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到明朝打卡生活》是“课本来不及告诉你的古代史”丛书之一,以轻松活泼的叙述方式,描述了明朝时期的民间社会生活百态。全书生动地展现明朝人的日常饮食、防暑保暖、交通、住房、职业、旅游、文体活动,等等,像是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明朝民间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殊的风俗习惯,现代人对明朝人生活的好奇,将在书中一一得到解答。同时,书中配有多幅精美的插图,生动再现明朝人的日常生活面貌。 “课本来不及告诉你的古代史”丛书,囊括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百姓日常生活史,由深耕历史学领域的写作者执笔,以正史为蓝底,以幽默生趣、易于阅读的讲史方式,还原各个朝代的不同社会风貌,生动呈现中国古代百姓生活的变迁和传承。 作者简介 王颖,生于1982年,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历史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山东省委党校“名师名课”师资库成员,山东省团校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及中国古代史。目前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主持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2项。 目录 第一章 衣 什么?在明朝穿错衣服要杀头 汉人不理发?细数明朝的潮流发型 护肤品一样不缺,明朝人:我们精致着呢 衣着规制,也挡不住满街的奇装异服 “戴高乐”?不戴帽子不出门的明朝人 第二章 食 饭可以乱吃?当然不行 东来顺还是海底捞?大明朝统统都有 武松酒后还能打虎,原来是因为酒精度数低 全民吸烟,从明朝就开始了 大明人爱香料,于是香料变俸禄 第三章 住 明朝的地区划分和户籍制度 故宫千房没厕所,一言难尽的明朝如厕习俗 明朝人做饭竟然用“火柴” 海瑞买不起房?他只是不想买 住明式建筑,用明式家具,掌明代青花 夏天降暑,冬天取暖,明朝人有妙招 明朝豪宅随便住?想多了 第四章 行 方言千万种,明朝人的“塑料普通话” 想出远门,路引带了吗 出门在外,认路、住店都是学问 “春运难”明朝也有 寄快递?明朝人的物流挺发达 没有移动支付?明朝人买东西如何付钱 没钱怎么办?去“银行”贷款就可以了 第五章 工 大明公务员,一年吃不起一顿肉 大明公务员竟然全年无休 大明朝的“金饭碗” 考个“度牒证”,和尚道士不是普通人 明朝的“滴滴打人”,既要打人又要挨打 明朝的税,老百姓交得起吗 管交通、拆违建,大明“城管”很给力 明朝其实没丐帮?流浪汉都去“福利院”混吃喝 明朝不只有医保,政府还帮着买墓地 遇到灾难,你能获赔的可能只有几碗粥 第六章 学 60岁的大明“小学生” 想当公务员?有多种途径可以选 玩收藏,清贵雅人的游戏 明朝也有“高考移民” 在明朝,平民女子也能参与女官选拔 第七章 礼 在明朝,名字可不能随便取 还没见面,先换“名片” 明朝称谓多,真心记不住 揖拜、万福,明朝人必学的社交礼仪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明朝典雅庄重的婚礼 人人都有特殊的仪式——明朝葬礼 死生亦大矣,明朝人的祭祀礼节 第八章 乐 叶子戏、打马吊,好赌的明朝人 你有所不知的青楼文化 大明朝的“全民旅游” 宠物万岁,明朝有猫吗 上元节、上巳节、社日……明朝人的狂欢节 打马球还是蹴鞠?热爱体育的明朝人 厅堂船舫、戏台广场,无处不在的明朝戏曲 附录1 明朝纪元表 附录2 明朝科技文化成就一览 后记 序言 千古精神如对越,一灯 风雨正相忘 “一时三守邑多贤,佳报 先从海上传。直谏曾惊他日 震,清修应比此山泉。凤凰 仪羽非无地,黍稷馨香是有 年。五马双旌元贵重,朝廷 异数况高悬。” 这是一首明人描写泉州 繁华盛景的诗句,泉州之繁 华,全仰赖于海外贸易,当 时中国、日本、朝鲜、吕宋 乃至于欧洲商人麇集泉州, 贩丝绸、贩瓷器、贩茶叶, 中外货物得以在此流通,中 外文化也因此得以交流。 数百年后,如果不是有 这样的诗句传世,我们后人 可能真的会以为大明帝国就 像古书写的那样,自郑和下 西洋后便闭关锁国、封关禁 海,大明海疆除了有倭寇扰 攘之外,便是一片凄冷寂寞 。 