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大运河翰林文化藏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谷建华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现代化建设,旧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期间多少中外人士关注和怀念着老北京城。鉴于此,本书以绘画长卷《京门九衢图》为底本,艺术地再现了三千年城市史的中国首都——北京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力求使人读后能对老北京的城市外观和文化内涵有一个较完整的印象。

内容推荐

《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选取《京门九衢图》这一绘画长卷为底本,艺术地再现了三千年城市史的中国首都——北京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国之有都,都之有门。老北京的城墙、城门,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老北京以紫禁城为核心,由宫城、外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道城池所组成的,以串珠形式展示老北京城“内九外七皇城四”的二十个城门格局、文化。

目录

代前言

《京门九衢图》题贺

《京门九衙图》概述

第一部分 老北京城的变迁与格局

 第一节 老北京城的变迁

 第二节 老北京城的格局

第二部分 西便门与阜成门

 第三节 西便门

 第四节 阜成门

第三部分 西直门

 第五节 西直门

第四部分 德胜门

 第六节 德胜门

第五部分 安定门

 第七节 安定门

第六部分 东直门和朝阳门

 第八节 东直门

 第九节 朝阳门

第七部分 东便门

 第十节 东便门

第八部分 崇文门

 第十一节 崇文门

第九部分 正阳门

 第十二节 正阳门

第十部分 天安门

 第十三节 天安门

第十一部分 西安门

 第十四节 西安门

第十二部分 地安门

 第十五节 地安门

第十三部分 东安门

 第十六节 东安门

第十四部分 广渠门与左安门

 第十七节 广渠门

 第十八节 左安门

第十五部分 永定门

 第十九节 永定门

第十六部分 宣武门

 第二十节 宣武门

第十七部分 右安门和广安门

 第二十一节 右安门

 第二十二节 广安门

后记

试读章节

积水潭

德胜门内有一片湖泊,叫“积水潭”,北岸一座小土坡上有一座汇通祠,那是北京城里一处难得的景致。早在元代,这里是有着“舳舻蔽水”盛况的漕运码头。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部营造中都城,五年后改中都为大都,定名大都城。元世祖采用郭守敬的建议,引白浮泉水入城,汇流积水潭,开凿通惠河直达通州,京杭大运河南至杭州,北至积水潭,既解决了大都城水源问题,又使大批漕粮南货运抵京都。当时积水潭中帆樯林立,什刹海沿岸旷世繁华,处处勾栏酒肆,使这一带成为京都商贸中心。元大都城的建立,奠定了北京城发展的基础,对明、清时北京的兴盛起到了巨大作用。汇通祠现在辟为郭守敬纪念馆,郭守敬是元朝著名水利专家,他当年任职的“都水监”是总管全国水利建设的部门,旧址就在积水潭边。郭守敬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水利建设,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完成大小百余处河渠泊堰的治理,对元大都水利的建设贡献最为突出……说了归其,他最大的功绩还是主持开凿了通惠河,解决了当时“南粮北运”的热点、难点,巩固繁荣了北京城。

德胜祈雪

德胜门又有“德胜祈雪”一景。据传,清乾隆四十三年(1782年)大旱,饥民扶老携幼迁徙逃亡。年末,乾隆皇帝北行,当銮驾至德胜门时,喜逢大雪,因瑞雪兆丰年,故乾隆皇帝大悦,銮驾停在德胜门,御书祈雪诗三首,并通谕刻石立之,以慰天公。“德胜石碣祈雪碑”立于当时德胜门瓮城中“同兴德煤栈”西侧,其碑大小及形制与“燕京八景”碑差不了哪儿去。

将领于谦

德胜门还引出一位令人怀念的历史人物,明代抗击蒙古瓦剌军,保卫北京城的爱国将领于谦。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蒙古瓦剌部在怀来土木堡俘获英宗,随即大军压境,兵临北京城下。主战派将领于谦率领军民奋勇迎击,大战五日于德胜门外,毙敌一万余人,捍卫了首都北京。没想到,被当作人质放回的英宗皇帝,受宦官曹吉祥、石亨等和议派谗言,竞以“策动宫廷政变”莫须有罪名,将于谦杀害。临刑之日,“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

德胜门

沿内城西墙北折有北城门户之一的德胜门。内城北墙无中门,仅辟两座旁门。一个在西叫“德胜门”,一个在东叫“安定门”,历来被看做北京城最重要的防御之门。德胜门是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军队出征往往走此门,又被人们称为“军门”,寓意“得胜回朝”。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不过,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报时用的。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可是,北京城人称“宣武午炮”却不说“德胜午炮”,可能是宣武门杀人总在午时,炮声一响人头落地,比德胜门有名的缘故吧。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当属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一座高大的石碑,镌有乾隆帝六十二岁时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太上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二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德胜门箭楼坐北朝南,前楼后厦,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两间,报厦五间,内分四层;墙体东、西、北上下共设四排八十二孔箭窗。

