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指导,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编
助力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以科学有效、温暖陪伴的方式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和锻炼
促进亲子间平等对话、和谐互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特殊时期 特别家教指导,家庭心理支持 |
分类 | |
作者 |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编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指导,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编 助力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以科学有效、温暖陪伴的方式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和锻炼 促进亲子间平等对话、和谐互动 作者简介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全国妇联作出的“特殊时期特别家教”工作安排,适应广大家长儿童对疫情防控期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在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指导下,中国妇女出版社联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辑出版“特殊时期特别指导”三部曲:《特殊时期特别家教指导》《特殊时期特别家教指导——儿童健康防护》《特殊时期特别家教指导——家庭心理支持》。 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挥战“疫”中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疫情期间,中小学延期开学,线上学习成为常态化,家庭日常生活秩序发生变化,亲子沟通问题凸显。在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的指导下,中国妇女出版社联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推出了《特殊时期 特别家教指导——家庭心理支持》读本,指导帮助家长做好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孩子开学前居家学习与开学后正常教学的衔接,促进家长和孩子建立相互合作、良好沟通的亲子关系,适应和度过特殊时期的生活和学习。 希望这本心理自助读本能帮助家长和孩子强大内心,提升沟通效能,为孩子快乐地学习生活提供坚实基础。 目录 开 篇 亲子对话技术与艺术解析/刘正奎 1 第一章 家庭情感支持 做“合作父母”,推动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史占彪 8 非常时刻,父母如何做好自己的心理教练/陈 岩 21 如何缓解亲子冲突——写给孩子们/韩 茹 31 资源取向,积极开启孩子内在动力与活力/舒 曼 41 好好说话,与青春期孩子自在共舞/张小兰 51 第二章 亲子沟通陪伴 慧眼读心,积极相伴,促进亲子沟通的策略和技巧/张晓娟 62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对话中赞美欣赏的重要力量/林 岚 71 点燃孩子的“生命之火”——如何走进孩子心灵的世界/孙春平 78 从“四块糖”中学习做合作父母/柳铭心 89 居家生活,如何促进孩子身心成长/时卫玲 96 第三章 助力自主学习 支持孩子自主上网课的五步法/王雪梅 104 合作父母如何激活孩子的学习动力/孙秀丽 112 开启成长型思维,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曾 婷 123 化解代际之争,“作业啥时候做完”的解决方案/曾 磊 131 与孩子共建独立自主的城堡/徐 燕 137 合作父母如何助推孩子中考、高考逆袭/李 勇 150 第四章 心理品质培养 穿越风暴,正念养育——如何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钱 炜 158 提升孩子心理韧性,家长可以这样做/高 旭 170 高效父母教养法,看到孩子的优势能力/沈宣元 177 如何帮助孩子复盘和制订新学期目标/夏玮玮 183 家校合作,托起孩子自我成长的信心与希望/杨文芝 194 精彩文摘 开 篇 亲子对话技术与艺术解析 刘正奎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心理援助联盟副主席,中国心理学会“抗击疫情安心行动”执行委员会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亲子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关乎每一个家庭。它从小时候的依恋开始,就伴随着我们毕生的发展,可以说我们一生都离不开这个话题。由于人的复杂性和不同的年龄阶段,这个话题也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复杂。但它有一个基本点,就是我们到底是怎么看待孩子的?我们要自我反思,当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是站在何种立场上与孩子沟通对话?是站在孩子的视角,还是站在把孩子当作成人的视角?怎么看和怎么做,背后隐藏着父母对儿童的看法和深层的理念。 一、人类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对儿童的看法 1.