其实,真实的历史一直 是有两面的,一面是宏观叙 事下的大历史,那里有天下 的分分合合、王朝的兴衰荣 辱,另一面则隐藏在大历史 之下,那里是普通百姓的衣 食住行、工学礼乐。你可能 已经看过许多大历史,那么 ,何不让我们换个视角,用 显微镜看一看古代百姓是怎 样生活的呢? 了解大明百姓的生活, 当然要从衣食住行开始。我 们搜寻各种史料笔记,带领 读者去看一看明朝百姓都吃 怎样的食物,住怎样的屋子 ,穿怎样的衣服,起床之后 怎样梳洗等等,带领读者去 了解什么是“新买茱萸半亩 堂,苔侵床足月侵墙”,什 么叫“却说故人禅灶冷,为 烹一尺鳜鱼肥”。 在明代,除了从政、经 商、务农、当兵这些常见职 业之外,老百姓还能从事什 么呢?你可能不知道明朝居 然有类似“滴滴打人”这样的 “雷人”职业,城管在明朝居 然还承担着抓贼的职能,乞 讨在明朝是不被允许的…… 明朝人还有很多“小秘密 ”,比如明朝人的“塑料普通 话”、明朝一言难尽的户籍 政策、明朝人典雅庄重的婚 礼、明朝人丰富多样的娱乐 活动等。 历史如大江东去永不回 头,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如洪 流一般滚滚奔逝,然而大浪 溅起的每一滴浪花,却都是 普通人平凡而精彩的一生。 在大明王朝历史上的一个冬 夜,一个仕途不顺却在文坛 留下千古美名的大文人文征 明写下了“千古精神如对越 ,一灯风雨正相忘”的诗句 ,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宏 大的时代,最终化成了一页 青史,在风雨之夜的孤灯下 与我们重逢。 王颖 2021年6月 导语 由知名文化学者徐德亮主编、深耕历史学领域的写作者执笔,内容好看、文字好读,同时确保史实准确性。 内容丰富有趣,囊括古人的衣食住行、工学礼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篇短文都是读者对古人的好奇心所在。 精选丰富的彩色插图,历史名画中的器物、山水、人物、风俗等等,在书中均有呈现。 后记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 春深锁二乔。”杜牧调侃赤 壁之战,表达物是人非的沧 桑。那现在的人调侃历史是 因为什么? 《步步惊心》有一个耐 人寻味的情节:穿越到清朝 的女主在给八阿哥出主意时 ,让他留心四阿哥胤稹府上 的邬思道,因为此人为四阿 哥最终登上宝座的关键法宝 ,这显然是女主受历史剧《 雍正王朝》影响的缘故。 把虚构的历史当真实, 乃至把错误的历史看成真相 ,似乎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很多人尤其青少年容易被 自己喜欢的历史剧、历史读 物误导:穿越剧流行的时候 ,有的孩子甚至认为车祸等 事故真能制造“穿越”机会; 写后宫戏的网文总在写,“ 穿越”过去后即便不是公主 贵族,也会过着白富美或高 富帅的生活…… 喜欢“穿越”的读者,应 该渴望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领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不 一样的人生。可惜在绝大多 数的“穿越”剧中,这类体验 都被简化为经不起历史验证 的服装道具化妆等背景;而 在大部分类似的网文小说中 ,这类体验都被统一为杜撰 历史的意淫故事。 有鉴于此,我想通过策 划一套专门的丛书来纠纠这 样的风气。但讲述真实尤其 是普通人的历史会有人关心 吗?毕竟《三国演义》的知 名度和热销度都远胜于《三 国志》。做既真实又能吸引 读者的历史读物,要从什么 角度入手呢?从本科到博士 的专业背景以及多年从事文 史书籍出版的工作经验都让 我在不断思考:曾经灿烂辉 煌的中华文明到底是什么样 子?那些惊艳了千百年的历 史文物能告诉我们吗?为什 么我们现在需要而且能够拥 有文化自信? 对每个中国读者而言, 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小品文中, 一定感受到了历史的生命诗 意;从老庄道学、孔孟儒学 、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 明理学中,一定理解到了历 史的思想智慧。或许还远不 止于此,还有闻名遐迩的四 大发明,浩如烟海的二十五 史……而那些真实存在过、 教科书却来不及讲述,如珍 珠般遗失散落于典籍史海的 古人日常生活,往往被弃之 不顾或视而不见,但实际上 正是这些珍珠串起了中华民 族绚烂璀璨的日常生活文明 史。