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元伟篮坛风云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元伟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球类运动不像每个人看到的谁胜谁负,或者谁扣了一记妙篮那样地简单,这背后有无数人的心血,有无数人的搏奕,那些好人好事,坏人坏事,都将随着《李元伟篮坛风云路》的面市,拂去掩盖它们的尘埃。

李元伟讲述2003—2008年间中国篮球怎样崛起,展现尤纳斯、马赫、姚明、巴特尔、大郅、孙悦、易建联、斯特恩等不为人知的一面,还有在任的信某某、郭某某、宫某某等等的过往。

内容推荐

2004年李元伟曾说过:“中国篮球已经到了不进一步解放思想就难以前行、难有作为的境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如今,这句话套在中国足球上恰如其分……

2003-2008五年期间中国篮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退体后的李元伟梳理和回忆了他的篮坛岁月,从领导层、教练层、球员、媒体到赞助商、NBA中国,多视角展现中国篮球的崛起之路。

目录

引子:重归

 早期篮管中心的棘手事儿

 力主体科所三年改革

 重归风云

 一夜之间

 从陋室开始

 拉媒体朋友的手

第一篇 从甲A到CBA

第一章 一个时代的开始:篮坛升起“北极星”

 寻找突破口

 盘点历史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推出《北极星计划》

 改革从“革自己的命”开始

 东莞会议吹响了改革的号角

第二章 招商体制:破茧才能成蝶

 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招商会前的大争论

 筑巢引凤

 不为一城一池所动

 携手安踏共同成长

 这个赛季有点味道了

 总决赛惊天大逆转

第三章 品牌打造:形象内涵一个都不能少

 CBA品牌建设

 CBA的公益形象

 至尊鼎与牟作云杯

 至尊钻戒

 牵手盈方成就大局

 改组中篮公司

第四章 旧去新来:CBA职业联赛诞生

 10年甲A退出舞台

 新瓶还需装新酒

 准入制是分水岭

 八一转制

 职业元年

 严肃赛风

 上命难违

第五章 球事儿:风波迭起的那几年

 孙悦与奥神事件

 对博彩业的进入说“不”

 广汇三大案

 广汇三大案之一:蒋兴权合同纠纷案

 广汇三大案之二:巴特尔转会风波

 广汇三大案之三:官秀昌假身份证案

 凤铝准人事件

 危机后的几点思考和启示

第六章 展望:CBA任重而道远

 一个告别的赛季

 我留下了一个怎样的CBA

 关于CBA联赛公司

 关于对CBA联赛的争议

第二篇 从雅典到北京-国家队征战纪实

第七章 哈尔滨:惊魂一战

 釜山滑铁卢

 蒋兴权出山

 焦健出奇兵

 国庆浴血献厚礼

 “感谢韩国队”

第八章 教练选任:向世界招手

 唐□小尼尔森

 夏松出马

 初会尤纳斯

 走访哈里斯

 组建多国部队

第九章 男篮雅典:峰回路转

 外教的蜜月期

 临战缺帅的尴尬

 窘迫的雅典驻地

 首战遇挫,姚明开炮

 坏事终于变成了好事

 尤纳斯归队

 小组赛力克塞黑队

 哈里斯的忠告

第十章 女篮雅典:刻骨之痛

 中国女篮的东山再起

 钻石杯显现希望

 只打了一场好球

 大意失荆州

 伤病猛于虎

 成王败寇

第十一章 小考:2005年亚洲锦标赛

 女篮易帅之谜

 马赫走马上任

 马赫的一封信

 执教从冲突开始

 召不召回隋菲菲、苗立杰?

