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宇编写《云水禅心:自性清净 万事随缘》一书是为了给众生提供一些佛学大师们的生存智慧,使读者对人生有新的了悟,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有所启发,让那些被无聊、压力、忧愁和困惑所俘获的灵魂重获一股“新鲜空气”。
用佛学的视角为你揭示生命的真相,让你坦然面对生死,珍视生命,积极把握今生;以佛的智慧透悟人生真谛,解答当下的种种困惑,为你指引人生的出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云水禅心(自性清净万事随缘)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王宇 |
出版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王宇编写《云水禅心:自性清净 万事随缘》一书是为了给众生提供一些佛学大师们的生存智慧,使读者对人生有新的了悟,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有所启发,让那些被无聊、压力、忧愁和困惑所俘获的灵魂重获一股“新鲜空气”。 用佛学的视角为你揭示生命的真相,让你坦然面对生死,珍视生命,积极把握今生;以佛的智慧透悟人生真谛,解答当下的种种困惑,为你指引人生的出路。 内容推荐 佛,是祛除我们心中焦虑、疑惧的力量,是安定我们身心的一剂清凉散。由王宇编著的《云水禅心:自性清净 万事随缘》一书中,佛学大师们以佛教的视角,用现代人的观点,对人生所作出的新的解释,帮助您随时汲取禅师们灵活、幽默的智慧,让那些无谓的烦恼止于无形,在无常的岁月之中,活出充实自在的人生。 《云水禅心:自性清净 万事随缘》给尘世中的人们讲述了生命、生活的真正意义,包括为人、处世、交往、事业等方面,无不透露出富有禅意的人生哲理。 也正是这种哲理的存在,才能让人更加理性地去面对现实世界,面对繁世的纷杂与喧嚣。《云水禅心:自性清净 万事随缘》更重要的是向读者讲述了如何去感悟人生,如何去面对现实,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自在,更有意义、有价值。 目录 第一章 佛说生命真谛:只存在于呼吸之问 1.生命短暂,应好好珍惜/3 2.闲适恬淡,静享此刻/7 3.得失常在,开心难求/11 4.世上没有值得你忧虑的事情/15 5.时刻更新自我,才能走出迷茫/18 6.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21 7.学会欣赏自己,找到自己的长处/24 8.常常惜福,时时感恩/27 9.切莫让碌碌无为的心态毁了自己/32 第二章 佛说生活真理:只存在于平淡之中 1.禅意的生活姿态:保持平常心/39 2.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44 3.清净之心,得坦然人生/47 4.生活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52 5.八风不动,宠辱不惊/56 6.珍惜平淡的当下/60 7.淡泊名利是人生的一种佳境/65 第三章 佛说心灵之道:未断我爱,不入洁净 1.欲望是一切烦恼的根源/71 2.心多贪念,必成羁绊/75 3.欲望越多,心灵负担越重/78 4.人之所以痛苦是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81 5.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一幸福/85 6.适时放弃,远离喧嚣/89 7.知足才能长久快乐/93 8.降低一分欲望,得到一分幸福/97 9.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101 10.勇于舍弃才能获得更多/105 第四章 佛说为人之道:常怀谦虚、感恩之心 1.谦虚是一种美德/111 2.切忌卖弄自我/115 3.得势时,你要保持低调/119 4.做人最忌到处炫耀自己/124 5.保持谦虚,尊重他人/128 6.感谢生命中的不幸/131 第五章 佛说处世之道:随心,随缘,随性 1.与其抱怨,不如随缘/137 2.烦恼和快乐都由心生/140 3.随遇而安,充分享受人生/143 4.简单的生活最精彩/147 5.随性生活,无须苛求/151 6.心平气和地面对不平事/154 7.嫉妒是心灵的一剂毒药/157 8.切勿将生命浪费在别人的标准中/160 9.生死由他去,一切随缘/163 10.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166 第六章 佛说交往之道:宽容他人,学会放下 1.不宽恕众生,就是苦了自己/173 2.用佛法化解内心的烦恼/177 3.让他一“墙”又何妨/181 4.忍一时就能风平浪静/185 5.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广/189 6.路留一步,味让三分/192 7.放下仇恨,才能重获快乐/195 8.学会宽容,给彼此幸福/198 9.冤家宜解不宜结/202 第七章 佛说永恒之道:把握眼前,活在当下 1.活在当下,才能抓住永恒/209 2.每一个刹那都是唯一/213 3.活着,就要享受过程/216 4.把握当下的幸福/219 5.活在当下,感恩生活/222 6.美妙的在于过程,而非结果/226 7.不悲过去,感恩曾经/230 8.执著于空想是一种负担/233 第八章 佛说成功之道:接受逆境。迎接困厄 1.与其抱怨,不如接受事实/239 2.苛求环境不如改变自己/243 3.逆境是成功的必经过程/247 4.勇于接受厄运,生命才会日渐茁壮/251 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55 6.