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亲人后,我们如何以梦疗愈自己?
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著名作家胡因梦诚挚推荐!
你曾梦见逝去的亲人吗?
栩栩如生的梦境,究竟想传达什么意涵?
丧恸梦就像一面悲伤的镜子,
如实反映丧亲者心中压抑的情绪与未解的难题。
通过梦,丧亲者能暂时缓解悲伤,
化解未竟之事,联结失落的关系。
打开《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你会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感动。
《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属于心理自助类,普通读者可以通过书中内容自我诊断,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作者苏绚慧也在第十章整理出了“如何靠梦疗愈丧恸”的方法,为丧亲者及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提供具体的以梦自助、助人的过程。
本书讨论的内涵是沉重的,有时也是我们想逃避而不敢去面对的,但只要你打开书扉,一定能得到满心的感动和丰富的收获。
文笔流畅动人,在阅读文章时,会被深深触动而落泪不止。
丧恸梦就像一面悲伤的镜子,如实反映丧亲者心中压抑的情绪与未解的难题。
丧恸梦最大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表达失落的悲伤。它不只是梦,更是丧亲者自我疗愈的珍贵力量。
《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使人理解丧恸梦的反思力量,体会梦如何疗愈一颗颗丧恸的心。
《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由苏绚慧所著。
推荐序 梦的疗愈力量 曹中玮
推荐序 不能再见的丧恸因“梦见”而可能说再见 李玉婵
自序 一份神秘的礼物,一段自愈的历程
第一章 生命经验的撼动
第二章 梦在说话
第三章 了解梦,了解悲伤,了解丧恸梦
第四章 丧恸梦与悲伤哀悼任务
第五章 丧恸梦与未竟事物的完成
第六章 丧恸梦的情绪特性
第七章 梦境自我尝试解决问题
第八章 丧恸梦与关系的再联结
第九章 丧恸梦的自我疗愈力量
第十章 如何靠梦疗愈丧恸
那年寒冬,我十四岁,只身寄住在台北姑妈家,就读初中二年级。那一天,是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我兴奋地预备隔天从台北回屏东和父亲团聚,一起在除夕围炉过农历新年。伯父突然从屏东来电,告知我父亲已经在屏东的医院过世的消息。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怀疑自己是否在梦中。泪水不听使唤地狂涌,我不懂,为什么原本一场欢乐的团聚,却变成从此天人永隔?
火车票变成见父亲最后一面的通行证,期待团聚的梦像膨胀的气球,瞬间破灭,无以挽回。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成为我内心强烈的遗憾与痛楚,死亡事实太难承受,这感觉一点都不真实,像做梦一样。他怎么就这样不声不响地离开了我?
赶回屏东,我见到父亲躺在棺木中等待火化。惨白的脸、滑稽的寿服,以及变了样的身材,我不禁怀疑那真的是父亲吗?我太难相信原本要相见、拥抱的一个人,怎会即将化成一堆白色骨灰?
我泪流不止,心里为父亲早逝的生命与自己过早失去父亲的命运哀悼。我不知道他的灵魂会去哪里。是否真的有天堂,真的有神?我在心中祈祷:神啊,请接纳父亲的灵魂,让他漂泊的灵魂得到安歇,也得到你的接纳!
混乱与不真实的告别式之后,我继续回台北上学,但骤然丧父的悲痛情绪却无法向人诉说。我周围的老师、同学、亲戚都不是适合的倾诉对象,丧父事件成为我不能言说的经验,没有人了解我的苦与痛。我其实尝试过倾诉内心的创痛,却只得到淡淡的回应。我意识到这是他人无力陪伴与安慰的事。从此,我几乎不再提起丧父的遭遇。我想唯有坚强,才能遏止悲痛与哀伤,才能假装一切无伤,只要继续过日子就对了。 我不知道我的人际关系与情绪不知不觉中有所变化,被遗弃与孤单的感受一直幽幽沉沉地在心中发酵。我的性情变得十分易怒,与同侪也发生了许多冲突,感觉生命更空洞,觉得某段生命经历无法去回忆、言说和碰触。我的生命中出现了一大片的空白。
那道无法揭开的伤口,化为深沉难愈的忧伤。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只感到无法拨开的忧伤笼罩着我的生命,却不知它究竟为何物。
失去至亲的痛在历经了十二年的沉默后,在我二十六岁那年,因为我到安宁病房工作担任社工师,终于被彻底、剧烈地敲醒。那时,我日日陪伴临终病人面对死亡的威胁,日日陪伴家属调适各种悲伤反应,死亡与悲伤成为强大的压力并笼罩着我。我隐约感到自己内在有股强烈的遗憾,那是关于我和父亲的。但白天太忙碌,我几乎没有太多时间静下来好好关照自己内在的变化。这醒过来的痛,化为梦,让我清清楚楚地再经历一次内在的遗憾与悲伤。
在梦中,我接到一通从家乡打来的电话,告诉我父亲病危。梦中,我已成年而且是一名安宁社工师。我接到电话后,清楚地告诉自己,我不能错过,一定要回去见父亲一面。我一定要告诉他,我爱他,一定要告诉他。
梦中的我急着订机位,急着办理休假,东奔西跑,就是为了能立即启程回乡探望父亲最后一面。但一切都不顺利。即使我已是成人,也是一名专业工作者,我仍旧无力越过所有回乡的阻挠。当我知道我真的回不去了,没有机位,没有飞机赶得上时,我跌坐在地上不断哭泣,一边哭一边喊:“来不及了,来不及了!我见不到爸爸最……
P3-5
梦的疗愈力量
曹中玮
人必须慢慢接触自己内心深处阴暗或自我否定的部分,继而以温柔接纳的方式与之相处,才能得到真正的生命救赎与心灵成长。就如作者所言:“梦,是一个了解自己的渴望是什么的最佳管道。”
我虽曾陪着作者绚慧一起完成此书,但这几天再度阅读,我依然为之动容,多次红了眼眶。这也让我想起八个月前做的一个梦(梦很长,我只摘录和此书主题相关的部分)。
我在家乡的火车站等车,要回台北的家。时间快到时,我竟发现要搭的车从另一个月台进站。我急急忙忙飞奔到另一个月台,车子却准时地从我眼前开走。这时又来了一列电联车,虽然我心中有点疑惑这车要开往哪里,但一大堆人上车,我也就跟着上去……车上有些人似乎认识我,在背后讨论起我的工作和忙碌的生活方式。这时有人告诉我,好像有个人跟在我后面,我回头一看,竟是一位过世的友人。我很吃惊,心想:她为什么会跟着我?但我想和她说话时,她又不见了。我转身看窗外的景致,愈看愈不对,竞看到贡寮市区的标示,我知道坐错车了。我赶忙在贡寮站下车,走出车站碰到现在的同事,她也小声告诉我:“那友人跟着你呢!”
