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国70年(大而不倒的阴谋政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田明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每届总统的政策不一,他们是凭借什么引领美国走向世界?

美国拿什么拖垮了前苏联?

关于日本,美国为什么不是统治而是控制?

美国凭什么扶植台湾?

最完美的军事扩张图又是怎样的?

为什么说美国政府的政治阴谋最“拧把”?

美国政府又是用怎样的策略与全世界作对?

《美国70年》系列书,总计4本。第一本从罗斯福到艾森豪威尔时期(1933-1961年);第二本从肯尼迪到尼克松时期(1961-1974年);第三本从福特到里根时期(1974-1988);第四本从布什到奥巴马(1988-)。

本系列书抓住最传奇的美国特色:力图引领世界,挖掘各届总统最本质的“壮志雄心”,探索美国兴旺不衰的历史密码。

本册为第一部。

内容推荐

从世界老二到世界老大的蜕变史!破译世界老大雄霸全球的历史密码!它拿什么拖垮了前苏联?为什么对日本不是统治而是控制?它又与中国如何博弈未来?美国又与中国如何博弈未来?美国崛起的70年政治策略!这是中国人最关注的美国70年!

目录

自序:一部讲述“拧巴”美国的强大史

第一篇 罗斯福时期:逐鹿的年代

第一章 纳粹环伺在侧,罗斯福能否独善其身?

 爱因斯坦设法鼓动罗斯福研发原子弹

 拯救欧洲:罗斯福只能做,不能说

 罗斯福凭什么能连任三届总统

第二章 希特勒不会轻易让罗斯福的阴谋得逞

 屡败屡战的罗斯福是现实版的阿甘

 在丘吉尔的请求下,罗斯福大发慈悲

 美国先下手为强,德国后下手遭殃

第三章 偷袭珍珠港并非小日本的终极目标

 美国货物禁运打了日本的七寸

 东条英机两眼一闭就对美国开打

 偷袭珍珠港是一场赌博

第四章 美国是个睚眦必报的民族吗?

 日军胜在硬实力,美军拥有软实力

 小日本得寸进尺惹怒了罗斯福

 绝地反击,美军的喜悦溢于言表

第五章 日本怎么了?竟让美国爱恨交加

 山本埋伏中途岛

 战争之后,演绎的通常是悲剧

第六章 希特勒跳进了谁设的圈套?

 希特勒信守诺言——向美国宣战

 艾森豪威尔崭露头角

 艾森豪威尔治军有方

第七章 二次世界大战都“糊弄”了谁?

 各国元首各怀鬼胎

 巴顿“在北美海滩,我不成功,便成仁!”

 三足不鼎力:英、美、德抢占先机

 隆美尔拿下卡塞林隘口让希特勒昏了头

第八章 谁相信诺曼底是个八卦阵?

 希特勒早就料到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

 希特勒下令建立“不可逾越的大西洋壁垒”

 “刚毅”计划,解放巴黎,

第九章 瓜分世界必须有妙招

 罗斯福吹风,急于分享胜利果实

 罗斯福与斯大林的心理战

第十章 继续未完成的任务,罗斯福死不瞑目

 罗斯福在德日投降前辞世

 即将当总统的杜鲁门不知道原子弹计划

 日本广播电台向罗斯福的去世表示敬意

第二篇 杜鲁门时期:在重建世界的日子里

第一章 杜鲁门匆匆而就,他能胜任吗?

 杜鲁门生意失败后步入政坛

 杜鲁门技不如人

第二章 投原子弹只为报复日本?

 日本坚决不投降,是一种威胁

 农夫想买原子弹炸树桩

第三章 投一颗原子弹让日本投降!

 日本首相对“波茨坦公告”很不屑

 日本顷刻间灰飞烟灭

 天皇投降,引发日本军官叛乱与自杀

第四章 竞争+对抗=冷战?

 巴顿:统治世界是美国的历史使命

 不给援助,让苏联人民自己照顾自己

 杜鲁门厌倦了“像哄孩子一样迁就苏联”

第五章 美国领导世界会成功吗?

 世界领导权转移纪念日

 杜鲁门煞费苦心为援助,实为实力扩张

 “欧洲复兴计划”搁浅

第六章 美国拯救柏林目的何在?

