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法杰”系列每本在十万字左右,以平实的文字、通俗的词汇、富有个性的表达反映乡土法人的人生经历、法事经历。
高其才等编著的《浙中村夫王玉龙》为其中一册,本书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对王玉龙和其他村民的访问谈话、王玉龙所写的各种文书、对王玉龙的观察等。本书是对王玉龙的全面描述和东阳巍山岭腰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真实反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浙中村夫王玉龙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高其才//王凯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乡土法杰”系列每本在十万字左右,以平实的文字、通俗的词汇、富有个性的表达反映乡土法人的人生经历、法事经历。 高其才等编著的《浙中村夫王玉龙》为其中一册,本书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对王玉龙和其他村民的访问谈话、王玉龙所写的各种文书、对王玉龙的观察等。本书是对王玉龙的全面描述和东阳巍山岭腰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真实反映。 内容推荐 《浙中村夫王玉龙》由高其才等编著。 《浙中村夫王玉龙》简介: “乡土法杰”系列为乡土法人立传,为群体规范树碑,为民间社会存档,为基层秩序写照。在作者看来,中国社会美在乡野,根在基层,力在草民。乡村社会有着自身固有的社会规范,其秩序维持依赖有公心有能力的杰出人士。这些人数量不多,作用却巨大,在社会秩序的维系、乡土社会的接续、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王玉龙为浙江省东阳市魏山镇岭典村民委员会岭腰村民小组人,1936年11月2日出生。王玉龙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人,一位乐意助人的人,一位知俗懂法的人,一位看重面子的人。王玉龙自己说:“做了一辈子村干部,官不大,但是管着村里几十年,没有对不起别人,也不贪别人的东西。我当村干部的初衷也好、目的也好,为的是群众背后能说一句好,我就很满意很高兴了。我认为我做到了这一点。 目录 “乡土法杰”缘起 王玉龙印象 王玉龙自述 一、岭腰乡情 二、山村能人 1.世代务农 2.读书恨少 3.村官生涯 4.美满婚姻 5.重病见情 三、感知乡规 1.人生礼规 2.订婚结亲 3.家有家规 4.分家析产 5.祭祀宗教 6.丧葬礼俗 7.节庆仪规 8.宅基约规 9.承包规范 10.借钱用物 11.相邻互助 12.刑事约规 四、热心公益 1.搞好生产 2.勤于村务 3.二修省道 4.通电通水 5.为众信访 五、解纷扶弱 1.戏称“总理” 2.调解委员 3.帮立遗嘱 4.乐善好助 5.对抗“蛮”人 六、众人看王 1.王玉龙看自己 2.妻子眼中的丈夫 3.女儿眼中的父亲 4.村民眼中的村长 5.外孙眼中的外公 附录:浙江东阳巍山岭腰行 后记 试读章节 ◆王玉龙印象 王玉龙为浙江省东阳市魏山镇岭典村民委员会岭腰村民小组人,1936年11月2日出生。他身材修长,精神矍铄。 我是通过清华大学法学院的法律硕士生王凯知道他的,王玉龙为王凯的外公,我也称其为外公。 我与王玉龙仅见过一次面,2011年7月22日至23日我专程从北京到岭腰访问他,22日晚上住在他家,近距离的观察他、了解他。这是一次快餐式的田野调查,时间虽短,行程匆匆,但接触密切,彼此坦诚,我对王玉龙老人的印象由此而生。这两天,我听他讲述,他回忆人生;我问他过往,他自叙心得;他带我在村内转悠,我努力理解他的生活环境。宁静的山村,朴实的乡村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王玉龙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人。王玉龙从年轻时期就开始担任村干部。1954年,他就担任岭腰互助组4个组长之一,成为当时村里最年轻的干部,其间他做过食堂会计、养猪场总管。1966年底开始接任大队长,一直到1977年由于身体原因不再担任。1979年在村民们的强烈要求下,王玉龙又接着干大队长。1981年10月,王玉龙成为岭腰成立村民委员会后的第一任村主任。1984年退下来之后兼任岭腰村委、村会计或村财务负责人。1997年,王玉龙又担任镇民间调解员。他花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在村集体事务上。王玉龙积极组织、参与岭腰村的公共设施建设、公共事务活动,借钱修路、找关系申请项目经费、拉线力主通电、建设李子加工厂、带头建设水池全村用上自来水。在这些公益活动中他都尽心尽力,推进公共建设,竭力维护村众集体利益。 王玉龙是一位乐意助人的人。他待人诚恳,能力突出,不计得失。