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张居正更有谋略,比曾国藩更有魄力!
毛泽东、温家宝最推崇的改革家,列宁点名称赞的唯一中国政治家!
深度揭开北宋官场权力斗争的博弈秘密,独家解析王安石变法成败的深层原因!
张丽编写的《王安石大传(从一介书生到国之柱石)》生动讲述王安石从书生到国辅的传奇经历,最激励人心的励志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安石大传(从一介书生到国之柱石)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丽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比张居正更有谋略,比曾国藩更有魄力! 毛泽东、温家宝最推崇的改革家,列宁点名称赞的唯一中国政治家! 深度揭开北宋官场权力斗争的博弈秘密,独家解析王安石变法成败的深层原因! 张丽编写的《王安石大传(从一介书生到国之柱石)》生动讲述王安石从书生到国辅的传奇经历,最激励人心的励志故事! 内容推荐 他从小就立下了报国济民的大志;他的为官之道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熙宁变法”的主要策划者;革命导师列宁称他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毛泽东则说,他最可贵之处在于提出了“人言不足恤”的思想……他就是改变了北宋以至中国历史的千古一相王安石。 《王安石大传(从一介书生到国之柱石)》讲述了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年轻时他参加科举与状元之名擦肩而过。为了积累从政经验,他多次谢绝朝廷征召,长年在扬州、鄞县(今浙江宁波)、舒州(今安徽潜山)、常州等地任地方官。年轻的宋神宗继位后重用王安石。在熙宁年间,王安石两度出任宰相,他在神宗大力支持下,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变法立制,开创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王安石卓尔不群的独特个性和义无反顾的改革勇气,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变法的成败得失,也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历史财富。 张丽编写的《王安石大传(从一介书生到国之柱石)》生动讲述王安石从书生到国辅的传奇经历,最激励人心的励志故事! 目录 推荐序 中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 第一章 天才少年 第二章 进士及第 第三章 小试牛刀 第四章 舒州通判 第五章 不开心的京官 第六章 短暂的外任 第七章 万言书 第八章 新帝登基 第九章 谁可托付大任 第十章 千古君臣际会 第十一章 踌躇满志 第十二章 青苗之争 第十三章 乘胜追击 第十四章 强兵之法 第十五章 君臣失和 第十六章 天灾人祸 第十七章 回光返照 第十八章 息影山林 第十九章 苏轼风波 第二十章 晚年生涯 第二十一章 变法在继续 第二十二章 黯然辞世 第二十三章 身后之事 试读章节 这次来京,在王安石心中还藏着一个愿望,那就是交几个值得交的朋友。 到目前为止,除了自己的兄弟之外,王安石还几乎没有一个真正投合的朋友。这一方面是由于他潜心于学,交游不多;另一方面也是他择友的标准很严,对俗流之人看不起,所以能够倾心相结的人很少。而在中国士人中,寻找志同道合的好友,以相互激励相互切磋,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在早年的一篇文章里,王安石说:“初予既孤,寄金陵家焉,从二兄入学为诸生。常感古人汲汲于友,以相镌切,以人于道德。予其或者归于涂之人而已邪?为此忧惧。”人生无知己,落落竟何如。他多么希望能在这次天下士人的聚会中找到一个出类拔萃的朋友,相游相伴研讨圣人之学呀。所以对于这些举子,他特别注意观察,看看其中有没有特立独行的奇伟之士。 那一天,王安石正在自己的房内温习制艺,门外一个江西口音的说话者吸引了他的注意:“国朝积弊之深,已有积重难返之势了。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是缺少毅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之才,以大气魄,引导天下人心,起衰振敝,励精图治。我倒是希望我们这科里能选出一两个真正的济世之才!” 说话者的声调不高,语气平和,但声音里却有一种特别的沉毅坚定,让人不能不注意。这个人也许是个真正有些见地的人!王安石想。再想听他说些什么,只听足音橐橐,此人和另外一个人进了隔壁的房间。 王安石有些读不下去了。他颇想结识这个人,可是怎么才能办到呢?他想等这个人出来时上去打个招呼,可是半天也不见动静。 行大事不避小让,干脆,我进去自荐算了! 站起身来他又有一丝犹豫,毕竟这样有点太唐突了。可他立刻把这点犹豫压制下去了,毅然走了出来。自从十六岁那年立志苦学以来,也许是为了克服自己天性中的软弱,他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只要是决定了的事,不管成功与否,一定要做。如果对方真的是君子,是不会挑剔这些小节的。他这样鼓励自己。 敲开对方的门,他在一片诧异的目光中找到了那个人。