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是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李玉琢24年企管人生肺腑之言,真实、直白、坦然。
四通8年、华为4年、利德华福6年、金风5年。
他被曾仕强称为“中国式管理”的践行者。
他与商业领袖万润南、段永基、任正非等人有过很好的合作,也有过不可避免的冲突。
他一生几无败绩,最擅长的就是把濒临破产和面临危机的企业带向辉煌。
他管理企业的经历入选清华大学MBA教材。
他创办的深通,是四通集团最后一片“绿洲”。
他接手“烂摊子”华为子公司莫贝克,帮助华为度过了“IT业的冬天”。
面临倒闭的利德华福经他点石成金,5年跃居高压变频器行业第一。
遭遇官司危机后,他重振雄风,投入金风科技,见证中国风力发电最火爆的6年。
“我这个职业经理人不是工具,我把企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企业的成败看成自己的成败”
李玉琢被誉为“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与走在时代前沿的万润南、段永基、任正非等企业家共事,《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是其24年企管人生的总结和思考。“每个企业家心上都结满了茧”,把企业当做自己事业的职业经理人也不例外。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到企业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可以学习到面对管理难题时的解决之道。更为重要的是,在追寻管理者成功足迹的过程中,可以从中领悟到管理思想的精髓。作者24年的职业生涯精彩纷呈、曲折前行,其中折射出的关于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关于资本家和实业家、关于公司政治和个人价值观、关于信任和授权等问题……恐怕是每个职场中人都难以回避的,《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也许给您一定的启示。
约见任正非
一天下班之后,我在宿舍里面给华为总裁办打了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个女秘书。我说我要见见你们任总。她问我是谁,找任总有什么事。我当时只说有事要谈,秘书便说任总很忙,不是什么人都见的,然后把电话挂了。我被气得不行,心想:堂堂四通副总裁居然遭到如此冷遇,任总也太狂了吧。憋了15分钟,又打电话过去,直接说:“请你转告任总,四通副总裁李玉琢求见。”她说你再说一遍,我又重复了一遍,然后就放了电话。过了一会,一个电话打过来,那个秘书的口气变了许多,说:“任总说明天上午8点在深意大厦五楼见你。”
那时四通很有名,华为还没出名。我在华为干了几年后,有人告诉我,任总当时以为我是去和他谈四通与华为合作的事。
第二天,我直接去了任正非在深意大厦的办公室。任正非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气质不凡,高大魁梧,一米八左右,满脸络腮胡子,有些老相,但很威严。
穿着很朴素很随便,谈起话来滔滔不绝,经常会冒出一些你想不到的见解。我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是四通副总裁,在深通公司担任总经理,你们曾在我那儿加工过电路板,我想来看看你们公司。”任正非也许是第一次见四通的副总裁,向我介绍一番华为的情况。当时在座陪同的是副总裁郭平。
听完以后,我问能不能去看看他们的企业,他立即安排郭平陪我到新能源大厦的研发中心参观。在新能源大厦四层的整个一层楼里,大概有三四百个工程技术人员,每人面前一台计算机在忙碌。我也算出过国、见过世面的人,这种壮大的开发场面还是令我非常震惊,因为当时四通虽然比华为名气大得多,但是全部的开发人员加起来也不过才百八十人,差得远。另外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正在工作的每个人都很认真,井然有序。我的第一判断就是这里的管理水平很高,员工的工作状态很好。
然后,郭平又带我去深圳二道关外的西乡生产基地。当时的西乡很落后,一栋六层大厂房,每层的面积至少有3000平方米,生产饱满,物料、生产设备、半成品、产成品摆得满满的。我是四通合资公司生产部长出身,看得出他们做的通讯设备工艺很像样子。
回来的路上,我内心已经对华为产生了好感,琢磨在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顺理成章地表示希望到这里工作的愿望,毕竟我来的时候并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中午,郭平请我在南海大酒店吃饭。席间,郭平问了我一些四通的情况,我一一作答。我也谈了对华为的印象,然后试探道:“郭总,如果我到华为来,能干些什么呢?”郭平大概没想到我会提出这个问题,愣了一下,然后说:“这个事儿得由任总来决定。”
晚上吃饭时,估计郭平已经把我的话告诉了任正非,所以我更加直接地向任正非表达了到华为工作的意向:“看完你们公司之后,我非常震惊,公司发展不错,这个行业将来会有前途。我在四通干了八年,希望能到这儿做点什么。”
任正非听了没有马上表态,而是说:几天后我们在北京的香山开会,那时我们见一面。我事后判断,他对一个四通的副总裁突然要求加入华为也不敢太相信。
另外,是真是假也不知道。更不了解我是怎样一个人。他需要调查。几天后香山饭店见面,任正非正式邀请:我准备安排你把华为的一个子公司——莫贝克管起来,不知你是否接受?我倒不急了,说:最近几天我要到日本开董事会,15日回国后再定。
P85-87
为何要写这样一本书?
