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证严法师讲授学佛最基础知识的一部普及性读物。证严法师在本书中用浅白而生活化的话语,平实地讲解一般人难解而深奥的佛法。学佛修行正如筑高楼,越高的楼房,地基必须打得越深。阅读本书,即可了解学佛最基础部分的修行知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灵十境--菩萨十地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证严法师讲授学佛最基础知识的一部普及性读物。证严法师在本书中用浅白而生活化的话语,平实地讲解一般人难解而深奥的佛法。学佛修行正如筑高楼,越高的楼房,地基必须打得越深。阅读本书,即可了解学佛最基础部分的修行知识。 内容推荐 其实,菩萨的修行虽说有十地阶段,但每一地均可相互增长而不冲突,诚如上人所说:“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若能专心致一于欢喜、无垢之任何一地,在一阶阶地升华,那“恶”如何再能生? 《心灵十境》属于佛典系列,讲述成佛一定要经过“菩萨十地”的十个阶段,也是生活中,人格提升必经的十个层次。希望能给读者以启迪。 目录 出版说明 自序 第一地 欢喜地 第二地 离垢地 第三地 发光地 第四地 焰慧地 第五地 难胜地 第六地 现前地 第七地 远行地 第八地 不动地 第九地 善慧地 第十地 法云地 编后语 试读章节 学佛,一定要经过“菩萨十地”这十个阶段。“地”是基础的意思,第一个基础阶段就是“欢喜地”。要做一位欢喜地菩萨,须具备什么条件呢? 首先要培养欢喜心,也就是爱心、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就愿意施舍。不管出力或是物质的布施,抑或以自己所体悟的道理去改变他人,都要从欢喜心和爱心开始,然后才能“舍得”,包括舍出金钱、物质与时间。如慈济四大志业能够成就,就是因为有许多的护持者能生欢喜心,才有今天的规模。 不过,当然不是保持三五日的欢喜付出,就算是欢喜地菩萨;而是要经过长时间来考验。不只是这一世,还有无数的来生来世,都要常常培养这分真诚的欢喜心。 勤修“戒、定、慧” 如何才能保持欢喜心?那就要先息灭贪、嗔、痴。我们会有烦恼、情绪沉浮不定,都是由于不能满足而生起不欢喜的心念。人与人之间,常常会为了一些成见、分别心而产生不愉快。例如:对某个人起欢喜心时,不管对方有任何行为与要求,都会袒护他、为他说尽好话或答应他的要求,为他付出,甚至为他犯规、为他作歹……为什么呢?因为“喜欢”他呀! 相反地,若不喜欢某个人,就会对他心生怨恨。而纵然对方有很多优点与才华,只因为不喜欢他,就会百般挑剔或刻意忽略他,这就是一种怨憎心。怨憎会掩盖欢喜心,变成充满人我是非之心;而这些成见,其实都是从自己的“心”念开始。 学佛说来简单,只有两个要素:就是勤快与殷勤,又称为精进;也就是要勤修“戒、定、慧”。做什么事情都能有殷勤之心,就会很欢喜而不怕辛苦;不怕苦,就能保持恒常心,不断地精进。 “戒”,就是守规矩、防非止恶的意思,防止我们的心起贪念,对人没有怨恨,心不要被无明所染,这都必须以戒作预防,不令三毒(贪、瞑、痴)侵犯我们的戒行。心中有戒,自然不贪,也不会轻易对他人发脾气;能以“平常心”和“欢喜心”待人,自然就不会生起分别与怨憎的心态。勤于守戒,我们的心就能“定”,而不会任意受到人与事的牵引,行事就能掌握正确的方向。 “正”为我们的行事准则,不偏袒或故意压制某一方,内心没有惊惶、没有挂碍,就会有充分的定力。若能如此,烦恼就能减少,智慧自能涌现。智慧与烦恼是对立的,烦恼增加一分,智慧就减少一分;就像“秤”一样,一边减轻了,另一边自然较重。 所以说,修行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培养殷勤的心和欢喜心;有了欢喜心就没有烦恼,有了殷勤之心就不会懈怠,并且脚踏实地精进,就能恒持道心,进入菩萨的初地,也就是“欢喜地”。 曾经有人问我:“师父,我有个把月的时间都没有发脾气和起烦恼了,这样算是‘菩萨’了吗?” 行菩萨道不只是一个月,哪怕是十年、百年,都还不够,一定要尽形寿、尽未来际的时间不断地实践,才能到达目的地——菩萨的欢喜地。若是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只不过是“欢喜地”的起步而已! 例如:佛陀的弟子中,阿难是“多闻第一”,佛陀所讲的教法,点滴都流入阿难的心中。不过,佛陀却对他说:“阿难,虽然我所说的教法,你都听到了,但是,你真正的体会与佛法大海相比,只不过是指尖上的一滴水而已。” 从这句话,我们就能体会到:平时在降伏心中的烦恼时,究竟能维持多久的时间呢?其实,若肯下功夫就不难,最困难的是“时间”;若能恒久而不退转道心,那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要起欢喜心也很简单,不过,如果是短暂的欢喜或有分别心的欢喜,仍无济于事。其实,人生的快乐就在于欢喜,有欢喜才有幸福。所以,为了我们的幸福,为了成就道业,一定要时时培养欢喜心。 P2-7 序言 《心灵十境》最初由台湾慈济文化出版社在台湾出版发行。 