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亲的鼓乐声响起来了,在震天撼地的鞭炮声里,十几个穿红戴绿的伴娘,众星捧月似的将新娘子从绣房里拥出,来到正厅。这里坐着一排王、蔡、莫家的长辈,棣芳在胞妹锦同的搀扶下,一一向长辈行礼告辞。走到老父面前时,棣芳再也不能控制自己,放声大哭起来。王闽运抚摸着爱女的手,也禁不住老泪纵横。好久,他擦干眼泪,颤抖着嗓音说:“棣芳,今天是你的大喜日子,莫哭了。我心里本是欢喜的,只是想起今天这个时候,你的娘却不能送你,我心里难过。”
谁知这句话,把棣芳心中最深处的悲痛引了出来,一发放声痛哭,不能自持,哭得在座的各位长辈都潸然泪下,站在一旁的女婿也在悄悄地抹泪水。大厅外的鼓乐鞭炮声也停了下来,王闿运不去劝,干脆让女儿哭个够,只是双手把女儿的手臂捏得更紧。当女儿的哭声渐渐低下来的时候,他继续说:“丁家是个积善厚道人家,老八这孩子我亲手教过他五年书,既聪明又驯良。你嫁到这样的家庭,是你的福分。老父我和各位长辈都希望你们夫妻相敬相爱,多生佳儿,白头到老,百年幸福。”
棣芳听着父亲充满体贴和慈爱的话,心里一阵感动,眼泪又泉水般地涌出,满肚子的话一字也说不出来,只是不断地点头,表示记下了。
“你去丁家,这一生的吃穿都不用担忧。你娘生前为你准备了五箱嫁妆,虽不丰厚,也是娘家的一点心意。有句古话叫做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未来的家业还要靠你们两夫妇自己创立。”
棣芳又点头。丁体晋在一旁说:“岳父大人教导的是,我们记住了。”
“话虽这么说,老父我也要送你一点嫁妆。”
满厅的人都在观望,王壬秋老先生要给女儿送什么样的嫁妆呢?
王闿运吩咐身边的仆人:“把木箱抬来,给七小姐当面看看。”
两个仆人抬来一口木箱。木箱漆着锃亮的黑漆,盖板上贴着一个红纸剪成的圆形大喜字,四边裹着一条红绸,红绸在喜字上结成一朵牡丹花。一个仆人走上前,将红绸结打开,然后再把箱盖板掀起。众人看时,那箱子里摆的并不是绫罗绸缎,也不是金银首饰,而是整整齐齐一箱子书。这是嫁女,又不是送儿子进京赶考,送这么多书做什么?众人嘴上不说,心里都在嘀咕。王闿运指着木箱问女儿:“棣芳,你今日远嫁,老父我送你这箱东西,你不感到奇怪吗?”
“不奇怪。”棣芳轻轻地答。
“喜欢吗?”王闿运又问。
“喜欢。”棣芳答得很爽快。
“棣芳,你真是我的好女儿。”王闽运顿时大为高兴起来,“世人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我偏不这样看。诗三百篇,有不少都是出自妇人女子之口,那些缠绵悱恻之诗作,比须眉丈夫的无病呻吟更为感人。女子心细,又重感情,宜于吟咏。故从古至今,才女代代皆有。你们姊妹从小起,我就教你们读三百篇,读唐诗宋词,希望一是借此陶冶心性,消愁解闷,二是自己也学着写一点,夫唱妇和,琴瑟更加和谐,三是可以教育子女。我细心观察过,识文知书的女子与愚蠢女子所生下的子女大不相同。你几个姐姐出嫁时,我都送了几本书。你在姊妹中书读得最好,所以我多送一些。”
说罢,王闿运从箱子里拿出一本书来说:“这是一本元刻《诗经》,当年我在京师琉璃厂买的,极为珍贵,你要好好保存。”
棣芳点点头说:“谓十谢父亲大人的厚爱。”
王闿运又指着另一排说:“这十几本书都是我手抄的汉魏唐宋诗词,当年专为供你娘读的。上面的许多圈圈点点,都是你娘的手泽。现在交给你保管,望你见它如睹母面。”
棣芳的眼眶又湿了。她掏出手绢来,把泪水慢慢地抹掉。