在企业界工作了24年,最初考虑怎样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后来就要经常思考怎样才能办好一个企业。事情做过了,无论成败总要想一想,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闲暇时,也会想一想别的企业的成败得失。有时还会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写下来。这样一种习惯使我的每一项工作都做得比较有把握,企业也充满活力。后来段永基评价我是动脑子办企业,自己觉得只是格外用心而已。
2005年初,企业政治迫使我不得不停下工作的脚步,开始有时间回顾自己多年工作的经历。大概用了一年的时间,2006年6月我出版了《我与商业领袖的合作与冲突》一书。出版商为了营销宣传需要曾让我开过一个博客,不想在十天左右各类评价汹涌而至,这情景吓坏了我,赶忙通知出版商关闭这打开的魔瓶,为此还闹得不甚愉快。
之后我又工作了五年多,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包括一场官司。
2011年底,我因病退休。之后,我有机会看到很多的企业,也有些企业请我做顾问。我发现,在中国踏踏实实办企业的很少,用心办企业的更少。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以我多年操作企业的经验,让顾问的企业很快有所转变应当不难,想不到能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这又让我十分地失望。
一个在企业界有滋有味奋斗了24年的入,不得不结束自已一向充满激情、充满乐趣、充满创意的工作岁月及人生正剧。骤然停下来,是一件很难挨的事情。
当我认识到,办好一个企业首先要让办企业的人有所觉悟,而我个人即使浑身是铁能打出的钉子总是有限的时候,写一本案例教材就比自己亲自操刀变得更有意义。
于是在调养糖尿病的日子里,我两次翻出《我与商业领袖的合作与冲突》一书,历经两年余,早起晚睡,修改、补充原来的书稿,续写后来六年的故事,这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本《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
我工作过的那些岁月承载着一代中国人释放出来的令人振奋的理想、追求以及难以忘怀的经历。那些陈年往事,并非金戈铁马,也无电闪雷鸣,我们却为此奋斗了半生。其中的挫折与成功,沉沦与奋争,痛苦与欢欣,失望与坚持,以及摸索出来的一些原则与规律,是任何企业人都要经历的。
企业不仅是生命的载体,它本身也具有生命。它有成长的规律,也具有自己的气质、风格、追求和价值,它甚至具有灵魂。企业带给人们和这个社会的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更有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它要造福于社会,首先要塑造企业本身。
企业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它给人们和这个社会带来了些什么,不仅看眼前,还要看长远。有人仅仅把企业当作赚钱的工具,认为能赚钱的就是好企业,这是对企业的严重误读。这样的企业如果也有灵魂,它的灵魂是什么?