钟鼓楼

站在德胜门上眺望东北,有钟鼓楼,钟楼在北,鼓楼在南。旧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初名“齐政楼”,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又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再次重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毁于雷击后又重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后,又对鼓楼进行过多次修缮。鼓楼以木结构为主,三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通高12丈,整体坐落在一丈高的砖石台基上。二层原有大更鼓一面小更鼓24面,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大鼓高2.22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米,用整张牛皮蒙制。钟楼为全砖石结构,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通高47.9米,共两层,下部为砖石台座。一层四面各有一座拱门,有石阶通向二层;二层四面各有一座拱门,门左右各有一石雕窗。大钟悬挂在二层正中八角形木框架上,两侧各吊一根两米长的撞钟用圆木;钟高5.4米,体厚0.27米,重63吨,是中国最重的钟;钟全部由响铜铸成,声音纯厚绵长,圆润宏亮,京城内外方圆十数里均可听见。

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鼓楼里边原有一个铜壶滴漏,是用来计时的。明、清时期,每天两次鸣钟,寅时(五点)称“亮更”,戌时(十九点)称“定更”,每次撞击一百零八下,俗称“紧十八,缓十八,六遍凑成百零八”,戌时开始每个更次击鼓,直到次日寅时,称作“晨钟暮鼓”。明、清两朝报时的主要目的是给市民们发宵禁信号,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以及城区的一千多个栅栏都按钟鼓声启闭。治安部队也按钟鼓信号盘查夜行人,对犯禁者“访缉查验”。清朝报时之职由清宫銮仪卫承担。

司槌狐仙

北京城市井中广为流传着鼓楼“司槌狐仙”之说。说每天敲鼓报时后,司槌官必须要把鼓槌子随手一扔,第二天鼓槌子会自动到大鼓前的鼓架子上;如果司槌官敲鼓后,认真地把鼓槌子放在鼓前架子上,那么第二天一定找不到鼓槌子。这种传说,更让古老的建筑有一种神秘之感。

……

P42-46

序言

人称我是企业家,办过一些企业,自认为是商海中的一“杂家”。20世纪80年代我辞去了麦庄中学校办厂的经理职务下海经商,白手起家,可谓五行八作都小有尝试。二十多年过去了,始终情有独钟的是文化,一直倾心打造的当属文化产业。骨子里莫名的文化情结得益于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的滋养,有幸结识的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化名流志士,总让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和无法言表的激动。

自1997年开始,大运河同仁们和我怀着强烈的爱国的热情,同心协力举办了“迎香港回归首都百名老人书画长卷展”。初涉文坛,流连而忘返,一发便不可收。继而组织了“纪念老舍先生诞辰百年书画联谊会”“迎澳门回归百米书画长卷展览”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书画展”。

进入21世纪后,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以“文化北京”为己任,历时三年时间独家投资、组织创作了反映老北京城门历史风貌的182米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这个再现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历史风貌的重大文化工程,于2002年大功告成。2005年秋,历时五年时间创作完成的大型历史文化工程210米国画长卷《古运回望图》反映了漕运鼎盛时期京杭大运河的风貌。回顾昨天,展望未来,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持我们为文化事业而奋斗。虽说每一个项目都成功了,也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是新的想法总是不停地产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坚定不移、不遗余力、脚踏实地的执行!

有人说私营企业生命力都很短暂,无非三年五载。大运河翰林文化二十多年的成长历程,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我想这正是因为有文化力量的支撑和推动吧。

我有一个心愿,把自己毕生奋斗取得的文化财富奉献给社会,让后世子孙从中华民族的书山文海中,获取更多的精神财富。大运河翰林文化决定以“大运河翰林文化藏书”之名出版系列精品图书:以展示大运河翰林文化多年来积累的文化成果,这是大运河翰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和《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是“大运河翰林文化藏书”推出的第一批作品。同时,我们还将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创作、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精品图书,希望各界有识之士、专家学者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大运河翰林文化的工作。

值此,谨向多年来为文化事业与我并肩奋斗的同仁们道一声“辛苦”,向关心、支持、指导我们的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朋友致以真挚的感激之情。“大运河翰林文化藏书”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我们的梦想一定要变成美丽的现实,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现实!

二OO八年春

后记

九百年前,宋代画家张择端以画笔实录世界第一大都市汴京(今开封)盛况,完成一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光耀中华,彪炳千秋。

肩历史责任、展事业抱负。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填补北京城市文化的一大空白,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总经理谷建华先生统筹《京门九衢图》这一宏大的历史文化工程,联系和团结一批淡泊名利、忠于事业、精于专业的画家和仁人志士,同德一心、众志成城,共襄盛举,含辛茹苦两年有余,终于完成百八十米历史文化长卷。《京门九衢图》横切清康熙至乾隆这一历史时代的断面,艺术地再现古都北京昔日恢宏繁盛的历史面貌,作为对北京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贡献,为人文北京添彩,为奥运北京增光,有缘参与此举实为我等之大幸事。

本历史文化工程历时几近三秋,于二零零二年十月终告完成。本长卷创作期间,承蒙费孝通、罗哲文、张仃、侯仁之、史树青、王琦、朱乃正、孙轶青、阿老、柴泽民、陈乔、刘炳森、马振声、侯长春、刘春华等社会学、历史学著名专家学者和艺术界名人,热心关怀和悉心指导。专此谨颂教祺,特致诚谢,同时向支持本历史文化工程的各级党政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京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囿于才学所限,我等虽殚精竭思力而为之,然疏漏缺憾在所难免,恭请师长学者不吝赐教,恳望京师各界惠予多方面之支持,实不胜感激之至。

《京门九衢图》创作组谨识

二零零二年十月十五日史树青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