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室之兴
(节自《周本纪》)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①,日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②。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日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③。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於邰,号日后稷,别姓姬氏。
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窑立④。不窑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⑤。不窑以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间⑥。不窑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⑦。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
①有邰(嘣)氏:国名,在今陕西武功县境内。姜姓,炎帝之后。②帝喾(ku):高辛氏,五帝之一,黄帝之曾孙。③稼穑:泛指农事,种日稼,收日穑。④不窋(ku):人名,后稷之子。⑤不务:去掉稷之官,不再务农。⑥犇(ben):即“奔”,逃亡、流亡。⑦漆沮(qiju):原本是两条河之名,它们汇合后称为石州河,又叫漆沮水,在陕西境,东流入渭。渭:河名,源出甘肃渭源县西鸟鼠山,东南流入陕西境。取材:指公刘到南山伐木。
周后稷名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国的女子,姓姜名原。姜原本是帝喾的妻子。一天,她到野外去游玩,看见地上有个很大的人脚印,心中异常兴奋欢悦,就用脚去踏。踏了之后,不知怎么腹中一动,好像受了孕一般。过了一年,居然生下一个儿子。姜原以为这是不祥之兆,便把儿子抛弃在一条狭巷里。哪知马牛走过这条巷,都避开他而不往他身上踏。于是,姜原把他移放到山林里,适逢山林里有许多人伐树,又迁移地方,而把他丢在河里的冰上。然而,飞鸟又用翅膀来遮盖他。姜原见了,认为是神明投胎,就收回去抚养他。因为当初打算抛弃了他,便取名叫弃。
弃在年幼时,便有大人物的远大志向。他喜欢种麻种豆的游戏,麻豆都长得很好。当他成人之时,就喜欢耕田种植。他先看土地适宜不适宜,适宜种植的,就种起谷来。于是,百姓都照他的法子种植。帝尧知道后,便任用弃担任农师。因此,天下百姓都得到他带来的利益,弃有功劳。后来,帝舜对他说:“弃,从前百姓都饿着肚皮,后来幸亏你种起百谷来,百姓就有吃的了。”于是,便把邰这地方封给弃,名号叫后稷,另外取姓姬氏。
后稷的兴盛是从陶唐、虞到夏的时候,整个时期他都有好名声。后稷(弃)死后,他的儿子不窋继立。不窋晚年,夏朝的政治衰落,不窋被免去稷的官衔,不再务农了。不窋丢掉官职,只得逃奔到戎狄去。不窋死,儿子鞠又继立。鞠死了,儿子公刘又继立。公刘虽然住在戎、狄之地,但仍旧继承后稷的事业,从事耕地种植,实行因地制宜;又从漆沮二河坐船,渡过渭水,到南山砍伐木材为用。从此,行走的人有了资财,长住的人有了积蓄,百姓得以安乐富裕,自然对公刘感激不尽。旁处的百姓爱戴他,多搬家来投靠。周朝的振兴,就从那时开始的。
本文节自《周本纪》,追溯了周朝先祖繁衍迁延,教民稼穑而兴盛的情况。首先,以神话传说交代了周代始祖后稷的诞生。其母姜原为炎帝神农氏之后、帝喾元妃,踏巨人脚迹而孕。后生子而弃之,为马牛不践,鸟翼覆荐,奇而收养,故取名弃。其次,介绍弃幼时有巨人志,长大后好耕农,教民稼穑。故在帝尧、帝舜时担任农师之官,有功,被封于邰,号后稷,别号姬氏。讲清了周代姬姓之来源。再次,交代周室的谱系演变:后稷——不窑——鞠——公刘,并说明其在“陶唐(帝尧)、虞(帝舜)、夏之际,皆有令德”,特别是公刘时期,“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使“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纷纷前来投奔。周业从此兴旺。
全文叙事简洁,层次清楚,详略有致,虚实结合,重在对后稷(弃)与公刘的介绍,并突出周室以农耕为立国之本的特点。神话的应用,给文章增添了扑朔迷离之美感,暗示了周室之兴的天助与必然。
古公迁岐
(节自《周本纪》)
古公宜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①,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②,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日:“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③。
渡漆、沮,踰梁山,止於岐下④。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⑤。作五官、有司⑥。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①古公直父:公刘之九代孙,公叔祖类之子,即周太王,周文王之祖父。②薰育:古代种族名,即獯鬻。③豳(bin):古地名,在今陕西彬县一带。周始祖后稷的曾孙公刘由邰迁居于此,到文王祖父太王又迁于岐。④漆沮:见《周室之兴》注释⑦。梁山:山名,在今陕西乾县西北。岐下:即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北。⑤邑别居之:邑即村落,别即分别。全句意为分别村落而居住。⑥五官:即五个官职。有司:司即职责。设官分职,各有其责。
古公蛊父恢复和继承后稷、公刘的事业,广积德,多行义,全国的百姓都感戴他。这时,戎狄薰育来攻伐,想夺取财物。古公知其意,便把财物给他。不久,又来攻伐,想夺取土地和百姓。百姓个个怒气冲冲,要与他们开战。古公对百姓说:“有了百姓,才有君主,君主是替百姓谋利益的。现在,戎狄来攻伐是为了我的土地和百姓,百姓归我和归他,有什么分别呢?你们为我而和他们开战,便要杀死许多父子,以此来让我做一国之君,这是我不忍心去做的事。”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家人和亲随离开豳这个地方。
渡过漆、沮二水,翻过梁山,一直到了岐山之下才住下来。豳地的百姓感激古公的仁德,全都扶老携幼又跟随归附他于岐山之下。其他国的人,听说古公有仁义,也多来归附。于是,古公果断改革戎狄的风俗,修筑起城郭房屋,让他们一村一村分别居住,又设置各有其责的五个官职来进行管理,百姓都生活得很快乐,载歌载舞来颂扬他的功德。
本文介绍了周族领袖、周文王之祖父古公直父迁岐的原因及迁岐后的仁德之举。周族的先祖公刘由邰迁于豳,古公亶父继承其先祖事业,积德行义。但戎狄一再来侵犯,他不愿“杀人父子而君之”,故毅然离开豳地。古公的“有民立君,将以利之”,充分表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
