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美)布莱恩·阿瑟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复杂性科学奠基人、首屈一指的技术思想家、“熊彼特奖”得主布莱恩·阿瑟作品!

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硅谷精神教父凯文·凯利、汪丁丁、段永朝、陈劲、包国光联袂推荐的经典作品!

《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是打开“技术黑箱”的钥匙,它用平实的语言将技术最本质的思想娓娓道来。

布莱恩·阿瑟的思想是硅谷亿万资金运行的基础,如果能够真正读懂本书,不论是普通读者、商业领袖还是学术研究者,都将受益匪浅。

内容推荐

《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是复杂性科学奠基人、首屈一指的技术思想家、“熊彼特奖”得主布莱恩·阿瑟所创建的一套关于技术产生和进化的系统性理论,本书是打开“技术黑箱”的钥匙,它用平实的语言将技术最本质的思想娓娓道来。

技术,是一个异常美丽的主题,它不动声色地创造了我们的财富,成就了经济的繁荣,改变了我们存在的方式。尽管技术如此重要,却少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深入思考技术。我们了解技术的原理,却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我们深思技术的意义,追问技术到底能否决定人类的历史,但是关于“技术”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并没有达成共识。

布莱恩·阿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作者构建了关于技术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进化机制。《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是技术思想领域的开创性作品,它不同于一般的流行读物或学术著作,对于商业创新和经济发展而言都有非凡的意义。布莱恩·阿瑟的思想是硅谷亿万资金运行的基础,如果能够真正读懂本书,不论是普通读者、商业领袖还是学术研究者,都将受益匪浅。

目录

赞誉

推荐序一 路径依赖性:人口、经济、技术

北京大学教授 汪丁丁

推荐序二 打开“技术黑箱”的一个新尝试

东北大学哲学系教授 包国光

前言 技术的追问

第1章 问题

技术的进化

组合进化

本书的主题

第2章 组合与结构

技术结构的形成

为什么要模块化

递归性及其作用

第3章 现象

技术的本质

有目的的系统

捕捉现象

技术与科学

第4章 域

域定

设计就如同语言表达

参与的世界

第5章 工程和对应的解决方案

标准工程

解决问题的工程

组合与解决方案

未来的技术构件

第6章 技术的起源

什么样的技术才算新技术

找到一个基本原理

概念的物化

基于现象的发明

什么是发明的核心

因果性金字塔

科学与数学中的发明

发明与新的构件

第7章 结构深化

内部替换

结构深化

锁定与适应性延伸

第8章 颠覆性改变与重新域定

“域”是如何进化的

经济的重新域定

经济中的时间

创新与国家竞争力

第9章 进化机制

组合

机会利基

核心机制

关于进化的一个思想实验

技术进化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第10章 技术进化所引发的经济进化

经济就是技术的一种表达

结构性变化

解决方案带来的新问题

第11章 我们的立场是什么

技术具有生物属性,反之亦然

繁衍性经济

纯秩序与混质活力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技术

注释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有一种理解技术进化的途径,但是若要理解它,我们需要转换思维。我们真正要寻找的,不应该是达尔文原理如何对产生技术的根本新颖性起作用,而是“遗传”是如何作用于技术的。如果完整意义上的进化存在于技术中,那么所有的技术,包括新技术,一定是脱胎于之前存在的技术。也就是说,它们一定连接于、繁殖于某种之前的技术。换句话说,进化需要遗传机制——某种连接现在与过去的细致联系。从外部看(即视技术为黑箱的办法),是不可能看到这种机制的,就像我们很难说清激光是怎样脱胎于先前存在的技术一样。

如果我们从技术内部看技术会怎样呢?我们能看到任何能够告诉我们技术中的新颖性是如何作用的东西吗?我们能看到任何能产生一种适合技术的进化论的东西吗?

