酿。半小时后,我的肚里已塞进几盘巧克力,此时,侍者竟又端出两款尺寸特大的长形夹巧克力奶油糖面“小”糕点,一位贵妇面无表隋地从提包取出一个小瓶,打开瓶盖,一口气将瓶内液体全倒进嘴里。
“这是什么?”我好奇地问这位妇人。
她将瓶子递给我,脸上不显露一丝情绪,扭曲的手指却已透露她身体微恙:“这是帮助消化的药……”
我打开瓶盖,将鼻头凑近瓶口,气味像极了咳嗽药水,我还未关好瓶盖,这位妇人已将糕点塞入嘴里……
曼妙的艾菲世界
在没品尝让一保罗·艾菲(Jean—Paul Hervin)的巧克力前,我只是巧克力的爱好者,还没到达一天没巧克力,便浑身不对劲的地步!更难以体会萨德侯爵狂热地呐喊着“我要巧克力蛋糕!那黑在其中,巧克力的力量。”时那股在体内燃烧的炽烈欲望。
从踏进这间巧克力店的瞬间,那高贵的香气已撩拨起感官的欲望。当我终于下定决心,自七十多种巧克力糖中挑选出最钟爱的那一颗,将它小心翼翼地放在掌心,赞美它晶莹的光泽,温暖而圆润的色调,万分不舍地将它放人口中,感觉那细微的脆响在唇齿间摆荡开,直到杏仁与包裹着它的巧克力鲜奶油完全地交融在一起时,感官才得以自那层层叠叠的味觉结构里解脱出来,获得最终的完整滋味。
正因为如此奥妙,品赏让一保罗·艾菲的巧克力,竞一如品赏勃根地的葡萄酒般,成了一回又一回不可思议的味觉体验,一次又一次的惊叹!原来,在这一块小小的巧克力糖里,竟然蕴藏了如此丰富的宝藏。无—不是巧克力
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正埋首于巧克力的世界里。摊放在桌上的笔记本,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某些段落还画着插图,插图旁又以细小到难以辨认的文字写下批注。就在这间二楼茶馆靠窗的位置,他将人生的点滴,转化为创作灵感。一张照片、一趟中美洲热带雨林之旅、一次邂逅、布列塔尼乡村的童年时光、对自然的礼赞、一幅素描、一段乐曲或一首诗……无一不成为他创作的素材。而他对诗文的热情,也充分地融人创作中,使得他的巧克力得以唤起一种纯粹的美与诗意的情感。在让一保罗·艾菲一手建立起来的巧克力王国里,每一块巧克力都有一段源远流长的故事。
在他的眼中,一切都可以是巧克力!无论是古巴强人卡斯特罗从不离手的雪茄、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女人最爱的高跟鞋或者高级时装,他都能运用精密的手工技艺,模仿出几可乱真的巧克力制品。
二○○六年圣诞节,他自家具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的黑色水晶系列中汲取灵感,与法国最著名的水晶品牌巴卡拉(Baccarat)共同合作,将一盏盏巴卡拉黑色水晶灯的坠子,以及一八四一年创作的经典低脚水晶杯“哈尔固特”(Hat·COllrt),做成惟妙惟肖的巧克力版本。而二○○七年的复活节,他更让母鸡与鱼相遇,完成了一件极富超现实主义趣味的作品《鱼与鸡》。
没有门号的秘室
转角咖啡馆的落地窗上写着店名——热闹。为了找到那间没有明确地址、没有名字的秘室,我步人店内,却发现门可罗雀,酒保不停地擦拭啤酒杯以打发时间。“马尔卡德街237号?”酒保停下手边的工作,做出往右的手势:“往那个方向前行两个路口就到了!”语毕,又低头继续擦起酒杯。
马尔卡德街237号的正对面是一栋没有门牌号码的老公寓,一楼看来就像普通的计算机公司。我实在难以想象,在这样一栋外表平凡无奇的老公寓里,会藏着什么令人啧啧称奇的秘室。就在我探头张望的时候,一位老先生突如其来打开玻璃铁门,大声地告诉我:“不要怀疑,就是这儿!”