P2-3
《史记》是我国享誉中外的史学名著,名列二十四史之首,因其在史学和文学两大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六七岁时,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他随父进京(长安),在茂林(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开始学习,曾师从当时大儒董仲舒、孔安国,大量诵读古代典籍,接受了历史上优秀文化知识的熏陶。二十岁后开始游历各地。他说:“二十而南游江、淮(今江苏、安徽省一带),上会稽,探禹穴(今浙江省绍兴市),窥九嶷(今湖南省道县),浮于沅、湘(今湖南省境内)。北涉汶、泗(今山东省境内),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今山东省邹县峄山);厄困蕃、薛(今山东省境内)、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过梁、楚(今江苏、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地)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病死,又过三年(公元前107年),司马迁继其父任太史令,此时他三十八岁。他受父遗命,开始搜集史料,准备写作。他一方面把国家图书馆保存下来的古籍加以编排和整理,一方面借或奉使出差,或因陪从封禅,或交游朋好,进行实地调查采访,补充厘正有关史实。经过四年的资料准备,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他四十二岁时,抱着继孔子作《春秋》之后作第二部《春秋》的愿望,开始写作《史记》。又过五年(公元前99年),因为为李陵败降匈奴事说了几句真话直话,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诽谤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哥哥),为李陵开脱,而遭受惨毒的腐刑(阉割)。他受此奇耻大辱,“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就是说,他的《史记》的写作尚未完成。后又写作五六年,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他五十五岁时,全书才得以完成。
《史记》记述了中国古代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五大部分构成,即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十二篇,按朝代更替次序记述帝王史事,内容主要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兼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国家大事,如《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等。“表”十篇,是以表格形式写成的历代帝王和诸侯国的简要大事记,如《六国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书”八篇,是典章制度的专篇,内容包括经济、天文、历法、水利、文化等重要领域,如《礼书》、《历书》等。“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变迁,是诸侯的本纪,个别人物如孔子、陈涉,虽非王侯,但其行事和影响异于一般人臣,列入世家,故有《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等。“列传”七十篇,主要是人物传记,上层勋臣士大夫,下层某领域的代表人物,均可入传,也含有部分境内外少数民族酋长的专篇,如《匈奴列传》、《大宛列传》、《西南夷列传》等。《史记》五大部分以“本纪”和“列传”所占篇幅最多,是书中的主体,故后世史学家将《史记》这种史书编纂体裁称之为“纪传体”。这是司马迁在史学上的一大创举。《史记》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并成为后世各朝代编修史书的范本,后世的二十四部所谓“正史”,均未能超出司马迁所创设的体制。
《史记》之所以称为“史家之绝唱”,主要表现在司马迁“忠于实录”的进步的历史观。他继承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真实面貌,表现出鲜明的反专制,反暴政的民主色彩,重视下层人民的力量,赞扬下层人民的品质才干;他还具有卓越的民族观,主张各民族间应平等友好,反对以掠夺、扩张为目的的不义战争;他揭露和批判了汉武帝以前的多位汉代皇帝及其宠臣们的荒淫、奢侈、残忍和自私,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互相残杀,屠戮功臣,对外扩张等政策;他对上流社会的唯利是图,背信弃义,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等恶劣行径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还重视经济发展对国家兴衰的作用。总之,他这种“不虚美,不隐恶”,被后世誉为有“良史之才”的史德、史识,对我国史官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史记》之所以称为“无韵之《离骚》”,主要在于它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在思想内容上,它表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和批判性。它赞赏顺应历史潮流,有利于民众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的政治改革,如肯定商鞅变法等;同情广大民众的疾苦,肯定人民群众反对封建暴政的反抗斗争,为一批下层社会人物立传,有刺客、游侠、医卜、倡优等;对统治阶级,甚至是当朝最高统治者的残酷、贪婪、阴险、昏庸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讽刺,表现出深刻的批判和斗争精神。在艺术表现上,《史记》重人物描写,其中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有一百多个。这些人物大多具有英雄气质,积极进取,勇于事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的实现与事业的成功。如伍子胥、孙膑、商鞅、陈涉、项羽等。这些人物又大多具有悲剧色彩。