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向民间与回归传统/山西文学批评书系
分类
作者 苏春生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走向民间与回归传统》由傅书华所著,全书共分三辑,文学综论篇;山西作家篇;美学与文学思想篇,集中体现了山西批评家的整体成就,是山西文学界值得关注的一件重要事情,对于进一步促进全省、乃至全国文学创作健康发展,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内容推荐

《走向民间与回归传统》由苏春生所著,《走向民间与回归传统》共分为:文学综论篇;山西作家篇;美学与文学思想篇;重视原始文献提倡实证研究重说新文学史(代后记)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五四时期山西新文学发展概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山西抗战文学导论等,可供读者阅读学习。

目录

文学综论篇

五四时期山西新文学发展概况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山西抗战文学导论

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运动

解放区的革命文艺运动

解放区文学新气象

新时期三十年文学思辨录之我见

要继续朝“新、短、通”努力

山药蛋派与荷花淀派的起源

山药蛋派论

抗日沙场战友救亡文坛同俦

——略述抗战烽火中的“晋绥五作家”

从通俗化研究会到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

——兼及东西总布胡同之争

山西作家篇

赵树理与“赵树理方向”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观

赵树理戏剧创作的审美特色

《邺宫图》论

——旧戏改革的先声

曲艺可登大雅之堂

——论赵树理的鼓词《石不烂赶车》

《三里湾》与《花好月圆》之比较(译作)

读新发现的赵树理的一篇佚文

论穗青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

宽畅与坎坷的路

——孙谦的创作道路

孙谦论

——用反馈方法分析作家的创作历程

李束为文学创作论

美学与文学思想篇

20世纪西方美学思潮论

美学发展的新路向:建构体系

“战国策派”文学思想发生论

陈铨的东学西渐文学观

简论“战国策派”文化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

文化救亡与民族文学重构

——“战国策派”民族主义文学思想论

重视原始文献 提倡实证研究 重说新文学史(代后记)

试读章节

山西新文学刨作伴随着山西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也取得一定成就。早在1920年前后山西的一些新文化刊物即有新文学作品发表。如《新共和》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作品,《平民周刊》等进步刊物大都刊载新文学作品,也培养了一批作者。但取得较高成就发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是狂飙社成员和在京山西籍作家,这些作家有高长虹、石评梅、李健吾、高歌、高沐鸿、冈夫等人。以下按文学体裁分别作简略介评。

诗歌创作:在山西新文学中较早出现,成绩斐然。主要诗人有高长虹、高沐鸿、石评梅、冈夫等。

高长虹,山西省孟县人,1898年生,自幼酷爱文学,早在太原山西省立一中读书时,就写了诗歌《提灯行》,揭露山西复辟势力的罪行,1925年出版诗集(由北京贫民艺术团编辑的)《精神与爱的女神》与《闪光》,1926年诗文合集《心的探险》,由鲁迅亲自选编和设计封面,被编入《乌合丛书》之四,在北京由北新书局出版。1927年他的诗集《给——》(作为《狂飙丛书第三》第6种,由上海光华书局印行)这本诗集由40首恋爱诗组成,抒发了诗人对真挚爱情的渴望,情感真挚,语言亲切。此外,高长虹还有诗集《献给自然的女儿》,诗文合集《时代先驱》以及诗文小说集《光和热》等。

高沐鸿,山西省武乡人,1901年生,1925年至1926年就在《莽原》《弦上》等刊物发表作品。1928年赴上海与高长虹合编《狂飙》周刊,出版诗集《天河》《夜风》,这些作品主要是表现年轻人的苦闷和对砸烂旧世界的渴望。同时他还写了长诗《湖上曲》,发表在《青春》杂志上。

号称“北京著名女诗人”的石评梅,山西省平定人,1902年生,1919年秋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新共和》第1卷第1号上发表处女作《夜行》,这是山西新文学中最早的诗歌之一。此后石评梅的作品大多发表在《晨报副刊》《国风日报》副刊《学汇》《妇女周刊》《蔷薇周刊》和《新共和》上。从1921年开始到1928年去世,发表诗歌有30余首。这些诗歌主要是表现青年知识分子思想上的苦闷、彷徨与颓丧,充满了主观的浪漫主义色彩。