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 中国古代历史,这是本丛书 选择的角度,也是体现普通 人的历史视角。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人 们的日常生活无非是:衣、 食、住、行、工(作)、学 (习)、礼(仪)、(娱) 乐,丛书即从这八个方面着 手展开。概括一点来说,历 史上古人的穿衣吃饭居住出 行,展示的是不断进步的科 技文明。当然工学礼乐也会 跟科技相关,如医学工作的 逐步细分体现了技术的不断 进步,礼仪增加的仪式可能 跟天文历法的新发现有关, 娱乐活动的不断丰富是由新 发明带动的。而它们更多地 反映了延续千年的文化文明 ,虽然各朝代会有所区别, 但更具有共性,中华民族正 是依靠强大的文化惯性自强 不息。 归纳起来,一部中国古 代日常生活史,也是一部中 华民族的古代科技文化史。 而这样的历史,在中小 学生的课本里边,由于篇幅 有限是无法展开描述的;即 便走入大学阶段,如果不是 专门学习历史专业,也难以 接触到。因此我们把丛书定 为:“课本来不及告诉你的 古代史”。 当然,相对于琐碎的日 常生活,衣食住行工学礼乐 还不足以概括全部,因此在 具体组稿中,我们对内容进 行了相近归类,例如把化妆 归类到衣饰类,把一些特殊 技艺归类到工作类。 丛书根据隋唐、两宋、 元、明、清等历史时段,分 五卷来呈现中国古代千余年 的科技文化史。我们可以从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 冠拜冕琉”领略盛唐气象, 体验隋唐人的灿烂时光;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 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想象大 宋风华,感受宋朝人的风雅 岁月;从“定乾坤万国来降 。谷丰登,民安乐,鼓腹讴 唱”慨叹大元一统,体会元 朝人的别样年华;从“三代 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之珍 异,皆集焉……凡胭脂簪珥 、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 、伢几嬉具之类,无不集” 观看大明王朝之丰茂,走进 明朝人的情调生活;从“座 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 烟霞”一窥大清朝的盛世韶 华——虽是强弩之末却也集 锦绣之最——一探清朝人的 精致世界。 需要说明的是,在漫漫 历史长河中,每个朝代都经 历了兴衰荣辱。暂且把“衰” 与“辱”留给史学家们去深沉 思索,在这里,让我们感受 每个王朝大一统后的繁华岁 月,毕竟这些岁月里处处闪 烁着科技文化之光,埋藏着 我们至今仍引以为傲的宝贵 财富。 为了准确和较为全面地 呈现这段科技文化历史,我 们延请的作者都是上述朝代 历史的深耕细作者,也是历 史文化普及者,尤其是考古 专业出身的李云河老师等。 他们通过一手发掘、鲜为人 知的文物考古资料,别开生 面地呈现那时那地那景,带 你走进一个看似熟悉却又陌 生的古代世界。丛书主编徐 德亮先生,近些年一直身体 力行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工 作,以北大中文古典 精彩页 什么?在明朝 穿错衣服要杀头 “穿什么衣服”这件事放在现在的职场上,是颇有讲究和规矩的。什么样的职业穿什么样的衣服,这种讲究倒与明朝颇为相似。因为明朝人在穿衣服这个问题上,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美观问题,而是合不合规范的问题。 在明朝之前,元朝统治了中原地区近一百年,人们的衣着服饰深受元代文化影响。为了消除这种影响,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专门颁布了诏令,要恢复汉唐的衣冠制度,并从面料、样式、尺寸和颜色四个方面,对全国各种地位身份的人的衣着服饰做出了规定。律令规定推出后,朱元璋又在一些细节之处删删改改,最终在洪武二十六年推出了一套完整的服饰制度。 为了确保这套服饰制度能够有效施行下去,朱元璋还制定了一套处罚规定。在这种规制下,明朝人的穿衣风格与衣着样式也就确定了下来,在此后很长时间里,鲜有大的改变。 