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了不起的失败(工薪族田中耕一的诺贝尔奖之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日)田中耕一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让整个世界震惊、更让日本陷入了一场忙乱之中……面对获奖者田中耕一的名字,众位学术泰斗、往届诺奖得主都不知道“田中耕一”是何许人也。这种诺奖获得者在学术界“查无此人”的情况恐怕只此一例了,然而事情远比大家想象得更富有戏剧性……作者坦诚地说,他的获奖起源于一次实验上的失败,确切来说,是在实验时犯的一个“大错误”,而正是他敏感、执着的实验精神,最终把他带到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最了不起的失败:工薪族田中耕一的诺贝尔奖之路》一书中田中先生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对广大的青少年们、教育工作者们、还有正在从事基础研究和实验工作的人们,本书一定会给大家不同凡响的震撼!

内容推荐

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让整个世界震惊。面对获奖者“田中耕一”的名字,众学术泰斗、往届诺奖得主都不知道此是何许人也。这种诺奖获得者在学术界“查无此人”的情况恐怕只此一例了,然而让你大跌眼镜的事情还有更多:本科学历,一个普通工程师,与学术界没有任何交往,从不参加升职考试,因一次实验的“常识性错误”而最终获奖……面对媒体的狂轰滥炸和围追堵截,低调、羞涩、不善言谈的他更得到了民众疯狂的追捧和喜爱,被称为“工薪族的榜样”。这位从平民中走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推掉几乎所有的采访和演讲邀请后,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只想做一辈子工程师。

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希望读过这本《最了不起的失败:工薪族田中耕一的诺贝尔奖之路》的人都能找到自己一生为之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最了不起的失败:工薪族田中耕一的诺贝尔奖之路》由田中耕一编著。

目录

第一章 将工程师进行到底1

 获奖日03

 获奖的“征兆”07

 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契机……11

 硼酸“雪”13

 我的工匠父亲16

 大自然培养了我的好奇心18

 我的家庭20在京都就业22

 开始学化学25

 技术开发终于有了成果27

 顾客需要什么32

 专利的意义33

 在英国34

 决胜千里的论文发表36

 “从零到一”和“从一到一千”41

 我的原动力46

 埋头苦干50

 一辈子都要当工程师56

 动手能力的重要性57

 随时随地都能发挥的创造性60

第二章 测量生物大分子65

 什么是生物大分子68

 “质量分析”和“结构解析”70

 为什么要研究生物蛋白质71

 质量分析的应用领域76

 幕后工作者80

 质量分析的步骤83

 制造“分子量测定器”89

 我们的设想96

 最了不起的失败104

 全世界的学者都在改进112

 “我是在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114

 一滴血,诊断数百种疾病118

 我今后的工作122

第三章 挑战、失败与发现(田中耕一与山根一真)125

 研究课题129

 用分子重量区分蛋白质的种类133

 谈谈蛋白质137筛选分子141

 测量分子的大小和重量144

 区分目标信号与干扰信号的方法147

 不断积累的成果153

 一开始目标就要定在120%158

后语165

参考资料171

田中先生的斯德哥尔摩之行175

试读章节

泽柿老师在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他经常用一整天的时间教我们实验课。比如在泡沫苯乙烯板子上挖个洞做滑轮;往砂糖里倒一点硫酸让大家看微型“火山爆发”等等。目的是让孩子们亲眼看到物质的变化。不过,我最近才知道,当年我们上实验课时的各种反应哪怕连惊讶这种细微的变化都被老师记录在案了。(那时,在富山“提高孩子们对理科的兴趣”这类工作十分盛行,我想除了泽柿老师以外,还有许多老师也在热心研究如何让学生们对理科产生兴趣,而且把研究成果用于授课。这些成果如果汇集起来,大概能编成一本书吧。)

泽柿老师为了鼓励孩子们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即便有的孩子的回答与课本上的标准答案根本不一样,老师还是给予表扬,认为这些回答仍不失为一个有趣的发现。