一个企业能够办到什么程度,与企业领导人的眼界、格局、智慧、能力、为人以至于个性爱好、品德操守、思维方式、工作方法都有着极大的关系。说到底还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企业因领导更换而发生根本的变化(这里说的并非一定是变好),因此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在我看来也应是这个社会稀缺的宝贵资源之一。有的企业家可以担当国家的管理工作,至少说明做企业并不比管理一个国家更容易。当然若有人因此把企业当作官场,则企业危矣。
这本书最后定为这样一个名字——《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是因为书中所记录的一切,体现了我或者那个时代很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无论在何种情形下我们坚持做人、做事的原则。这个寄托理想和追求的载体就是企业。对于做企业或者做任何工作,我都有一种神圣之感,敬畏之心,犹如当年站在三尺讲台前,面对信任你的学生们,不敢懈怠,不敢糊弄,不敢虚假,不敢歪门邪道,不敢对不起。也许唯如此才可能做成一些事情,包括办好企业。
好的企业有一个简单的标准:企业中的大多数员工每天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心甘情愿地去上班;不只是做一份工作以便养家糊口或者让日子过得更好一些,而是从自己的工作中可以得到快乐、得到成长,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可以得到发挥,自己的劳动和人格能被尊重;大家团结友爱上下一心,企业的利益可以公平分享;人们在自己工作的企业有美好感、自豪感、成就感。
书中涉及的四通、华为、利德华福、金风,这些企业都是他们那个时代或者那个领域的佼佼者,都有很多理想的东西在,也都不乏精彩。但精彩之中,总有不尽人意之处,将他们的优秀之处综合一下也许更好。当我有机会在其中亲自操作了一个个企业(深通、莫贝克、利德华福、天诚同创等)之后,发现做到理想程度真的很难。我终于明白,完美的、理想的企业永远在远方。我像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不断启程和寻找。
你一定会说,社会如此险恶,做企业如此艰难,人与人之间如此缺乏诚信。哪里有“路”可以“直行”?大可不必这样悲观。总有一条路在我们的脚下,或隐或现,或曲或直,或窄或宽,只要我们心中有一盏明灯,不消极悲观,不随波逐流,不患得患失,不向困难低头,那条宽敞美好的人生之路就在这一切坚持之后。
我所经历和看到过的一路风景,也许你并没有见过。我看到和感受到的许多美丽和美好,希望与你分享。
愿本书伴你一路同行。
2014年2月4目
于翠湖家中
还在利德华福的时候,一些朋友、同事就劝过我,让我把自己下海以来的一些管理企业的经验总结一下。但想一想又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一写的东西,写出来也怕没有人愿意看,加之工作忙,除了抓空写了一点不需要多少时间、或长或短、但决不出版示于外人的、杂文议论性质的“大字报”,还真没有坐下来好好梳理过自己做企业的思路。
至于为什么要写“大字报”,我在《利德华福之战》的自序中是这样写的:在我51岁时,由于心脏病的原因回到北京,又挑起利德华福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的烂摊子,奋力向高压大功率变频器这个崭新而艰难的领域冲击。为了唤起大家奋斗的决心,为了培养干部,我捡起了“大字报”这种形式,摇旗呐喊,推波助澜,以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
但没想到的是,2005年3月1 9日,我遭到大股东莫名的贬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5月份之后,心情有所平静,同道新文图书公司的朋友们多次找上门来,表示愿意帮助我来做这件事。反正有的是时间,当然也不好意思拂了同道朋友们的盛意,便在同道图书公司那个小小的会客室里,进行了许多次的录音谈话。
谈起来才发现,自己做过的事情并非记得那么清楚,尤其细节、人物、人家说过的话、一些事情的背景,大多一片茫然。因此我真的羡慕那些能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方方面面变成清清楚楚文字的人们。
另一个最难的问题,就是对自己、对别人、对事件评价的准确和中肯,也实在难以做到。人是有倾向性的,所站的角度不同,感受不同,同一件事可能有完全相反的看法,正如人们对我的看法也一样。
写书不是我的专业,我也没有沽名钓誉的念头。如果非要我说说出版此书的目的,是因为在我离开利德华福的这一年,东游西荡期间,看过了许多企业(尤其是同行企业),有感于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大量缺位,不是没有人在位,而是在位的人大多见识、能力、水平亟待提高。我希望自己的经历与经验包括挫折,能够给他们以及对管理企业充满兴趣的人们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年的“竞业禁止”让我有可能成就此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的事并非一定是坏事,也许是老天借某些人之手有意帮助我完成此事,只可惜因此坏了一些人的名声。
