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青史,千载兴亡;悠悠过往,百代沧桑。展开如歌的长卷,你会望见华盖云集的帝国,你会目睹边城的狼烟烽火,你会看清各式人物的沉浮荣辱,你会听见历史转折处的惊雷在暗夜响彻……
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记,也不只是征战杀伐、荣辱沉浮的较量,历史更应是关怀的、悲悯的、自省的——关怀大历史中个人的成功与无奈,悲悯被权势裹挟的百姓兴亡与疾苦,自省人类足迹的坚定与蹒跚。一盏清茶,一幅长卷,奔波劳碌的你我不妨找个时间静下来,像品茗一样品品百味杂陈的历史——《一本书读懂世界历史(超值典藏)》。本书由王文奇编著。
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一种必然,而某一个惊天突变的历史瞬间、某一件打上文明印记的历史物件、某一位闪烁着光环的历史人物的出现,也许只是偶然。但正是他们,浓缩了沉闷而冗长的历史,让已经逝去的历史变得鲜活,变得可以触摸。
一盏清茶,一幅长卷,奔波劳碌的你我不妨找个时间静下来,像品茗一样品品百味杂陈的历史——《一本书读懂世界历史(超值典藏)》。
《一本书读懂世界历史(超值典藏)》关怀大历史中个人的成功与无奈,悲悯被权势裹挟的百姓兴亡与疾苦,自省人类足迹的坚定与蹒跚。本书由王文奇编著。
在欧洲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主宰整个欧洲大陆的主流文化是宗教至上,人们寄托于对死后世界的憧憬。随着商业的繁荣、知识的传播与异族文化的冲击,艺术家们开始寻找一种更贴近人性与人心的表达方式,死气沉沉的欧洲开始回溯古希腊罗马时期以人为主的文化。这一段深沉的觉醒与寻找过程,称之为“文艺复兴”。
但丁创作《神曲》
但丁(1265~1321)是文艺复兴初期最著名的诗人。他热爱祖国,渴望意大利统一,却因此被反对派诬陷而四处逃亡。1313年,但丁完成了其伟大著作《神曲》。这是一部长诗,包括《地狱》、《炼狱》和《天堂》3个部分。每篇33章,合序言一章,共计100章,1.4万行。在诗中但丁描写自己由罗马诗人维吉尔引导漫游地狱、炼狱和天堂,见到了各种人物。但丁不是根据教会的标准,而是根据自己的正义观念和政治立场,来区分人们的善恶。但丁通过《神曲》流露出对教会的蔑视和谴责,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和他的《神曲》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宣告了新的历史纪元的到来。
薄伽丘与《十日谈》
薄伽丘(1313~1375)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佛罗伦萨一个商人家庭,青年时曾在那不勒斯经商,结识了一些学者,扩大了视野。1353年薄伽丘创作完成了短篇故事集《十日谈》。故事集描写1348年发生瘟疫时,10名青年男女逃到乡间别墅,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以消磨时光,一共讲了10天,故事集由此得名。故事题材来源广泛,其中有中世纪趣闻轶事、法国寓言、东方民间故事、宫廷传闻和街头巷议等,再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使之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生活。故事集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揭露和批判了僧倡们的种种丑行,嘲讽了那些禁欲主义的伪君子。与此同时大胆地歌颂现实、歌颂爱情、赞美人生的幸福生活,称赞下层人民的聪明才智。这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乔叟创作《坎特伯雷故事集》
1387年~1400年,乔叟创作完成了他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在这部作品中他原拟写120个故事,后来只完成计划的1/5,共24个故事。在故事的总引中概述了全书的内容。其中叙述了约30名香客从伦敦前往坎特伯雷城朝拜殉教圣人托马斯·阿·贝克特。他们中有久经沙场的骑士、能武善艺的侍从、温文尔雅的修道院长、精明审慎的律师、负债累累的商人、热衷学问的学者、凶狠放荡的地主,以及磨房主、管家、医生、不同行业的工人和农民等。通过他们之口讲述的故事,反映了14世纪英国不同社会阶层的状况。这部故事集突出地表现了爱情和婚姻的主题,赞美了人生,揭露和批判了教会的虚伪和腐败,以及僧倡们骄奢淫逸的生活。与此同时还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诚实等美德。
彼特拉克写成《歌集》
