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冯其庸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地地道道的农民

??按照我们中国传统的阴历来算,我是民国十二年十二月廿九日出生的,那年是癸亥年,属猪。出生的时间是十二时辰的最后一个时辰,就是亥时。我出生后过了一个除夕,到第三天就是大年初一了,我就应该算两岁了。到今年(2012年)是刚好已经过了90生日的大半年了。

??这是按传统算法的,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从怀孕起就开始计龄,生下来就是一岁。这个有没有道理呢?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把母亲怀孕的10个月时间算进去,你生命的形成,也是你年龄的开始。我觉得我们老祖宗的这个年龄计算方法是科学的。如果不承认母亲怀孕的这10个月的时间,生命生下来才开始,我觉得这反倒是不合情理,所以我至今一直是用传统的算法。

??但是民国十二年十二月廿九那一天,按阳历算,已经是1924年的2月3日了,所以按阳历算,我是1924年出生的人。

??如果按阳历的说法,跟我同龄的有很多朋友,南开毕业现在在加拿大的叶嘉莹、画家黄永玉、小说家金庸等。

??我出生的那一年是癸亥年,属猪。要是按照阳历算,我就不应该属猪,应该属鼠了。但是没有道理,属相是按照阴历算的,所以我不能跟别人说我属鼠,我还是属猪。我一般对外说的是旧历的生年,但是在一些文章里,只好从俗,说出生于1924年2月3日。但是我跟其他的1924年出生的人不完全一样,他们属老鼠,我属猪。所以我跟别人开玩笑,我说我一生下来就很尴尬,说我属什么,我只能说属猪不能说属鼠,要问我生日的阳历年,我只能说1924年。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我的家乡是江苏省无锡北乡前洲镇,现在还叫前洲镇,村子叫冯巷。居住的四十几户人家大都是姓冯的,都比较贫困,所以别人也称我们这个巷叫“穷巷”。在无锡,“冯”字和“穷”字的发音差不多,别人就干脆称我们那里为“穷巷”了。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经常半夜听到母亲的哭泣声。因为明天又要没有饭吃了,一家人怎么活下去,母亲忧愁了,所以她常常半夜哭泣。我那时候还小,开始不明白,后来慢慢明白母亲为什么哭了。所以造成我一种心理痛苦的反应,只要一听到这种声音就很难受,就想到母亲当时的艰难。尤其是青年到中年的一段时间,最怕听到这种声音,一听到这种声音就有这种心理反应。

??我的曾祖父是有功名的,家庭也算富裕,在当地是比较有名望的。我家本来也不是真正的大户人家,一共那么一点地。到我祖父那一辈,家产被几个兄弟一分,就已经没有多少地了。到我父亲(冯祖懋)一辈,分的地更少了,就几亩地了。再加上我小时候,我父亲抽鸦片,经常卖地。他偷偷地卖地,家里人都不知道。

??我们江南的村子,土地用来种水稻、种麦子、种桑树养蚕。记得有一次我跟我的祖母一起到桑树地里采桑叶,突如其来一个人跟我们说,你不能采了,这块地你们已经卖给我了,你回去问问。我祖母一听,伤心得当时就哭了,带着我回去,回去就骂我父亲。父亲不说话,但是地已经被他卖掉了,也没有办法。

??到我懂事的时候已经没有剩下几块地了,靠种地已经养不活家里人了。但是还有几亩地,还在自己种。因为穷困,根本不可能雇工。我父亲虽然抽鸦片,还是下地种地的,也带着我去种地。我从八九岁就开始干活,没有一项农活不会干。

??那时候我们的地都是小块小块的,不是这么大面积的,五分地就算是很大的一块地了,有一块完整的一亩地就觉得了不起了,都是三分、四分、两分,一小块一小块。每个地都有名字的,像棉花地、六人田、尖头里、大闩里等等,当地的人都知道这些地的名字。我年年在地里干活,说干活去了,到哪里啊?尖头里,就知道是哪一片地。

??我们兄弟三个,我是最小的一个,我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姐姐叫素琴,二十二岁未嫁就去世了。我姐姐就是因为没有钱看病,那个时候肺病还很难治。我母亲为我姐姐的病,也是一直压得很难受,有一次我还陪着我母亲,陪着我姐姐乘着船到青肠,请了一位大夫看病,回来也没有什么效。