证严上人,台湾著名宗教家、慈善家,一九三七年出生于台湾台中的清水镇。一九六三年,依印顺导师为亲教师出家,师训“为佛教,为众生”。是全球志工人数最多的慈善组织——慈济基金会的创始人与领导人,开创慈济世界“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四大志业。二一年,被台湾民众推选为“最受信赖的人”。如今遍布全球的慈济人,出现在全世界许许多多有灾难与苦痛的地方,通过亲手拔除人们的苦与痛,实践上人三愿: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 证严上人及慈济基金会的各种义举,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肯定。二六年,慈济基金会获得“中华慈善奖”。二八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期间,特意前去拜访证严上人,并对慈济基金会在大陆的各项慈善行为,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二一年八月,经国务院批准,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在江苏省苏州市挂牌成立,成为大陆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由境外非营利组织成立的全国性基金会。 一九八九年,证严上人发表了第一本著作《静思语》(第一集);此后的数十年来,证严上人的著作,涵盖讲说佛陀教育的佛典系列,以及引导人生方向与实践经验的结集;这些坚定与柔美的智慧话语,解除了众多烦恼心灵的苦痛与焦躁。台湾民众有这样的说法—— 无数的失望生命,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回头; 无数的禁锢心灵,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开放; 许多的破碎家庭,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和乐; 许多的美善因缘,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具足。 证严上人的著作问世后,在海内外均产生广泛且持久的影响。最近复旦大学出版社获得静思人文志业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在中国大陆推出“证严上人作品系列丛书”的简体字版,包括:静思语系列、人生系列、佛典系列三大书系。《心灵十境》属于佛典系列,讲述成佛一定要经过“菩萨十地”的十个阶段,也是生活中,人格提升必经的十个层次。希望能给读者以启迪。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 后记 证严上人三十多年前,在亲教师上印下顺导师“为佛教、为众生”的殷殷期许下,创办“慈济”慈善志业,誓愿为苦难众生尽形献寿;至今,依然不易初衷!所不同者,海内外人士同志同行者与日俱增,而其肩荷的志业,也从单一的慈善工作,推衍至医疗、教育乃至人文志业(注)。虽然志业日益庞大,但是上人仍一如以往地勇往以赴,无怨无悔!此一精神与风范,正是“人间菩萨”悲心愿力的具体展现。 除对暗角的众生实际付出关怀外,上人每每勖勉自己做到古圣贤孔子“学而不厌,诲而不倦”的美德,对二众弟子们用心地施以善巧方便法——透过自身的修证,用浅白而生活化的话语,平实地表达出一般人难解而深奥的佛法。 因此,在讲说“菩萨十地”时,为加深或唤回弟子们的印象,在下一堂课继续讲述时,总是言简意赅地作重点回顾;而当上人叙述某一主题时,更常会重复、加强描述,使内涵更上一层。 在编校本书时,我们一直抱持着战战兢兢、临渊履冰的心情,深恐稍有不慎便致法语疏漏,造成读者及后世学人莫大的遗憾! 回首编辑过程,可谓亦编辑亦修行。随着上人口中十地菩萨的一一进阶,潜移默化中似乎也润泽、修正了些许的习性。例如处理“欢喜地”时,便期许自己勇于承担,欢喜接受当下一切的人、事、物;世人若能依法而行、精进不懈,则何处不是“道场”? 或许有人以为:“‘十地’太麻烦了!我要学‘速成’的!”或认为:“佛法我也懂得不少,应该选修高深一点的方法!”岂知修行正如筑高楼,越高的楼房,地基必须打得越深;若是略过下层的基础,势必无法完成理想。 其实,菩萨的修行虽说有十地阶段,但每一地均可相互增长而不冲突。诚如上人所云:“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若能专心致一于欢喜、无垢……之任何一地,再一阶阶地升华,那“恶”如何能再生?如此,则十地亦能透过人人不断地“自我雕琢”与互勉互励,而一一自然圆成。 祈愿所有与本书接触的有缘人,亦能在此“自我雕琢”的过程中,欢喜无限、同沾法益。 【注】证严上人鉴于一般人将文化与人文混为一谈,认为应蜕去“文化”外衣,显其精髓,以“人文”清流引导大众返回真实道路,遂自二oo四年十一月起将慈济四大志业中“文化志业”,更名为“人文志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