 马赫通过小考

 斯杯男篮打架事件

 王仕鹏、孙悦入选

 开局遭受质疑

 打韩国创新纪录

 中黎之战尽显姚明霸气

第十二章 沉沦:2006年世界锦标赛

 尤纳斯“九问风波”

 世锦赛的艰难开局

 王仕鹏惊艳一投

 尤纳斯终于妥协

 女篮的暗淡时光

 这一夜我辗转难眠

 外教命运的转机

第十三章 救赎:多哈亚运会

 给马赫下最后通牒

 男篮教练组终于和谐了

 多哈决战成就大郅

第十四章 女篮主教练:马赫的危机

 马赫面临的信任危机

 外教也犯任人唯亲的毛病

 危急时刻球员的力挺

 一次出乎意料的发言

 重组教练组

第十五章 北京奥运会:凤凰涅槃

 姚明罹伤开年不利

 抽签分组形势严峻

 三亚军训

 “好运北京”测出惊喜

 “特殊待遇”

 中美对决荡气回肠

 壮志未酬的尤纳斯

 马赫法宝“一大四小”

 天时地利不如人和

 硝烟散尽喜出望外

第十六章 是非曲直:外教那些事儿

 为什么要聘请外教?

 外教的篮球理念

 外教的优势和特点

 关于外教争议引发的思考

 我的外教使用原则

第三篇 NBA与FIBA——走向世界

第十七章 他山之石:我与NBA的渊源

 第一次在美国本土观看NBA比赛

 第一次走近NBA

 第一次受到礼遇

 和大卫·斯特恩打交道

 斯特恩盯上了中国市场

 斯特恩是个强势的人

 “麦当劳和上海菜”l

 斯特恩的无奈

 NBA中国联赛搁浅

 NBA为什么在中国无法植根?

 我们要学习借鉴NBA的什么?

第十八章 良师益友:与FIBA的交往

 国际篮联与国际友人

 国际篮联官员的希望l

 “国际篮球中国年”

 鲍曼的“不情之请”

 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

第四篇 篮球人的故事

第十九章 拯救大兵:王郅治归来

 NBA亚洲第一人

 大郅选择了不归

 回避不了的王治郅问题

 前三次的努力和第一次公开表态

 美国之行

 与大郅拉家常

 风声走漏

 大郅真的要回来了

 游子回家

 大郅归队这才是句号

 解放军的胸怀

 大郅回归的意义

第二十章 时代小巨人:魅力姚明

 奥运旗手的荣誉

 姚明骨子里的统治力

 为何要对姚明特殊照顾

 姚明访台引发的旋风

 从球员到老板的转变

 叶莉不只是姚明背后的女人

第二十一章 “老江湖”:硬汉尤纳斯

 尤纳斯尽是“麻烦”事儿

 暴躁的尤纳斯

 他给男篮带来了侵略性

 尤纳斯的多面性

第二十二章 传奇教练:绅士马赫

 马赫是个球痴

 马赫的忠诚度

 这四年,球员活得有尊严

 他的妻子罗宾

 马赫的中国文化情结

 魔术、红酒和肥牛

第二十三章 千姿百态:女篮众生相

 女篮姑娘的蜕变

 苗立杰终成球队领袖

 隋菲菲的转型

 陈楠是个幸运的女孩

 卞兰本应成为女篮新核心

 女篮姑娘们心目中的英雄妈妈

第五篇 “篮球即生活”-关于篮球文化

第二十四章 篮球文化:我的主张

 第一运动之争

 篮球与文化

 颁布《中国篮球文化建设纲要》

 推出中国篮球博物馆(网络版)

 CBO的诞生

 创办篮球文化论坛

 篮球的人本思想

 中西方篮球文化的交融

 职业化是“双刃剑”

 少年强则中国篮球强

 中国篮球未来发展之我见

后记

附录:马赫写给我的信

试读章节

初回篮管中心,事情千头万绪,训练、竞赛、国家队、青少年培养、经营开发都是摆在我面前的重点工作。从哪里着手呢?