中世纪时代 西方在中世纪的时候,把小孩看成大人。这点通过中世纪绘画上的小孩与大人一模一样可以窥见一斑。对照现代生活,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按照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小孩,总认为“我讲的话你怎么不理解呢?你应该是能理解的,不能理解就是你有问题”。这就是中世纪时代观点的一个延续。 2.宗教时代 到了宗教时代,根据原罪说,人生来是有罪的,小孩是带着原罪来的。中国也有“性本恶”的人性观。持有这种观点的父母认为,为了洗刷孩子的原罪,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管理、管制甚至打骂,采取一些非常粗暴的手法来管教孩子。现在有些父母还在采取这种管教方式。父母打了孩子一顿,还认为是“为你好”,“如果我现在不管教你,你以后就会变成一个恶人,甚至成为一个罪犯”。所以,父母认为打孩子是有理的,骂孩子也是有理的。 3.启蒙时代 随着启蒙时代的来临,有两位著名的哲学家约翰·洛克和卢梭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7世纪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孩子生来就是一块白板,后天的环境塑造了孩子。“白板说”的影响非常深远,虽然已经过了几个世纪,但现在很多父母还认同这一观点,认为孩子是一块白板,可以按照父母的设想和蓝图来塑造。这样的父母会拼命地对孩子进行早教,给他做很多规划,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卢梭的“自然说”则认为孩子生来就带有某些潜能,应把孩子放到自然中,顺其自然地成长。一些文化程度比较高的父母认同这种观点,觉得孩子不用管太多,会自然成才。 4.现代 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来看,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复杂的,既有遗传因素作用,又有后天环境因素影响,且二者不是独立的占比问题,而是一个两代之间逐步形成的非常动态的复杂关系。 当面对亲子冲突的时候,父母若能根据自己的行为回溯潜藏的对孩子的看法,看看自己是把孩子看作成人,还是把他当成白板。若能意识到这一点,对待孩子的整体出发点就会有一些改变,父母便会觉察到自己看待孩子的初心,从整体上看待亲子关系,保持好应有的边界,从而促进关系趋向良性发展。 二、何谓“对话”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语言。语言本身就是非常高级的活动。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沟通。但有时候,父母跟孩子之间一来一往的是在“讲话”,而不是“对话”。真正的对话有别于讲话:讲话是单向的,我讲你听;对话则不同,要关照到孩子这个主体,尊重孩子,平等对话。 1.尊重孩子的观点 这一点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时候,孩子在讲他的理论或故事,而父母却会用成人的观点和视角来评判。当孩子在表达愤怒情绪或者有不同寻常的表现时,我们要去了解背后的原因。 我有一次去幼儿园接孩子,看到一个小朋友很生气。我便拿小玩具陪他玩了一会儿,然后问他今天怎么了。小朋友说被老师批评了。 “那你今天是做了什么事情让老师批评你呢?” “我把老师贴在我床头的驱蚊贴贴在了门和窗上,然后老师就批评了我,说我是捣蛋鬼,不应该把驱蚊贴贴在门和窗上。” “那你为什么要把驱蚊贴贴在门窗上呢?” “因为很多小朋友都没有驱蚊贴,我贴在窗和门上,这样蚊子就进不来了。” 当你听到孩子这个理由的时候,还会认为他的行为是不对和不可理解的吗?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原本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在这个故事里,这位小朋友认为蚊子只能通过门窗进来,所以把驱蚊贴贴在门窗上就不会有蚊子进来了。由此可见,家长要学会觉察和尊重孩子的观点。 2.倾听孩子的观点 在对话过程中,不要以成人的观点否定孩子的想法或情绪,要觉察自己并及时做出调整。 其实,家长的观点往往跟自己的经历有关。比如,每次妈妈打开水龙头滴水存水的时候,孩子就会跑过去关掉水龙头,妈妈就很生气。孩子认为妈妈的这个行为是不好的,是在偷水。妈妈则是因为惯性,因为她小的时候父母就是这么做的。 由此可见,我们的很多观点是跟生活经历相关的,出于习惯去做,而忘了它的合理性。父母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觉察观点的来源和它本身的合理性。当和孩子的观点冲突的时候,父母不要强制性地压制孩子的观点和行为,而要耐心听孩子讲完,了解背后的重要理由。 3.强调过程胜于结果 亲子关系的核心是情感。注重结果很容易产生评判,但结果很多时候只是即时的刺激,过程才可能带来整个情感体验。一个好爸爸或者好妈妈要通过和孩子对话、互动的过程,才能完成相应的角色扮演和人生体验。 4.多关注孩子已经做到的 对话中要给予孩子肯定,强调做了什么,而不是关注没做到的。比如,孩子以前考95分,这次考90分。父母如果说怎么只考了90分,这就不是对话了。对话是肯定孩子。90分也是孩子辛辛苦苦学来的,是付出了努力和汗水的。关注他已经达到的,然后在肯定的基础上让孩子找到差距,孩子才愿意做得更好。 5.相信孩子,以孩子为中心 对话中要表达相信,以孩子为中心。孩子的身体和心智都还没有达到成人的状态,因此需要我们的呵护,以他的需求和成长作为对话过程中的焦点。 三、技术与艺术 现在培养孩子是一件很费心思的事,所以很多父母都想学一个技术,甚至是万能的可以搞定孩子的技术。技术是必要的,它既是前人经验的积累,也有学科的支撑。而且孩子本身内在的发展是具有规律的,是阶段性的,具有认知、情绪上的特点。有规律就可以发展出技术和方法。 但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还要讲艺术。