??两个哥哥,大哥叫宗燮,二哥叫宗勋,他们在无锡和上海当学徒。到抗日战争的时候,他们都失业了,回到家里。这样种地就多了两个人,但是农忙的时候还是忙不过来。

??我母亲在娘家是大姐,她有四个弟弟,二舅舅、三舅舅、小舅舅都是纯粹的农民,都是非常好的。他们看到我母亲太辛苦了,三个舅舅农忙时节就来我家帮忙。大舅舅也是抽鸦片,几乎没来我家帮过忙。

??我小时候,水稻地的、种麦的、养蚕的这些活,全都能做。秋收季节,劳动很艰苦。我先收割,收割完了再把稻子挑回去。我那时候年纪小,大概只能挑七八十斤,挑不到一百多斤。肩膀上挑着收割下来的稻子,不能中途停顿,如果中途停下来把担子往地上一放,就会有很多稻穗折断,掉到地上。连续休息几次就会丢掉很多。老规矩是一肩挑到家,不管稻田离家多远也要挑到家才休息,所以必须学会左右两肩都能挑,而且换肩不能停在地上换肩,要挑在肩膀上换。挑在肩膀上,右肩承受不起了,就要学会这么一耸自动转到左肩,左肩不行了又转回来。P2-5

作者简介
冯其庸 1924年生,江苏无锡人,教授,知名学者,红学家。历任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中国红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1996年离休。荣获文化部“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和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终身成就奖。主要著述,除以《红楼梦》研究著称于世,尚涉历史、国学、文学艺术、考古、文物鉴定收藏等诸多领域。其文章、专著、诗词、评批、文献加工整理,以及书信、收藏、绘画、摄影等,均收入三十五卷本《瓜饭楼丛稿》和十五卷本《瓜饭楼外集》。
后记

??这部口述自传,是从2012年8月8日开始的,至今已前后经历四年。延搁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断生病,有时一病就是几个月,这样就把这件事延误下来了。

??原先开始口述时,只是说为了馆藏,供读者查阅,要录像、录音,没有说要转成文字出书。后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又把录音转成文字了,我事先并不知道。但是口述录音与文字表述的区别是很大的,何况我的口述几次中断,前后也有脱节和重复,加上我是南方人,语言上也容易出差错,所以文字的加工费了很大功夫。

??还有这部口述自传,主要是叙述我个人的经历,没有涉及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的许多朋友,更没有涉及海外的友人,真正只是叙述我个人几十年来坎坷的经历。

??这部口述自传又经过了我五次的增删和修改,现在终于定稿了。但现在的定稿,大量是我修改和增补的文字,所以已经不是纯口语化的记录了。我所以同意出书,只是为了存留一些历史的记忆。本书的图版,全是高海英挑选制作的。

??整个录像、录音和转成文字,是田苗和宋本蓉等几位国家图书馆记忆中心的同志做的,文字的转化和整理主要是宋本蓉做的,我做了删节和文字的修改、增补。

??谢谢他们几位的辛劳和耐心,使这部书终于能面世。

??2015年7月8日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

目录

一?童年记事

?一?地地道道的农民

?二?小学逢战乱,不忘读书,痴迷戏剧

?三?鬼子进村了

?四?初中的良师

?五?南瓜充饥

?六?老屋的变迁

二?求学之路

?一?无锡工业专科学校

?二?从诸健秋先生学画,从张潮象、顾钦伯先生学诗词

?三?听阿炳演奏

?四?失学回家,教书种地

?五?无锡国专

?六?初识地下党

?七?上海无锡国专

?八?无锡解放,参加解放军

?九?无锡市第一女中任教

三?执教人民大学

?一?初入京华

?二《历代文选》的编注

?三《中国文学史》的编写

?四?我与红学前辈俞平伯先生

?五?和平画店,初识许磨庐先生、黄永玉先生

?六?暗中受诬

?七?险成右派

四?历史剧争论和戏曲会演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戏曲会演

?二?新编历史剧辩论

?三?1963年全国传统戏曲的会演

?四?7964年全国现代戏会演

?五?《春草集》

?六?中宣部写作组

?七?我与郭沬若先生

五?三年大饥荒

?一?回乡见闻

?二?“四清”