1374年,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彼特拉克,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歌集》的创作。《歌集》采用十四行诗体形式,共366首。主要内容是抒发作者对青年时期倾心相爱的劳拉的强烈感情。1327年,彼特拉克在法国阿维农遇到一位骑士的妻子劳拉,一见钟情,于是即兴写下十四行诗抒发对她的爱慕之情。劳拉于1348年被黑死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彼特拉克极度悲伤,又写了许多诗来表达他的沉痛悼念之情。《歌集》中还有少量的爱国主义诗篇和政治讽刺诗,谴责了君王的劣迹和教会的丑恶。彼特拉克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把十四行诗推到一个完美的境地,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即“彼特拉克诗体”。这种诗体被后来的乔叟、莎士比亚等著名文学家和诗人所模仿,为欧洲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拉伯雷创作《巨人传》 1532年~1552年,法国小说家拉伯雷创作了他的不朽作品《巨人传》。小说一共有五部,第一部主要写卡冈都亚的故事,第二至第五部主要写庞大固埃的故事。卡冈都亚是巨人国国王高朗古杰的儿子,一出生就非同平常,一下就喝了1.7万头母牛的奶,他的项链重达5800千克。后来受经院教育,愈学愈蠢,最后接受人文主义教育才聪明起来。庞大固埃是卡冈都亚的儿子,经过多方求学成为一个才智过人的贤明君主。为了帮助他的朋友巴奴日解决婚姻问题,他们去寻找能回答一切问题的神瓶。神瓶的启示是一个“饮”字。小说在荒唐滑稽的外表下暗藏着极端辛辣的讽刺。作者尖锐地讽刺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的黑暗与腐朽,攻击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法律、无用的教育和虚伪的道德,热情歌颂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同时,通过祖孙三代的形象还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作家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领域占有独特的地位,他被广泛认为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所创作的戏剧作品,至今在许多国家上演,并为人们所普遍阅读,这是前所未有的。正如与他同时代的诗人和剧作家本·琼森所说,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
莎士比亚在这一时期先后创作了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4部著名的悲剧作品。他在历史剧中明显地写出了16世纪英国社会的概况:宫廷皇室的奢侈豪华、公路上的抢劫、农村的民变等封建制度瓦解过程的生活场面,从而表明了封建制度解体时代社会动荡的情景。在喜剧中他塑造了许多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贵族青年男女,他(她)们充满乐观精神和爱国热情,欢快地生活在英格兰美好的环境中。喜剧的创作反映出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形成,但他从人性论出发,把现实社会中表现的尖锐矛盾只归结为善恶两种势力的斗争。悲剧中的《哈姆雷特》则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王冠。
《唐·吉诃德》
1605年~1616年,西班牙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塞万提斯创作了长篇小说《唐·吉诃德》。这是一部作者用模拟骑士传奇的笔法,描写堂·吉诃德和他的仆从桑丘·潘沙的游侠史。堂·吉诃德因读骑士小说入迷,幻想当一名骑士,到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但他脱离现实,耽于幻想,结果闹了许多笑话,吃尽苦头。而他却执迷不悟,直到临死前才清醒过来。小说一方面无情地讽刺了骑士文学和骑士制度,另一方面又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通过堂·吉诃德的游侠经历,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情况,鞭挞了反动的西班牙专制制度,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广大下层人民群众的无限同情。P85-87
几百万年前的某一天,一个类人猿突发奇想地用石块把一根木棒削尖,拿起它去追赶野兽,他不会知道,人类的历史便由此开始了。
在漫长的蒙昧时代,地球上的大部分地方,还是一片沉寂。早期人类成群结队地分布在有限的角落,他们开始学着使用火,建造住所,发出一些声音来彼此交流。他们像出世未久的孩子,步履蹒跚,无比艰难地向文明时代前进。首先是在富饶的大河之畔,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文明之光开始闪耀。从古埃及的纸莎草,到苏美尔的泥板,人们用稚嫩的文字记录下最初的文明史。当人们创造的物质有了富余,部分人拥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财富,于是阶级出现了,国家出现了。为了炫耀财富,统治者建造起奢华的宫殿、高大的陵墓;为了更好地统治,他们组建军队,制定律法;为了争夺更多的权力、土地和财富,他们去征服、掠夺。非洲、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南极和北极,人类的脚步逐渐踏上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历史的车轮在人们永不满足的开拓与探索中,滚滚向前。在人类对物质不懈追求的同时,精神上的需求也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人们编织神话,制造神灵供自己信仰;文字、图画、建筑,开始蕴含更多复杂的内容。当硝烟渐渐散去,文明愈加显现。人类追求的目标变得更加多样,思索的领域变得更加广阔,探寻的目光变得更加深远。