 复兴欧洲,德国是核心

 苏联封锁柏林,美国成为救世主

第七章 要让杜鲁门继续“杯具”下去吗?

 杜鲁门的“杯具”是因为他处在英雄辈出的年代

 杜鲁门用卖狗皮膏药的方式竞选总统一前途很渺茫

 众人不看好杜鲁门连任,帮他想好退休生活

 盖洛普博士预测失败,杜鲁门酣睡中赢得连任

第八章 对于中国,美国只能遥望!

 美国一称霸就把目光转向中国

 “蒋”而不将

 过于乐观,不会成功

 “你的调控,我不一定会配合”

第九章 美国“隔山打牛”给谁看?

 此处无声胜有声

 美国要打的不仅仅是朝鲜

第十章 抗美援朝,保护家门

 美军一鼓作气越过三八线

 美军屡战屡败,少将阵亡

第十一章 老将军被辞引发的“政治阴谋”

 打败仗直接影响到权威

 内部斗争何时休

 杜鲁门与全国民众的斗争

第三篇 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假寐”期

第一章 艾森豪威尔不负众望荣膺折桂

 平凡家庭也能出将才

 “制造”政治团队

第二章 所谓的“结束战争,走向和平”

 中国要打持久战,美国却厌倦了战争

 前台“安排和平”,后台“计划战争”

第三章 战后,美国为何又武装日本?

 战争本身也是一种市场经济

 战争只损耗了日本25%的国力

 1952年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就恢复如初

第四章 六个男人改写了美国史

 尼克松的发迹史

 麦卡锡用“亲共”的罪名搞垮马歇尔

第五章 炮制“多米诺骨牌”理论就有救吗?

 美国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拯救”越南,理论不一定适用

 领导世界,一定也不寂寞

第六章 拿什么拯救你,台湾?

 中国板块,早已让美国垂诞三尺

 “保卫台湾”是美国打开中国大门的第几步?

第七章 政治斗争不需要理由

 斯大林之死引发的政治风暴

 赫鲁晓夫的合纵连横

 苏联打算与资本主世界“和平共处”?

 赫鲁晓夫与尼克松的厨房交锋

第八章 种族对抗的路要走多远

 种族隔离引发的一场战争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凝聚了全部黑人

第九章 谁在那里统治,谁就真正地统治世界

 把眼光放在最有用的地方——中东

 美苏联合反对英法,美国进军中东

第十章 站在苏联的肩膀上发射卫星

 拿什么把苏联比下去

 另辟蹊径,挣回面子

第十一章 坚决不向苏联道歉的后果很严重

 U-2侦察机引发的口舌战

 打败苏联,美国就是世界老大

 艾森豪威尔总统受到八万炮弹的致敬

试读章节

在欧洲,纳粹空军和装甲师用三周时间吞并了波兰,英国和法国以为——事实上他们希望——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转而去进攻苏联,所以他们坐视了纳粹对波兰的占领。英、法对德国的“绥靖”让和波兰一样的那些欧洲小国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不知道希特勒的军队是否会在一夜之间成为他们的国家警察。

欧洲大国中,意大利成了纳粹的盟友。见法国已经在纳粹德国的全面进攻下陷于绝境,意大利就拿上匕首,在背后向法国捅上一刀。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对法国宣战。6月22日,纳粹进入巴黎,法国投降。推行绥靖政策的巴黎本想将祸水东引,未曾想希特勒先捏了法国这个软柿子。84岁的法国陆军元帅菲利普.贝当不失时机地跳出来,在南部的度假胜地维希成立了法西斯的法国新政府。贝当元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雄,但是他当上法国总理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却是向德国投降。