其悲剧命运的原因:一方面是环境使然,他们面对的是“人治”的社会,最高统治者是绝对权威,他们的好恶、明白与昏庸,往往是造成一些忠直耿介之士悲剧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是这些人自身的性格使然,他们要么直言敢谏,忠心耿耿,被谗被害;要么恪守承诺,重信重义,为解救国家和朋友的危难而奋不顾身,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的道德信条。《史记》的艺术技巧也是十分高妙的。它选材典型精当,长于细节描写,特别善于利用人物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展示人物性格。其叙述方式多样,夹叙夹议,以叙代议,以议代叙,叙议结合,均贴切地表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使整个作品往往像一首抒情诗,抒情性极强;其构思也非常精巧,往往波澜起伏,跌宕腾挪,顿挫回环,引人人胜;其语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富于口语化和个性化,少排偶句式,不以富丽整齐见长,而以自然、朴质、浑厚取胜,形成一种简洁精练、流畅生动的有情有势有力的风格;文中不时插入歌诗、谣谚和俗语,雅俗共赏,这使《史记》成为后世文学反繁缛艰涩、倡导简洁清丽文风的范本。
《史记》正因为具有如此巨大的文学成就,对后世的散文、小说、戏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韩愈(公元768—824年)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提倡的古文(散文)运动,就是要从当时盛行的骈偶文体中解放出来,形成自然流畅的散文风格。他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司马迁的《史记》。明朝余邵鱼的《列国志传》、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等小说,其中绝大部分内容取材于《史记》,而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深受《史记》笔法的影响。《史记》中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也成了元、明以来戏曲编演的蓝本。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阁传刻的《六十种曲》,其取材于《史记》的作品就有十一种。至今京剧传统优秀剧目中还有《文昭关》、《鱼肠剑》、《赵氏孤儿》、《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鸿门宴》、《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等。话剧《屈原》、《棠棣之花》,电影《虎符》(“信陵君窃符救赵”)等优秀的话剧、电影作品也取材于《史记》。应该说,《史记》是中国文学的一座宝库!
《史记》内容浩博,艺术精湛,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人民视为瑰宝的艺术精品。但是,当今的广大文学爱好者、社会青年、大中学生,因处于快节奏、高频率的现代信息社会,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窥探《史记》的全貌,加之古文素养较为薄弱,要领略《史记》的精髓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市场上流行的《史记故事选》之类的读物,由于略去了原文,读者无法欣赏《史记》深邃的韵律美与节奏美,不能在写作时进行引用,故事的叙述又嫌不够准确、完美,出于对《史记》的钟爱以及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以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我们编著了这本《教你欣赏(史记)名篇》。本书精选了《史记》重要篇目中的精彩片断九十五则,这些片断具有传奇性,而且是长期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有影响的故事,有的甚至是一些成语典故的出处,如《完璧归赵》、《将相和》、《鸿门宴》、《毛遂自荐》等;为了保存《史记》的原汁原味和便于广大读者的阅读、理解、欣赏,我们既保留了这些片断的原文,同时又对原文作了详注、白话翻译和思想艺术的鉴赏。比之于市场上流行的有关《史记》的读物,本书更具有经典性、故事性、可读性、实用性的特点,可以说是我们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读者必备之读物。
傅德岷文成英
《史记》内容浩博,艺术精湛,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人民视为瑰宝的艺术精品。但是,当今的广大文学爱好者、社会青年、大中学生,因处于快节奏、高频率的现代信息社会,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窥探《史记》的全貌,加之古文素养较为薄弱,要领略《史记》的精髓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市场上流行的《史记故事选》之类的读物,由于略去了原文,读者无法欣赏《史记》深邃的韵律美与节奏美,不能在写作时进行引用,故事的叙述又嫌不够准确、完美,出于对《史记》的钟爱以及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以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傅德岷、卢晋编著了这本《教你欣赏史记名篇》。《教你欣赏史记名篇》精选了《史记》重要篇目中的精彩片断九十五则,这些片断具有传奇性,而且是长期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有影响的故事,有的甚至是一些成语典故的出处,如《完璧归赵》、《将相和》、《鸿门宴》、《毛遂自荐》等;为了保存《史记》的原汁原味和便于广大读者的阅读、理解、欣赏,我们既保留了这些片断的原文,同时又对原文作了详注、白话翻译和思想艺术的鉴赏。
《史记》是我国享誉中外的史学名著,名列二十四史之首,因其在史学和文学两大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傅德岷、卢晋编著的这本《教你欣赏史记名篇》精选了《史记》重要篇目中的精彩片断九十五则,这些片断具有传奇性,而且是长期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有影响的故事,有的甚至是一些成语典故的出处,如《完璧归赵》、《将相和》、《鸿门宴》、《毛遂自荐》等。比之于市场上流行的有关《史记》的读物,本书更具有经典性、故事性、可读性、实用性的特点,可以说是我们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读者必备之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