只见他也是二十多岁,面庞消瘦,目光炯炯。王安石朝屋里的人行了一揖:“在下江宁王安石,刚才在房里听见这位兄长的高言雅论,深刻犀利,颇觉契合吾心。因此唐突而人,想识兄一面。” 那人缓缓地站起身来,满面含笑地说:“在下曾巩,今天来这里看望同乡,不意能认识王君,幸会!” 寒暄过后,王安石得知曾巩是江西南丰人,字子固,与自己家乡不远。叙过坐下,王安石立刻切入正题:“刚刚听兄长议论天下乏才,我深有同感。如今天下能真正以圣贤自期的士人为数不多,大多数人十年寒窗不过是为了博得一个功名,作为得官食禄的资本。一旦做了官,整天想的就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而已。真正以天下为己任的能有几个!所以朝廷治国行政的大略,没有人认真研讨,举朝上下,因循苟且,得过且过,听任堂堂大宋,与辽国数十战,屡战屡败。真宗年间,辽军大举入侵,举朝上下惊惶失措,竞有人主张迁都成都,举中原与人,一走了之。幸亏寇准力排众议,逼真宗到澶州督师,才勉强挡住辽军南下,而最后结果也不过是订了‘澶渊之盟’,大宋甘心示弱,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而且还要与夷狄之国称兄道弟。这真是有中国以来前所未有的耻辱,凡有血气者莫不切齿。可是订了条约之后,朝廷上下居然一片欢天喜地,认为逃过了一大劫!更可气的是在此之后,也没有人痛定思痛,提出什么增强国力抵御外侮的办法,大家熙熙然以为天下从此太平,依旧歌舞升平如故!当年我父亲每次向我讲起这件事,都扼腕长叹。今天听了兄的议论,觉得兄长确实一言中的,大宋天下虽然目前无事,但危机重重。非英雄豪杰出现,不能遏此颓势。” 曾巩注视着神情激动的王安石:“王君所言极是。现在像王君这样关心国事的读书人不太多了。不过有一个消息不知你听到没有,原来和辽国议定的条约又要有变化!” 王安石睁大了眼睛:“是吗?” “辽国前几天派来使臣,要我朝割让瓦桥关以南十县之地。他们说那本是他们的故地,是被前周世宗从他们手中抢去的!” “这不分明是讹诈吗?燕云十六州都被他们占了,还说十六州以南的土地是他们的故地!朝廷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朝廷已派富弼丞相出使辽国了,什么结果还不知道呢。” “唉,这就是举朝上下不思进取、因循苟且的后果,这就是圣人之学不明于今世的后果。” 谈到大宋国势的衰落,谈到士人没有士节,两人越谈越投机。转眼天黑下来了,曾巩提出要看看王安石的文章。 一番客气之后,他们来到王安石的房间。 随俗从时,众人也;独持己见,君子也。独持己见,非刚愎也,因己所见乃圣人之道也。夫君子处穷困之中,不肯屈己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一旦为君所用,则澄清天下,变时从道,易如反手也…… 曾巩看着看着,不禁读出了声,而且声音越来越响亮。“介甫!真乃千古雄文!气势逼人!再拿一篇我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此文情理互见,虚实相生,节奏鲜明,简洁自然,在修辞上固然是一流。更主要的是这篇文章显示出来的见识,断非凡俗之辈能比。如果我没看错的话,你就是个有大气魄的济世之才!介甫你不要过谦,我是不轻易许人的,我们交往时间长了你就知道了。这几篇文章我拿去看看行不行?我想推荐给欧阳先生。” 王安石有点惊讶:“你是说文坛泰斗欧阳修先生吗?我的东西好像不好污他的法眼吧?” “这你就不用担心了。给我吧!欧阳先生非常乐于汲引后进,我与他原本素不相识,只是久仰他的大名,此次来京就贸然前去拜访。没想到欧阳先生非常热情,看了我的文章之后,讲了好多鼓励的话,还认真地提了好多意见,长者之风,让人可感可佩!我觉得欧阳先生一定会赏识你的文章。” 曾巩走了之后好久,王安石还不能平静下来。看来此人确有真才实学,如果能和此人成为朋友,定是终生之幸。P30-32 序言 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没有比王安石更复杂更受争议的人了。从政治操守来看,他当然有足够的资格被列入清官廉吏之内。然而,清官廉吏仅仅是王安石诸多面中的一面。不通世故的政治家、最著名的改革家、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杰出的文学家、标新立异的文字学者、素养深厚的佛学居士,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为王安石做一部传记。然而,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都不可避免地最终涉及这个人的其他侧面。因为,只有把这些侧面综合起来观察,才能最终看清楚这个人。 不论如何,基于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他写一部比较易读的传记是件很有必要的事。因为关于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有个性的政治家、最有胆量的思想家,许多人都有以比较轻松的方式了解其生平的愿望。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虽然王安石传并不少见,但多数过于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为每个中国入耳熟能详的名字其实是普通读者十分陌生的名字之一。