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15中国最佳杂文/太阳鸟文学年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乾荣、王蒙主编的《2015中国最佳杂文/太阳鸟文学年选》将发表于2015年的杂文原创作品精读、精选,力求将最优秀的作品完整、客观、公正地呈现给读者。《2015中国最佳杂文/太阳鸟文学年选》既关注文学的人性化震颤,又关注触动人类一心灵的时代精神。选本走的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阅读路线,以积极参与的姿态关注生活,体察民众的阅读,心理。

内容推荐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丛书,从1998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了18年,王乾荣、王蒙主编的《2015中国最佳杂文/太阳鸟文学年选》是2016年1月出版的年度选本,作为年度盘点的文学系列,仍将由著名学者王蒙出任主编,编委及各分卷主编皆为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不负读者厚望,将发表于2015年的原创作品精读、精选,力求将优秀的作品完整、客观、公正地呈现给读者。选本走的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阅读路线。以积极参与的姿态关注生活,体察民众的阅读心理。

目录

序 推心置腹

谁司“允升”?

我读《时间简史》 

当心“向阳花”变“苦菜花” 

名人与戒烟

“老九”别真臭

寻觅人生“高处”

当周国平遇见许晴

看重“自发”

电影应该如何拍“道士”

乱唱歌词与时代传播

好书放在厕间读

底线是条什么线

周策纵玩汉字魔方

你有多久没听到“爱”这个字眼了?

他们为什么那么有钱

两场听证,一地鸡毛

名人的变迁

不要让“情怀”变成一种消费

法律管不了颜值歧视

严秀的“会议文化”观

流行观点是毒药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神逆转”真神

你是哪里人?

读书一二三

爱情的最高境界

谁在抹黑雷锋?

愚乐·乐愚

且看“群众不满大整顿”实例一则

方舟子崔永元应该“各打五十大板”吗?

王白旦:一个名字的悲喜剧

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

知识姓

我们管脑袋叫什么

体育老师招谁惹谁了?

官场“牢骚话”

我有记忆,所以我在

契约精神蕴藏多少财富

人脉是“麻烦”出来的

有没有这样家长?

领导的“许诺”

吃在少年时

异哉所谓“仇官情绪”

孔子不忍看:教师抢学生

“虎蝇”畅想曲

文化是抗战的秘密武器

官场多有糖尿病

话语很暖心现实常无情

不要太爱“两碗面” 

你们想像中那些文明的外国人

把“账”算明白

致朋友圈中的各位人生赢家

艾未未获准在北京办展览挺有意思

肖天落马被封杀的杂文专栏

媚娘无胸,尚能“媚”否? 

现有人提倡用“文革”方式反腐

恶之花能否长出善之果

让包大人歇会儿吧

谁制造了郭美美

《项链》里的悲悯心

变坏是从变蠢开始的

育人与育才

爱国如何才能成为一种“新常态” 

官员到协会“养老” 

“换头术”背后的法理与伦理

古人如何揩公家的油

名人维权的姿态

美国美人

题刻者鉴,请题者戒

脱裤放屁·立人为“尊”

我何以热衷“抹黑”家乡

诗歌只是余秀华抵抗现实的武器

有才不如有趣

由《老农民》想到刘介梅

把人引向毁灭的不是金钱

为什么撒欢去旅游

皇帝“神迹”考

尼克松:从杜克之羞到杜克之荣

出身与“拼爹” 

知道你的家史吗

“胖”好,还是“瘦”好?

人生有命

公务员,工资咋调整

朱先生的“个人形象工程” 

南方与北方

形式主义“真传” 

监考用上无人机

别骗自己了,你没那么累

为什么穷人更爱买彩票

透视出来的“黑框事件” 

高老庄的人情世故

这个世界欣赏有才、有趣的人

即使爱,也只能用骂声来表达

这是一个抢的时代

“读经典”还是“喝鸡汤”

熟人社会的婚宴

墓地的缄默与光线

“杂文”几句话

三羊开泰

试读章节

很有“骨气”的中共广西区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余远辉,东窗事发之前,还在为全市党员干部上党课,他在“三严三实”教育时“痛心地”指出:“有些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被审查,两天啥都招了,没有点骨气和意志。”