贝当政府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缺席审判抵抗纳粹进攻的戴高乐将军。夏尔.戴高乐是法国坦克部队的司令。巴黎沦陷后,戴高乐飞往英国继续他的抵抗运动。对于那些卖国求荣的叛徒,戴高乐将军显然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当卖国贼煞有介事地审判时,他正坐在伦敦西区的一个公寓里撰写广播稿,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他说:既然命中注定是同胞,自己必然和法国人民生死与共。在讲话稿中,戴高乐旁敲侧击地呼吁美国支持欧洲对纳粹的战争,“新世界就会拿出所有的一切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与黑夜茫茫的巴黎比较起来,伦敦也好不到哪里去。9月的一个夜晚,德国派出了1 500架飞机飞抵伦敦上空,把440万磅炸弹扔向伦敦的大街小巷。始建于1123年的圣玛丽教堂价值连城的彩色玻璃被震碎,白金汉宫也被五枚炸弹命中。风景如画的剑桥小镇,在纳粹的轰炸中成了人间炼狱。剑桥大学的莘莘学子除了用最时髦的词语谴责法西斯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多的建树。1940年的这个夏天,除了对美国人的幻想之外,英国只剩下三样东西:皇家空军的勇气、丘吉尔发誓抵抗的声音,以及莎士比亚的一句遗言:“我们英国从来不曾跪倒在征服者的脚下,将来也不会。”

在连接欧亚大陆的地中海之滨,希腊已经被纳粹征服。这个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的神奇大陆,留给世界最悲情的一幕是:一名德国军官下令,叫一个希腊士兵把蓝白两色的希腊国旗从阿克波利斯古城上降下来。遵照办理的士兵爬上100多米高的城墙,将国旗裹在自己的身体上,然后从城墙上纵身跃下,黯然死去。

在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里,远离战场的美国是否能够独善其身,成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把美国民众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派:孤立派和干涉派。

“别让美国参与战争!”——孤立派看起来深谙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退回美洲去”的要领,他们要求美国政府首先要保卫美国,对于7000公里之外的欧洲以及远在1万公里之外的亚洲事务,美国应当置身事外。在孤立派看来,希特勒只要占领了英国,便会心满意足。英国人没有了祖国,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不是还有美国吗?联合王国的舰队根本用不着和德国军队火拼,只要高高兴兴地向西开拔,改由美国指挥就是了。

至于在美国本土不断呼吁援助欧洲的犹太人,孤立派认为其心可诛。他们认为犹太人控制和影响着电影、报刊、广播和政府,如果美国参战,“犹太人就罪责难逃”。对于日本在亚洲的侵略,孤立派要求美国政府保持克制,参议员塔夫脱不留情面地警告白宫说:“为了印度支那某个连名字也念不上来的地方,叫美国的子弟去送死,美国妇女是不会干的。”

与孤立派针锋相对的,当然就是干涉派。如果说孤立派相对超脱的话,那么干涉派看起来则有一种自寻烦恼的使命感。他们认为:在棘手的问题引起普通人关注之前把它提出来是一种美德。作为与美德并驾齐驱的智慧之一,干涉派认为应该引导人们超越短期的个人利益i用长远的、有利于大众幸福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在干涉派看来,希特勒的目标并非是欧洲大陆,特别是纳粹和意大利、日本结成轴心国联盟之后,其征服世界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风景这边独好”是美国一厢情愿的幻想。

干涉派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引起了英国的共鸣,英国驻美国大使罗西恩勋爵为这种观点叫好。在耶鲁大学1940年6月的毕业典礼上,罗西恩勋爵警告说,孤立是完全办不到的。一个富裕强盛的美国一定会让希特勒垂涎三尺,战争就在美国人身边。

在两派激烈的交锋中,总统支持哪一派是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民众的分裂。从根本上说,罗斯福当然是支持干涉欧洲战局的,白宫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防止任何国家单独控制欧洲——这事实上是第一次大战以来美国从未改变的外交政策。但是总统却不能公开表达自己对干涉派的支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总统。因为他是总统,罗斯福就必须是最孤独的那个人。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总统只能属于自己的那一派——曲突徙薪派①。

作为曲突徙薪的重要措施,罗斯福加快了备战的准备。1940年,美国将自己的钢产量提高到669'9万吨。同年,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全面开工,一共也只生产了2800万吨钢。除了高级知识分子和那些在政治上比较敏感的美国人之外,罗斯福的未雨绸缪并没有引起普通美国民众的注意。这倒正中罗斯福的下怀,因为在战争尚未波及到美国人身上时,美国人需要的就是和平。罗斯福的备战只能去做,但却不能说。相反,在公开的谈话中,罗斯福还一再重申他不会派美国青年到国外打仗。他说,“既然听众中尽是为人父母的,我愿意借此机会再提出一项保证。这句话我早已说过,自己都觉得耳朵起茧子了,不过不妨再说一遍、两遍、三遍:你们的孩子是不会被送出去参加外国的战争的。”