不管别人有没有请他帮忙,只有是他能够帮得上别人的,就会尽力的去帮助别人。他曾帮助村邻协调拆房事情避免损失,为有七个儿子的家庭主持分家,帮助老年妇女立下经过公证的遗嘱,帮助村民申请政府资助。他参与调解了许多婚姻、家庭、邻里等各种纠纷,办事公正,做事细致,村众满意,当事人服气,为当地村落秩序的形成和当地社会和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王玉龙是一位知俗懂法的人。王玉龙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仅仅小学毕业,然经历丰富,好学博闻,对农村的风俗习惯、乡土规矩、民情社况十分了解。在王玉龙看来,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留下来的规矩,这些传统和规矩对村民生活极为重要,在农村和农民工作中是非常有用的,需要继续发扬光大。他重视农村的老规矩、习惯法,非常注重将国家的政策、法律与农村固有的社会规范结合起来发挥作用。 王玉龙是一位看重面子的人。在接触中,我感觉王玉龙非常看重面子,对自己的能力颇有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视很高的一个人。王玉龙喜欢家中来人不断,他喜欢那种被村人需要的气氛和感觉。言谈中我深深地感到王玉龙老人非常珍惜自己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良好声誉、威望,并努力克服年龄因素带来的困难。面对现今农村社会的变迁,王玉龙虽略觉不适应却仍然全力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他在内心中害怕因为年老而成为边缘人物。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王玉龙。 ◆王玉龙自述 我叫王玉龙,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祖辈传下来的就是安安分分做人,勤勤恳恳种田。我出生的地方是浙江中部地区东阳市的一个名叫岭腰的村庄,村庄远离市区,三面环山,所以还是比较落后的。我读书不多,小学毕业后就没再继续读书,文化程度不高。我这一辈子基本就生活在这里,经历过各种事情,但对这个村子依然有着很深的感情。总结自己的一生,并没有很多值得叙说的事情,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也就是做了一辈子的农村工作,帮助过一些村民,为村里做了一些事情,这就是我值得骄傲的了。 于我自己而言,对自己的一生,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满意,也有一些不是很满意,有遗憾的事情。做了一辈子村干部,官不大,但是管着村里几十年,没有对不起别人,也不贪别人的东西。我当村干部的初衷也好、目的也好,为的是群众背后能说一句好,我就很满意很高兴了。我认为我做到了这一点。 做干部的感受,最大的就是做事情一定要公正,嘴巴要厉害,要有威信,农村里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有,你要是嘴巴不会说,没有威信,或者做事太过头、太贪心,那肯定不行。再者,我这几十年来,我们岭腰村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变化和发展,作为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工作了几十年的人来说,那种体会非常深刻。关于农村法律和政策的变化、农村原有传统习惯的一步步发生改变以及我们对待这些变化的态度和做法,还有现在党和政府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体会,再加上农民之间各种纠纷的调处等,我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做法。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我是在不断学习和了解新知识的前提下,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说起我这一生,虽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农村干部几十年的经历,对农村工作的看法和思考,仍然有很多要说清楚讲明白的地方。P1-4 序言 这套“乡土法杰”系列的编撰是在不经意间开始的。2011年7月8日上午,我在法律出版社朱宁君的办公室向朱君、董飞介绍我主编的《当代中国婚姻家庭习惯法》时,向她们推荐了该集中由何心主要根据访问她爷爷何培金而写成的文章。当时我脱口而出有时间应该跟何培金好好待一个月,全面了解他,这是一位有故事的长者,这是一位值得写的人。朱君听后马上说:“以后你去时,也带我们一起去,权当旅游。”她说她老家在湖南,但现在极少回去,对湖南她还是有感情的,也极想有更多了解。我非常高兴,即满口答应。虽然八月时由于时间安排问题,她们未能成行,但这次聊天直接促成了本系列编撰的发动。 