考察余远辉的升迁历程,梧州市长这个台阶不能不提。梧州市西江南岸有一锦屏山,锦屏山上有一允升塔。余远辉从2006年接任梧州市长,就与允升塔结下不解之缘。他曾改写了塔门楹联,为上下联末各加一字,使之成为“允凝天地灵气,升聚日月光辉”,不着形迹地嵌入了自己的“辉”字;他曾专门请著名书法家写下气势磅礴的“升”字碑铭,从此塔前的云依亭也便更名为“升字亭”。他还创作了《夜登梧州允升塔》的五律:“披月踏屏锦,今夕我先登。凭轩接桂水,举手洗梧城。雾里察南北,鳌头点纵横。难得苍天允,从此势欲升。”抒发了其立足梧州的施政抱负。 余远辉与允升塔的文字之缘,在体现一个“我”字,处处突出一个“升”字。不过,这里的“升”字,只有“升迁”、“提升”、“升官”一个义项。人道是“诗以言志”。其诗作且不论格律之工拙,其心志表达的已是淋漓尽致。“凭轩接桂水,举手洗梧城”,是否体现了其为官的独断,“雾里察南北,鳌头点纵横”,是否自得于其仕途的走红?共青团、秘书长之类的分析,并非无根之语。而“今夕我先登”,显然与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十分契合,从而体现了“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志得意满。这与当年江苏宿迁官员改“骆马湖”为“马上湖”,山西灵石官员改“石膏山”为“仕高山”的露骨行径,充斥了更多的文化含量,提升了更高的文化品位,这也是余远辉能够跻身省部级高位的基本原因,然而,其权欲熏心、攀爬高位的丑恶用心,却比那两位地县级干部并无二致。

一座允升塔,寄寓了余远辉的快升、高迁的憧憬与愿景。“允升”二字,望文生义,当有“应允”与“升迁”两种含义。那么,余远辉的“升迁”系何人“应允”?与余远辉类似的大批贪官的带病提拔又是何人开启绿灯?余远辉自谓,“难得苍天允,从此势欲升”。然而,他从地厅级的梧州市长,升迁到省部级的广西常委、南宁书记,“势欲升”的将来式,至少阶段性地实现了“势已升”的完成式。为其升迁开关放行、保驾护航的“苍天”是何方神圣?在我国,在各级官员的高头讲章中,从来不乏“权力来自人民”的大言不惭,然而,谁都清楚,建政几十年来,我们实行的是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在总结巴黎公社历史教训时已经批判过的封建主义的“等级授职制”。各级官员虽然有时假模假式地赋予民众什么“庄严的权利”,“神圣的选票”云云。其实,这种权利从不庄严,这张选票并不神圣,官员的升迁完全取决于“上意”。

各级官员十分清楚,他们的命门为何人所控制,他们的权力为何人所赋予。因而,在我们的制度里,夤缘附势、投机钻营、逢迎拍马、行贿买官等等丑恶的“对上负责”比比皆是,甚至有恃无恐的谷俊山竟然威胁总后政委刘源,“我下一个职务是总参第一副总长……你不挡我的道,我也不挡你的道”。这说明,官员们对于何人掌控着“允升”之权心知肚明。反之,作为其“衣食父母”的广大民众,竟然成为官员嗤之以鼻的“屁民”与“蚁民”。网络上有人整理了近年来一些官员的雷人语录,广东深圳一官员斥骂民众:“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呀!敢跟我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吉林四平一官员更直接:“老百姓就是他妈的给脸不要脸的玩意儿!”河北兴隆一官员公款吃喝时态度鲜明:“老百姓就是这副德行!不能给脸,给脸不要脸!”汶川地震后四川双流一官员仍然很明智:“领导重要还是哪个重要?”“我只为领导服务。”河南郑州一官员对记者的反诘道出了实质:“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

我国从来不乏民本主义传统,从《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我党早期的“为人民服务”,到前些年的“新三民主义”,其内在逻辑都是民本主义,即考虑到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官员应为百姓做些善事。然而,作为现代理念的人民主权,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似乎总是水土不服。余远辉的案例有一定的典型性,这个颇有文化气质的落马官员,在其诗中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政治建设问题,即官员的权力从何而来?官员的权力由谁赋予?亦即谁司“允升”的问题。其实,这一问题并非没有目标与方向,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之前就曾提出“权为民所赋”的明确论述,然而,在我们的政治生态里,如果这一要求既无制度保障,又无实施路径,落实起来仍然会遥不可期。