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258 7.只有不断地磨炼,生命才能饱满/262 8.告别颓废,一切皆由己决定/265 9.将绝望看成下一次希望的开始/269 10.人生漫漫,随时可以重新开始/272 试读章节 4.世上没有值得你忧虑的事情 佛说:“昨日已去,明日是谜,面对今朝,我们应尽力。”快乐来自施予,烦恼来自要求。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这就是说,一切境界都是由心所现,由心所造,放下才能得到解脱。困扰我们的是我们的心灵,不是生活。如果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的一切,就会祛除心中的杂念,享受一种超脱自然的人生。有些事情放不下,是因为心中有太多杂念……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是否会因内心想得到的事物没得到、因一件事情放不下而烦恼呢?其实困扰我们的、让我们烦恼的是我们的心灵。人活一世,看似长久,实则眨眼之间便过去了。昨日之事已无法挽回,明日之事还未知,为其烦恼纯粹是在徒增烦恼。 俗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无论是生活还是人生,都非常简单,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烦恼忧愁。人不快乐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够活得单纯。生活不用刻意去追求什么,不要向生命索取什么,因为简单本身就是一种难得而永恒的幸福。也许因为生活中的忙碌,我们把自己忽略了,忽略生活的本身,使我们成为一个睁着双眼的盲人,看不到人生中的风景,闻不到一路芬芳的花香。为什么我们不把一切放下,静下心来感受与体味生活的真味呢? 四祖道信禅师还没有悟道时,曾经向三祖僧璨禅师请教。道信虔诚地请求道:“我觉得人生太苦恼,希望你指给我一条解脱的道路!”三祖僧璨禅师反问道:“是谁在捆绑着你?” 道信想了想,如实回答到:“没有人绑着我。”三祖僧璨禅师笑道:“既然没有人绑着你,你就是自由的,就已经是解脱了,何必还要解脱呢?” 后来希迁禅师在接引学人时,将这种活泼机智的禅机发挥到极致,有一个学僧问希迁禅师:“怎么才能解脱呢?”希迁禅师回答:“谁绑着你?”学僧又问:“怎样才能求得一方净土?”希迁禅师回答:“谁污染你?”学僧继续追问到:“怎样才能达到涅磐永生的境界?”希迁禅师接着回答:“谁给了你生死?谁告诉你生与死有区别?”学僧在希迁禅师的步步逼问之下,开始迷惑不解,继而恍然大悟。 古德说:“坐破蒲团不用功,何时及第悟心空?真是一番齐着力,桃花三月看飞红。”世上众生执著痴迷,不肯放下贪、嗔、痴,却又要求得解脱,终究还是永远困在迷境妄识里面,不能领悟到其中之道。 人之所以感受不到快乐,是因为常常让自己陷入忧虑之中,为何事?为各种事:学业、事业、感情,即便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也常常会引起他的忧虑。人生本就短暂,假如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忧虑某些事情,岂不是缩短了人生的长度?世间本没有事情是值得自己的忧虑的,关键就在于自己的心。时刻保持一个平和的心境,就不会为世间无谓的事情而困扰,也不会放不下。 生命中放下就是快乐 漫漫人生路,曲折而漫长,面临的事情也会很多很多,而我们也不能把一切都背负在身上。遇到事情时,本是简单的却被自己看得复杂了,那样便会无端产生烦恼,痛苦不堪。不如放下手里的东西,随其自由发展。佛说:“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佛陀有一位弟子叫五通梵志。一日,正在深山悬崖边行走的他不小心滑了一跤,便从崖边直直地坠落下去了。一瞬间的失魂落魄之后,他情急之下抓住了一颗小树的树干,真是绝处逢生。他整个人悬挂在半空中摇摆不定,情况非常危险。梵志看小树已经不能支撑他的重量了,心中感到十分恐慌,于是就大喊起来:“救命啊!救命啊!” 正从此路经过的佛陀听到了他的呼救声,便前来一探究竟。佛陀对悬在半空的梵志说:“我真的很想救你,但是就怕你不能照我说的话去做。” 梵志说:“佛陀!我快要掉下去了,您说什么我一定听,求您赶快救我吧。” 佛陀说:“那好吧!你把手放开。” 梵志听了佛陀的话之后,又低头看看自己脚下的万丈深渊,顿时魂飞魄散,他惊恐地说:“我好不容易才抓到这一根枝干,您怎么反而要我放手?如果我一放手,那岂不是就会掉下去活活摔死!我不能放手。” 佛陀看他这样,摇摇头说:“梵志!放下!放下啊!” 梵志仍然紧紧地抓着不放,佛陀无奈,只好离开了。 人们烦恼的根源往往是因为放不开,如果自己不给自己制造烦恼,其他事物又怎能给自己制造烦恼呢?人的一生不可能会一帆风顺,总要经历这样那样的磨难,失败与打击也是接踵而来,但这是自己烦恼的根源吗?当然不是,只有在放不下的时候才会烦恼倍增,忧虑满心。人的心境决定其命运,心境平和从容,自然会看开、看淡一切,忧虑也就不存在了,烦恼也会逐渐远离;心境浮躁不静,看重得失,看重成败,自然烦恼也会如影随形,忧虑不断。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自己忧虑的,唯有改变自己的心境,才能够改变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 忧虑之人在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总是无法释怀,常常会记挂 于心,可知这样实在是自寻烦恼。不如改变自己的心境,放下一 切,让忧虑之事自行发展,烦恼也会随之消失。 P15-17 序言 佛说,生命只存在于呼吸之间;生活只存在于平淡之中;未断我爱,不入洁净。