生前不被人认同,身后几百年来,王安石同样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 是的,自从王安石执政以来到现在九百多年来,怎样评价他一直是困扰中国人的难题。 从性格和气质来讲,王安石特立独行,言行一致,勇于有为;从道德操守来讲,王安石志行高洁、一尘不染,皎如冰雪。然而,从王安石的政治实践所为来看,他却是那样地离经叛道,提出一系列让人目瞪口呆的异端言论,并且推行了一整套让入无法理解的改革方案,搞得“天下大乱”。这样一个人,到底应该被列入君子之列,还是应该打入小人一党,这个难题让无数学者痛苦不已。几百年来,对王安石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之相左,竟有天壤之别。 王安石还没有执政的时候,对他的评价就大相径庭。那时候王安石文名传遍天下,却屡次拒绝升迁,而甘愿做个地方小官。有人说此人志行高洁,“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也。”对王安石寄予高度期望,认为他就是当世圣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可以解决当时困扰朝廷的诸多根本问题。可同时有人说王安石言行不同常人,必是沽名钓誉、大奸大恶之辈。也有入说他“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 王安石的改革事业如日中天,取得初步成效之时,神宗皇帝对他的崇拜达到了顶峰,竟当众称他为“今之古人”。这在崇古主义的古代,可不是个一般的评价。然而,他的政敌司马光却气急败坏地称王安石“妄生奸诈,荧惑圣上,首倡邪术,欲生乱阶,违背常法,轻革朝典,学非言伪,王制所诛,非日良臣,是为民贼!而又牵合衰世,文饰奸言,徒有啬夫之辨谈,讵塞争臣之正论;加以朋党鳞集,亲旧星攒,或备近畿,或居重任,窥伺神器,专制福威,人心动摇,天下惊骇”。简直就是说王安石是想谋朝篡位的大奸大恶之辈。 王安石去世之后,政敌司马光当政,学生故旧无人上门吊唁,唯恐为自己带来不利,身后非常凄凉,“恸哭一声惟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然而,司马光却大度地主张朝廷应该厚礼安葬: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 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今方矫其 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 以谓,朝延宜伏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凤。 在此之后,大宋朝廷为评论王安石更是争论得天翻地覆。宋徽宗时,被后人视为奸臣的蔡京当政,大张旗鼓地抬高王安石,追封王安石为“舒王”,并在孔庙中给予“配享”的崇高地位。然而,到了宋钦宗时,朝廷又取消了“舒王”的称号,罢了他的“配享”。南宋之时,王安石更被指责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天下之恶全部归罪于他。 自此之后,几百年间,对王安石的负面评价成为历史主流声音。《宋史·王安石传》对他是完全的否定,明朝正德年间的状元杨慎则把王安石列为“古今第一小人”,朱熹、黄宗羲、王夫之等大学者也纷纷指责王安石变乱天下,祸害人民。特别是王夫之,对王安石简直是恨之入骨,称为民贼。经俗儒村夫递相传承,王安石大奸大恶的形象渐渐成为历史上的固定形象。 然而,在否定中还是有疑惑。 王安石去世之后几十年,大儒朱熹的学生问他:“万世之下,当如何品评王安石?” 朱熹说:“盖介甫是个修饬孝谨之人,论来介甫初间极好,他本是正人,见天下之弊如此,锐意更新之。可惜后来立脚不正,坏了。” 学生又问:“莫只是学术错否?” 朱熹回答道:“天资亦有拗强处。” 学生说:“若学术是底,这样天资却更有力也。” 朱熹深深地点了点头 “然。” 毕竟是大儒,朱熹没有对王安石全面否定,然而,对王安石如何品评,他的答案也是矛盾重重。 到了近世,王安石才被人重新认识。梁启超对王安石推崇备至,认为他几乎是古今第一完人。到了建国之后,王安石的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他的推崇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安石成了伟大的改革家,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唯物主义者,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历史进步力量的化身,并且因为列宁的著名评价“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而身价百倍。 事实上,王安石身上所有的“光荣”与“罪恶”,都是来自他那特殊的个性。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个性的政治家;他是不以别人的是非为是非而听从自己内心声音的人;他是敢于站在“圣人”面前而不是跪在“圣人”面前的人。 传统社会是不能容忍个性的。王安石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社会居然能生存下来,并且切实地推行了自己那离经叛道的变法主张,使这个陈陈相因的社会这样大面积地被惊扰,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完全是他超乎寻常的强悍个性、自我竭尽全力的张扬所致。