如果你打开一架喷气机(专业名词叫作汽油涡轮增压动力飞机),你会发现里面的零部件,压缩机、涡轮增压机、点火系统。如果你打开在它出现之前的其他产品,你会发现同样的组件。20世纪早期的发电系统里面是涡轮和燃烧系统,同时期工业鼓风机单元内部是压缩机。技术继承之前技术的某个部分,所以把那些技术放在一起(组合起来),一定会有大量的关于技术是怎样呈现的说明。这就使得根本性创新的中断性特征突然间不那么明显了。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一定是来自此前已有技术的新的组合。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某种我们可以用来解释新颖性的依稀迹象。但是技术是如何被恰当地组建才是我讨论的核心。无论如何,新技术一定是产生于已有技术的组合。

事实上,这个想法,就如进化论本身一样,也根本不新鲜。‘它已经被不同的人们讨论了不下100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是其中之一。1910年,熊彼特27岁,他不仅直接关注组合和技术,而且关注经济中的组合。他说:“生产意味着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组合材料和动力……生产别的东西,用不同的方法生产同样的东西意味着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材料和动力。”经济中的变化产生于“生产方式的新组合”。用现代语言来讲,我们可以说它源于“技术的新组合”。

熊彼特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他一直在追问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经济是如何发展的?我们也可以这样问:它是怎样进行结构性变化的?外部因素当然可以改变经济:如果发现了一种原材料的新来源,或者开始和一个新的外国伙伴进行贸易,或者开辟了新的领域,就能改变经济的结构。但是熊彼特问的是:经济能否在没有外界因素的情况下,完全从内部变革它自身,如果能,是怎样改变的?当代流行的学说,均衡经济学认为,那不可能发生。没有外界的扰动,经济将进入一个静止或日均衡的状态,浮动于均衡状态周围,并停留在那里。但是,熊彼特认识到:有一股能量的源泉发端于经济内部,这种能量会打破任何经济内部的平衡。这种能量的来源是一种组合。经济连续地破旧立新,因此经济也不断地从内部打断它自身的连续性。

熊彼特的著作直到1934年才被翻译成英文,而那时已经有其他一些学者在早些时候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组合驱动创新——或者至少驱动技术创新。另外一位美国学派的成员,历史学家阿尔伯特·裴森·亚瑟(Abbott Payson Usher),在1929年时曾谈到,创新是从“以前存在的要素建设性地融人新综合体”中产生的。。吉尔菲兰自己将其更简洁地描述为:一项发明是“此前技艺(art)的新组合”。在这种观念被抛出后,它偶尔被提起,但没有被援引,部分是因为没有人解释过这种组合是怎样带来新的发明的,熊彼特、亚瑟、吉尔菲兰都没有,其他人也没有。这样说很简单:喷气机是弗兰克·惠特尔(Frank Whittle)和汉斯·冯·奥海因(Hans von Ohain)等发明者的想法的综合,但是解释起这种在惠特尔或者冯·奥海因的头脑中的组合的理念是如何发生的,就不那么简单了。P13-15

序言

学者的头脑,哈耶克把它分为两种,模糊型的和清晰型的。稍后,他补充了一个脚注,称在写《头脑的两种类型》这篇随笔时,他未听说过伯林对学者的划分——只知道一件大事的刺猬和知道许多小事的狐狸。哈耶克自认是一只刺猬。阿瑟也是一只刺猬,多年来,他跨越许多学科追踪研究的唯一重要的课题,可称为“路径依赖性”。

阿瑟是1946 年出生的,现在他被称为经济学家,而且在37 岁时就成为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这些都是事实,但不是全部事实。我清楚地记得在阿瑟1994 年出版的《收益递增与经济中的路径依赖性》一书开篇读到这样一则往事:阿瑟在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时,发现了经济生活中存在强烈的收益递增性并写文章论述他的发现(我读研究生时也读他的这些文章)。那时他在斯坦福大学粮食研究所任职,可能还担任生物系主任,他与斯坦福大学经济系的两位核心人物共进午餐(听上去是“求职午餐”),在他讲述了自己的“收益递增经济学”之后,一位经济学教授委婉地告诉他世界上没有收益递增这回事,另一位教授更坦率,这位教授可能是当时的系主任,他告诉阿瑟先生,即便有收益递增这回事,我们也不能承认它。这则故事,赫然写在阿瑟著作的开篇。于是这部作品立即入选我的个人藏书——今天,我更乐意收藏电子版。