“这里还有几本诗集,都很不一般。”王闽运从箱子里拿出一本书来,随手翻了一下,对女儿说,“这几本诗集,是我们湘中近世几个名媛的闺房诗,有左文襄的外姑慈云老人和诒端夫人姐妹的《慈云阁诗钞》,有曾文正长媳惠敏夫人的《分绿窗集》,还有曾重伯的母亲郭夫人的《艺芳馆诗集》,杨石泉制军孙女的《椿荫庐诗词存》等,承他们的家人看得起,刻印时都送了一部给我,请我修改。我读了她们的诗,真是从心里佩服。她们道的都是人世真情,绝不做作,这才是真正的诗。你今后若有所作,都可以寄来给我看看;我替你修改。有了二三百首后,老父我给你刻个集子,印几百本分送亲友,让人家都知道壬秋老人也有个才女。”
王闿运说到这里,自己笑了起来,大厅里的客人都开心地笑了起来,心里都在说:到底是个大学问家,了不起。
厅外的鼓乐又响了起来,催众人启行了。女儿女婿再次向老父亲鞠躬。昨天说好的,老人不到江边去,就此告别。看着女儿被两个伴娘搀扶着上了花轿,想着这一别,今生今世还不知能否再见面,王闽运一阵揪心般的难受。他不顾众人的劝阻,非要送女儿到江边不可。儿女们无法,只得赶紧把家中存放的便轿抬出来,扶他上了轿,在吹吹打打的鼓乐声中,送亲队伍走了十多里路,来到湘江边的码头。棣芳走出花轿,和夫婿来到父亲的便轿前,涕泣感谢父母亲二十个春秋的鞠育之恩,请父亲大人多多保重。
王闿运坐在便轿里,听着女儿的告别之辞,万千情感一齐涌上心头。他强忍着不再流泪,对女儿说:“你的几个姐姐出嫁的时候,临上花轿之前,我都要她们背一遍《离骚》,这都是你亲眼看到的,这是我们王家的家规,你今天也不要违背了这一家规。老父我怜你远嫁,心情悲苦,不要你背《离骚》了,我中年时写的《圆明园词》,你最喜欢,也背得很熟。你小时在我面前每背完一遍《圆明园词》,我比听到别人一百句恭维的话还要高兴。今日远别,你再在老父我的面前背一遍吧!”
“好。”棣芳温顺地答应了一声,略微定定神,清清喉咙,背了起来。“宜春苑中萤火飞,建章长乐柳十围。离宫从来奉游豫,皇居那复在郊圻?旧池澄绿流燕蓟,洗马高梁游牧地。北藩本镇故元都,西山自拥兴王气。九衢尘起暗连天,辰极星移北斗边。沟洫填淤成斥卤,宫廷映带觅泉源。淳泓稍见丹棱泮,陂陀先起畅春园……”P032-033
第一章 名师访徒
一 杨度推开《唐宋八大家文钞》,喟然叹息: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二 碧云寺的泥塑罗汉预卜落第举子的命运
三 青年王闿运的风流韵事
四 王闾运不合时宜的举动:拒绝见陆抚台,倒屣迎张铁匠
五 听说杨度非韩薄柳,王闾运欣喜地说:孺子可教也
六 大学者家嫁女与众不同
七 为得天下一英才而教之,王闾运亲赴石塘铺指点迷津
第二章 帝王之学
一 王闾运的三门功课:功名之学、诗文之学、帝王之学
二 胡三爹将保存二百年的家传《大周秘史》稿本送给王闿运
三 新政给古城长沙带来了生机
四 一方菊花砚,凝结了维新志士的友谊
五 谭嗣同举杯:我们对着苍天神明起誓
六 王闾运妙解《枫桥夜泊》
七 叔姬将初恋珍藏在心灵最深处
八 一阕《玉漏迟》,闺阁压倒须眉
第三章 浅涉政坛
一 谭嗣同千里迢迢为徐致靖送来紧急家书
二 自古以来在中国要办成大事,光凭嘴巴子没有刀把子是不行的
三 袁世凯牢记的教导:官场犹如戏场,最大的本事在于装假的做工技巧
四 新建陆军统帅是当今官场上的凤毛麟角
五 江亭初题《百字令》:西山王气但黯然,极目斜阳衰草
六 潭柘寺定情
七 接到夏寿田送的宫花后,叔姬在病榻上整整躺了半个月
八 湘绮老人传授帝王之学的真谛
第四章 佛门俗客
一 怪木匠齐白石
二 老衲无聊题红叶
三 佛学原来竟是如此深奥而有趣
四 觉幻长老传衣钵
五 无意中遇到了哥老会头目
