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名人传(名师导读美绘版)/亲近经典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法)罗曼·罗兰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集,是世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书中着力刻画了三位艺术巨匠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为人们谱写了一阕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英雄交响曲”。本书为名师导读美绘版。

内容推荐

《名人传》是法国文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也是世界经典传记文学作品之一,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分别记载了三位伟人在人生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不朽的杰作,献出毕生精力的全过程。每一位阅读《名人传》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并因此而获得奋斗的勇气与力量!

目录

阅读准备

 

阅读指引

 《名人传》序

 贝多芬传

 序言

 贝多芬传[精读]

 贝多芬的遗嘱

 书信集

 思想集

 米开朗琪罗传

 序言

 序篇[精读]

 上篇 斗争[精读]

 下篇 舍弃[精读]

 结束语

 这便是他那神圣痛苦的一生

 托尔斯泰传

 序言

 托尔斯泰传[精读]

 托尔斯泰的遗作简析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反响

 托尔斯泰逝世前两个月写给甘地的信

阅读拓展

阅读训练

试读章节

奇怪的是,当人们在谈论托尔斯泰关于科学、关于艺术的思想时,却通常忽视了表述这些思想的著作中最重要的那一部:《我们该怎么做?》(1884年至1886年)。在此书中,托尔斯泰第一次向科学和艺术发起攻击;以后的攻击在激烈程度上再没有比这第一次更猛烈的了。我们颇为惊讶的是,在我国最近的一些冲着科学与知识分子的虚荣心发起的攻击中,谁也没有想到要重新阅读一下这本书。该书是针对下列各种人所写的最激烈的檄文:“科学的太监”和“艺术的骗子”;那些知识阶层,他们在摧毁了或控制过前统治阶级——教会、国家、军队——之后,占据了他们的位置,不愿或不能对人类作任何有益之事,却声称人们崇拜他们,人们在盲目地效忠他们,像一些教条似的在宣扬一种为科学而科学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无耻信仰,——这是一副骗人的面具,是他们企图借以遮挡自己个人自私自利和空虚的工具。

“切勿以为我否定艺术和科学,”托尔斯泰继续说,“我不仅不否定它们,而且我还要以它们的名义驱赶那些兜售神庙的人。”

“科学和艺术同面包和水一样地必不可少,甚至更加的必不可少……真正的科学是对使命的认识,因此也就是对所有人的真正福利的认识。真正的艺术就是对使命和所有人的真正福利的认识的表述。”

他赞颂那些“自人类存在时起,就通过竖琴或扬琴,通过形象和语言,来表达他们反对欺骗,表达在这斗争中的痛苦以及为了善的胜利的希望和因恶的胜利的绝望,表达他们企盼未来的热情”的人。

于是,他在一个充满痛苦的神秘的热情的章节中勾画出真正的艺术家的形象来:

“科学和艺术的活动只有在不窃取任何权利而只知义务时才能结出硕果。这只是因为这种活动就是这种情况,只是因为它的真谛就是牺牲,因此人类才称颂它。被召唤去以精神劳动服务于他人的那些人始终在为完成这一使命而痛苦,因为精神世界只诞生于痛苦与折磨之中。牺牲与痛苦,这就是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命运,因为其目的就是众人的福利。人们是不幸的,他们在受苦,他们在死亡;他们没有时间闲逛与享乐。思想家或艺术家从不会如我们习惯认为的那样,坐在奥林匹克山顶上;他们总是处于烦乱和激动之中。他们得下定决心,说出什么能给人们以福善,什么能把众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可他们并没有作出决定,他们并没有说出来;而明天,也许就太迟了,他们将死去……并非是在培养艺术家和学者的学校中造就出来的人(说实在的,那儿培养的是一些科学与艺术的破坏者),也不是获得一纸文凭享受俸禄的人将会成为思想家或艺术家,而是那种自愿不去想,不去表述其内心所藏而又不能不去表述的人,因为这种人被两种无形的力量拉扯着:他内在的需求和他对众人的爱。没有心宽体胖、追求享乐、洋洋自得的艺术家。”(《我们该怎么做?》)

在托尔斯泰的天才上投下一线悲剧之光的这光彩的一段话语,是在莫斯科惨状给他造成的痛苦的深刻印象之下,以及在对科学和艺术是当今社会一切不平等与伪善的体系的同谋的深信不疑之中写成的。这种深信不疑,他将永远不会丧失的。但是,他与世界的悲惨的第一次接触的印象在逐渐消退;伤口在逐渐愈合;在他后来的任何一本书中,我们都将见不到这本书中所表露的那种痛苦和复仇怒火的颤动。任何地方都不再能见到这种以自己的鲜血来创作的艺术家的崇高信仰的声明,这种“思想家的命运”的牺牲与痛苦的激动,这种对歌德式的艺术至尊的蔑视。在他以后重又拿起批评艺术的武器的著作中,他将从文学角度而非神秘的角度来对待这个问题;书中的艺术问题与人类悲惨的背景分离了,而这人类的悲惨是一直让托尔斯泰一想起来就要发狂的,正如他参观了夜间收容所的那天晚上,回到家里便绝望地哭喊起来一样。

这并不是说他的这些说教式的著作成了冷酷的了。冷酷,在他来说是不可能的。直到他生命结束之前,他仍旧是那个以前写信给费特的人:

“如果你不喜欢你的人物,甚至是最不起眼的人物,那你就把他们骂个狗血喷头,或者嘲讽他们,使他们气炸了肺。”