冈夫,原名王玉堂,山西省武乡人,1907年生,1917年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接受西欧和苏俄文学的影响。他于1925年前后用诗的形式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意识,宣泄胸中的苦闷与感伤,探索生活的真谛。如1926年写的《夜雨》“被雨淋湿了——心,/睡着了。/在梦中犹自埋怨着:/不作美的雨呀,/岂不要湿了爱者的婚衣?”婉秀清淡的诗句里具有冰心小诗的诗风和泰戈尔隽永幽远的意境。1927年写的《世界》也颇为别致。他的诗作还有《告诉我》《灵与肉》《女妖之舞》《告别》《别离之歌》等,大都是表现对社会的愤感、失望,对前途的彷徨和对光明的向往。在20年代后期的诗坛还应提到一位诗人是任兆和,山西汾阳人,当时在中央大学研究电机,他的诗集《朝露集》清新绵密,别具风格。

以上诸位诗人,到20年代后期都离开山西,到北京、上海等地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并继续有新作问世。

小说创作: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诞生了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新小说,山西的新文坛作家也创作了不少中短篇小说。主要作家是“狂飙社”成员高长虹、高沐鸿、高歌、阎宗临和石评梅、李健吾等人。

高长虹作为“狂飙运动”的主将,其作品也最多。他有短篇小说集《实生活》、书信体小说《春天的人们》、小说散文合集《游离》、中篇小说《神仙世界》,还有短篇小说集《青白》、书信体长篇小说《曙》。《实生活》属纪实性作品,表现了作者不苟世俗的叛逆性格,《春天的人们》反映了“我”的内心苦闷、忧伤和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及对春天的呼唤。他的作品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抒情色彩较浓。

高沐鸿,山西省第一师范学生,他的作品也大部分发表在《莽原》《弦上》《狂飙》等刊物上。他的作品有中篇小说《红日》、小说散文合集《狭的囚笼》《少年先锋》等。《红日》主要表现青年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精神的苦闷。《少年先锋》是部纪实小说,描写一位北伐军人李逸之,在广州起义失败后返回山西老家,组织当地的年轻人在革命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讴歌革命党人的斗争精神。

高歌是高长虹的二弟,原名高仰慈,山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学生。他有长篇小说《野兽样的人》《高老师》,小说散文合集《清晨起来》,收有《爱之沫》、《爱的报酬》、《解剖》等二十篇作品,小说散文合集《压榨出来的声音》,收有《压榨出来的第一声》《母亲的心血》《泼辣的女人》等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加里的情书》。

女作家石评梅,有小说散文集《偶然草》《涛语》等,作品发表在北京的一些报刊,他的小说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如《红鬃马》《白云庵》《匹马嘶风录》等,主要通过客观写实的手法,揭露国民党背叛革命的罪行,讴歌英勇倔强坚持斗争的革命者。

李健吾,山西省安邑县人,1906年生。1925写的《中条山的传说》被鲁迅收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内,并给予较高评价:“《中条山的传说》是绚烂了,虽在十年之后的今日,还可以看见那藏在用口碑织就的华服里面的身体和灵魂。”他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西山之云》,收有《私情》《红被》《关家的末裔》《西山之云》四篇作品,蹇先艾为之作序。短篇小说集《坛子》,收有《在第二个女子的面前》《最后一个梦》《坛子》《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等九篇作品。

P5-7

序言

山西是文学大省,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历史上出过许多成就卓著的大作家,也出过不少大评论家,比如唐代司空图,就写过文学评论经典《二十四诗品》等作品。近现代山西文学史上,同样有过一些影响很大的评论家,比如李健吾等。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我省创作的繁荣兴盛,文学评论发挥了引导和推动创作的重要作用。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批评家》杂志为核心,凝聚和培养出一支在全国评论界令人瞩目的评论家队伍,成为“晋军崛起”中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些评论家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砺,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理论素养越来越厚实,评论视野越来越广阔,写作成就越来越突出。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省作家协会决定推出这套《山西文学批评书系》,以展示我省文学评论家的实力。