从2003年初开始,中国篮球的局面显得有点沉闷:前一年中国男篮兵败釜山的阴影还没有消除,领导人更换的传闻,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军心,篮管中心的工作难免受到影响。相比之下,当时中国足球尽管遇到了一些问题,但依旧显得有声有色,和篮球形成鲜明对比。面对这样的局面,我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才能尽快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

2001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构成了中国体育发展的“大势”,成为各运动项目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自古以来,凡有志做大事者无不注重“势”的作用,所谓“趁势而上”、“顺势而为”、“形势比人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如何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历史机遇,快速发展壮大自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从竞争的角度讲,运动项目之间各有各的优势,大家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面对机遇,看谁抓得准、抓得狠、抓得及时,谁就可能处于领先地位。对于篮球而言,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足球,这两个项目的类型、特点、环境、历史都相差不大。而足球作为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已经取得了先机,打开了一片天地,无论在组织、机制、市场方面,还是在经济实力方面都领先于篮球。在取得2002年世界杯的入场券后,中国足球的地位和影响力达到了顶峰。我意识到,在抓机遇、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赶超的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潜力,求得超常规发展。于是在回到篮管中心三周后,我在中心内部会议上提出“虚心学习足球、全面赶超足球”的目标。篮球在中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快速发展的条件,中国足球可以在短短的八九年问取得如此骄人的成果,篮球为什么不能?如果我们不能取得成功,那是自身的无能。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想,中国篮球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

篮球为什么要改革?是因为落后,因为不适应,因为要加速发展,所以要改革。目前中国篮球与世界篮球存在着全方位的差距,存在着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诸多不适应,存在着不利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所以要改革,而绝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改革固然有风险,但不改革同样有风险,而在有些情况下,不改革的风险更大,是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今天我们面临的情况就是这样。

接手篮管中心主任一职后,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中国篮球改革的本质是什么。我最终的结论是,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中国篮球融进市场是最终的方向,要在市场中求得生存,赢得发展。而且随着工作的深入,我这种想法越来越坚定。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经历告诉我,中国有几亿篮球爱好者,他们或是直接参与者,或是球迷。在我的记忆中,他们给过我温暖,给过我喜悦,他们必定是未来篮球市场的热情消费者。我在北京体育大学篮球专业就读的本科和研究生7年时间里,对中国篮球的感性认识逐渐形成理性认识,就是由于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惊人的表现,有过辉煌的战绩,还有一批如钱澄海、杨伯镛式的篮球英雄。因此中国篮球完全有可能经营成一个不错的市场产品,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可以创造出一个不俗的产业。今天,国家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赋予我这样一种权力,我终于可以去尝试实现这一理想了。

显然,篮球的改革要比体科所的改革更为艰巨。体科所的改革是一个单位的改革,相对比较单纯,而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有明确的要求和模式,你只要坚决照办就行了;而篮球改革则涉及到一个行业,成分复杂多样,关系盘根错节,牵扯到多方面利益,而且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参照,其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起步呢?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要找到一个突破口,迅速打开局面。从这一点来讲,联赛的赛期长、流动性大、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抓住联赛这个环节能有效地带动其他工作的开展,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1995年开始的篮球改革就是从竞赛体制改革人手,从而带动了整体改革的成功,深化联赛改革也必须走这条路子。

就一般经验而言,改革不应该是孤立的事件,它应该是历史的延续,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必须重视。

我进驻篮管中心后,翻阅了全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以往几个赛季的大量资料,对从1995年开始的联赛发展状况做了一个整体评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盘点和梳理。我的目光最后停留在中国篮协于1999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篮球工作会议上,这是我曾经参与筹备的一次重要会议,我的前任曾代表中国篮协在大会上作了一个报告。

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男篮甲A联赛存在的问题:“资金来源单一,市场开发广度、深度不够,利益分配关系不明晰,合作不稳定,市场运作不规范;在残酷的升降级赛制下,一些俱乐部追求短期效益,球队建设、球市开发、俱乐部长远发展无力顾及;宣传推广工作滞后,球队与球迷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各主场球市冷热不均;年轻球员上场机会少,优秀球员难以流动,参赛队实力有较大差距,比赛往往是紧张有余,精彩不足,影响联赛水平;球员收入、外援工资盲目攀高,俱乐部负担越来越重,为了保级、升级,一些俱乐部不惜采用不正当手段。另外,在这种开放性赛制下,难免出现盲目办队、铺摊子,低水平重复,造成资源分散,投资效益低下。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制约CBA联赛的生存和发展。”P3-4