在他的论艺术的作品中,他就是这么干的。作品中的否定部分一~谩骂与嘲讽——言辞十分激烈,是留给艺术家们印象最深刻的唯一的部分。他过于猛烈地攻讦他们的迷信与怀疑,以致他们不仅视他为他们的艺术之敌,而且是任何艺术之敌。但是,托尔斯泰的批评从来都是建设性的。他从来不是为破坏而破坏,而是又破又立。而且,因他生性谦虚,所以从不言创立什么新东西;他捍卫艺术,他曾经和永远都将反对假艺术家们去利用艺术,玷污艺术:

“真正的科学与真正的艺术始终存在并将永远存在;对此提出异议是不可能的,也是无用的,”1887年,在他那部著名的《艺术论》问世前十多年,他在写给我的一封信中说道,“今天的一切罪恶都源自那些自命为文明人的人(他们身边还有学者和艺术家),其实他们都是一些如同神甫一样的特权阶层。而这个特权阶层有着一切阶层的缺陷。它把它赖于组织的原则贬损了,降低了。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人们所称之为科学与艺术的东西只是一个巨大的骗局,一种巨大的迷信,是我们一旦摆脱宗教的旧有迷信便要落入的一种巨大的迷信。为了看清我们得依循的道路,必须从头开始,——必须掀掉为我保暖但却遮挡了我的视线的风帽。——诱惑是很大的。我们生下来,一级一级地顺着梯子爬上去;那我们就处于特权者之中了,处于文明神甫或如德国人所说的文化僧侣之中了。我们必须像婆罗门教或天主教教士一样,具有极大的真诚和一种对于真理的爱,才能把保障我们特权的原则重新加以审核。但是,一个严肃的人,在提出人生的问题时是不能犹豫的。为了开始看清楚,他必须摆脱他所陷入的迷信,尽管它对他非常有利。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不要迷信。让自己处于一个孩子的状态,或处于笛卡尔一样的状态……”

这既得利益阶层所津津乐道的当代艺术的迷信,“这大骗局”,托尔斯泰在其《什么是艺术》一书中对之加以揭露。他义正词严地把它的可笑、贫乏、虚伪、彻底的腐败加以展现。他似秋风扫落叶。他对这种破坏怀有一个孩子砸烂自己的玩具的那份快乐。整个批评部分往往充满着幽默,但也有失偏颇:这是战争。托尔斯泰操起一切武器,随意地挥舞,连被打者是什么样儿都不去考虑。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如同在所有战斗中一样,他伤及了他有义务保护的一些人,诸如易卜生和贝多芬。过错在于他过于激动,在行动之前,无暇多加考虑,在于他的激情使他对于其理智的弱点完全盲目,而且——姑且说——也在于他的艺术修养不足。

P219-221

序言

在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泛娱乐化时代,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成年人忙于学习考证,忙于工作生活,忙于灯红酒绿;中小学生忙于功课作业,忙于考试补习,忙于网络游戏。生存竞争的压力中,多的是急促匆匆的脚步;快餐文化的挟裹下,有的是娱乐至死的狂欢。而需要充足时间,从容心境,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的文化经典与文学名著,或被束之高阁,成为被人们遗忘的“典藏”,或被割裂阐释,成为当今娱乐文化的一部分。正应了马克·吐温那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但是,无论是时代文化氛围的变化,还是没有时间,没有心情,经典难懂等,都不是我们远离经典的理由。没有文化传承的社会发展,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创造我们时代的新文化,都需要经典的滋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南教育出版社组织开发这套亲近经典丛书,其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往往令人无所适从。比如出版市场,虽表面看来,出版物不胜枚举,繁荣异常,其实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开卷未必有益。因此,利用有限的时间阅读经典,无疑是一种明智选择。这里有神奇动人的童话寓言,有令人神往的神话传说,有幽默风趣的人物故事,也有好玩可乐的世间百态。借助这些经典,我们既可以跟着汤姆·索亚去历险,可以乘“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可以随孙悟空上天入地,可以与古圣先贤促膝晤谈,也可以在古今中外思想大师的引领下,饱览人类世界的精神宝藏,领略深刻与睿智,品味崇高与激情,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与人格的提升。此种乐趣,唯有读者方可享受。

作为一套学生课外读物,这套丛书既收入了中小学语文学习中所涉及的传统经典作品,也有一些新的,包括哲学、历史、科技、艺术等门类的经典作品。内容上与课堂学习相结合,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具有“亲和力”,不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负担,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其知识面,拉近读者与经典的距离,使经典变得亲切、亲和,成为大家须臾不离的朋友。那么,这些“朋友”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一是针对性。这套丛书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各自不同的学习要求,安排相关内容。适当增加课内教科书和语文读本上所没有,而又比较重要的内容。二是趣味性。编写者充分考虑了大多数读者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阅读基础,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说经典,文心与文字兼美,知识与趣味并重,情趣盎然,胜意无限,以激发阅读兴趣。三是实用性。既考虑到中考、高考对学生语文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能力的要求,同时又注重文化内涵的滋养,使之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和书卷气息。

阅读这套课外读物,不像读教科书,没必要正襟危坐,也不需要整块时间。精研细品亦可,浮光掠影亦可;挑灯夜读亦可,见缝插针亦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亦可,“好读书不求甚解”亦可。即使随便翻翻,也定会有所收获。我相信,聪明的读者朋友一定会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0: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