回学校后,我的脑中一直浮现这一偶然起意。我越考虑越觉得可以努力弄一“乡土法杰”之类的系列,十来万字一本,一人出一本。这些民间的乡规村法熟习者、纠纷解决者,在十里八村富有地位,极有权威,对地方习惯法了解颇多,于乡村秩序极有价值。我的书架上有外国的著名法官如卡多佐等的传记,有中国优秀法官如宋鱼水的介绍集子,有中国著名律师如张思之的自传体文集,但是没有民间社会秩序维持人的传记,也缺乏乡村解纷者的自传,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由此我萌发了进行这一工作的想法,并越考虑越有信心。 2011年7月12日下午,法律硕士生王凯来找我在他的开题报告上签字时,提到了他的外公王玉龙,我很感兴趣。我简单了解了一下后觉得这也是个“乡土法杰”的合适入选。同时,我又想到广西金秀下古陈的盘振武,于是“乡土法杰”首辑的三本基本确定。当时我也初步考虑了四川等地的其他几个人选,但因为工作量等因素暂未列入。2011年7月16日我专门去湖南临湘何家冲访问了何培金,7月22日在王凯陪同下专程去浙江东阳岭腰村访问了王玉龙,8月6日在何心的陪同下又访问了何培金,8月8日去广西金秀下古陈访问了盘振武。我与何、王两位老人进行了初次接触,进行了初步访问,了解了有关情况;与盘进行了进一步的交谈,搜集了不少相关材料。这三位被调查人都非常支持这一工作,并给予了大力的配合。此后,这三本书的访谈、撰著工作正式开始。我逐渐梳理出撰写该系列书目的基本宗旨和写作要求;与合作者进行了基本分工,王凯按照要求进一步访问王玉龙、何心按照提纲进一步访问何培金,他们继续进行田野访谈和资料搜集,逐渐形成了各集雏形。之后,我分别与王凯、何心就进一步调查、修改进行了多次讨论,就初稿提出了我的意见。2012年暑假,我集中时间进行了盘振武集的写作工作,基本完成了初稿。 关于本系列的名称,我当初拟定为“乡土法人”,但是“法人”两字容易引起误解,可能使人联想到民事方面的企业等;虽然我是颇倾心这一名称的。用“乡土法律人”也不妥,因为他们非国家法律工作者。我还想到“乡土法老”,但似乎太过老气横秋;也考虑过“乡土法者”,又感觉有点文绉绉,不合本意。后来定为“乡土法杰”,这比较能够表达本系列的基本追求。我认为中国社会至今仍为乡土社会,不仅在农村地区,即使城市也在社会结构、社会规范方面体现着明显的乡土特质。本系列是为民间的杰出人士而歌,因为他们在基层社会有着不可轻视的秩序维持作用和规范传承价值。 我希望“乡土法杰”系列能为乡土法人立传,为群体规范树碑,为民间社会存档,为基层秩序写照。在我看来,中国社会美在乡野,根在基层,力在草民。乡村社会有着自身固有的社会规范,其秩序维持依赖于有公心、有能力的杰出人士。这些人数量不多,作用却巨大,在社会秩序的维系、乡土社会的接续、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应当肯定他们的存在,重视他们的价值,弘扬他们的精神。中国社会的特质决定了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仍然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中国正进行的现代法治建设并不能否定乡土法人的未来存在,同时,全球化时代同样需要本土人才,职业化的专业人士绝不可能取代乡土法人的地位。在当今中国社会,我更相信“礼失求诸野”的必然性、正确性。失去本根、远离本根的社会是可怕的、缺乏活力和持续力的。 所以,我选择把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在世乡土精英列为本系列传记的主人。他们现在或生活在农村,或生活在城镇,正直、热心、善良、能干、自信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非常熟悉乡土规范,广泛参与民间活动,热心调解社会纠纷。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创制者、总结者、传承者,也是草根立法者、民众法学家。他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能力突出、影响深远、口碑良好;他们有着独特个性、富有担当、充满活力;他们给人以温暖,给社区带来温情,让弱者有安全感。他们是平凡人,自然也有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这些有血有肉的乡土法人深受固有规范的影响,身上流淌着华夏儿女的血液,他们的所思所为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脉。本系列力求表达民间社区法人的独特人生、民间智慧者的法事生活、特定社区的秩序维持、中国普通人的文化情怀。 我希望“乡土法杰”系列为关于“这里”的法学作品。人物的确定,环境空间的选择,地域的生活场景的展现,乃至人文风俗和文化景观的呈现,甚至是在方言的使用上,我们都在表达这样一种态度:这是关于我们“这里”、关于“中国”的作品。“这里”有着浓郁的烟火味,它可能是杂乱的、粗俗的,但是这是真实的生活,反映着我们中国人的七情六欲,表达着普通人人生中的喜怒哀乐。