序言

公元2009年1月16日,星期五,下午5时许,北京崇文区,两广路,通正国际大厦14层,主任办公室。

那是我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送走了《体坛周报》记者杨毅、刘骁,我独自坐在办公桌旁,望着毗邻小区“幸福家园”的灯火,思潮起伏、浮想联翩。

这天上午,听说下周一国家体育总局就要宣布篮管中心主任的任免决定后,杨毅打来电话,坚持要来做“最后的采访”,拗不过他,我就答应了。杨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记者。记得十年前,他刚在《北京青年报》实习的时候还是个毛头小伙儿,有股冲劲,什么都敢写,没少给我们添麻烦,而他现在已经是《体坛周报》副主编、资深的篮球记者兼评论员了。时光如梭,后生可畏啊!

接受杨毅的采访十分轻松,他提出的一些问题想必都是读者感兴趣的事情。看似不经意地、时而突兀地提出的问题显示出他是有备而来的,体现了一个职业记者的素养和洞察力。三天之后,他发表了一篇长篇报道:《李元伟时代,让历史去做评判!》

对于退休我是早有准备的,心情一直是平静而洒脱的;不知今天为什么有些激动,或许是杨毅的采访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那天,我在办公室里坐了很久,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过去五年多难忘的岁月。

是的,五年半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回头望望,这五年似乎做了不少事情,又似乎没来得及做成更多的事情,但我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不平静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起码是不平庸的五年。

回首过往,也留有不少遗憾。许多事情仅是开了一个头,例如CBA联赛的市场化探索正处在紧要关头;提高国家队国际竞争力的尝试有待于总结发扬光大;营造篮球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等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篮球文化建设、篮球博物馆建设、CBO联赛、资源整合与开发等,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五年时间根本来不及做这么多事情,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有些事情做得粗糙,跟进乏力,制度化建设滞后,专业化建设不足,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留待后人总结批评。能够开个头也是一件好事,毕竟经过努力,做了起来,可以为后人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多一些选择。

退休以后,从繁忙的工作和巨大的责任中解脱出来,使我有机会沉淀下来,对过去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思索中国篮球的发展道路,我把这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对未来中国篮球的前途,我始终抱着乐观的态度。我相信中国篮球会越来越好,即便有曲折、有反复也是暂时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至于我在“主政”期间所起的作用,正像我在告别会上所讲的:“中国篮球的历史不是从我开始的,也不会由我结束。我只是接过篮球发展接力赛中间的一棒,尽心尽力地跑好这一棒,相信今后的同志们会越跑越好。”

不少朋友都劝我写一本书,讲讲这几年的经历和思考,给后人留下一些东西。五年毕竟只是沧海一粟,时间太短暂了,是不是值得写,有没有人感兴趣,我拿不准。但朋友们说,这不是你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一段历史、一段探索,应该把它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下来,何况这段历史凝结了许多人的智慧和心血。正是这句话打动了我。是的,这不单是我个人的事情。我有责任将这段历史记载下来,供后人研判。

中国篮球应该怎么搞?我不能说得很清楚,但我想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应该顺应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趋势,结合中国国情,遵照篮球运动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才能不断有所进步。这几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认知在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所作所为不敢说都是对的,但对未来中国篮球的发展一定是有价值的。

在这本书里,我试图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描述、评论人和事,以平和、开阔、包容的心态来观察、审视现代篮球和中国篮球的发展变化。要谈清楚一些事情,必然涉及到人,所以在这本书里也涉及到几位同志,希望不会给他们带来不便和困扰。凡是自传类的作品,都不能摆脱主观的成分,我只是希望主观的东西尽可能少一些。管中窥豹,偶有心得,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大家评判指正。