罗斯福的言行不一遭到了那些看穿他底细的知识分子的耻笑。他们中就有《时代》周刊发行人卢斯的夫人——她后来担任过美国驻意大利的大使。卢斯夫人说,各国领袖都有自己的风格:丘吉尔的标志性动作是双指做V字形表示胜利;希特勒喜欢高举右臂——纳粹军官也都跟着效仿;墨索里尼虽然骨气一般,但是走起路来却昂首阔步;至于蒋介石的光头,那简直是中国国民党首脑的专利。而美国总统呢,什么也没有。如果说罗斯福有特点的话,那么——卢斯夫人诡异地舔舔手指,然后伸出去试探风向。

卢斯夫人对于罗斯福“见风使舵”的讽刺尽管刻薄,却未必不是事实——事实上这对于罗斯福而言,可能是唯一正确的选择。P4-6

序言

本书不是一部学术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作者恳请您把它视为一本以美国近代史为蓝本而创作的历史文学。它以编年体为基本体例,采用纪传体的叙事风格,采撷70年来发生在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追寻源头、梳理过程、建立逻辑、挖掘人物关联,还原事件原貌。在此基础上,描摹通俗易懂的历史画卷,刻画生动鲜活的人物性格,挖掘灵动深邃的尘封故事,附带点点滴滴的微言大义。

您会发现,影响世界40年的雅尔塔体系是小罗斯福一盘未能下完的棋;给美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益处的“阿波罗”计划,其实是肯尼迪总统出于冷战需要而启动的,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您会注意到,民主党发动的战争多半有强烈的理想主义特色,而共和党发动的战争多是实用主义哲学作祟的结果。您还会发现,发生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其火种在20年前就已经埋下,而海湾战争又给10年后的“9·11”埋下了新的祸根。“9·11”之后,美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采取的“预防性进攻”之所以适得其反,是因为第43任总统小布什放弃了他父亲老布什“被动进攻”的战略。

为探究这些千丝万缕的关联,作者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捡起一颗颗散落的贻贝,精心研磨,串成了一条完整的逻辑链——它可能是历史的宿命、也可能是贪婪的欲望使然,亦或量变到质变的爆发。它可能包含治世的良策,转折点上的迷失,间或“我粘结绳索、油漆甲板,密谋反对国家”的无病呻吟。一系列兴衰嬗变背后,或许没有可资复制的亘古规律,一鳞半爪的碎片未见得一叶而知秋。但由此衍生出来的文明与思考,却逐步融入美国民族的血液中,成为美国精神的渊薮。

用文学的方式写历史,就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历史观。必须承认作者的历史观是支离破碎的,因为作者对获取真相感到悲观。美国哲学家拉尔夫·艾默生说:“没有历史,只有传记。”作者认为“传记”掩盖历史真相的情况并不罕见。正如苏联总理雷日科夫所说的那样,“历史不过是时代的人质,人们抄写历史的目的无非是取媚新一代统治者。但是历史总有说出真相的一天。”作者相信,雷日科夫说的“那一天”,其实就是每一天。

正因为如此,历史被赋予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当代”属性把史学家推人了一个曾参杀人的道德困境,戏说历史能够大行其道,原因大抵在此。至于真相,那是没有的——至少绝对真相是没有的。日军轰炸珍珠港而美国理所当然地向轴心国宣战,你以为那是真相,实际上很多史学家都怀疑这是罗斯福总统的“苦肉计”;不少学者怀疑美国是否真的登上过月球,但是还原历史真相后这种怀疑就变得相当浅薄。造成这些尴尬现状的原因在于:除去物理意义上的事实和天文意义上的纪年之外,任何真相都有可能被加工过。严格地说,真相跟时间有关:时间往前走,真相就不断地被改变,这才是真相的哲学含义。

既然真相跟时间有关,作者就尽量拉长历史的视界,从更悠久、更广义的背景中探寻历史原貌。这可能给读者带来了一些麻烦,那就是您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不得不顺带阅读其他国家的历史。比如您阅读“朝鲜战争”时,您会了解到朝鲜与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历史渊源;阅读“海湾战争”时,您会了解到伊拉克六干多年的悠久文明,您还会对“十字军东征”的前因后果略知一二。这些资料纵看是一部70年的美国断代史,横看又是一本世界断代史的剪影。

