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知青竞风流(代序)
\u0007 张传斌
\u0007 在我案前的《岁月如歌——重庆南开(原三中)学子的故事》书稿,记录了重庆南开中学(重庆三中)老三届学子半个世纪来的人生留痕。他们虽已人古稀之年,但他们讲述其亲身经历的故事,让人不能不为这代人的殷殷爱国心、浓浓赤子情所感动,不能不为他们为中华之崛起所做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奋斗和牺牲所震撼!
\u0007 知青,是一个具有特定时代内涵的群体。他们历经坎坷,上山下乡,回城就业,底层奋起立业……特定历史熔炼的知青群体,凸显出一种特定的人文内涵:知甘苦,懂感恩;接地气民;善学珍惜;能吃苦,有担当。在农村,他们向农民群众学解国情社情,与贫下中农休戚与共。回城后,他们自强不息,成长为各条战线的精英,成长为各级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他们与广大群众一道撑起共和国的蓝天!很多知成名就或退休以后还念念不忘自己的“第二故乡”。自发结伴回去看望当年的乡亲们。这样的人文精神,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应该成为传之后世而不朽的宝贵精神财富。
\u0007 我所讲的南开的知青,是重庆三中时期的初、高中1966—1968级同学。他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们,是爱国爱党的热血青年;他们,是重庆南开中学历史上颇被看好,国竞赛中屡获第一,多次受到市、省、的表彰,并获得了颁发的西南地区的全国中学教育质量奖。
\u0007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相当多的人被评为教师、正教授级的中学教师和重庆市的教研员教师(教授级)及学科带头人。他们是学校管理层的校级干部、中层处室干部;他们是学校教研组组长、年级主任;他们是各种竞赛和体育传统项目的主教练;他们是教育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主要执行者;他们是受市、省、全国各种表彰的教育工作者,教育积极分子、分子。他们具备知青这代人的共同特点,尤其突出的是——勤奋、敬业、虚心,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勇担重任,敢于突破,一心一意为重庆南开中学争光,为重庆南开中学成为全国名校和在有一定知名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值得重庆南开中学引以为荣的。
\u0007 如果把知青在重庆南开中学创造的光辉业绩,看成是老三届这代人在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里程立业的一个缩影,那么,由重庆南开中学老三届校友们自忆自写的回忆录《岁月如歌——重庆南开(原三中)学子的故事》,就在更大的视野里为我们展现了当年的南开莘莘学子如何在经历了知青生活、务工务农、投笔从戎等艰难曲折之后,刻苦学发有为,苦干实干,为祖国和做出奉献的生动事迹。他们中,有为祖国和立伟,绩的高级将领,有在隐蔽战线出生入死的孤胆英雄,有全国劳模、大学校长、知名学者,有学科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有成立纪念章获得者和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获得者,也有大量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位卑未敢忘忧国、德高望重、受人敬重的普通劳动者。“西北兵王”“熔炉工匠”“成教妈妈”“调粮官”“无冕”“讲台园丁”……一个个血肉丰满、光彩夺目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这一百多名作者和他们的故事之外,还有更多重庆南开中学学子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待发掘。这些感人的故事就是以爱国主义为灵魂,秉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报效,报效自己的母校。我不由想起那句深情的话,“我是爱南开的”;我也想起与的故事;还想起他视察南开时勉励师生:“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只有把小我融人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u0007 南开知青竞风流。
\u0007 他们的精神,与南开一脉相承。他们的故事,值得让后人铭记。
\u0007 因此我说,《岁月如歌——重庆南开(原三中)学子的故事》是一本值得一读并值得细读的好书。,80年代中期到2l世纪初,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这是重庆市其他任何一所中学校都无法相比的。这个年代,重庆南开中学的一切发展和取得的成就都与他们有直接关系。这个时期,重庆南开中学在各方面都是大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为重庆市的学校。这个成就,这个结果,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他们这批中青年于出来的。
\u0007 以上任校长宋璞,政治教师曾信一,语文教师张发光(副校长)、左瑞林,数学教师解传江慧(副校长),物理教师许小林、周成金、刘也磊,化学教师刘庆生、简永惠,外语教师许小玲、雍永政,生物教师李德祥,地理教师王庆启,历史教师黄开全,体育教师肖素华,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青都成了骨干名师。以后十余年他们仍然是学校教师队伍的台柱子,这是南开中学很值得庆幸的一个成就。
\u000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重庆南开中学开始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这一批骨干名师在教育、教改中,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参加素质教育行课程改革,编写选修课程设计,编写教材,带头开设选修课达40多门科目,并取得显著成就。在川渝,重庆南开中学不仅高考、中考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等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数量上也名列前茅,还在体育传统项目的全,的一批学子!他们当年被分配下乡的地方,是最为艰苦的巫山、开县等地。南开的文化传承和艰辛的农村磨砺,给南开老三届这个群体提供了一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际遇。南开老三届群体就是中国知青群体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u0007 我是1986年6月到重庆南开中学担任校长的,一直到2001年1月辞去职务。这个时期,一大批下过乡、恢复高考后上大学的知入重庆南开中学。15年朝夕相处,我见证了这批颇具时代的青年在这所中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u0007 1986年,重庆南开中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校舍陈旧,生源贫乏,教育质量不高,急待重整复兴,再出发。
\u0007 要恢复名校的地位,首先要恢复名师队伍。但此时,“”前的名师绝大多数都退休了,“”中骨散失30位,而掺沙子来的人占很大的比例。行政人员、校工占教职工的比例达40%。全校70多位教师中,“”前大专毕业的,仅有70%多一点。这70多位教师中,“”后大专毕业的知青有10多位。这就是当时的家底。经过调整,补充,到20世纪90年代末,重庆南开中学建成了一支以知青为主的名师队伍。
\u0007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我先后调人了当过知青、“”后考上大学、毕业后来到教育战线入重庆南开中学70位知青,他们成了重庆南开中学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