李元伟

2010.3.22

后记

在改完最后一个标点符号后,我揉揉发涩的眼睛,关上电脑,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淌遍全身。我总算尽自己所能为这段历史留下一个记录,希望能对未来有所裨益。回想这一年来的撰写修改过程,十分辛苦,中间充满了矛盾冲突,犹豫彷徨,喜悦悲伤,有思辨、斟酌、权衡,也有心灵拷问,这意外地使我一年来的退休生活过得十分充实。

我退休之后,有记者打算采访我,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是:您作为体制内人士,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不同寻常的做法?换句话说,就是我做了许多不合体制的事情,这引起我的好奇。体制内的人应该怎么做?为什么我自认为符合趋势规律的事情,会被认为是不合体制要求的事情?还有一种说法,叫做体制内生存,体制外发展,这应该如何理解?体制内外的不同点在哪里?我没有找到答案。所谓体制内,如果就是指金牌至上,实行部门所有,视职业体育和市场为洪水猛兽的话,我宁可选择走尊重规律、符合趋势的发展道路。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称:“自晚清以来,每一个历史时期,那些摸着石头过河的体制内精英,承受了太多的苛责,摸不到石头、摸错了石头、乃至不慎溺水身亡的,统统成为妖魔化和嘲弄的对象,而那些站在干河沿上瞧热闹、等待着时机以便取而代之的人,看人挑担不吃力,当然永远正确了。体制内的改革者,其所承受的机会成本、风险成本远大于体制外的人士,其最终发挥的作用也远超过体制外人士。”读后,终于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

在中心工作的时候,有几个年轻同志戏称我是“革命的浪漫主义者”,想来是指我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和情怀,与现实有点距离;在面对阻力,奋力抗争的过程中一位熟知内情的同志说我是“现代版的堂吉柯德”,可能是指我在不自量力地与“风车”搏斗;还曾有一位项目中心主任告诉我,有一些人认为我是“持不同政见者”,原因是我在竭力推动职业篮球的发展。我听后都置之一笑。我相信只有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勇于承担,敢于尝试者,才能改变历史,创造历史。

如果说,这五年,篮球事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话,我想这首先是时代使然,没有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势和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机遇,我将一事无成。在这五年的工作中我既没有掺杂私心,也没有浪费时间,是在全力以赴地做事情,而且不是我一个人在孤军奋斗。感谢篮管中心的同志们,可以说,书中提及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你们的参与和辛勤劳动,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不可能做这么多的事情。之所以在这本书里很少提及各位,是因为我的谨慎,不想给大家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尽管可能是杞人忧天,但还是慎重一些为好。

最后要感谢曹竞、卢元镇、于静和我的顾问团队、文脉堂、磨铁图书和出版社的诸位朋友以及为本书提供照片的姜晓文、全体育图片社。我愿把这本书献给曾与我并肩作战的同志们、朋友们!

书评(媒体评论)

篮球巨星姚明:老李给中国篮球留下了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在他任职的五年中,也许大家看到的都是形式上的改变,但其实这都是思想上的转变。原来我们一直盯着亚洲看,盯着韩国看,而我们现在的目标放得更远,不仅仅是在亚洲,而是要争取赶上欧洲。

NBA总裁斯特恩:在李元伟先生的杰出领导下,中国男女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以出色表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篮球的崭新高度。

国际篮联秘书长鲍曼:在李元伟先生领导的这几年,中国篮球更加开放了,与国际篮球的接触更多了,变化和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近几年,篮球在中国已绝对成为第一运动,无论形象还是水准,还是对青少年的吸引力,都是如此。这种结果,与李元伟的不太短期不太功利耳根子不太软也可能不太在乎自己的个人私利有些关系吧!而且李元伟很适合中国足球。

前中国女篮主教练汤姆·马赫:李元伟先生能将聘请外籍教练这一决定自始至终地坚持下来,其勇气和解决问题的高超艺术固然令人钦佩,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的理想的无私——他所追求的绝不是一条成就个人荣誉的捷径,而是中国篮球的真正强盛。

新华社高级记者、体育部主任助理徐济成:李元伟应该成为中国体育界的柳传志和张瑞敏,CBA应该在10年前就成为中国体坛的顶级品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