2006年,书稿写成,并以《我与商业领袖的合作与冲突》一名出版。最应感激的是同道新文图书公司的各位朋友,没有他们的鼓励、整理、润色、校改,万难成就此事。这些朋友是臧云鹏、王秀、陈凌云等。
还要感谢台湾智慧大学校长曾仕强老先生对此书的眷顾,他从宝岛台湾写来的序使此书增辉不少。曾先生被誉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和“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我与曾先生并不相识,但他却在序中说:“我确信他(指我)就是‘中国式管理’的践行者,虽然他不一定了解我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中国式管理’。”曾先生说,这是一种缘分。我说,管理之道殊途同归。还要感谢我一生的朋友,我的忘年之交华贻芳先生,他一直关心我的成长。
五年之后,201 1年底,63岁的我从金风科技退休。
退休之前就有人联系我,与我讨论《我与商业领袖的合作与冲突》一书是否增补、修改及再版的问题。这是一个好的提议。但此前由于工作在身,我又是一个同时只能做一件事的人,因此迟迟未能动笔。2012年春节,我和妻退掉了到深圳过年的机票,就是为了寻找一段安静的精力集中的时间重续此书。
首先要写的是后来六年的事情,这六年的经历与工作遭遇同样具有故事性。把这一部分补写出来,24年的企业历程就完整了。
然后是把原来的书稿翻出来,从头到尾串一遍。这是一件枯燥而艰苦的劳动。你不得不将眼底出现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时间、人物、事件的错谬,一一修正。个别处又把想起的一些内容加以补缀。看到自己曾经把存在这么多错误的书奉献于读者,真的感到汗颜。即便如此,是否仍然存在错误与瑕疵,实在难以保证。
书的“引子”部分是这次重写的;华为部分的第二章《千里走单骑》加了一节“与任正非相处之趣”;利德华福部分的第五章《三大战役》加了两节“平息两场官司”和“转变中的2003'’;第七章《文化再造》加了一节“环境与氛围”;第八章《折翼》完全改写了一节“悲剧可以避免吗?”;其他章节还加了一些小标题,以便使内容脉络更清晰一些。
后六年补写的部分与前面已经出版的1 8年部分,虽然在时间和事件的进程上是接续的,但在叙述上仍会有明显的断裂,甚至在叙述的语言风格上也有所不同,这一点读者一定会发现到。毕竟过去了六年,再次续写,前后观照统一比较困难,这种客观情况希望读者理解并体谅。
续写的部分基本是在201 2年春节期间及之后的一段时间一气呵成的。文字上的平淡如水是必然的,我深知自己的文学造诣之低劣。这些东西如果是其他人或者由枪手来写,一定会更具可读性。关于此,金风的老同事王进的话给了我鼓舞:读李总的文章虽有白开水之感,想一想白开水恰恰是人一辈子最需要的。于是释然。
在金风期间经常与我讨论和交流企业管理、问题看法的干部众多,大都坦率而真诚,他们是武钢、郭健、彭成武、王进、郑成江、陈晨、胡江、李飞、刘万平、杨华、张斌、刘河、刘向东、倪万春、孙志勇等,我从他们的身上获益良多。
由于篇幅的原因,有的内容被我简化了,“莫名的逃亡”一章,我曾准备把它写成单独的一本书;对金风公司的评价,我只写了一章《金风与它的领导人》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涉及的人物和可能失密的数字我大致作了一些处理,有的人我连名字都省了。但故事的真实又难免让一些人读出一个“我”来,至于哪句话中听不中听,哪件事有所出入,毕竟是站在我的角度,呈现在我眼前的基本如此或大致记得如此。当然,即使见到的也有并非真实的,不然这个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误解与冲突。
回顾下海后的24年,我经历过诸多企业,基本是以管理者的身份,是否职业连我自己也不敢确认。有人说我功成名就,也有说我点石成金。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为了做好任何一件事,我所花费的心力无以量计。功名利禄都谈不上,没有白活是我唯一的收获。
本书最初的编辑与整理是王娅舒女士,她给我当过三年的秘书,其计算机的熟练和对我文字的熟悉,无出其右者。我在金风期间几乎每年印刷一册的文集,包括大部头的《关于三个企业的思考》都出自她的手。感谢她三年来在工作、生活与文稿的编辑整理上无微不至的关照与协助。
陪伴我写作的是可爱的小狗巴波斯,只要我爬到阁楼上写作,它总要跟上来,蹲在矮椅上,前爪搭在桌子上,一动不动地盯着我。有时候半夜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怕忘记了,披衣而起,它也一定陪着起来。每当写过一两个小时,它就会过来挠我的裤子,提醒我下楼休息。最有趣的是一天晚上,写得久了一点,它居然爬上桌子,趴到我的书上,进而把整本书全给压住了。它虽然不会说话,但却会提醒我该歇歇了,它的忠诚与懂事让我倍感温暖。