阿瑟1999 年接受“领导力对话”采访时也回忆了这段“痛苦如地狱”的经历,他的描述是:在斯坦福大学的前十年,他发表了许多论文并担任了系主任,然后,他用十年时间试图发表一篇收益递增论文,却因此而离开了斯坦福大学。鼓舞他坚持探索的,是斯坦福大学校园最受爱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阿瑟说,阿罗帮助他获得了1987 年古根海姆奖学金,并引荐他去圣塔菲研究所任职。又据阿瑟1999 年回忆,因新古典增长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MIT 经济学家索罗特意提醒圣塔菲研究所的主持人柯文,说他正在犯一个最严重的错误,因为阿瑟是无名之辈。

阿罗始终为阿瑟的收益递增经济学大肆鼓吹,同样深受阿瑟这一思想影响的,是因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而获得199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史学家诺思。我在香港大学教书时,于港大书店翻阅诺思1990 年出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运用阿瑟的收益递增观念于制度变迁的研究。我认为制度在各国,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从未中断悠久历史的国家,路径依赖的性质极其强烈。从那时起,阿瑟成为我关注的西方学术核心人物之一。阿瑟的往事永远提醒我,任何主流,包括经济学主流,都不可避免地压迫和排斥人类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为写这篇中译本序言,我检索了网上关于阿瑟的报道和文章,我发现,那些令人不快的往事完全消失了。这些往事未必是被斯坦福大学别有用心地花钱“遮蔽”了,很可能是因为网络社会的记忆原本就很短暂。

现在,我可以谈正题了。路径依赖性(path dependency),在制度经济学获得诺贝尔奖的那段时期,大约是1985— 1995 年这十年,对我们这些热衷于中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学者而言,真是一个最诱人的观念。例如,张五常在诺思得奖时对香港记者大呼“走宝”(即自家的宝贝被人家拿走了)。因为,据说,诺思当年曾在华盛顿西雅图校区听张五常的新制度经济学课程,这相当于师从五常呀。好事的记者于是去问诺思怎样评论张五常的“走宝”慨叹。诺思哈哈大笑,他的评论是,五常言之有理,可是他并未坚持这项研究。读者懂得啦?五常教授20世纪70 年代赴香港大学筹建经济系,1982 年在芝加哥大学核心期刊《法与经济学》杂志发表了《企业的契约实质》(我评价为他毕生的登峰造极之作),此后,他的注意力转向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再也无暇他顾。

路径依赖性,阿瑟的论述,诺思的论述,以及多年前我的论述,可概括为这样一项平凡的陈述:人的行为依赖于他们过去的全部行为。注意,是“依赖”而不是“由此被决定”,也不是“完全不依赖”。阿瑟早年研究人口学问题,20 世纪70 年代至20 世纪80 年代他发表的论文主要是人口学的。不过,他自幼最喜欢数学和工程学,在爱尔兰的少年时代,他偶然选择了电子工程专业,那时他不过17 岁——“年轻得有些荒唐”。后来,可能是他在加州理工学院(我认为很可能是北美唯一一所最优秀的理论学院)时期,专注于收益递增现象的研究。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主持圣塔菲研究所的“复杂性”课题组,自此以后,他主要研究经济生活中的收益递增现象。

技术,阿瑟指出,不是科学的副产品,而是或许恰好相反,科学是技术的副产品。古希腊人很早就懂得这一原理。亚里士多德说过,理论家的工作在于冥想,他们的模型是恒星系统,具有“永恒”这一基本性质技艺是实践者的工作,是一种关于偶然性的艺术,探求永恒原理的哲学家,不愿为也。两千年之后,技术仍是卑贱的实践者的工作(例如米开朗基罗的工作),却引发了近代科学。

