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14世纪中叶爆发的那场“黑死病”,夺去了整个意大利至少一半人的生命。对于那时的人来说,末日近在咫尺,死神是最亲密的陪伴。黑死病的阴影下,意大利人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更加关注人在现世的生活,灾难也催生了一股新的宗教热忱,为意大利艺术赋予了强大能量。 本书是一部另类的文艺复兴艺术史,全书作“神话”“宗教”“世间”三个层次的巧妙布局,以对“十二种亡者角色”的主叙述,带出源源不断的绘画与雕刻作品,并巧妙勾连起各时代的文学与哲学。书后附有新见迭出的“文艺复兴人物小传”,这些人物的生命与他们所创造的亡者形象紧密交织。 作者简介 秋鹭子(刘晨),山东济南人。 199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05-2011年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研修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建筑及艺术史,获博士学位。2012-2013年度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安德鲁·梅隆学者”。与哈佛中心联合创办专为中国学者订制的文艺复兴研修计划,并担任“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与艺术之统一”研修营联席主任。2018-2019年度哈佛燕京学社学者。2018-2020连续三年获美国学院艺术联盟国际学者研究奖金。2019-2020年度美国盖蒂中心特邀研究员。 现执教于清华大学。自2017年起在新雅书院讲授“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通识课,深受欢迎。兼任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全英文讲授视觉艺术史。连续数年为《三联生活周刊》《新知》《爱乐》及Esquire China,T Magazine等刊物撰写书评、访谈、艺术和音乐专栏。 热爱创作,追求智慧,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为毕生事业。 目录 前言 活生生的死亡 引子 与骷髅共舞 “切记汝终有一死” 第一部 第一章 美人 两个狄多 烈女与革命 乐园中的克利奥帕特拉 第二章 英雄 好英雄与坏英雄 英雄与女妖 第三章 猎人 如花的阿多尼斯 雅克托安之死 第四章 豪强 巨人的首级 将军的首级 第五章 圣人 银盘里的人头 第二部 第六章 儿子 圣殇 “不要摸我” 天堂的钥匙 第七章 母亲 神秘之死 第八章 婴孩 冬天的童话 第九章 烈士 塞巴斯蒂安 第三部 第十章 众生 拉撒路:最后的奇迹 第十一章 万物 虚空不空 第十二章 阿卡狄亚 在阿卡狄亚中死去 附录 文艺复兴人物小传 彼得拉克(诗人、学者) 马萨乔(艺术家) 曼特尼亚(艺术家) 桑那扎罗(诗人) 乔尔乔涅(艺术家) 塞巴斯蒂亚诺(艺术家) 柯雷乔(艺术家) “红佛罗伦萨人”罗索(艺术家) 小荷尔拜因(艺术家) 查理五世(皇帝) 切里尼(艺术家) 托马斯·怀亚特爵士(诗人) 老勃鲁盖尔(艺术家) 格列柯(艺术家) 卡拉瓦乔(艺术家) 阿特米西亚(艺术家) 普桑(艺术家) 潘诺夫斯基(艺术史学者) 母题/文本/作品/风格流派(本书所述) 文艺复兴文献举要 后记 序言 活生生的死亡 希腊-罗马古文明死去, 留下废墟。越千年,新文化 在废墟上重生,史称“文艺 复兴”。说文艺复兴当然绕 不过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脉 自西向东绵延,将亚平宁半 岛与欧洲北部隔开;由拉丁 词Alpinus(“阿尔卑斯的”) 衍生出法语名词alpiniste, 意为“登山家”,尤指攀登大 雪山的勇者。文艺复兴早期 学者和诗人彼得拉克 (Francesco Petrarca)就 当得起这个称号。 1336年4月26日,彼得拉 克登上一座山,极目远眺, 思绪万千。他拂晓出发,深 夜归来,迫不及待地给他的 朋友和告解神父写了封长信 ,记下一天的游历和感受。 五个多世纪后,瑞士历史学 家布克哈特写出一部《意大 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Die Cultur der Renaissance in Italien),全书分六篇, 第四篇特为文艺复兴讲了一 个“发现”的故事——“世界的 发现与人的发现”,其中第 三章“自然美的发现”特别追 述了彼得拉克登山。布克哈 特先从但丁说起:没人会怀 疑,自然对人类精神具有深 刻影响;而准确证明这一点 ,却是从但丁开始的,他也 爱登山,并且或许是古代以 来第一个纯为看风景而登高 峰的人。随后,薄伽丘被一 笔带过,彼得拉克隆重登场 ——是他,作者强调,充分 而清晰地展示了自然之于一 个善于感受的人的重要意义 。在布克哈特眼里,彼得拉 克是“一个最早的真正现代 人”。 我们现代人很难理解爬 个山有什么好大做文章的, 更没法一下子明白“登山”跟 “现代”之间到底有何关联。 然而在但丁和彼得拉克的年 代,还极少有人把登山当成 一项娱乐活动。了解这一点 十分重要。再者,彼得拉克 爬的那座山也极不寻常。