《山西文学批评书系》入选的八位中青年评论家段崇轩、傅书华、苏春生、陈坪、杨占平、侯文宜、杜学文、王春林(以年龄长幼为序),都是当下山西文坛的骨干力量,都还在职,担负着宣传、文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领导或教书育人工作,并且都已经从事文学评论二三十年,出版和发表过许多专著和评论文章。这次,他们每个人都非常认真地遴选出近些年来发表的文章,结集成书,代表了他们各人的学术水平和评论风格,应当说,集中体现了山西批评家的整体成就,是山西文学界值得关注的一件重要事情,对于进一步促进全省、乃至全国文学创作健康发展,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自己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偶尔也写点评论文字;不过,却一直重视和关注文学评论,有不少评论家是我的老师或朋友,在我的写作过程中,都给予过难忘的帮助,这次《山西文学批评书系》中的八位评论家,多数都写过关于我创作的文章。因此,我对评论家的创造性文学劳动非常尊重。人们常说,评论和创作是文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没有健康的高水平的文学评论,就难以有创作的不断提升。评论家通过对作家与作品的解剖、分析、判断,通过对与作家作品相关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研究和探讨,实质上是参与到了整个文学秩序中,并构成强有力的一环。

就国内目前的文学评论状况而言,我认为,伴随着新时期文学三十多年的演变,评论也已趋向多元化。文学评论作为文学这个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随着文学的发展不断变化;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方式,与社会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评论也不例外。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时代逐渐转变到了市场经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价值观念、文化素养,也随之发生了遽变,文学创作所反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创作本身也越来越多样化。这样,文学评论自然不能仍旧墨守成规,在评判作品的价值时,在分析作家的艺术风格时,在研究创作倾向时,都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一了。另一方面,文学评论家自身的理论基础、观察问题的角度、写作的方式等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衡量作家、作品的标准也越来越新颖、宽泛。应当说,文学评论总体上是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了。这个特点,我们从这套《山西文学批评书系》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理想的文学批评当然是既要有“作协派批评”的生动活泼和尖锐犀利,又要有“学院派批评”的理论深度和旁征博引。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样,文学批评也难以达到这种理想化程度。我个人的看法是,每一种形式的批评,都有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有不同程度的局限,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局限,切实做到有理有据,把握住所评作家或作品的核心问题,真正起到指导创作的作用,评论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不管是“作协派批评”,还是“学院派批评”,或者别的什么批评,都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不过是表达方法方式不同而已。其实,这些批评方式,都有着一种互补的成分。评价一个作家的创作成败,或者一部作品的水平高低,既需要“作协派批评”的生动活泼和尖锐犀利,也需要“学院派批评”的理论深度和旁征博引,还需要别的批评从另外角度进行透视。这样,对于所评作家或作品乃至整个文学,才是有益的。

关于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就我所接触的作家而言,绝大多数对批评家是友善、尊重和理解的,他们认为批评和创作是相互联系的,都是文学的组成部分,没有批评的创作是不完善的;对于批评家关于创作的看法,有些作家确实受到了启示,即使有些看法不一定符合作家的创作意愿,也能够理解,因为从评论家的角度看作品,总是与作家有一定的不同。当然,也有少数作家认为批评家是依附于作家而生存的,轻视批评家的作用,这只能说这些作家还没有真正理解了批评的意义和作用,随着他们阅历的增多,会逐渐改变这种态度的。

《山西文学批评书系》的面世,我觉得对于八位评论家的写作,是一个有价值的小结,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同时,对于整个山西文学评论的发展,也有诸多的启示意义。希望全省的老中青评论家都能够不断表现出各自的独立性,建立各自的风格特点,积极参与到全省和全国文学创作中,发出我们的声音,展示我们的实力,为进一步推动山西文学创作大繁荣大发展,发挥特殊作用。

2012年4月16日

(张平:山西省副省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后记

《走向民间与回归传统》共分三部分内容。“文学综论篇”重点评述了中国现代的抗日救亡文学运动和解放区的工农兵文学新气象;“山西作家篇”着重论述了“山药蛋派”及赵树理等作家书写农村、代言农民、凸显民间文化的创作成就;“美学与文学思想篇”主要重新评价了文学史上被批判为“法西斯主义”的“战国策派”,论证该派是倡导“民族文学”、坚守文化救亡与民族品格重构的民族主义爱国学派。