?三?考察古迹

六?独立乱流中

?一?“文革”开始

?二?“文革”中

?三?鄰陵君鉴和罪己诏

?四?抄《红楼梦》

七?解散人民大学

?一?江西千校

?二?行走在天地间

?三?解散人民大学

?四?北京市委写作组

?五?“天安门事件”,毛主席去世,“四人帮”垮台

八《红楼梦》校订组

?一?校订《红楼梦》

?二?《论庚辰本》

?三?《曹雪芹家世新考》

?四?《石头记》脂本研究

?五?李煦和曹家的败落

?六?曹雪芹墓葬的发现

九?红楼梦研究所

?一?红楼梦研究所的成立和《红楼梦学刊》的创办

?二?中国红楼梦学会的成立

?三?国际《红楼梦》研讨会

?四?《红楼梦》校注本出版

?五?列藏本《石头记》的回归

?六?探访五庆堂曹家墓

十?《项羽不死于乌江考》及其他

?一?《蒋鹿潭年谱考略》

?二?吴梅村墓的重建

?三?《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四?姚迁事件

十一?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

?一?职称评审

?二?我与刘海粟大师

?三?我与百五寿星朱屺瞻老画家34。

?四?我与紫砂大师顾景洲、高海庚、周桂珍和徐秀棠

?五?我与武侠小说大家金庸

?六?和田青去德国

?七?史华慈与《浮生六记》《红楼梦》的翻译

十二?《红楼梦》“三汇”

?一?《红楼梦》论汇

?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

?三?《红楼梦》“史汇”

十三?《红楼梦大辞典》《八家评批红楼梦》红楼随谈

?一?《红楼梦大辞典》

?二?《八家评批红楼梦》

?三?红楼随谈

十四?十赴西域,探寻玄奘取经之路

?一?游天池和调查吉木萨尔

?二?去古龟兹国经干沟古道

?三?找到玄奘取经回国的明铁盖山口古道

?四?到明铁盖山口立玄奘东归古道碑记

?五?穿越罗布泊、楼兰,查证玄奘回长安的最后路段

十五?人大国学院和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一?国学院的创建

?二?关于国学的概念问题

?三?西域研究所的建立

?四?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十六?《瓜饭楼丛稿》和《瓜饭楼外集》

?一?《瓜饭楼丛稿》

?二?《瓜饭楼外集》

后记

序言

??我一生受过不少磨难,小时是经常挨饿。日本侵华期间,我从日本鬼子的刺刀尖下躲了过来。三十岁我到了北京,我常常受到当时极左运动的批判。反右运动时,我被学校内定为第三名右派,幸得中央领导来听我的发言,称赞了我,才幸免于难。“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在人民大学第一个受批斗,我熬过了这场噩梦似的十年浩劫。1975年,我被借调到文化部,主持《红楼梦》的校订工作,我的命运开始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我的许多著作,都是在1975年之后写成的。

??我曾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查实了玄奘取经回归入境的明铁盖山口和经公主堡到达塔什库尔干石头城的瓦罕古道。之后我又穿越米兰、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人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

??我还经历了前后二十年的时间,查证了项羽不死于乌江的历史真相。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

??我的这部口述自传,简略而扼要地叙述了我九十多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我自己开辟的学术道路。2015年2月,我被国务院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愧受之余,希望我的治学经历和著述,能对文史研究领域,稍有裨益;而这本小书,也对想要了解我的人有些用处。

??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

??2015年10月15日

内容推荐

??冯其庸主编的《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以口述自传的形式,简略而扼要地叙述了著名文史学家冯其庸先生九十多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他自己开辟的学术道路。冯先生出身贫寒,努力攻读,毕业于著名的无锡国专,后投笔从戎。新中国成立后,历经风云变幻,惟一意向学,不仅主持校订《红楼梦》而成一代红学大家,更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又穿越米兰、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他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

编辑推荐

??冯其庸主编的《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介绍了,幼年忍饥挨饿,战乱中躲过日寇刺刀。青少年时,困苦中奋发求学,遇名师教诲,打下坚实国学基础:接受进步思想,参加学生运动,迎接新社会。而立之年,初入京华,执教中国人民大学。遭遇三年困难时期、“四清”运动等,翔实记录社会、人生之劫难。困境中笔耕不辍,伺机外出考察,田野山岭之间,常有“意外”收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