虽然我的记忆力不太好,但我这次获诺贝尔奖是和泽柿老师的培养教育分不开的,因为是他使我具备了获奖的能力,可是到我获奖后给老师打电话为止,当年理科实验课上发生的具体事情,还有我当时的反应全都忘光了。根据泽柿老师的记录,我知道了下面这些场景。

比如把硼酸放进热水里,硼酸会逐渐融化,然后随着温度不断地下降,又开始结晶。老师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个过程。当时我看到结晶后沉淀的硼酸,好像说了一句:“下雪了。”

如果单纯从做这个实验的目的考虑,“下雪了”这句话似乎偏离了目标。然而这却是从_个孩子的头脑中产生出来的有趣反应,泽柿老师对此非常重视,并把我的这个反应记录在案。

这个实验做完后不一会儿,老师又拿来一个烧杯,放入水后加热,让大家观察水蒸气现象。老师让我们先试着想象—下水烧开后的样子。在我们眼前升起的好像白烟的水蒸气不是直接从水面上生起的,而是在距水面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形成的,而且冒起来后,不一会儿就消失了。水面与“能够看到的水蒸气”之间,好像空了-一部分,什么也没有。我把铅笔插进这段看不见任何东西的部分,又拿了出来。在这个看上去似乎什么也没有的部分,当铅笔冷却后,我们观察到了水蒸气变成水滴的情景。我当时还说了一句:“和硼酸是一样的。”泽柿老师记下了我这句话,又重新做了一遍硼酸实验让我们看,说我讲的话恰好说到了随着温度的上升,物质由固体变为液体,液体又变成气体的状态转变,这是一个物理原则。老师就是这样为孩子们讲解物理现象的。

孩童时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成长,应该说是十分幸运的事。泽柿老师认为科学不是用课本中的标准答案来回答问题,而要乐于独立思考、发现发明,这才是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的最本质的最重要的精神。我深深地感谢老师,是他培育了我的这种精神。

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常有同级的同学对我说:“田中,你小子上实验课的时候,怎么总是做一些与课本内容不同的实验呀!”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我想完全是因为我在小学被开发出来的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的结果。无论后来上初中还是上高中,我总是想试着做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什么实验。同学们如此准确地发现了我的这个特点,真要好好感谢他们。

喜欢做实验的特点不但在大学如此,现在也是这样。没办法,就是喜欢嘛。因为自己动过手,实验结果就会立刻出现在自己眼前。

近来有不少人问我:“怎样学习才能有创造性?”或者“怎样才能获得较高的评价?”在不得不回答的情况下,我通过自己的体会和所掌握的知识,在尽量使人能听明白的基础上讲了一些。想不到孩子们拼命地给我写信,也有直接问的。每当看到他们那股认真劲儿,我开始觉得也许什么不说对他们更好一些。因为我发现自己随口说的话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还是不要给他们套上不必要的框框才好。

迄今为止,我已经从学校老师、朋友前辈、左邻右合、单位同事、商业客户、亲属以及方方面面那里得到了许多有形和无形的教导。这些教导自然而然地塑造了“田中耕一”这个人。有些方面是田中耕一自己也没有觉察到的。

每一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和体格也会不同。对我来说是好环境,对别人来说也许就成了坏环境,所以我在这里所写的一切并不具有普遍性,说到底,只是对田中耕一个人来讲才是这样的,这一点还请读者务必理解。

P13-15

序言

2002年10月9日,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一经公布,我立刻被推到了社会大舞台的最前沿,被媒体冠以“亲民的获奖者”、“孝顺父母的俊才”、“淡薄升迁、埋头苦干的怪人”等各种头衔。后来,连周刊杂志的记者也来采访我。无论到什么地方接受采访,整个人始终都沐浴在闪光灯和聚光灯之中。

