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生命火焰,说到底是普通农妇人性的熠熠闪光,也更是伟大母爱发酵催生出了她本真的潜能……张伟创作的《姥姥的遗产》是一本纪实性作品。书中截取一位平凡而卑微的农妇后半生“养育人”的生活片断,以外孙女“我”的独特视觉和切身感受,叙述姥姥呵护我们成长中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感人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姥姥的遗产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伟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姥姥的生命火焰,说到底是普通农妇人性的熠熠闪光,也更是伟大母爱发酵催生出了她本真的潜能……张伟创作的《姥姥的遗产》是一本纪实性作品。书中截取一位平凡而卑微的农妇后半生“养育人”的生活片断,以外孙女“我”的独特视觉和切身感受,叙述姥姥呵护我们成长中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感人故事。 内容推荐 张伟创作的《姥姥的遗产》是一本纪实性作品。书中截取一位平凡而卑微的农妇后半生“养育人”的生活片断,以外孙女“我”的独特视觉和切身感受,叙述姥姥呵护我们成长中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感人故事。姥姥以过人的勇气、辛劳和智慧,及底层女性独有的韧劲和耐力,还有不屈和尊严,把我们养育成人,又一次攀上了生命的山巅。姥姥大海一样爱的品格以及用爱养育后人的精神,就是她留下的无价“遗产”。 目录 童年经验与文化记忆——张伟教授《姥姥的遗产》序/孟繁华 自序:世纪初的细语 一、疗伤的情 二、“赘脚”的“跟腚虫” 三、“猫冬”的日子 四、实现“念书梦” 五、舌尖上的“特贡” 六、珍稀的“纪念物” 七、她夙夜忧虑 八、她们相相濡 九、守望相助外孙 十、支撑日子的“天” 十一、祖孙轶事 十二、“知足”与“不足” 试读章节 我的两个膝盖和脚背上的伤疤,大块连着小块,分不清是一块还是两块,也数不准是八块还是十块。当我戴上深度的老花镜,又借助放大镜,认真数这些伤疤时,平生第一次设想当时的伤痛,剧烈的心理暴风雨,把我像片叶子似的,裹挟到九霄云上,头昏眼花,我感到全脚全腿全身都是伤,体外有体内也有,甚至内脏也有。 呜呼,这片叶子终于被拍打到地面上,我清醒了,眼明心亮,看这鲜活的体肤:用手触摸,一点感觉不出疤痕与周围皮肤边缘的界限,疤痕又浅又平,都处在皮骨相连部位,那儿没有一点肌肉,不是腿肚和脚掌,皮下有厚肉。但凭肉眼,能看出疤痕表面,比周围皮肤的颜色稍许淡点,皮层有点薄,还有点亮和细嫩。 最明显的是疤痕上的肌肤纹理,与周围皮肤纹理,有点错位,如树木的横断面有年轮纹,上面打了个洞,纹与纹断了。有的疤痕表面根本没有纹理,就如一块补丁贴在皮肤上,而且极不规则。右脚背上有块疤痕,即便穿着丝袜,也能影影绰绰透出来。这些疤痕,与小时种牛痘“出花”留下的疤痕比,不那么明显,因为牛痘是种在三角肌上,皮肤下有肌肉,疤痕自然更清晰。 两岁时落下的这些疤痕,经过七十多个春秋的风化,没有消失。我推想它同时也在增大并在消亡中,疤痕同健康皮肤一起长,并变得越来越不明显。我很感谢它的存在,因为有这些痊愈的小块伤疤,才没有更大的“伤疤”,即致使我成残疾人的那种肉体和心灵的伤疤。两岁的幼儿,没有疼痛的记忆,但肉体上的记忆真切而牢固,甚至不因你失忆而失去这木刻般的存在。 伤在我身上,疼在她心上,而且疼痛不消失。