“重视原始文献、提倡实证研究、重说新文学史”是我近年多次在学术会议与报告中表达的内容,其中主要观点曾多次见诸学术会议的综述摘编。这些表述是我近年来试图想追寻的一种批评观与学术研究姿态。之所以作为代后记,因为它是我对批评与研究的反思,也是对学界学术境界的一种期望。虽然思考未必成熟,或许对来者有些启示。

首先,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话题,因为学界新文学研究长期存在这样一些弊端:其一是批评与研究运用转手资料多,利用原始文献少。一般研究性成果大多利用已有的汇集成册的资料以及别人用过的资料,论者只是换个角度,变一下方法,从事学术研究,得出研究成果。较少有人在占有已有的文献基础上,再去发掘、收集、整理原始文献,进行学术研究。其二是非实证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学术研究我分作两种类型:一种是实证研究,另一种是“先验研究”。在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实证研究”少而“先验研究”多。所谓“实证研究”就是运用事实、证据来证明实在,说明道理。所谓“先验研究”:运用已有的意识形态、主观意念寻找事实、证据,推演道理。其三是已有的中国新文学史不能完整呈现新文学史的史实和全貌。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命名存疑、史实缺失、文献不全和观点有误。比如通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叫法就应该为“中华民国文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又如“三民主义文学”“‘文革’文学”等在文学史中的缺失。像陈铨这样在抗战文学中能代表时代精神的作家,没有被写进文学史。

其次,兴起的背景。近年来,提出这样话题的大背景已经呈现。从大文化环境来说,从实证主义思潮,到人本主义思潮,再到科学主义思潮;从过去的绝对主义思潮到近年的相对主义思潮。学界显然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多元、开放的语境。从新文学学科背景看,近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界连续召开了几个较有规模、集中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界部分顶级学者的学术会议,主题都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史料整理与实证研究密切相关。最早是2003年清华大学等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会议提出建立史料学文献学的主张。2004年由河南大学文学院等举办的“史料的新发现与文学史的再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文献问题学术研讨会”,2008年首都师大召开的“1898一-2008:中国新文学高层论坛”的对新文学的回顾、反思与展望。2009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有幸参加了上述会议(除清华会议外),使我倍感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危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科学性普遍受到质疑。其原因是多画面的,然而,在史料发掘整理与实证研究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第三,如何重说新文学,重构新文学史。首先是合理相对主义的姿态。我们过去批评研究的思维是绝对主义的两极思维,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绝对是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需比较的、在各种情况下都适用的;相对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比较关系的、有限的。合理相对主义摒弃了相对主义的模棱两可价值判断,吸收了它的合理内核。合理相对主义的内涵是:在国际帝国文化的背景下,在国内主流文化主导下,不同文化多元共存,不同而和,自由互动,协同发展,营造公共理性,建构文化新秩序新形态,推进华夏轴心文化的形成,促进多元的世界文化的发展。新文学应该在主流文学主导下的多元共存,共同发展。新文学的研究也应该是多元研究,互补共存。其次主张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要发掘原始史料,校勘与考辨已汇集和运用的文献,重新检索查阅相关原刊、原报、原版、初版文献,注意校勘不同版本、汇集本与原本的差异。本书中的《读新发现的赵树理的一篇佚文》和有关“战国策派”的研究试图想做些努力。要重视整理历史文献,包括影印原版、原刊、原报的文献,复印原版、原刊、原报的文献,汇编专题原始文献,注意用原模原样排印原始文献,注重汇校本的出版。《山西新文学大系》对山西文学的作家作品的汇集,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有价值尝试。要还原历史现场。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如实记叙历史,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本真。以史实为本,据实以论,通过事实的逻辑分析构造研究对象的事实景观,通过观念的语言的逻辑分析构造研究对象的思想意旨的内涵本真。最后,客观主义的评价。这是很难做到的,不过我们可以尽量靠近它。我觉得它应该是客观描述、科学分析、归纳推理。评价客观公允,文风平实表述,文字力求简练。特别要注重两个方面,“历史意识——历史评价”,“当代意识——当下评价”。把两者区分开来。

我们在作家作品批评、思潮研究、期刊研究、社团流派研究、区域文学研究、文学现象研究以及与文化、与外国文学、与传统文学研究等方面,运用原始文献展开实证研究,重说新文学,重构新文学史。中国新文学研究将会是一个全新的境界与别样的景观。

苏春生

2012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0: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