开启这扇门
“打开这扇门!”老先生以近乎命令的语气要求我。我望着这扇平凡无奇的白色木门,心中涌现千奇百怪的念头,秘室的念头让我忐忑不安,我想起了蓝胡子里那位因好奇而惹祸上身的妻子,还在犹豫不决的当下,里面突然传来博基沃基’(Boogie—Woogie)的爵士钢琴声……
门嘎啦一声在我眼前开启,整座楼梯的墙壁上挂满了人像,有爵士音乐家、乐评家与艺术家,每一张照片都把人物的神韵完美地呈现出来;梯间靠墙的平台摆设了几张《疯马俱乐部》的舞者照片,以及盛装着香槟、丝袜与吊袜带的冰酒桶;再往下走几阶,便可看到陈列着四架老钢琴的两间英式酒吧,以及五颜六色的假腿罗列的小房间。这些包覆着丝袜的假腿,如一九三。年代美国歌舞片里的舞者般一字排开,看过去就像《红磨坊》里奋力踢腿的女舞者一样引人注目!而这座花费两年时间精心打造的秘室,完全出自利魁老先生一人之手。P14-22
我在第一次阅读彭怡平作品时便喜欢上这位作家,我欣赏的是她的视野。行旅天涯而写作的人很多,美食好景、人文风情……早已目不暇给,但彭怡平的视野很怪,她仿佛以她的眼眸抚摩可及的世界,于是能带着我们触摸这世间的凹凸不平。在《安格尔的小提琴》里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均是作者微观巴黎的一个角度。如果说《她的故事》展现了彭怡平辽阔的视野,则《安格尔的小提琴》里,描画了巴黎的地下管道,收集了所有的气味、声音、传说、鬼魅……
作家宇文正
我的对面坐着一位斜戴呢帽、刚从巴黎回来的女子,侃侃说着她对《副刊》的看法一一大部分是批评。边听着,我脑里莫名浮出刚读完《她的故事》那本书上一位站在骆驼前、面纱掩至鼻尖的埃及女子,我进出一句:“你要不要帮《联副》写点关于巴黎文化、生活的东西?”
她是《她的故事》一书的作者彭怡平,那个耗费十年时间,跋涉欧、亚、非洲,写作、拍摄“世界女性群像”的女子,那是我与她第一次见面。在我读了《她的故事》之后,写email给她。我还记得书里那幅戴面纱的女人照片上的标题是“女人隐身的国度一一埃及”;而我知道眼前这位女子,绝不隐身,她非常“勇猛”地四处闯荡,但另—方面,没有半点“流浪者”常见的邋遢,她的打扮时髦、好看。
于是有了彭怡平在《联副》上陆续发表的“当埃菲尔铁塔塌下来”、“丝袜鸡尾酒爵士俱乐部”、“m2平方米”……并且以“印象巴黎”为栏目名称,带引读者穿街走巷,寻访千奇百怪的人与故事,这些篇章我是第一个读者。
我在第一次阅读彭怡平作品时便喜欢上了这位作家,并主动寻找她,倒不是因为女性主义之类的思考,也不是着眼于旅行文学的时尚感,我知道她还写美食,那更不是我的兴趣,我欣赏的是她的视野。行旅天涯而写作的人很多,美食好景、人文风情……早已目不暇给,但彭怡平的视野很怪,她彷佛以她的眼眸抚摩可及的世界,于是能带着我们触摸这世间的凹凸不平。《她的故事》是如此,新作《安格尔的小提琴》更是如此。
在《安格尔的小提琴》里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均是作者微观巴黎的一个角度。“圣诞快乐”以巴黎的边缘人、穷人、生活简朴者、圣诞不.陕乐的人…一点出反消费主义者的单纯生活想望。“拉雪兹的幽灵”里以一座墓石雕像,冷冽地冻结了生之欢愉。“当埃菲尔铁塔塌下来”里的巧克力大师让一保罗·艾菲,令我想起电影《浓情巧克力》里的茱莉叶·毕诺许,他们调制的,都是人生。
