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由于在齐国、宋国、薛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无望而返回家乡邹国后不久,孟子又开始了新的旅途。既然以圣人孔子为奋斗目标,经历点儿挫折又有何妨呢?当初,孔子为了理想,即使遍游诸侯而不被任用,也从未放弃,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坚持呢?
从邹国出发,在鲁国和滕国稍作停留之后,53岁的孟子到了因为连吃败仗,被迫割地迁都的魏国。迁都后的魏国都城设在大梁,所以又称梁国。这时候,它的君主,正是因丧师辱国而急于雪耻的梁惠王。
梁惠王听说孟子要来,没有拒绝,而是迫不及待地接见了他。梁惠王一见孟子,便开门见山地问:“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对我梁国有利的高见吗?”
梁惠王急于中兴自己的国家,好立足于当时虎狼环伺的战国之中,所以把孟子当成了大救星,劈头来了这么一句。不料,这却让孟子和后来的司马迁觉得非常不爽。
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
如果一个国家从上到下都互相争夺利益,君主追求国家利益、大夫官员追求家族利益、百姓追求自身利益,毫无疑问就会形成司马迁在《史记》中所痛斥的那种“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局面。这样,后果可是很严重的。为什么呢?
因为眼中只有利益的人,他的私欲是无法满足的。对此,明代的曲作家朱载堉曾经有过极为深刻的描述,我们不妨来看看他的《山坡羊·十不足》: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饱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关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还嫌低。
普通老百姓们“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饱食又思衣”也可原谅,若真能“仓廪实而知礼节”倒也好了。可是就怕那些利欲熏心的官员们贪心不足,“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花钱买下了高官显位,又不满足于做臣子,想要登基当皇帝。做臣子的要登基,怎么办呢?恐怕只能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弑君篡位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中国历史上,臣子篡位的事情,绝非一二。可惜孟子那时还没有这首小曲,不然唱给梁惠王,肯定比说的效果好。 既然只追求利益不行,那该如何是好呢?在孟子的眼里,还是“仁义”两个字最好用。仁义的好处是什么呢?孟子说,从来没有仁人抛弃自己的父母,也从来不会有义士背叛自己的君主。
所以,孟子毫不客气的反驳道:“大王啊!您为何一定要张口闭口地说‘利’呢?只要讲‘仁义’,这就够了。”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虽然第一次会面,孟子就把梁惠王的话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但是一心求贤的梁惠王并没有怪罪于他。为了能够从孟子那里得到些帮助,过了一段时间,梁惠王再次召见了孟子。也许是想缓解一下第一次见面时针锋相对的尴尬局面,梁惠王这一次邀请孟子到自己的王室园林赏玩。和孟子一起站在水池边,看着园林中的鸿雁和麇鹿,梁惠王若有所思。他渴望贤能的孟子能够帮助自己,所以旁敲侧击地问:“像您这样有才能的贤者,会以此为乐吗?”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