阿瑟继续考证,技术总是由一些基本的功能模块组合而成的。最初的石器,打磨为两类,锋利的和有孔的,与手柄组合而成复合工具,例如“飞去来器”,例如“耜”与“耒”,例如“眼镜”。凡技术发明者,首重适用性和便利性,发明专利所谓“实用新型”。这两大性质要求使用新技术的人群的以往行为与新技术相合。如果你从微软视窗系统转入苹果系统,你会有很多这样的体会,多年之后,你试着适应微软系统,又有很多这样的体会。我们的身体(包括脑内的神经元网络)可以记住我们的行为,并因记忆而有了行为的积累效应——贝克尔称为“人力资本”。在夏威夷的东西方中心人口研究所求学时,我听一位人口统计学家告诉我,观察人们早餐时吃的是哪一国的食物,可准确判断这些人来自哪一族群。她说,早餐习惯是最难以改变的,因为胃口或口味是“永恒的”。

诺思有几篇论文阐述制度的收益递增效应。他指出,规模越大的政府总是追求更大规模,权力越大的人倾向于追求更大权力,成功的制度有复制自身的冲动,直到社会被锁死于早已僵化但曾经成功的制度陷阱之内。他还找到了不少消亡的人类社会,作为“锁死”效应的例证。诺思的警告格外触动我们这些中国学者,因为历史太悠久而且太难以割舍,所以我们不能放弃传统,但我们必须改造传统,否则中国就可能消亡。

于是,技术的本质,与制度的本质类似,因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而常将人类“锁入”既有的技术路径或制度路径。锁入,于是可能锁死。当社会被制度路径锁死时,社会消亡。当企业被技术路径锁死时,企业淘汰。现在,读者可以翻阅阿瑟的这部作品了。

汪丁丁

北京大学教授

后记

想要认识技术的本质属性,就一定要追问“技术是怎样来的”,“是怎样的”等本体论问题。《技术的本质》这本书可以说正是从这个角度回答了我们想要知道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决定翻译这本书的初衷。

在这里,技术思想家布莱恩·阿瑟从“技术黑箱”的内部探究技术的本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本质及其进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框架揭示了技术内部的三个基本原理及其逻辑结构的生成机制,以及这个结构在其最深的本质上展现的进化的共性。在方法论上,尝试通过打开“技术黑箱”来“看”技术所显现的技术本质及其进化机制。整个理论使得以往关于技术本质的技术哲学、工程哲学、设计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甚至科学上的众多观点在这个框架下得到极大程度的统一。

那么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首先,技术体的概念对于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科学技术发展道路上的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发展程度之所以不同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其次,对于创新和创造的本源的揭示,揭开了那层神秘的面纱,直指其根本:没有科学技术长期的积累和传承,是很难在新颖性上有所建树的。我们认为,本书呈现的是关于技术理论的一个全貌,对技术及其进化的本质作了直言不讳的宣告:技术作为一个“体”的产生和进化对揭示技术的有机性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据,随后是对技术和经济的关系的全新阐释,最后对“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技术”的追问因此显得深刻有力。

从“技术的组合进化理论”中,我们不时地看到熟悉的身影,达尔文、海德格尔、熊彼特、埃吕尔、库恩等,以及许多科学家、技术专家、社会学家、技术史家、经济学家,事实上,很少有人将这些人的观点和方法全部都统一到一个关于技术的理论框架之下。是布莱恩将技术内部的解剖结构首先在技术的一般层面上有条理地呈现出来;进而把这种解剖结构放回到真实世界(real world)当中,从而改变以往关于技术的静态逻辑分析,“看”到技术真实的动态变化,发现这是一个技术的自创生的进化事件。技术由人类创造出来,又基于自然最原初的现象,但却开始了疏离“人类与自然”的进化之旅。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