我把自己日常工作中写的文章选出四篇放在《附录》中,仅仅是对工作过的四个主要企业——四通、华为、利德华福和金风科技的部分思考。201 2年初,《变频器世界》杂志专门为我开辟了一个专栏——真知“琢”见,每一期选登一篇我写的“大字报”,说明这些“大字报”还有一些意义。
武钢给我退休的答复本是一份邮件,我把它登在这里(有删节),文中对我的评价“其实难符”,但好听的话、哪怕过分的话总要好过难听的话、否定的话,特别在退休的时候。谁也无法免俗。
根据老朋友臧云鹏的提议,我又将一些读者朋友看过之后可能会提到的一些问题作了一些解答,以使读者有一个尽量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想增加书的生动性。
当然,还要感谢妻在201 1年里长达八个月装修的成果,那个房顶装出来的雅致整洁的小阁楼,格外增加了我写作的欲望。明亮,安静,适于回想和思考。
断断续续的修改历时两年。其中与我共事二十余年的王植柄曾从头到尾看过书稿,并费时良多地帮我修改过字句、标点以及一些不够准确的地方。我还请自己的女儿以读者的身份提过看法和意见。
出版前还听取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魏炜教授的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通过他转达的一些意见和看法我也都认真核实与思考,并作了适当的修改。
有人曾对于一些章节内容以及一些人的名字提出建议,认为比较敏感,还是删节或不写为好。若按他们的建议不仅读起来很别扭,也有违历史真实。 在请人核实先行公司关于高压变频器专利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有一份专利1 993年核准后,1 995年因没有缴年费而中止。若真的如此,因此而发生的一些纠纷就成了一桩不折不扣的笑谈。
感谢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所有与我同学、同事的人们,以及与我交往过的所有的人们,无论如何,你们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你们的各种方式的活动和参与,很难形成本书的内容。
本书在我退休后两年得以出版,出版社的任小平编辑做了难以量计的工作。仅书的名字就让我们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将《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送到您的手中,是我们共同的劳动成果。
写完书,就像完成了一项非做不可的作业,觉得生命又活了一次。
记得60岁生日的时候,我曾以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
任事勇毅做人简,虎跃龙腾从心愿。
只识认真两个字,信任于我大似天。
小处着手大着眼,唯恐枉活天地间。
从容细数六十栽,豪情挥洒无愧颜。
我还想用自己在《关于三个企业的思考》里的一段话放在本书的结尾:“企业是多数人一生的重要舞台,如何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贡献于企业,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人们工作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我倒觉得,莫不如把工作当作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啊,人生真的美好!”
李玉琢
2014年2月12日
于翠湖家中阁楼
李玉琢始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是一个拼命工作的人,一个动脑子办企业的人。
——四通集团董事长、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 段永基
作为第一代企业人,作者没有成为任正非、柳传志、万润南、段永基式的大企业家,也许是一个遗憾,但是没有一个领导者可以否认他特殊的管理才能——化腐朽为神奇的企业运营能力。
——《中华工商时报》原总编助理 臧云鹏
“中国式管理”有三个核心:修己——洞悉人性,即洞悉人性动态变化,掌控变数,有效沟通,拥有丰沛人脉;安人——知人善任,即掌握识人读心的领导本事,栽培能干得力的左右手;治事——运筹帷幄,轻松愉快,宁静致远,日理万机而不失策。在李玉琢身上,这三点都表现得很充分。
——中国式管理大师 曾仕强
李玉琢先生是中国职业经理人的范本,但他身上又具备了企业家的素质。书中展示出的管理案例精彩纷呈,其中体现的管理智慧和务实作风值得称道。感谢他为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提供生动鲜活的素材,这本书的影响和价值不仅仅限于管理技能和方法,更多的是带给人的思考和感悟。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常务副院长 魏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