说到特色,必须承认世界上存在一个“美国特色”。与历史上的巴比伦帝国、罗马帝国、蒙元帝国、大英帝国比较起来,美利坚帝国有其鲜明的个性。它不喜欢攻城掠地、扩疆拓土。以美国的影响和实力,它完全可以将古巴、巴拿马甚至伊拉克置于自己的卵翼之下,尽管这些国家都以不同打方式挑衅过美国并给美国带来麻烦,但美国宁肯容忍这些麻烦反复重演,也不愿意像大英帝国或者蒙元帝国那样将其“殖民化”,美国更喜欢间接地控制,以节约管理帝国的成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有点懒惰。实际上这就是美国的性格,它讲究实际,有点散漫,不喜欢自寻烦恼。所以美国从来不承诺自己对人类负有责任——正如“冷战之父”乔治·凯南所说:“我们没必要欺骗自己,利他主义和恩泽世界都是奢侈品。”但美国又是矛盾的,它不爱承担责任,却喜欢到处惹是生非,一旦因此惹出麻烦或者陷入泥潭,就缩回到“责任”的衣钵中,霸权主义就被包装到“输出理想和价值观”的华丽外衣下。这就是美国特色的核心——“拧巴”。

“拧巴”的生活折磨美国不是一朝一夕了。二战时期,当美国军队和苏联军队还在战场上同仇敌忾地与法西斯军队作战时,罗斯福和丘吉尔就悄悄地算计斯大林;“马歇尔计划”旨在复兴欧洲,美国却从欧洲赚得盆满钵满;美国发动越战的本意是抵御共产主义,结果却让越南完全倒向了中国和苏联;美国发动海湾战争本想消灭霸权,结果引火烧身地招致了“9·11”恐怖袭击;美国发动反恐战争本想消灭恐怖主义,结果恐怖主义在美国本土生根发芽,成为对美国最具威胁的力量……美国本想领导世界,结果经常受到别国的教训,因为美国越来越力不从心。

受到这种“拧巴”生态的影响,美国政治和外交常常走一步退三步。艾森豪威尔结束了杜鲁门的朝鲜战争,却给越南战争开了口子——他给吴庭艳写了一封让人想入非非的信,肯尼迪就以这封信为由发动了越南战争;约翰逊本想从越南撤军,结果派到越南的部队达到顶峰;尼克松以积极反共进入美国的政治舞台,他上台却石破天惊地跑到北京,和毛主席兴致勃勃地谈论“右派”问题。进入21世纪,第一位美国总统小布什把十几万军队派到中亚去打反恐战争,第二位总统奥巴马执政后却撤回了军队,甚至连“体面的和平”也不要。然而奥巴马也是“拧巴”的,他从中东撤军的同时,又调动最先进的武装力量剑指东亚,天知道下届总统会不会以收拾奥巴马烂摊子的承诺而当选。

不要耻笑美国的“拧巴”,因为中国也有同样的纠结。一方面,我们拒绝承认美国是世界的领导者;另一方面,与美国平分秋色的愿望让我们孤枕难眠。一方面,我们认为美国的理想有点乌托邦;另一方面,我们相信正是这些乌托邦的理想引领着科技和思想的进步。一方面,美国总统被舆论拷问时我们喜欢冷眼旁观;另一方面,当美国总统离开白宫时,我们又乐于参与到是非功过的讨论之中。

这种纠结常常让我们无所适从。马丁·路德·金带领25万人和平游行到首都争取黑人民权时,我们保持沉默。可是当他被暗杀后,毛主席亲笔写下《关于支持黑人民权运动的宣言》,我们也到处传颂他那句“我有一个梦想”的宣言;尼克松总统突破禁忌历史性地访问中国时,我们视他为英雄,可是他因为“水门丑闻”被迫下台时,我们痛感悲伤而美国人民却兴高采烈的欢庆胜利;我们奉比尔·盖茨为美国英雄,但是却沮丧地发现世界首富的道路难以复制,因为只有根植于美国的土壤,才会有比尔·盖茨的成功;当我们全力以赴地支持美国在全球的反恐战争时,美国却联合我们的邻居日本与韩国不断地敲打我们的战略大后方。