虽然孩子发展都有整体性的规律,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与哈佛女孩对话的方式不一定适合其他孩子。对一个人来说是良药,对另一个人来说是毒药。如果完全按照一种培养方式来教养孩子,而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良药”就可能是“毒药”了。 如果技术和方法是冷冰冰的、没有情绪体验的,对孩子来说就是懂道理,但不执行,这时就需要父母采取艺术手段了。罗丹曾说,艺术的本质就是情感。家长要注重在情绪的层面理解孩子,然后和孩子共同解决问题。艺术要学会欣赏,同样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一个生命,也是艺术品。 第一章 家庭情感支持 做“合作父母”, 推动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史占彪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教练首席专家,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抗击疫情安心行动”秘书长,国际EAP协会中国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员工心理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合作父母的提法,源于合作对话理论和心理教练实践,其本意是父母和孩子面对日常事务时始终秉承“平等对话,智慧共创”的精神,充分尊重孩子的见解和期待,给孩子时间与空间,与孩子手拉手、肩并肩、心贴心地去散步,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激活其动力、活力、潜力、创造力。 合作父母在亲子对话过程中,基本要求是愉悦而高效;透过愉悦的过程,达成转变的成果,真正达成孩子开心、家长安心、家族放心。从心理教练的教练意识、教练状态和教练技术出发,合作父母需要把握合作理念、合作态度和合作过程三个因素。 那么,什么是合作? 合作对话创始人贺琳·安德森认为,合作是一种哲学立场,带有合作取向的思维和态度。在这种立场下进行的对话,所有的参与者都被邀请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述说生命故事,坚信“来访者才是他们生命和关系的专家”。合作取向的态度是不知(not knowing)、不以专家的姿态出现、对来访者有更多的好奇,和来访者一起共创对话空间,探寻新的可能性。合作取向重视对话的过程和相互转化,不确定对话的方向和结果,体现的是过程专家、关系专家,而不是内容专家或知识专家。 要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首先要让他做自己。合作父母可以用一系列对话的技术与艺术、沟通的策略和技巧,掌握一门手法、方法,使得孩子坦然、安然、自然地做他自己。这是不容易的。当下父母自身都不能自主,孩子自主就更不容易了。那么父母如何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帮助孩子成为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确实是需要学习和提升的。 合作父母包含合作理念、合作态度、合作过程,这三部分分别对应心理教练的教练意识、教练状态和教练技术。父母跟孩子相处时,不能居高临下、好为人师,不能高高在上、自以为是,要跟孩子始终保持平等对话。合作和对话是一个天然相连的关系。 做合作父母,需要拥有合作的理念,包括对孩子的看法和想法;合作的态度,包括父母为人处世的心法和活法,即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呈现什么样的状态,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合作的过程,包括父母与孩子互动过程中的手法和做法,即父母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在“聆听、提问、回应”中,如何真正推动孩子发生转变,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和卓越。亲子关系不是传统的命令关系,不是现代的指导关系,而是步入后现代的平等合作关系。这种从传统到现代,乃至后现代的转变,其背后其实是观念和理念的突破、思维模式的升级和沟通方式的创新。父母的心态、状态和姿态,直接影响孩子的活力、动力,乃至爆发力! 一、合作父母的理念——看法与想法 传统父母认为孩子需要控制。现代父母有一点进步,认为孩子是不懂事的,需要指导。现代父母认为孩子要听话,父母要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把孩子管好。如今比较火的正面管教强调正向,但也还是管教。 1.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解决问题的专家 合作对话创始人贺琳·安德森提出了主人与客人的隐喻故事。站在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主人与客人是相互的。当我们把客人请到家里来吃饭,主人要尽最大努力把客人照顾好。而站在让客人宾至如归的体验上讲,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客人成为主人。 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上,孩子好比是父母请来的客人,但与一般主客关系不同的是,不需要孩子同意,他就会成为客人。父母作为主人,如何照顾好这个客人是重中之重。作为主人,父母总认为孩子不够、不行,要“给”孩子些什么,把自己觉得最好、最有价值、最正确的统统都“塞”给孩子。很多时候,父母根本顾不上问问孩子到底想不想要这些。站在后现代和合作的视角,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独立的生命体,有他自己的未来,有他自己的生命力。 