一时间,我成了社会的热点人物,就像演艺圈的明星那样,走到哪都有人追着我索要签名(实际上一次也没签过)、要求合影(最近我只接受曾经帮助过我的人的合影要求),或者索要名片。还有许多善意的误解,比如“必须成立一个田中先生的声援团,让气氛再高涨一些,这肯定是田中先生所期望的”……更是把我推到了一个苦不堪言的境地。如果是演员,人气就是行情,但是这种人气对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我来说,就是一种负担了。

我曾诚恳地请求“饶了我吧”,结果又被认为“田中先生太谦虚了”。我认为,引起这些误解的导火索是电视的介入,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火”烧起来。但是电视播放的仅仅是冠冕堂皇的采访片段,直到现在,已经过去半年多了,那样制造出来的虚假现象的影响仍然没有消除。当我想说一些正经事儿的时候,人家又已经毫无兴趣了,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一切仅仅牵涉到我本人还好说,可是事情还影响到了我身边的许多人。从岛津制作所(我的工作单位)负责接待的同事们,到被采访的学会、大学、企业、政府部门、地方宣传部门的各位,再到我的老师、亲朋好友全被牵扯了进来。我发现自己背上了许多有形和无形的负担,“这一切的发生都因为我生活在日本”……我甚至到了要认真考虑移居海外的地步。

获奖后,我曾经有两次到欧美出差的机会。在国外,无论是走在大街上,还是住在饭店里,由于没有人认识我,心里有一种解脱的感觉。工作起来,注意力也格外集中,而且我由衷地感到这才是原来的我。

与其逃避,还不如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我。这又与我最近常常以“学理科的人就是不善于交流,不容易被人理解”的想法产生了矛盾。如果能找到一个什么更好的办法,就用不着搞那些无用而又低效的解释了。那么,最恰当的方法是什么呢?我的结论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写。

想写书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在此之前总觉得自己的观点有些特殊,属于少数派,提出来会令人难以接受,所以就闭口不言。后来接触到了各个不同领域的人,又阅读了一些文献和资料,忽然觉

得如果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也许对整个国家有好处。实际上不少人都是在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尽管有时会被轻蔑地称为“一根筋”,然而他们才是支撑日本的根基。虽然这一事实被逐渐淡化了,然而尊重这些人、让他们有奔头,才能重振整个国家。

我的书就是在经历了这些思想斗争之后完成的。我想必须要等到社会对我的关注冷却之后再出书,为此等了很长一段时间。虽说写书花费了不少时间,却并没有写出自己的全部,仅仅是通过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表达了对社会和人生的一些感悟。

本书的第一章是“将工程师进行到底”,这是为了写本书新添上去的内容,以前没有发表过,内容包括我的获奖发现产生的原因,包括一名普通工程师在企业工作的意义,包括会见各类不同领域人物的重要性,还包括自己对独创性、创造性根源的理解,都在本章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在“测量生物大分子质量”的演讲报告中,我主要讲了后来获奖的这一发现的整个过程,它的意义是什么,以及什么是质量分析(这也是我的专业)?这些都是在2003年4月1日举行的获奖纪念演讲的内容基础上进行解说的。

与山根一真先生面对面的谈话“挑战、失败与发现”也是继这次演讲之后进行的。

2003年3月,我向大家作过一个报告,报告题目是“工程师回归宣言”。从获奖之后的半年时间里,我已经完全失去了一名工程师的资格,没有一点时间工作。不过好在我现在只有43岁,按人均寿命80岁

计算,我似乎又转回到了人生的起点。当我思考自己的下半辈子应该怎样度过时,得出的结论竟然还是想做一名“工程师”,并断续为此工作着,生活着……

只是,我现在是公司内成立的“田中耕一纪念质量分析研究所”所长,已经不可能过与以前完全相同的生活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在4月以后尽可能地把时间多用在科研工作中。现在想要开发的产品是有益于人们的既便捷又便宜的诊断仪器。今后,我也一定会把工程师工作进行到底!

田中耕一

2003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0: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