这就是中美两国制度与文化差异的现实写照,也是这种差异带来的现实困境。这种难以克服的差异性把中美两国打造成蒙着眼睛的狮子,互相警惕地打量对方,互相试探对方的敌意。于是就有了约瑟夫·奈的那句享誉世界的名言:如果你把中国看成朋友,中国有50%的可能成为朋友;如果你把中国视为敌人,中国一定会成为美国的敌人。如果任由差异性发展,如果华盛顿和中国不肯摘去蒙在眼睛上的黑布,约瑟夫·奈的预言就有自我实现的可能。

实际上,制度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制度只要能够全面发展,经常不断地回应时代的新要求,它就是一个足够稳健的制度。制度有瑕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抱残守缺;制度被质疑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墨守成规。西方谚语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国古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这个道理。

怎样才能借鉴“流水不腐”的哲学让政治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呢?美国开国者设计了选举制度。每两年,各州选举众议员;每四年全国选举总统;每六年,各州选举参议员。在比较完备的选举制度下,任何一个政党——无论是否执政——都不敢视权利为自己的专利,因为这会让它丧失日常政治斗争的能力,丧失自我牺牲的精神,从而失去战斗性。美国占主要地位的两个政党虽然组织松散,但是在保持战斗性和自我牺牲精神上从来不敢松懈,这种危机感催生了独具特色的选举文化。本书用了一定的篇幅讲述美国的选举,既有总统选举中跌宕起伏的明争暗斗,也有议员选举中尔虞我诈的幕后较量。作者相信,体味美国的选举文化,体味故事主角的辛酸苦辣,是认知美国政治制度的另外一种途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是美国的历史轨迹还是政治制度,无论是美国的选举制度还是政党的战斗意识,都无法复制到中国。囿于文化和历史的差别,我们大可不必对美国的选举制度含英咀华。但是了解美国选举文化的价值并不是它本身,而是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历史是一种延绵,通过对美国政治制度和选举文化的阅读,大可以阅入而知己。

黄仁宇先生写历史,有一种贯通古今、融汇中外的精灵。他以中国人的视角认知世界,也从全球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他旁征博引,将明朝断代史《万历十五年》活脱脱地与世界接轨;他深入浅出,将中国的脚步置于《放宽历史的视界》中,使中国与世界浑然一体。黄仁宇先生了解世界,所以他敬畏世界;黄仁字根植于中国,所以他溺爱中国。

本书作者无法与黄仁宇先生相提并论,但是在对中国的情感上与黄先生如出一辙。出于对中国的溺爱,在涉及到中美关系的篇章时作者不吝着墨,甚至有结驷连骑的奢侈感。这也许破坏了体例上的和谐,好在我们的祖先并不热衷于八股文,“文无常文”的古训不仅解放了思想,而且造就了文化多样性的沃土。当然,根植中国并不意味着作者落入意识形态的窠臼,以狭隘的民粹主义对美国妄加挞伐。相反作者尽可能摆脱“立场先行”的束缚,以公正和超然的态度来描述事件而不是评论是非,“没有立场”就是作者创作本书的全部立场。

在涉及到中美关系的篇章中,作者对中国社会背景的部分描摹采用了电影语言。这并非刻意追求超凡脱俗的文风,而是这样的语言更适合我们回首往事,从而让不同年龄和不同教育背景的读者都感同身受。至于在每一节文章的结尾以“赞日”和“叹日”来表达感受,您切勿认为是作者故弄玄虚,显摆自己的文学修养。作者认为使用清新隽永的中文典故和成语来诠释美国历史,恰恰是世界大同、中西勾连的艺术映照。如果一定要说这就是“显摆”的话,作者只是“显摆”了中国语言文学的魅力。

基于本书的特点,在您个人的书架上,您可以将本书随意归类——历史、政治、文学、小说、闲书,随便您怎么定义她,她都会羞答答地待在您的书架上,等候您随时掀起她的盖头。至于书店和图书馆,如果视她为文学版的美国历史上架“历史”,自然恰当;如果视她为历史版的美国文学上架“文学”,也无不妥。如果能够在“历史”和“文学”两个书架上比翼双飞,当是本书的荣幸;如果仅以一个类别上架,那也没辙。

2010年9月22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