而“一个关于书与人的故事”里的“知识拾荒者”提耶、杰哈,“Ⅱf平方米”里开二手相机店的越南移民讷顾炎,“拉丁区的教皇”里随口能评论巴尔扎克与雨果的游民贝诺瓦,“周四二十一点三十分”里在夜间来到恶臭扑鼻的地下室里上写作课的人们……则都隐身在曲曲折折的巷弄、角落里。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地铁故事”,那喊着“我要一个座位,我是残障!”的歪嘴斜眼女人、随手拍乘客后脑勺痛骂“你们这群懦夫!”“我蔑视你们!”的雷鬼暴男等种种人物与经常有人“将高速前进的火车头当成迎接他的天使而纵身一跃”的月台、有人卖专为失业者而办的慈善报纸的广场站等种种场域,交织成一幅不同于几米画笔下静美哀愁的地下铁,更迥异于喧闹却又极其明亮干净的台北地铁,那是古老巴黎的倒影。如果说《她的故事》展现了彭怡平辽阔的视野,《安格尔的小提琴》则描画了巴黎的地下管道,收集所有的气味、声音、传说、鬼魅……
我与彭怡平第二次见面,我们再度相互打量对方,她指着我颈问黑皮绳穿着的银色环戒说:“你外表很温柔,其实叛逆,你很适合做一点朋克的装扮。”我笑出来,约略可以揣想她在国外四处探奇,如何凝视、想象、解剖她所邂逅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企图探掘对方的故事,或可能,随手拉出的是一则荒诞突梯的人生。
巴黎在大众眼里的一般印象,也是既定印象:充斥名牌精品的香榭丽舍大街,巴黎市内兀立的艾菲尔铁塔、凯旋门,罗浮宫的艺术馆藏等等,然而还有更甚于此的吗?
去过巴黎的你,或许只是逐点在一个个名胜前拍下照片为证,然后匆匆掠过街道,钻过人群,马不停蹄地追赶行程,那么我只会说,你只是走过巴黎的脚下而已,你还未能登堂入室,攀上巴黎的肩头上看清她的全貌;甚至,你从未去过,巴黎只是你脑海中口耳相传的形象而已,他们说她浪漫、她美丽,但是你不知道,生活在巴黎又是如何?
彭怡平透过长达十七年以来在巴黎生活的沉淀,娓娓道出令全世界艺术家心系于此的“巴黎精神”。作家宇文正在其推荐序中即说:“在《安格尔的小提琴》里,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均是作者微观巴黎的一个角度。”她直视的眼神深透巴黎人的内心深处,她迷恋的,是〈当艾菲尔铁塔塌下来〉里保罗艾菲追寻瞬间即为永恒之美的疯狂与激情;她追寻的,是〈丝袜鸡尾酒爵士俱乐部〉和〈文学酒吧〉对于美好年代的执着;她所醉心的,是〈圣心大教堂与巴尔雕像〉及〈周四二十一点三十分〉据理力争的自由平等。诚如作家海明威在其回忆录所写:「巴黎,是一席流动的飨宴。」巴黎之所以能够让这些文学家、艺术家魂牵梦系,不是因为它外在的繁华似锦,而是在此生活的人们各自保有纯净的尊严,坚持但求不愧我心,每个人都是独特存在的个体,而这正是巴黎源源不绝的活力来源。看完〈拉丁区的教皇〉一篇,我们不禁要问,在现今台湾人云亦云的僵化社会中,我们是否还有勇气保有坚持己见、择善固执的纯真?但至少,彭怡平的《安格尔的小提琴》便拨开层层的迷离,让我们得见纯粹灵魂的所在。
《安格尔的小提琴(巴黎与巴黎人的故事)》由彭怡平编著。
彭怡平,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巴黎索尔本第一大学电影电视系博士候选人结业。通晓法、日、英、德、拉丁文,是个热爱电影、欣赏艺术、崇尚旅行、喜爱美食与音乐的“生活艺术家”、专业影评人、旅游文学作家与文化评论者。
《安格尔的小提琴(巴黎与巴黎人的故事)》是作者纪念一九九三至二○○九年在巴黎生活的那段岁月,以及,那些古怪而有趣的法国朋友。本书描画了巴黎地下管道,收集所有的气味、声音、传说、鬼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