明代官吏的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和赐服。朝服主要是麒麟袍,这种服装以大襟、斜领、宽袖为主要特征。明代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提到的“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说的就是这种服饰。 不同等级地位的官员,朝服的质料和纹饰也会有所不同,《明史·舆服志》中“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说的便是不同品级官员朝服上纹饰的区别。其中,斗牛、飞鱼和蟒的纹饰因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颇为相似,本不属于品官官服,而是一种蒙恩特赏的服饰。能够获得这种赐服,可以算是极大的荣誉了。 相比于朝服,明代官吏更多时间会穿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腰间束带”是官员们处理日常公务的主要行头。在常服长度上,文官与武官有不同的要求,文官的常服要“白领至裔,去地一寸,袖长过手”,而武官的常服则要“去地五寸,袖长过手七寸”。 除了对常服长度进行规定,服饰律令还规定了品官的衣料和纹样。品官的衣服,在用料上只能用杂色贮丝、绫罗和采绣;在颜色上不能使用玄、黄、紫三色;在纹样上不能织绣龙凤纹样。 如果出现有违反律令规定的情况,不仅官员会受到处罚,织染工人也同样要受到处罚。 就连在鄱阳湖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帮助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开国功臣廖永忠,也因为穿了带有龙凤纹样的服饰,而被以“僭用龙凤”之罪处死。可见,在明朝如果穿错了衣服,即使有开国之功也是难逃一死的。 明朝官吏的常服虽然不能织绣龙凤,但还是可以绣一些别的纹样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廷规定文武官员都要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这样一来,从练鹊到仙鹤,从海马到麒麟,人们靠补子纹样便可区分明朝官吏的品级。 这种衣服不仅官员们可以穿,平民百姓也是可以穿的,只不过平民百姓的服饰上没有补子,且在颜色上与官员的服饰有所不同。平民百姓的衣服必须要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可以使用蓝色或赭色等颜色,这类衣服也被称为“杂色盘领衣”。 根据明朝服饰律令的规定,一些从事特定职业的百姓在着装上也有特别的要求。比如,开青楼的男子必须佩戴绿色巾帽,而在青楼工作的女子,则只能戴黑帽,穿黑色褙子。 相比于官吏和普通百姓,士人所穿服饰虽然也有严格的规定,但明显要更宽松自在一些。当时的儒生比较喜欢圆领大袖衫,道袍、直身和直缀等交领袍服也是士人的心头好。因为这些服饰整体上以宽松闲适为主,这也符合当时士人儒生的生活旨趣。 明朝男子穿衣风格被严格规定,女子自然也不会例外。 相比于普通女子,皇宫中女子的穿衣规范要更多一些。比如作为一国之母的皇后,其衣着服饰有“冠服”和“常服”两种,“冠服”为朝、祭之服,多在较为重大的场合穿着,洪武三年(1370)确定皇后礼服为九龙四凤冠、翟衣、黻领中单等;“常服”主要在各种日常礼仪场合穿着,洪武四年(1371)确定皇后常服为龙凤翠珠冠、真红大袖衣霞帔等。 明朝官员妻、母所穿的服饰也有“礼服”和“常服”两种,这些服饰的质料和华美程度都要比皇宫后妃略逊许多。 普通女子的服饰虽然在规格上没法与官员妻、母的服饰相比,但样式却颇多,衫、袄、霞帔、云肩、褙子、比甲和水田衣都是普通女子可以选择的服饰。这之中,“比甲”是一种直领对襟的服饰,很像褙子,但没有袖子,与现代的及膝马甲颇为相似。“水田衣”是用各种零星碎料拼接而成的长衣,因色彩不同的织料交错拼接形似水田而得名。现代服装设计中,一些设计师便是从水田衣中找到灵感,设计出了许多形式各样的拼接服装。 总体而言,明朝人的服饰延续了汉唐服装的风格,这与朝廷自上而下的推动有很大关系。但延续近百年的元代服饰文化也并不是说革除就能革除的,明朝人衣着服饰的很多方面依然有元代服饰文化的影子。 P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