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能走多远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纪航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纪航的这本《你能走多远》是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生活在江南小镇上的酒叔一家的故事。小说跨越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间,小镇的变化巨大,酒叔的三个孩子也长大成人,去大城市追求各自的生活。他们在自己的人生中经历过幸福快乐,也遇到过挫折和不如意,虽然各自的结局不同,但都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内容推荐

在佛有崇高无比地位的时候,人们虔诚地相信他无所不能,人们虔诚地相信他主宰着整个世界,同时,人们也虔诚地相信他怀着一颗无边的仁慈心。

有人问佛: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和许多让人难受痛苦的事发生呢?

佛回答说:这本是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是一个有所遗憾的世界。既然佛都这么说了,这世界应无完美可言。或许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只是走得远与走得近而已,或许连这差别也没有。

《你能走多远》是纪航的一部长篇小说。《你能走多远》主要讲述了生活在江南小镇上的酒叔一家的故事。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江南小镇

第二章 小镇居民

第三章 酒叔和他的一家

第四章 苏慧、苏明、苏诚

第五章 高考

第六章 初到上海

第七章 军训生活

第八章 孤独的散步者

第九章 时代与时髦

第十章 臭名昭著

第十一章 故乡人的失落

第十二章 兄弟俩

第十三章 毕业分配

第十四章 小厂生活

第十五章 机遇

下卷

第一章 新的一个人

第二章 法庭内外

第三章 观察与行动

第四章 快乐与幸福

第五章 钢琴酒吧

第六章 观光小镇

第七章 家庭生活

第八章 苏明的不幸

第九章 奇怪的友谊

第十章 共鸣困难于理解

第十一章 同学聚会

第十二章 可怕的一夜

第十三章 痛苦与解脱

第十四章 之后发生的事

第十五章 结局

试读章节

在长江以南,地域属于浙江省和江苏省的范围,有许多小镇。

这些小镇,从外观上看极其相似,非常像一幅水墨画:青黑色的瓦,粉白色的墙,加上拱形的桥梁与小河流水,给人宁静和优美的印象。小镇彼此之间是如此相似,形成了一种非常容易辨认的风格。这种特殊的风格便是江南小镇。坦率地讲,这印象只是表面上的。如果你真正有兴趣了解小镇的居民和他们的生活,却远不是靠观赏一幅山水画所能完成。

从美的角度上讲,江南的风光并不比黄沙横飞的戈壁滩或是白月独悬的大草原有什么优势,但江南人居住的环境更为舒适。由于不缺少水,并且阳光充足,自然界的生物便茂盛地生长起来。在这样环境中生活的人们,直接受生存条件的残酷压迫更少些,人的精神开始对基本生存条件之外的事物产生敏感。这敏感反过来又影响人的性情,这便是形成江南风味的真正原因。江南风情不仅孕育在江南风光之中,它同时也像一股不可见的水下暗流,深深孕育在江南人之中,代代相传。

但蕴藏的这种风情究竟又是什么呢?它是否又是组成生活的一个必要部分呢?人们是否应该推崇、向往、宣传或模仿呢?在中国历史上,从政治上讲,南方永远是偏安和软弱的象征。但这似乎也并不是一切。正如军事化管理而缺乏个性的斯巴达虽然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战役中战胜了雅典,但后人更多缅怀而向往雅典文化。这至少说明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价值的判断并不相同。更不用说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由于性情和不同的经历,他所喜好和向往的东西的差异。

我对小镇有着特殊的兴趣。小镇不同于农村,农民们固然不够智慧,或许也不够文明,但通过生活经历,他们知道,虽然有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只要有阳光和雨水,即使在他们之外的世界不存在,他们也能生存下去;而居住惯城市的人则拥有着截然相反的信念,这便是谁离开谁都生存不下去。

朱家镇恰好处于两者之间。

因为自然的先天条件,这个小镇被称为“水乡”。镇的大小不过横纵三五公里,各条河流如同人的血管一样贯穿全镇,镇上居民的住所也大多依水而筑。小镇形成于明、清时代,一直是一个交通枢纽。由于水道大多相通,最终连接上京杭运河,于是周边村落盛产的大米、河鱼及各种蔬果便纷纷在此集结,通过船运的方式,运往附近的大城市贩卖。所以现在所谓的“古镇”,在当初绝对不是封闭而古老的。事实正好相反,它在当时是个重要的商业枢纽。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现代人赞赏不已的古迹,无论是埃及金字塔、中国的长城或是传说中的巴比伦花园,无一例外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繁华地区。这就是说,我们后代凭吊的地方,一定是现在的纽约或是东京,而绝不会是我如此留恋的江南小镇,因为它们更代表和象征着我们时代的特征。对于这一点,谁也没有比波德莱尔说得更清楚了。

当然,这里有另外一个原因,使朱家镇保留了更多早先繁荣的痕迹。在“文革”中,小镇在外观上受到的影响并不强烈。朱家镇也弥漫过革命的气氛,但青黑色的瓦是用于筑屋避雨,白而直的墙也不可能被革命掉;倘若毁坏掉极具特色,遍布全镇的青石桥,人们则寸步难行。所以,最终的革命结果是:砸平了坐落在镇西边本已破烂不堪的旧庙,取走并烧毁了若干匾额,最壮观的便是在突兀的外墙上刷上了标语.。这种革命当然是不深刻的,因为只要用上一桶白灰,把墙再粉刷上一遍,那些万岁的标语便荡然无存,一切又回到了从前。

庙的消失对居民的生活几乎没有影响。固然长江流域文化比黄河流域具有更多“巫”的色彩,但并不盛行于江南。它更多存在于更往南的福建省与广东省,或是更往西的四川。江南人也敬重祖先,但却不是源源地去追溯先祖。对他们来讲,祖先的概念是那些亲近的人,比如父母亲或是祖父母。也就是说,他们对祖先的感激和怀念更多来自于亲身经历的慈恩,而非神秘的血脉关系。

应当感谢先前的居民,小镇的一切都没有改变的必要。

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建造的桥梁还是十分坚固。宽大的桥拱,依然可以让大平底船通行。镇上的路是由大块横条的花岗岩石铺成,虽然经历了几代人,但依然平整,甚至更加平整。居民的住房,所需的翻修,也不过是在冰雪袭击后,偶有漏水的屋顶。那些经历了许多年代,长出青苔的瓦,通常也使旧房比新屋更不易漏水。这一切似乎都证明和说明了一个在朱家镇普遍认同的真理:传统和旧的东西总比新的好。渐渐的,传统变成了习惯,习惯又被称为“自然”。于是乎,居民的口头禅中总有这么一句听起来极富有哲理的话:“自然的东西比做作的东西好。”但其实,他们所谓的“自然”不过是传统和习惯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这外观上的凝固,给小镇居民一种安全感。人们在相同的环境中出生,在相同的环境中生长,在相同的环境中死亡。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种可怕的东西总是在空气中流动。那便是新的信息,新的世界和新一代的人。

人们为什么要改变?新的事物又是怎样影响和改变旧的事物?人们在这种改变过程中,是否感觉到快乐还是完全由于环境逼迫呢?这变化的发生,像是一幅清明上河图,许多的人、许多的事如同画卷般渐次地反应,渐次地展开。每个人都在自己独立和微小的世界中感觉和变化,最终一切汇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称之为的“发展历史”。

让我们离开这些枯燥的理论,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历史,让我们走进人的真实生活吧!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20: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