此 山名“旺图”(Mont Ventoux ),位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 地区,海拔一千九百余米, 是这一带最高峰,地理上属 于阿尔卑斯山脉,但周围山 体很低,使它更像一座独立 的大山。当地人视其为神兽 、巨人。法语Ventoux 近似 venteux(“多风”),山如 其名,顶上无植被,经常狂 风呼啸,冬季风速可达每小 时三百公里。干冷的强风把 山吹得更秃,故又称“秃山” 。峰顶尽是石灰岩,远望如 终年积雪,而实际积雪时段 只在12月至次年4月之间。 爬这么一座冷飕飕、孤 零零、光秃秃的山,必是为 了获得某种独特的体验。彼 得拉克其实不算第一个—— 史前时代可能就有人爬过此 山,但最早的攀登记录是14 世纪的法国经院哲学家布里 丹(Jean Buridan)留下 的,他对逻辑学和自然哲学 兴趣甚浓,登旺图山为的是 做一些气象观察,不是为消 遣。而彼得拉克像但丁一样 ,就想看风景。他从小望着 这座山长大,早有登临之念 。他先挑好时日:4月末, 冰消雪融,白昼渐长;接着 挑趣味相投的同伴,这却难 得多。最终,他叫上自己的 亲兄弟和两个乡人,从山脚 下一个小村出发了。 登山前,彼得拉克读李 维《罗马史》,正好读到马 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登巴尔干 之巅眺望亚得里亚海,心随 之飞扬浩荡。对这次旺图山 之旅,他充满期待。可才进 山不久,就遇到一位老牧人 ,他竭力劝他们折返,说五 十年前自己健旺时爬到山顶 ,穿越荆棘和巉岩,得到的 只有疲惫与遗憾,还说那之 前和之后都不曾有人来过。 (讽喻就此开始。)这番警 告反倒让大家的愿望更强烈 ,他们继续前行。山越来越 陡,同伴仍沿山脊攀登,彼 得拉克却总找容易的道,哪 怕绕远,甚至下坡。折腾大 半日,终于爬到顶,登上“ 少年峰”。云从脚下流过, 眩晕中,他往意大利的方向 望去,怀念起朋友和故土, 思绪随之转向时间。此时彼 得拉克三十二岁,他反思自 己过去十年在无望之爱中蹉 跎的岁月,又想到十年后, 年岁渐老,是否能坦然面对 死亡?思潮翻滚,他忘了自 己身在何处;放下焦虑,纵 目远眺罗纳河谷和塞文山脉 ,忽想起随身携带的奥古斯 丁《忏悔录》,翻开,一下 子看到这句:“人们赞赏山 岳崇高,海水汹涌,河流浩 荡,星辰运行,却把自身置 于脑后。” 下山路上,诗人陷入沉 默。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他思索着,人的欲念何其 虚妄,而人的真纯思想又何 其崇高。半夜,他们返回村 庄,此时皓月当空,乡人准 备晚餐,彼得拉克奋笔疾书 。 这封著名书信收录于彼 得拉克《书信集》 (Epistolae familiares)第 四卷。它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和生动的游记,同时也是一 段真挚的内心独白,我们仿 佛跟随诗人一路登山,不知 不觉中参与了他的心灵建设 。可是,彼得拉克真的亲自 登上过旺图山吗?不少现代 学者对此表示怀疑。在一场 持续十八小时的登山运动之 后,诗人饿着肚子一口气写 下洋洋六千言的书信,不但 用词考究,且能引经据典, 这事似乎不合常理。于是有 学者推断,这篇书信体“登 山记”很有可能是彼得拉克 虚构的,实际写作时间在 1351年。这个日期颇有说 服力:登旺图山那年(若确 有此事),彼得拉克还是个 名不见经传的书生;此后十 五年中,他不但将自己对劳 拉的爱尽情挥洒于一部俗语 《歌集》(I Canzoniere) ,还创作了以古罗马 导语 美人、英雄、圣贤、天选之子;恶人、凶手、复仇者……无论是谁,都逃不过“终有一死”的命运。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反抗、接受和迷恋,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最神秘、深刻的话题,也是无数艺术作品的母题。在《凝视死亡》中,艺术史学者秋鹭子将以众多亡者汇聚出“另一个文艺复兴”。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描写“死亡”的 书,它的十二个“专题”恰好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死亡”的 年轮。但是,“死亡”在这里 失去了它的黑暗和沉重,变 成了黎明时分明暗交界处最 瑰丽清晰的形式感。 刘晨教授(秋鹭子)的 书以感性和诗意的语言,描 绘了这样的一个文艺复兴的 “黎明”或者“清晨”,这使她 的书不但延续了文艺复兴特 有的“Ekphrasis”(“艺格敷 词”)的传统,同时也使西 方的“文艺复兴”,变成了她 书中所言的“另一个文艺复 兴”——一个“我的文艺复兴” 。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人文学院院长) 在文艺复兴辉煌的背后 ,是生命的无常:无论哪一 阶层,多大年龄,都可能突 然死去。死是生理的,与之 遭遇的方式,则是文化的。 文艺复兴人所发明的与之遭 遇的文化手段之一,便是艺 术。刘晨教授(秋鹭子)的 新书,为我们呈现了文艺复 兴艺术中这罕为人知的一面 。这是一本才气横溢的书, 充满工致的细节,与诗人的 笔触。 ——缪哲(浙江大学艺术 与考古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