这位友人十多年前和我在一个心理咨询所共事过。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对工作的认真和投入。之后我们各自离开,因为忙碌就没再见过面。但因为是同行,我偶尔会听到她的一些动向。做这个梦是在得知她因癌症病逝的消息的三四个月后。醒来我哭了,很难过,也很懊悔。但我知道,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她已永远离开的事实。一年多前我就得知她在与病魔奋战,也总想着有空要去探望她,给她加油打气。后来竟然忙得明知道她走了,却连告别式也来不及参加……我从没告诉别人心中这桩遗憾,也安慰自己我们有十多年没联络,她不会怪我的。但这梦让我了解我会自责,更惊觉一直以来忙碌的生活方式,到了必须好好检讨与改变的时候。很快,我就将心中犹豫多年的生涯计划重新规划定案,并有了具体的实践时间表。我的梦告诉了我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再一次帮我做了人生重要的决定。
我从小就是个爱做梦的人。每每对自己曲折、诡异、情绪高涨或跌宕的梦境,既困惑又好奇。进入心理咨询领域后,我开始记下每天的梦境,并尝试“分析”,但总觉得很难参透,无法理解梦要告诉我的宝贵信息。直到十二年前,我接受完形治疗师的训练,学习用完形治疗的方式来处理我的梦后,我才感到很多过去生命中的未竟事物和现在的生活困境,都因为梦的叙说与体验得到清明的领悟或新的理解。于是我也开始带领完形取向的梦工作坊,试着陪伴更多人通过与潜意识的梦境相遇而获益。真的很感恩自己拥有日日记得梦的“异禀”(而且我的睡眠质量很不错),这让我多了一项探索自我和助人的丰富资源。
本书的作者绚慧和我相识于四年前的此时。她在2003年以优异的成绩经推荐甄试进入我任教的研究所(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询所)。2004年4月她尚未正式入学,就积极地来找我讨论她的论文构想。那时她已经有很丰富的安宁病房工作经验,在陪伴那些面对死亡的勇者和他们的家属时,常会听到他们叙说各样的梦境。特别是遗族梦见已故亲属的梦,总会引出很多深刻的感情和思念,或得到些许安慰或放下过多的悲痛。绚慧自己也经常做梦,也曾因梦见自己已逝的父亲而被深深触动,很想对这样的主题有进一步的探索。她知道我对梦有特殊的兴趣和理解,希望我能指导她完成论文。自此,我们就开始了这段师生缘。
我指导绚慧的论文最不费神,一部分原因是她相当自觉自发,自我要求也高,和我讨论时总有充分的准备,给我看的东西也已相当成熟。但最主要的是她文笔流畅动人,我几乎不必修改任何文句,更常在阅读文章时,被深深触动而落泪不止。我想读者阅读本书时,必能深有同感。
作者分享了自己通过梦进行的自我疗愈过程,也叙说了多位受访者以做梦的方式来完成丧亲所需的哀悼过程。作者用她敏锐关怀的心、悲伤事件的处理经验、对理论融会贯通的了解,来诠释丧恸梦的悲伤哀悼任务、未竟事物的完成与情绪经验,呈现出梦境自我尝试解决问题、与已逝亲人关系的再联结和自我疗愈的力量。
作者也在第十章整理出了“如何靠梦疗愈丧恸”的方法,为丧亲者及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提供具体的以梦自助、助人的过程。自此,“丧恸梦不只是梦,而是丧亲者最具体、最真实的悲伤表现。”
我很荣幸能有机会参与本书的创作过程,更高兴能撰写推荐序,好东西当然要与更多人分享。虽然,本书讨论的内涵是沉重的,有时也是我们想逃避而不敢去面对的,但只要你打开书扉,一定能通过绚慧的笔,得到满心的感动和丰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