六 倭国古刀与松花念珠
第五章 八日榜眼
一 借讨好周妈的小手腕,消除了王闾运的恼怒
二 张之洞眼中的高才
三 癸卯科会试在冷冷清清中收了场
四 八大胡同寻静竹
五 亦竹告诉静竹:你就要做榜眼公夫人了
六 “梁头康足”毁了榜眼公的锦绣前程
第六章 亡命扶桑
一 五年前出逃的惊险情景,梁启超终生不会忘记
二 王照的一句话,道出了戊戌政变的真正原因
三 杨度为梁启超的书斋饮冰室题名
四 智凡带来了八指头陀的信:朵朵莲花托观音
五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六 从看到千惠子的第一眼起,杨度就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日本女郎
七 樱花丛中,杨度与田中探讨中国的富强之路
八 遗失在中国的千年古刀又回到了滕原家族
九 滕原对今天的留日生讲述古代遣唐使的故事
第七章 借尸还魂
一 各路英豪聚会普迹市共图大业
二 杨度独自来到牛石岭祭奠谭嗣同
三 在圣公会牧师的帮助下,黄兴机智地逃出险境
四 王闿运为初出茅庐的弟子出谋划策
五 首战告捷,令张之洞刮目相看
六 博爱丸上,杨度静下心对回国三个月来的经历做了一番清理
七 千惠子向故园归来的英雄献上一束腊梅花
八 初次会晤,杨度就认定孙中山是个磊落大丈夫
九 杨度握着孙中山的手说:我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事成,我将助先生
十 袁世凯为宪政出了一个极好的点子
十一 熊希龄东渡日本找枪手
十二 杨度道出借尸还魂的奥妙,终于说服了梁启超
第八章 丁未政潮
一 孙毓筠造反被捕,却意外地受到礼遇
二 千惠子的眼泪,滕原勾画的蓝图,准备回国的杨度的心迷乱了
三 梁夫人轻柔地对皙子说:兄弟,一腔热血不洒在自己的国土上,算什么中华好男儿
四 千惠子轻轻一曲《上邪》,直唱得杨度五脏六腑都翻腾起来
五 丁未年北京城,政界风潮迭起,动荡不安
六 张之洞与袁世凯商议奏调杨度进京
第九章 投身袁府
一 为接儿媳妇回家,老名士煞费心机
二 王闽运为进京做官的弟子准备了两份特殊礼品
三 儿子的情人转眼间做了老子的姨太太
四 袁世凯要杨度转告梁启超,他不是戊戌政变的告密者
五 杨度踏遍西山,下定决心要寻到静竹的墓穴
六 静竹做出异乎寻常的抉择
七 看到《大周秘史》的扉页题词,袁世凯有意成全杨度
八 即使是秉承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训,杨度也甘愿为袁世凯驱驰
第十章 山雨欲来
一 大喜之夜,杨度和亦竹双双来到静竹的房里
二 临终前夕,慈禧为中国选择了最后一位皇帝
三 徐世昌来到袁府,为把兄弟划策渡难关
四 醇王府里,母子夫妻兄弟为争权夺利吵得不可开交
五 锡拉胡同与肃王府的密谋在同时进行
六 张之洞巧叙前朝旧事,救了袁世凯一命
七 冷冷清清的前门火车站,前来给袁世凯送行的只有严修和杨度
八 江亭再题《百字令》:昨宵一梦兼春远,梦里江山更好
九 悟字长老指明朝廷亡在旦夕的三个征兆
第十一章 洹上私谋
一 奉内阁总理之命,杨度连夜奔赴彰德府
二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三 张謇私下对袁世凯许愿:倒掉皇族内阁后由你来做总理
四 杨度没有料到,袁世凯居然想当大总统
五 茶叶蛋里的四字情书:忍死须臾
六 袁世凯隆重宴请刚出牢门的汪精卫
七 杨度和汪精卫联合发起国事共济会
八 杨度对革命党人亮了底牌:袁世凯不是曾国藩