所以合作最好的方式是,当孩子说出他的喜怒哀乐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好奇、尊重,聆听对方的故事。当孩子讲他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就是客人,孩子就是他自己生命的主人。主人照顾客人最好、最合作、最人性化的方式,就是让客人(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成为自己的主人。注意体会这个过程的转变,父母就会得到认知升级、思维突破、模式创新和思想革命。 所谓对话,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想法邀请另一个想法,生成新的想法。父母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保持对话,邀请出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互动、建构和碰撞。所谓合作,隐含着平等的意味。 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看法和想法基本上就决定了孩子的回应、状态和动态。孩子自身是没有问题的,如何看待孩子才是问题关键。我们对孩子的看法变了,孩子就会发生改变。父母的不同,会带来看待孩子的不同,就会带来父母和孩子关系的不同。 2.关注孩子明白的地方,关注孩子已经做到的地方 在合作父母的眼里,孩子是明白人,孩子是行的。我们要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努力看到孩子做得好的、有价值的地方。一旦看到这些,父母的眼神和眼光就会有所不同,孩子也就会因此不同。 疫情防控期间,孩子长时间待在家里,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不良习惯,没有在学校里学习时那么专心。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会完成作业,坚持听完空中课堂,也能基本按照作息去生活。哪怕做到了80%的满意度,甚至60%的满意度,也说明他做了,不是一无是处。 心理教练常说“我不知道”和“我很好奇”。家长可以试着对孩子说:“我很好奇,在家里这种闹哄哄的环境下,这么多干扰因素的情况下,你还能好好听课,完成作业,宝贝你是怎么做到的?” 3.看到孩子的潜力,相信孩子的实力 尽管孩子现在还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但他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有足够的能量和力量。只要父母给予肯定欣赏和认可,看到他积极的、闪光的、已经有了的那一面,肯定他已经做到的,给予耐心的陪伴和引导,他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体。我们不要小看孩子,他内心是有灵性的,是有智慧的,是有内在发展的基因的。儿童在其早期有其独特的智慧、创造力、领悟力、感受力。 我们常能看到3~5岁的小孩,脸上充满天真的神情,说话伶牙俐齿,让人感到他的未来不可限量。但当进入小学、中学后,很多孩子的眼神就不再灵动,被作业、评价等压得抬不起头。我们的教育确实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学到了最多的东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孩子天然的创造性和生命力。要是孩子好奇的目光,灵动的、活泼的灵气能一直持续下去,那该多好呀! 合作父母要相信孩子,看到他的力量,看到他的可能性,看到他明白的地方。一旦相信就能看见,看见就能更好。一旦被看见、被欣赏、被鼓励、被认可,孩子就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给他一个支点,他都敢撬起地球来。当父母给了孩子欣赏、认可,就会发现他天然的创造力、伟大的生命力、无限的可能性。这些表现出来之后,会让成年人感到惊艳、惊奇、惊讶。 前言/序言 序言一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袭,引起社会心态震荡,民众心理应激受到广泛关注,全国心理学工作者积极参与了这场战役。青少年学生群体更是面临开课不开学的挑战,必须调整学习生活计划。孩子不能像往常一样外出团聚玩耍,也不能与小朋友们一起打球、画画,只能长期待在家中。在高度关注疫情的同时,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与沟通对于孩子的心理建设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中国心理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组织的“抗击疫情安心行动”,于2020年1月28日启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心理科学的专业力量,在“安心行动”执委会主任刘正奎教授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教练项目组负责组织了21场“安心大讲堂:亲子对话技术与艺术”系列公益直播讲座,以期在特殊时期,助力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以科学有效、温暖陪伴的方式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和锻炼,促进亲子间平等对话、和谐互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史占彪教授团队根据系列讲座的录像整理出“合作父母对话技术与艺术21堂必修课”的书稿,即《特殊时期特别家教指导——家庭心理支持》一书。全书以后现代心理学学术理念和心理教练实践为基础,结合生动案例故事和实操策略,为疫情期间家长如何陪伴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提供支持,更好地发挥了启发引导和心理疏导作用。