我们记载“这里”,我们表达“这里”,我们歌颂“这里”,我们为“这里”而自豪。中国的法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为“这里”的法者做些事情,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我们“这里”中国的规范和秩序。 我追求“乡土法杰”系列的“在这里”。“在这里”强调“在地性”、“在中国”。霍米·巴巴曾将“在地性”归于“价值的区域性、美感的独特性、观众或原住民的自发性、激情的原发的力量”,我以为法学作品的“在地性”是一种对在作品中简单地嵌入地方规范元素和中国秩序符号否定之否定式的超越,又是“原型”于“在地操演”与“跨地流动”的平衡中获得的一种丰满,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在具体中国秩序语境中的景观化和意象化。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中国的规范、中国的秩序、中国人的幸福。我希望“乡土法杰”系列是接地气的作品,传达的是原汁原味的地方情状。 “乡土法杰”系列每本在十万字左右,以平实的文字、通俗的词汇、富有个性的表达反映乡土法人的人生经历、法事经历。撰著突出真实、细节、个案,体例方面各辑有所侧重。我倾向选择由与传主相熟者作为作者,在既有个人认识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访问,加深了解和理解,尽可能地走入他们的内心,体会他们的欢乐悲伤,从而全面反映乡土法人的主要活动,描述乡土规范的运行场景,思考中华本土法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源流发展。 “乡土法杰”系列首辑定为三集,以后会选择合适人选不断推出其他各集。本系列的编撰是开放性的,我们将不时选择、确定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类型的代表性乡土法人,陆续进行访问和调查,不断充实和扩大本系列的规模。 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丁春晖君,他对学术的热心令我感动,他的敏锐的判断力令我钦佩。他对本系列的肯定令我有遇到知音之感。“乡土法杰”系列的顺利出版有赖于春晖君的大力支持。感谢他的认真劳动。 后记 本书由我与王凯合作完成。2011年7月12日下午,法律硕士生王凯来找我在他的开题报告上签字时,提到了他的外公王玉龙,我很感兴趣。我简单了解了一下后觉得这也是个“乡土法杰”的合适人选。 2011年7月22日在王凯陪同下专程去浙江东阳岭腰村访问了王玉龙。这次,我们白天观老房新庙、看旧校老厂、访农家村邻,晚上住在王家,与王玉龙长谈漫聊,进一步加深了对他的了解和理解。我还根据“乡土法杰”系列的设想与王凯讨论了访问、调查和写作的有关事宜,就本书的基本目标、风格进一步进行了沟通。 之后,2011年8月~9月王凯按照我们拟定的提纲进一步访问王玉龙,继续进行田野访谈和资料搜集,逐渐形成了本书雏形。之后,我与王凯就进一步调查、修改进行了多次讨论,就本书初稿提出了我的意见。2012年7月王凯赴浙江杭州工作,我也忙于其他事务,修改初稿的事情就停顿了一段时间。2012年12月31日起我开始集中时间进行本书初稿的修改,完成了全稿。本书中“王玉龙印象”、“附录:浙江东阳巍山岭腰行”由我所写,其他部分由王凯撰写初稿,我负责修改;有的部分我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写。书中的照片均由我和王凯分别拍摄。全书文责由我承担。 本书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对王玉龙和其他村民的访问谈话、王玉龙所写的各种文书、对王玉龙的观察等。比较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等因素所限,我们对其他村民、人士的访问谈话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王玉龙的全面描述和东阳巍山岭腰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真实反映。 本书所述可能是部分的、片面的,仅仅是我们所见所听所思的记载,不一定反映王玉龙和岭腰地区的真实情况和社会全貌;本书的最后定稿也没有经过王玉龙的审阅。因此,书中的判断、表述完全是我们个人认识的表达,存在的错误由我承担责任。我们尽力而为,但愿没有辜负王玉龙对本书抱有的期待。除王玉龙及其家人外,书中的大多数人名为化名,特此说明。 感谢王玉龙及其家人的配合和支持。在我们到岭腰调查、访问期间,王樟龙君给予了大力帮助,特致谢意。 在“乡土法杰”系类的调查、写作过程中,我的耳边常常回想起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写于1938年11月17日的诗句非常能够代表我的心态和追求,我也是土地的歌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