本书内容涉及数十种具体技术,作者对它们逐一进行了解构和历史进化的追述,这也构成了翻译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因为作者希望这是一本用“平实”的语言讲故事的书,是一本面向“大众”而不是专家的书。如何既准确呈现大量关于科学技术的专业叙述,又能反映出作者意在进行松、浅显甚至幽默的表达也颇费思虑。我们在翻译过程中秉承了这样的一个宗旨,尽量用生活化的语言将晦涩的专业术语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希望结果能够达成作者的本意。

能够翻译本书首先要感谢远德玉教授,是他以敏锐的学术感知力洞察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2009年,在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刚刚出版之际,远德玉教授就推荐给我们进行阅读,随后又提出,希望我们能够将它翻译出来,并在翻译过程中不遗余力地贡献出所有见解。此外,王晓航博士对本书译稿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校对,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其工作细致而艰苦,在这里我们也对他的无私帮助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时也要感谢罗玲玲、马会端、朱春艳、董雪林、吴俊杰等同仁在翻译过程中提供的帮助,以及我们的家人、朋友在背后默默的支持。正因为有他们,我们在漫长孤独的学术旅途上才有归宿感、安定感,以及继续探索下去的勇气。而本书得以出版,更要感激湛庐文化的大力支持,以及简学老师的不懈努力和辛苦工作,再次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限于译者水平,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曹东溟王健

书评(媒体评论)

★关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布莱恩·阿瑟的观点奇特而又深刻:技术不是科学的副产品,或许恰好相反,科学是技术的副产品。多年来,布莱恩·阿瑟跨越许多学科追踪研究的唯一重要课题,就是“路径依赖性”。布莱恩·阿瑟敏锐地观察到:技术的本质,与制度的本质类似,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

——汪丁丁 北京大学教授

★“技术”这一词汇,或可列为高度流行的日常用语之一。但遗憾的是,大约为数不少的人,都将其理解为“工具”或者“技艺”。换个生活化的说法,在很多人眼里,技术是“死”的。但在阿瑟的眼里,技术是“活生生”的,它有自己的“进化”方向,也有自己的“行事”逻辑,甚至技术自身“正在变为生物”。技术并非割裂人与自然的利刃,而是亲近自然、厚爱生命的新物种。让我们透过阿瑟的睿智之眼,领略技术的本质吧!

——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技术的本质》一书清晰地阐明了技术的定义,睿智地提出了技术自循环的进化律,因此,技术将对人类产生更大的影响,其自身也将获得极大的发展。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并希望技术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和良善。

——陈劲 清华大学教授,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中提出了递归性、组合进化、现象等新概念,对科学、技术、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全新见解。对于技术哲学和技术创新的发展,这本书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包国光 东北大学哲学系教授

★布莱恩·阿瑟关于技术本质的独到见解,会启迪所有人,不论是技术的批评者、支持者,还是那些困惑不解的人。

——凯文·凯利 《连线》创始主编,畅销书《失控》、《科技想要什么》作者

★我们的Java,就是根据布莱恩·阿瑟的思想开发的。

——埃里克·施密特 谷歌公司董事长

★布莱恩·阿瑟对技术如何发展及其进化过程的分析使我不禁联想到欧几里得几何学,它清晰、简练,而且看起来不证自明,历经多年终于被一位大师表述出来。《技术的本质》是一部开创性的,激动人心的著作,它极大地丰富了已有的商业、工程以及社会科学的内涵。

——理查德·罗德斯 《原子弹秘史》作者,普利策奖得主

★《技术的本质》是自熊彼特以来关于技术与经济的最重要的一本书。阿瑟通过明晰、易懂的行文,引人入胜的例子,描述着在从石器到iPod的进化过程中,技术怎样“创造着它自己”。这是一部值得被广泛阅读的,具有深入、持久的重要性的著作。读完本书,你将不会再以同样的方式思考技术了。

——埃里克·拜因霍克 《财富的起源》作者

★每天,成千上万美元在硅谷游弋的资金都基于布莱恩·阿瑟的观点。

——约翰·史立·布朗 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前主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