当人类的历史行进到帝国时代,各大帝国之间的战与和,征伐与联盟开始频繁上演。就是在无数次这样的起起落落中,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这些古老的文明成为了明日黄花,波斯、罗马、腓尼基等帝国的军团在西欧、中亚、南亚纵横驰骋。人类的信仰也经由最早的多神信仰向主神信仰集中,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诞生并发展,让许许多多的人可以在不断的变迁甚至苦难中,寻找到心灵上的皈依。
然而,随着权力欲望的膨胀,主宰欧洲的基督教不仅属于个人的信仰层面,还酿成了一个庞大的教会统治阶层,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时期。这一时期,教权与王权之间不断争夺,并且因为教会权力的庞大,人们的自由思想也受到了束缚。到了宗教改革时期,教会对思想的垄断才被打破,同时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亚洲、欧洲、非洲前所未有地产生了联系与互动,尽管在这些联系与互动中西欧处于主导地位甚至是不光彩的掠夺者地位。
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传统的王权统治,使国家行动更具能力也更具效率,也使列强对殖民地的剥夺与控制更为深入。奴隶贸易正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成为欧洲列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以往生产生活中对人力和畜力的依赖,使社会生产力产生了重大飞跃,而列强为了更好地寻找商品倾销市场,对殖民地的剥夺也改变了方式。殖民地人民在这一时期民族意识也逐渐觉醒,反抗列强的暴动与革命此起彼伏。
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酿成了一战。一战后各大国想通过巴黎和会化解危机,但危机只是得到暂时缓解,很快矛盾冲突的激化又酿成了惨烈的二战。二战过后,各国都意识到了战争的破坏性,积极寻求和平解决危机、加强合作之道,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应运而生。因此,尽管美苏两大国在冷战的对峙中几次剑拔弩张,但都没有酿成大规模的热战。当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局势仍然呈现出很多的不稳定因素,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整体局势没有变,无论国家、组织还是个人都在期望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也都在为了这个人类统一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巳经过去的一切,哪怕是昨日,都可以称为历史。以史为鉴,是每一国人每一代人都应该做的。只有更好地回望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今天世界上纷纷杂杂的各种现象;也只有更好地回望历史,我们才能够于林林总总的历史事件中,抽丝剥茧地得出规律性认识,以便更好地展望未来。 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记,也不只是征战杀伐、荣辱沉浮的较量,历史更应是关怀的、悲悯的、自省的——关怀大历史中个人的成功与无奈,悲悯被权势裹挟的百姓兴亡与疾苦,自省人类足迹的坚定与蹒跚。一盏清茶,一幅长卷,奔波劳碌的你我不妨找个时间静下来,像品茗一样品品百味杂陈的历史。
人类学家的目标在于了解像猿那样的动物怎样转变成我们这样的人的进化事件。这些事件曾被浪漫地描绘成一出伟大的戏剧,以人性的出现作为故事中的英雄。然而实际情况却相当平凡。这种转变是由于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出现,而不是史诗般的奇遇。
——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
他们从红海出发,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进入了南海。当秋天来临时,他们上了岸,在非洲沿岸大陆上能种粮食的地方种上了粮食。庄稼成熟后,他们收割完毕,又上船继续赶路。他们还说,他们环绕非洲海岸航行时,好像突然看见太阳在右边。
——希罗多德对腓尼基人环非航行的描述
1453年5月29日,一种文化被无情地毁灭了。它曾在学术和艺术中留下了光辉的遗产,它使所有的国家摆脱了野蛮,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几个世纪中一直保护着基督教世界。君士坦丁堡在11个世纪中始终是文明世界的中心。
——斯蒂芬·仁西曼《拜占廷文明》
我或许只有妇道人家的柔弱身躯,但是我有着囊括四海的帝王胸怀,一个英格兰王的胸怀。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自己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