虽然他最终失败了,但已完全可以被称作光荣的失败。是的,他是那个最没个性、越来越缺乏创造力的时代为数不多的骄傲之一。试想,在孔子及其庸俗的解释者统治中国思想界千余年之后,谁敢像王安石那样把前入对经典的解释全部推倒,别出新意地加以重新解释?在一个崇拜先祖信服天命的社会,谁敢像王安石那样喊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在一个自然经济的小农社会,谁有王安石那样的眼光和魄力,敢于推行一场彻底打乱社会现行秩序的带有国家主义和现代商品经济意识的变革? 王安石的特殊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他出生的年代,社会思想空间还没有被皇权所彻底封闭,人们还有一丝精神上的呼吸自由。就是这一丝自由、成就了独特的王安石。王安石的家庭也是个特殊的家庭,他的父亲王益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不体罚孩子的家长,对王安石的阅读学习也基本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安石广泛阅读了诸子百家之书,把自己的思想地基大大扩展,并且对汉儒的注释产生了怀疑。从精神导师孟子那里,他汲取了舍生取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力量,正和自己坚定固执的个性相契合,并坚守终生。在现存的王安石最早的一篇文章,作于二十二岁的《送孙正之序》里,他这样写道: 时然而然,众人也;已然而然,君子也。已然而然, 非私已也,圣人之道在焉。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 诎已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 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 意思是说,时人认为对,自己也就这样做,是庸人;自己认为对才去做,是君子。君子在艰难困苦中,也不肯放弃原则,取宠于大众。这样的人如果被天子所用,治理好天下易如反掌。事实证明,他的一生,正是按照自己的这些话去做的。在他的执政生涯中,他最强调的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他一再批评神宗皇帝意志不坚定,易为种种流言所动,而他自己则确实是不问成败,一意孤行。虽然他的自信达到了固执的程度,并且成为他失败的原因之一,然而,这种矫枉过正的坚定自信对我们这个群体自大而个体不自信的民族来说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安石的孤介作为一个基本特征印在他生命的每一个侧面,而他的个体生命又是这样有力地介入了北宋社会的大变革,这也就难怪他生前身后,被绝大多数人所攻击、所排挤、所诅咒、所污蔑。他是历史上最孤独的人,不但身后没有多少人理解他;在他生前,保守派官僚视他为怪人,在他改革派的同事之中,也没有自己真正的同道。这些和他共同扛起改革大旗的人,多数不过是为了找一条升官发财的捷径利用他而已。 不管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对王安石的改革事业作何评价,王安石的个性永远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独特的闪光点。所以我鼓励妹妹写作这本王安石传记。当然,由于学养能力尚有差距,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对历史背景的研究把握还不够深入,这本传记还存在着太多难以让人满意之处。但如果它使你开始对王安石这个人物产生一点兴趣,我想她的基本目的也就部分达到了。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要在尧、舜、禹之后寻找一个完美的人,那么只有王安石是可以胜任的。……几代才出一个的杰出人物,却蒙受天下人的指责与辱骂,这种屈辱过了几个世代还没有得到洗刷,这种情形,在西方有克伦威尔,在我们则有王安石。 ——梁启超(国学大师) 王安石的改革面比范仲淹大百倍以上。道德的勇气使他坚定不移。在意料之中的,他所招来的不仅是公愤而已,而是全体既得利益阶层疯狂地猛扑。他们被称为“旧党”,那位在“濮议”中坚持称老爹为伯父的司马光,则被奉为领袖,王安石虽然也属儒家学派,但他解除了儒家加给他的束缚。 ——柏杨(台湾著名作家) 传统社会是不能容忍个性的。王安石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社会居然能生存下来,并且切实地推行了自己那离经叛道的变法主张,使这个陈陈相因的社会这样大面积地被惊扰,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完全是他个性超乎寻常的强悍、自我竭尽全力的张扬所致。 ——张宏杰(著名青年作家) 王安石的“拗相公”之名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是不是一个贬义词?我的答案是,不,这不是个贬义词。只要读史者有足够的独立精神,足够的逻辑辨析,就能够分析出这是一个独斗官场、坚持新法的改革者所必需的基本精神。 ——高天流云(知名网络作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