我已成年,与同龄人长得一般高,走路跑跳都很正常时,她还心有余悸。直到她谢世了,我经历了世态炎凉,才深深地体味到她那份厚爱的弥足珍贵!再也享受不到她那独特的“按摩”,再也听不到她那呢喃细语的问话,永远失去了她那真情实意的体恤! 是她,以这些小小的伤疤,保住了我肢体健全;也是她从小小伤疤的警示中,毫不犹豫地从“狼口”中救我出来,疗救幼小心灵的恐惧,并时时关注日后的健康成长。 我已是父亲的第七个闺女。两年后的龙年,弟弟出生,陈家终于盼来了后嗣。这条龙一出生就“搅灾”,黑天白日哭闹,迷信说,是“龙”与生俱来不喜欢这个生存环境。请医生左看右看,找不出什么毛病,母亲对他全力以赴,顾不上我。无奈,让大娘的两个闺女,即排行老五、老六的两个姐姐照看我几天,这两个闺女当着大人面,就又推搡,又呲打。两岁的孩子,怎么经得住这个!姥姥一说起这些,就后悔当初没把我接到自己身边。可当时舅舅正在生病,她不是没想到,而是真腾不出手,招架不了。 那两个闺女,没哄几天,我哭着爬过母亲房屋的门槛,被母亲抱到炕上,说什么也站不起来了。母亲脱下我的小棉裤,吃惊地看到我的两条腿,肿得像小棒槌,打不了弯。她又费力地扒下袜子,看到我的两只小脚肿得溜圆,鞋也不知哪去了。两岁的孩子,只顾哭,只会说疼,到了母亲身边,哭得更厉害。姥姥说,别看孩子小,也知道见着亲人“诉苦”哇。母亲问哄我的那俩姑娘,一个十六七岁,一个十一二岁,都东支西吾含混躲闪,用“可能是”走路摔倒卡的,来搪塞母亲。 之后,我昏睡发烧,膝盖和脚背红肿青紫。母亲急得幽幽啜泣,不知如何是好,生产没几天,身体虚弱;再说也放不下刚出生的弟弟,陈家得了“龙”种宝贝,哪能允许母亲带我去看病! 农村的巫婆来看过,说陈家降生了“龙子”,必冲走灾难,过几日自然会消灾的。这就是大娘假惺惺发“善心”,给找来的看病巫婆说的鬼话。母亲一眼就看出,她这是为自己的两个闺女开脱,借巫婆的嘴,说我的病与她闺女没关系。她们本来有恃无恐,还要自作聪明欲盖弥彰。我的病情不断加重,据说已不睁眼睛,不吃东西,浑身滚烫。在母亲的催促下,父亲把我交给两个可靠的家丁,抱到镇上就医。可见,我这个“多余人”,当时在陈家大院的生存处境,是多么悲哀。后来弟弟头部受伤,是家丁驾车,父亲自己抱着,马不停蹄地赶到镇医院。两相对比,男权是多么威风,这就是母系氏族公社被父权制代替后永久的“悲哀”。有了这种“悲哀”,后来姥姥把我带出陈家大院才畅通无阻;有了这种悲哀,姥姥想把弟弟带出陈家大院,却难于上青天。而我得救时,弟弟正在经受折磨,这是多么滑稽的反讽! 还来说我如何得救的吧。镇医院经过各种检查后,断言:要保命,就截肢。言外之意,不截肢难保命。两个家丁谁敢做这个主。这大概是西医的果断和责任,是人道主义的西医作出了“非人道”的诊断。一个家丁跑回来秉报父亲,他没把这着急上火的事直接告诉母亲,而是去找姥姥商量。P5-7 序言 几次回姥姥长眠的“三角荒地”,拜谒她并祈冥福,可对她的缅怀和眷恋,非但没有丝毫减轻,反倒激发出深沉的鞭策,渐有清晰美妙的渴求。尤其是201 2年,我又回故里寻梦,见到老屋拆后的残垣断壁,心像被突然重击一拳般疼痛,沉默许久,从泥土中拾起块青砖头捧在手心,瞬间自语:青砖头,你见证这里的一切。从此我垂老投荒,疾书拙著。 “青砖头”把我推回记忆的尽头,追溯姥姥那些年的那些事,如采集金沙,经思考的冶炼,竟产生耀眼的感动。那光芒便是姥姥大爱的勇气、勤劳、智慧,以及底层女性超人的韧性和耐力品格,还有自尊和独立不羁的风采。有生以来,我第一次把对姥姥说不完的储存记忆,通通摊出来,又理性地融化为一孤彩虹,其璀璨之光,震撼我从司空见惯的麻木中猛然清醒,泪水涔涔,扪心自问,可谓沉重得轻松,疼痛得舒畅。 姥姥的生命火焰,说到底是普通农妇人性的熠熠闪光,也更是伟大母爱发酵催生出了她本真的潜能。