P1-2

序言

一、选文匠心

鲁迅游戏之作《教授杂咏》其四云:“名人选小说,入线云有限。虽有望远镜,无奈近视眼。”这诗批评的是复旦大学教授谢六逸。他的《模范小说选》,只选了鲁茅叶冰郁5家,于其他优秀作家全然不顾,所以鲁迅批评他“近视眼”。

本人非“名人”,所选并非全是名家名篇,文体也不是小说而是杂文,但在“选”这一点上,属于鲁迅批评的范围——我也自忖拿了望远镜,却近视得厉害,更应该批评。

作为选者,难免自以为是——他一般只选自个儿感兴趣的文章。也考虑读者需求,却以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也喜欢——其实不然。

一个用滥了的比喻说,选者是一个厨师。是的,他一颗诚心,深知众口难调,目标却是做出像满汉全席那样的高贵“品牌美食”。虽然采购食材、蒸煮烹炸、添加作料、掌握火候……样样不敢怠慢,但限于市场、环境、见识和厨艺,这个餐,他只能做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儿了。

他喜欢杂文这道精神食粮的“鲜活、清香、‘好吃’,至少某一方面略显独特”;于此相谐,是不待见“老食材、老手段、炒冷饭”的——这也算“入线有限”论吧,当然各人对这方面的理解,或有出入。

譬如我有时仅看一点。收入本书的《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写教师,文章不错,但意旨并无特别之处——我只取其标题之浪漫、之美幻、之清雅、之贴切和巧用。

也颠覆一回自己的成见——杂文不管怎么写,“议论”“说理”,是不可或缺的。而《王白旦:一个名字的悲喜剧》,基本是讲故事——这类文章,以前我不选,今次选了。故事我三四十年前听过,作者洋洋洒洒一泄8941字——他真各色,给我传的是杂文稿,也不想想,有这么长的单篇杂文吗?我于是大刀阔斧抡圆了,把它砍成1842字。此文勉强算议论的,只一句,即结尾“这个荒诞而真实的故事,让人哭笑不得”——也许有这句就够了,其“文眼”,即在于此。读者看了,或许会哭会笑,至于哭什么笑什么,为什么哭为什么笑,其实不必赘言。如此写,也算杂文之一“杂”吧。有时候,形式与本质并不相谐,因此我把这篇文章看成杂文。

个别——仅仅是个别——自己不甚满意的稿子,也“选”了,这个有点儿无奈。看官读此选本,定非篇篇中意,不喜欢的,翻篇罢了,抱歉。

二、约稿诚心

各位老师朋友:

今年大部文章已于书、报、刊、网等载体上选定。此次传去邮件各位,是未从上述载体拜读到大作(或读到,但不甚满意)的朋友,所以劳您传我邮箱大作一篇。谢谢!

没精力一位一位单发邮件,群发,请谅解。  期求:

1.须是201 5年内发表的杂文,文末请注明出处、日期或刊期,以及作者地址、邮码、电话。

2.我邮箱来往邮件颇多,很杂乱,请在“主题”栏写明“年选”二字,以免遗漏。

3.也因邮箱乱,请只传一篇,贴于w0 rd文档(附件有时打不开,且麻烦);如仍需稿,会另提。

4.文章须是活泼、新鲜、清香、精炼、好玩的,至少某一方面略显独特。不要老题、老套、老话。

5.用5号宋体字。传之前请至少看一遍,看两遍更好,把不该有的笔误改过来。

顺祝快乐!

王乾荣 201 5年9月19日

附 您若按如下格式排写尊作,将节约我大半编辑时间

署名 标题(署名与w0 rd文档左边框对齐,“署名”和“标题”之间空两格) 

(题和正文之间空一行)

正文(开头空两格)……………………………………………………………………………………………………………………………

继续正文………………………………………………………………………

继续正文………………………………………………………………………………………………………………………………………………

(空一行)

文末注:原载《××报》×年×月×日(或《×刊》×年第×期)

地址、邮码、电话 三、沟通糟心 我感到遗憾的是,大部被约稿作者,不理我的请求,有的邮件只单敲一个“回复”,除了贴上稿子,一字不写。一位老兄对我的请求的忽视,颇具代表性。老朋友了,我因此给他写了个邮件——

××兄台鉴:

1.您没写“地址、邮码、电话”。电话如保密可不写,但如急商稿件,或许一时难找到您。

2.您没在“主题”栏写“年选”二字。

3.您没“只传一篇”。

4.我基本是电脑盲。您的附件我须走四道程序才搬到文档。如您按要求将大文直接贴信框,我一道程序便齐活儿。

5.您传文之前,可能连一遍也没看,更别说看两遍了,所以没“把不该有的笔误改过来”。

①“向荣美丽的女孩子”——“向荣”似为“形容”之误,搜狗输入简打XR选错了吧?