九 静竹的鼓励,自我的检讨,使杨度相信自己的转变没有错
十 南下就职前夜,北京城闹起了兵变
第十二章 一拍即合
一 八 指头陀笑道:和尚如此厌倦红尘,何不出家
二 八 指头陀向杨度讲授佛家哲理:人世好比一个圆圈
三 袁世凯巧妙地逼迫熊希龄在解散国民党的命令上副署
四 袁克定决心效法太原公子
五 今日的太原公子与未来的房玄龄一拍即合
六 夏寿田对亡妾的深情眷恋,使叔姬心里很不是味道
七 杨度和梁启超都把宝押在蔡锷身上
八 湘绮楼庭院,王氏祖孙三代赏月联诗
九 进京途中,王闽运为旧时名妓书写《洛神赋》
十 老于应对的袁世凯,面对周妈,不知如何称呼为好
第十三章 筹安会首
一 日本公使夜进居仁堂
二 从秦汉到前清,哪个办大事的人不想做宰相
三 发生在云吉班里的风流壮举
四 袁世凯题赠的金匾高高悬挂在杨度的厅堂上
五 孙毓筠为即将建立的机构取名筹安会
六 严复说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
七 梁启超公开宣布:复辟帝制一事,哪怕全国都赞成,我也断不能赞成
八 国史馆的饷银居然被周大拿去赌博
九 静竹为皙子亵渎了他们圣洁的爱情伤心
十 正阳门城楼上,郭垣对袁克定谈北京王气
十一 八大胡同的妓女为中华帝国取了一个动听的年号:洪宪
十二 袁克定破釜沉舟,要把帝制推行到底
十三 皙子,早日奉母南归,我在湘绮楼为你补上老庄之学
第十四章 小红低唱
一 千年前的《推背图》上便已载明袁克定要做皇帝
二 看到蔡锷拍来的独立通电后,袁世凯大骂杨度是蒋干
三 究竟是人生不宜久处顺境呢,还是顺境原本就是诱人堕落的陷阱
四 落难的杨度依旧羡慕宋代宰相赠妾与人的雅事
第十五章 由庄入佛
一 杨度在迷惘困惑中为恩师撰写挽联
二 临终前,静竹劝杨度读读佛经
三 八 指头陀的诗集将杨度引进佛学王国
四 一个万籁俱寂的庐山月夜,杨度终于领悟了佛门的最高境趣
五 叔姬把五彩鸳鸯荷包送给了心中永远的情人
六 虎陀禅师为信徒们开传法会
第十六章 中山特使
一 禅意发挥到极致,原本与艺术的最高境界相通
二 梅兰芳几句俗家之言,无意间触及了佛门天机
三 尚拟一挥筹运笔,书生抱负本无垠
四 在陈炯明叛变的严峻时刻,杨度践约帮了孙中山的忙
五 千惠子在寒山寺立下中日合璧诗碑
六 孙中山交给杨度两个使命
七 江亭三题《百字令》:卅年一梦,江山人物俱老
他是近代中国极富传奇性的士人。
他是康梁维新变法的积极支持者。他是王闿运帝王之学的得意传人。他是晚清留日学生的公认领袖。他是孙黄相识的最早引见者。他是清末宪政蓝图的主要绘制者。他是辛亥革命后南北和议的背后牵线人。他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头号谋士。他是为孙中山排难解纷的特使。他是杜月笙门下的清客。他是周恩来介绍的秘密共产党员。然而,他又是佛学界无我宗的创始人著名的虎陀禅师。
他是谁?他就是《杨度》的主人公旷代逸才杨度。
《杨度》由唐浩明编著。
杨度(1874年—1931年)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湖南湘潭姜畲石塘村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特的政治家,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
唐浩明编著的《杨度》将为大家介绍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