农妇是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她们如海底的岩石和大地上的沙土,默默无闻。其实,她们是传承生灵永恒的摇篮和守护神,又是支撑琐细日子的“天”,她们蕴含着女娲补天的耐力和夏娃吃禁果的勇敢。由于书写内容本身的特点,我不知不觉落入徒妇的生存环境,从几十年离她们越来越远的淡漠中,这次有机缘感受她们被忽视的能量,方知自己住在城市高楼中的虚无和负罪。这促使我更加努力书写她们中的“姥姥精神”,便成了我最大可能的回馈。 如今被姥姥哺育大的我,早已成为姥姥。在有了更多人生体验和心理感悟时,以姥姥的身份书写自己的姥姥,何止是天意合和天宫的呼唤,更有感同身受的妙趣。使姥姥的爱活在文字里,成为永久的纪念碑,在浩瀚的书海中,过去与当今这样的文字能有几多!人几乎都要经过“夕阳”,那后生们何不在“朝阳”时就“红”。 我的心神徜徉在故乡久违的精神家园,很像老浮士德来到春天郊外,喝了复苏青春的“魔汤”,全身舒畅。忘乎尘嚣城市光怪陆离的“夜灯”和扰民安眠的“夜声”,没了霾的污染和沙尘的袭击。在自然之母的怀抱里,清新幽静,甚至企望落地生根,飘零的精神也慢慢还原于心。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对现代化城市污染的“逃避”,才对故乡这样想入非非。 其实,这种心境与书写姥姥火样人生相映成趣,所以温暖快乐的文字,在对故乡环境的叙述中随处可见:荒野,肥沃得散发着油香,松花江被喻作“老祖母”, “我”对她哭诉衷肠,刺骨寒风伴着雪花在长空舞蹈歌唱;满院的动物都是朋友,与主人有相通的灵性,麻雀住在屋檐下,燕子在屋脊上安家,甚至写狼对人的危害,反被说成人搅乱了狼的“天堂”。凡此种种,使人感到北大荒虽“荒”但并不“凉”,人气兴旺,连普通农妇,心中都有团火。 与此同时,心神不仅离开魔幻交合的城市,也远离了“物流”世界。宏大的经济井喷式地发展,不断出现文化意识短路,滋生的“拜物教”和“拜金狂”,扭曲着人性。如果草根姥姥们的美德,是块小小的镜子,能汇入到人间正能量的巨大气场,使物质围剿精神的怪象原形毕露,无处藏身,岂不有利于恢复生活的心灵和精神的本质吗! 小书不是传记体,但保留了纪实性。虽说文体笨拙而随意,缺乏智慧和想象力,但在信息过剩,追求刺激,文化快餐转瞬成为垃圾的浮躁时期,编故事是件令人不快的事。学大力士安泰,两脚扎实立在地上,不断吸取地神的给力,把平常人身上发生的平凡的事,用平淡形式记录下来,退一万步说,即使它真成了无味的“催眠药”,不也比那种有“味”刺激人,最后使人患“精神享受病症”的“兴奋剂”更安全吗?绿色“食品”,以“实”疗“浮”,以“慢”医“快”,在当前不能不说也是一剂润口润心无声的良药。 我怀着火样的热情,朝圣故乡故人归来,精神的跋涉远超过劳其筋骨的疲惫;但毕竟在召唤过去中,获得了足以抵抗衰老的能量;携着属于当下和未来的“食粮”,交出了延缓生命的“答卷”——记录了“青砖头”见证姥姥的一切。 小书幸运地得到了我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先生的首肯,他以文化学的大视野,从文学写“小人物”和“东北文学特点”的高度,充分评析了小书的价值。但我在倍受鼓舞中,深知拙著有许多缺憾。同时感谢这篇序言一箭双雕,把我的《“多余人”论纲》再次推荐给了读者。曾经的青年才俊学生,三十多年后,已是誉满文坛的大家,在百忙中给曾经教过他的先生的小书作序,师生这种戏剧性“重逢”对话,令我欣慰、感动和骄傲。 付梓之际,一并感谢很多友人为我书写出版分神和伸出援手! 文中有很多补苴罅漏之处,恭请诸君品味粗糙文字本意时,不吝批评矫正。 201 4年9月9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