②“书记被一些人视为‘废纸’”——显然是输入敲键后,将“书籍”选成了“书记”。

两篇文章当然均好,选《××××》,请放心。

在下略感,您对我约稿函中的苦心叮嘱,当多少留点意。

比如这一点——选本作者多,我邮箱里另有“自动回复”、各报刊给我的约稿函、各地作者给我所编《北京杂文》的来稿、亲友邮件、不相干人来件、垃圾邮件,等等,不胜其乱。请您写个“年选”,醒目,以利我提取,这在您属举手之劳;您不写,不是懒,是没这习惯。可您多写俩字,也是展现“教养”哇,小编我感恩得很,不至于眼忙手乱——因忙乱而万一漏编您大作,您误以为我既约了稿却不编入年选,又不给您解释,人品成问题,我就更狼狈啦。

王乾荣 顿首 201 5年9月21日可能捕而食之。天敌的特殊含义,还体现在“专门”这个词上,即指捕食者和被捕者的关系是独特的、既定的,如猫鼠关系。

腐败分子今被喻为“苍蝇”和“老虎”。如果说“苍蝇”“老虎”是政府的“天敌”,即等于说“苍蝇”和“老虎”比政府强大,而且“专门”捕食和危害政府。其实“苍蝇”也叮其他有缝的蛋,“老虎”也捕食别的动物,它们都没有政府强大,也不“专门”侵害政府。“苍蝇”和“老虎”如“鼠”,除了“鼠”变得强大到足以拿枪杆子推翻政府,一般情况下,是制伏不了政府这只“猫”的;但只要制度好,只要政府下决心动员人民“灭鼠”,就一定会大获全胜。

类似之错,属“硬伤”,不大常见。

至于“出现频率最高”,即“最常见”错误,我读书编书,至少发现三种:一、乱用标点,尤其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标点乱用;二、胡乱造句。三、“这其中”泛滥。 不管小作者的大作,还是大作家的名篇,很多难免这三种错。

一、关于乱用标点:间接引语,当然不用引号,叙述中人称“你”“我”“他”却被乱指一气,叫读者分不清哪个是哪个。直接引语,用引号,不少作者却在引语完结时乱标点——该在引号内的,误植于外,该在外的,放在了里边。还有,动辄来一个问号叹号并列,即“?!”,看着实在别扭。

二、关于胡乱造句:造句之错多多,只举三例——

1.一句话,拦腰斩断,变成两个残句,不知为什么。

2.“由于(因为)……使(使得)”这样缺乏常识的表述,在“约定俗成,承认现实”的说辞下,似乎已入正宗,叫人无语。

3.把“之所以”置于句子开头——“之”只是一个结构助词,以“之”打头,即不知张三李四谁在“所以”,是一个“没有脑袋”之错。

三、关于“这其中”泛滥:众多作者,也有被称为“大师”级人物,喜欢把“其中”说成“这其中”,令人讶异。“其中”是一个词,词素“其”便是“这”,词素“中”则指“里边”;“其中”即“这里边”。在“其中”前硬加一个“这”,等于说“这这里边”,是不明“其”作何解的缘故。

这些错讹,显然不属于笔误或者敲错键盘,而是作者认为“应该”如此的。

我阅读过的解放前和五六七八十年代书报刊,极少这般“摩登”;偶见错,也立即被吕叔湘、叶圣陶等大学者、大专家公开批评。如今到处是“达人”,包括“汉字听写大会”认得诸多古怪生僻字的“小达人”,却鲜见吕叔湘、叶圣陶这样严守基本文字规矩的“老古董”语言学家。

病态时代土壤孳生病态奇葩,并被普遍认可和欣赏,也算“时代病”吧……

那位说:“别的选者都大赞选文好处,怪哉,你干吗单挑人家毛病呢?”

其实我选文十多年,“好话”说几箩筐了,容我说点别的吧。

钱钟书有个论断:“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而文亦因以恢弘焉。”是的,不仅名家名篇可以“破体”,非名家非名篇也可“破体”,何况有些“体”之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问题是,“破体”须破出“恢弘”来,而不是“破”了必须恪守的诗规艺律,“破”得文理不通,“破”得荒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0: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