非常时期,以史占彪教授为代表的心理教练团队,应时应景编写出本书,意义重大。 我热切期待这本书能够为广大家长朋友提供有效帮助,希望青少年儿童能携手师长,做好心理适应,健康成长。 韩布新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亚洲心理协会候任主席 序言二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所上下高度重视,从服务、政策、学术方面,全面部署抗击疫情科技救灾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心理学会一起组建了“抗击疫情安心行动”工作委员会,团结全国近100位专家、组织400多名心理援助志愿者,近一个多月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安心大讲堂、爱她心坊、心理自助训练营、对外热线服务、心理志愿者联合督导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史占彪教授作为2003年早期参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SARS心理健康服务的核心成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汶川、玉树、盈江、天津滨海新区等地部署的心理援助活动中,担任心理援助工作站站长,有着丰富的一线经验。这一次他又主动承担任务,驻点工作岗位,积极参与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工作。 5年来对后现代心理教练的研究、实践与应用,尤其是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项目“合作父母”的相关成果,都在这次抗击疫情心理援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史占彪教授组织同行开展了“亲子对话技术与艺术”的培训,深受社会各界好评。这次把讲座内容汇编成书出版,以便更加广泛地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科普宣传价值。书中倡导的“平等对话”“合作建构”“由心及理”等重要理念和操作,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可读性和操作性。这既是此次超长假期父母们的“及时雨”,又对日常亲子互动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相信一定会受到广大家长的高度认可和热切喜爱。
傅小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工作委员会主任 作者的话 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在“抗击疫情安心行动”的心理援助热线服务和临床督导中,不断收到家长朋友们关于如何做好亲子沟通的疑问和询问。 大致说来,如今新时代,父母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家长了,家长朋友通过学习,成为对话型、引导式、启发性、好奇心的合作父母,看来势在必然,唯有如此,方可推动孩子自主学习、自在成长,真正成为最好的自己。 特别感谢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的指导,感谢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支持,感谢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活动组委会、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基地合作父母项目的协助,我们得以顺利举办“安心大讲堂:亲子对话技术与艺术”系列公益讲座。 感谢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韩布新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研究员、党委书记孙向红研究员的信任与指导,感谢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刘正奎主任的支持和推动,让我有机会第一时间参与2020“抗击疫情安心行动”的咨询、培训与督导工作。 感谢郭念锋研究员和张建新研究员两位恩师把我引领到临床心理学领域,20多年来,完成了从精神分析、认知疗法到后现代心理疗法的转变,系统参与精神科、心理治疗、心理咨询,走向心理教练各种形式心理关怀工作。感谢应用发展部主任张莉博士支持推动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教练证书培训工作。 感谢所有参与“21讲”督导心理教练专家夜以继日的倾情演绎,以及对文稿精雕细琢的系统梳理。感谢孙秀丽、朱书平、崔东亮、蒋仁美、张硕、蒲云蓉、李清峡、沈怡桐支持编辑工作。感谢一起参与战斗的吴坎坎、罗钰加、韩茹、刘洋、王文忠等诸位伙伴朝夕相处,互相鼓励。 感谢中国妇女出版社廖晶晶老师、万立正老师,以及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王培培老师和王伟霞老师的指导和支持! 感谢年迈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我的爱人李春秋医师和儿子史铭玖同学对我春节后一直在中科院心理所驻点参与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工作的支持! 史占彪教授、博士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教练—合作父母”首席专家 中国心理学会—中科院心理所“抗击疫情安心行动”秘书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