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每个人,每个生命,在任何时候,其心所想与佛是离不开的。正如佛家所言,即是佛,便是果。没有优与劣,只有佛。那些真正大彻大悟、真正懂得生命意义的人,都会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外面的世界,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时常能够以佛的真理约束自己,以佛对生命的阐释警示自己摆脱烦恼,走出痛苦。 许多人之所以心中存有很多贪念,主要在于内心的执著,执著于错误的东西。佛则会告诉人们要除去心灵上的执著,这样你就可看淡人生的富贵荣华,看淡人生的喜怒哀乐,看淡人生的种种境遇,这样就不会为尘世中的事物所累,就可以让自己的身心达到轻松、自由的状态。 生命的本质在于心性,一切烦恼和痛苦皆由心生。不管面对怎样的人生际遇,如果你能够时刻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就可以体会到自由与快乐,只要你的心灵不再受世俗尘事的牵绊,心灵就可以自由穿行宇宙了。 “佛是对生命完整意蕴的领悟”,而生命的完整意蕴则是超越于知性思量之外的。佛家认为万物是统一、连续的。而觉悟就是了悟万物一体,是实现自我,也是领悟到无物独存,领悟到一即一切。让我们阅读佛的智慧故事,进入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静心就是一次心灵的开花,它为你洞开一扇禅的智慧大门,带你进入一个清凉的世界,亲近一方灵魂的净土。 要知道,一个心如明镜的人,才能将万物看得清清楚楚;而其一旦用心去思量如何实现内心的愿望,如何去攀缘尘世的外物时,那这面明镜就自然会蒙上尘土,看不到万物的形象。所以,学佛的主要目的就是擦掉我们心灵上的灰尘,扭转我们现代人生活意志委靡的趋势,改善我们当前的生活。 在传说中,曾经有一种每隔五百年就要自焚一次的火凤凰,自焚化为灰烬之后又会重生,重生之后将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灿烂夺目。而参透人生的佛法就像火凤凰浴火重生一样,在彻底摧毁原来的自我以后,就会如同脱胎换骨一样,重新站起来,并且能够以一种更正确的人生态度注视尘世的一切。 佛学是一种使人生解脱的智慧,一种追求快乐、适意生活的心境。它以非凡的智慧,帮人点破世间的迷惑,以智慧的机锋给人以启迪,为世人指明方向。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小和尚与佛祖一同在寺中诵经。 小和尚问道: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根本看不到,如何去相信它呢? 佛祖就将小和尚带进一间屋子中,屋子里黑漆漆的一片,没有一丝光亮。 佛祖转身对小和尚说:“墙角有一把斧头。” 小和尚将眼睛睁得很大,但是还是看不到佛祖说的那把斧头。 最终,佛祖就点燃了一盏灯,小和尚看到墙角果然有一把斧头。 这则小故事就是告诉人们,你看不到的东西并不代表它不存在。佛祖正是因为悟透了佛性,这种悟性就像一束光亮,照亮你的眼睛,帮助你“看到”生命中隐性的东西。 佛学是一种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摆脱痛苦的大智慧,它让我们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惬意、自由的人生,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卧、柴米油盐中,获得一种任运自由的心境。佛说,“境由心生”,幸福与不幸、快乐与不快、欢喜与忧愁都是一种主观心态。一颗乐观的心、一颗坚毅的心、一颗健康的心是不会轻易被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所折服的,自己的心才是人生的快乐之源。 然而,现代人“舍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很多人只会像乞丐一样挨家挨户地讨饭,殊不知,自己的家里却藏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其含义是,现代人在精神生活上只会四处追寻快乐,却不知道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听从内心的声音。 作者编写本书就是为了给众生提供一些佛学大师们的生存智慧,使读者对人生有新的了悟,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有所启发,让那些被无聊、压力、忧愁和困惑所俘获的灵魂重获一股“新鲜空气”。 用佛学的视角为你揭示生命的真相,让你坦然面对生死,珍视生命,积极把握今生;以佛的智慧透悟人生真谛,解答当下的种种困惑,为你指引人生的出路。 佛,是祛除我们心中焦虑、疑惧的力量,是安定我们身心的一剂清凉散。本书中佛学大师们以佛教的视角,用现代人的观点,对人生所作出的新的解释,帮助您随时汲取禅师们灵活、幽默的智慧,让那些无谓的烦恼止于无形,在无常的岁月之中,活出充实自在的人生。 本书给尘世中的人们讲述了生命、生活的真正意义,包括为人、处世、交往、事业等方面,无不透露出富有禅意的人生哲理。 也正是这种哲理的存在,才能让人更加理性地去面对现实世界,面对繁世的纷杂与喧嚣。本书更重要的是向读者讲述了如何去感悟人生,如何去面对现实,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自在,更有意义、有价值。 最后,作者希望本书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快乐和人生启迪。 编者 2011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