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上海嘉定卷)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沈云娟编写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上海嘉定卷)》收录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

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

内容推荐

沈云娟编写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上海嘉定卷)》收录了当地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数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数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目录

神话

人的由来

传说

人物传说

朱元璋的传说

朱元璋出世

飞鸡天

“偷牛暗”与“田黄牛”

烂泥人割稻

朱元璋造石头城

刘伯温破龙穴地

建文帝饿死大德寺

龚弘出世

明朝三阁老

海瑞疏浚吴淞江

祸福两头蛇

康熙写匾“齐年堂”

乾隆的传说

乾隆游金山寺

乾隆三难老和尚

乾隆看龙船

秦大成的传说

秦大成让妻

一夹成一甲

意外夺魁

智对乾隆

林则徐斩子禁烟

“鸭脚板”状元

清官陆稼书传说

私访改错案

黄楝头与《劝盗文》

拔草兄弟和

巧断父子官司

掘坟破命案

智判遗书案

明断吸血案

百姓祝寿

送寿礼

错把夫人当阿婆

自晒毒日头

和断牛案

巧做芦席枷

审石头

砖头换银子

铜钿影子

三鱼堵漏洞

王彝巧对师与客

唐炯智对知县

唐伯虎画“醉蟹图”

唐伯虎碰着“老朋友”

归有光六十中进士

唐时升对诗

李流芳劝友

王鸣盛的雅量

钱大听童年联旬

南钱北纪

王初桐与陈六娘

钱坫苦练铁线篆

宋庆龄的旗袍

胡厥文的传说

聪明囡

要堂长改坐姿

胡厥文捉“鬼”

勇斗“那摩温”

顾维钧的传说

硬命囡

剪辫子

仪式夫妻

铁匠的祖师

话说剃刀布

大力士庄大囡

好汉朱旦明

蛮二蛮三

客边和尚打恶棍

田园奇侠陆兰亭

怪医治病

方庆打官船

仲进道学艺

张天师拍极令牌

鬼迷张天师

张果老成仙

吕洞宾点石成金

孟姜女出世

史事传说

石童子

火烧倭寇

侯峒曾父子抗清

陶庵留碧

七家桥与八大王庙

小长毛

徐耀造反

武秀才赶考

地方传说

风物传说

大雄宝殿上的托几

白鹤飞去氽来钟

投钥泉

震川书院

翥云峰传奇

法华塔为啥倾斜

古猗园

两块看壁

石囡盗酒

补阙亭

海水为啥是成的

湖泊桥梁传说

十八个望娘湾

朱家湾与九曲河

关公拖刀开鸡鸣塘

龙尾扫出汇龙潭

真圣堂桥

望仙桥

严嵩与严泗桥

牛桥

爱情引来仙槎桥

金钱钓出玉蟹桥

弥陀桥上的车轮印

兄弟俩造寿人桥

彩锦铺出彩虹桥

婆欢桥

小石桥上授天书

寺庙传说

昊国太敕造菩提寺

白鹤南翔寺

赵匡胤造九娘庙

黑脸杨爷庙

狄仁杰与伏虎庙

活土地堂

r头岛

神药师自制袍服

拖辫子老爷庙

地名传说

吓退皇帝的地名

割龙与葛隆镇

钱鸣塘与钱门塘

花园陈家宅

龙潭钱家村

杀“万三”的杀人湾

野鸡墩

时家坟兴废

土特产传说

南翔小笼包

嘉定白蒜

草编仙子

碧螺春

南湖菱

动植物传说

凤凰与公鸡

红头蛤蚪

箬鳎鱼为啥扁

乌龟为啥水陆两栖

蚊派子、银鱼的来历

老鼠为啥死不瞑目

风俗传说

贺年羹

清明挂墓的由来

送灶

斋煞

女人为啥戴肚兜

张良起始唱山歌

乌蛇粥除疥疮

插“狗矢香”

动物故事

狗和猫

猫和老鼠

鼠牛比大

小盎鱼智胜大黑鱼

幻想故事

敲金锣

瘌痢头觅宝

有天理和没良心

岳神

田螺精

棉花王

鬼狐精怪故事

菜康与桂花

安安桥

慧娘复生记

千年古银杏

朱家桥大树

生活故事

长工与地主的故事

大气力交租米

气煞刁财主

逼债

王大头

工匠故事

小金生拾漏

剃头刀惩治“专刮皮”

奶饼

婚姻家庭故事

巧夫人断案

许媒婆说亲

走马看花计

坐错花轿嫁错郎

孝顺媳妇

巧女傻婿故事

戆女婿相亲

戆大女婿打老虎

考女婿

戆女婿拜丈母

处世道德故事

挖地三尺三

羌公阳

王陆江三兄弟

酒肉朋友

恩怨

三只红皮箱

死元宝和活元宝

狗腿子和狗跷脚

老刮皮望“月华”

拔根眉毛吃白食

两兄弟

两个大本事

文武长工

老麻雀调解

掼宝石

智慧故事

与皇帝比聪明

顾鼎臣与过房囡

四天四地

一只黄沙碗

智讽渔霸

诗与对故事

三女婿作诗

清和桥对诗

秀才和他的妻子

“打油诗”的来历

三女婿行令

其他故事

刘阿戆抗清兵

大元学武

爪哇国奇遇

碗与镬子

“挑灯草星”和“挑石头星”

江西人觅宝

船产养璇

水果店怪事

陈阿富成富翁

十兄弟

阿七借耥

唱比讲流畅

牛三

熟语故事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吃粮不管事

嘉定老先生

秦状元树旗杆

千金小姐

有眼不识泰山

狗官

烧脚赶出和尚

打耳光不放

施季馥中举

蛤蜊舀来木勺拷

笑话

买驴子

学不像

三个大本事儿子

咸鸭蛋

转一转。切一刀

倒背百家姓

外头还有一个

迂腐先生

笨皇帝

万千百

四个聋甏搭得有样

不服气

烧鱼

戆棺材

局势紧张

试读章节

再说朱元璋的母亲一路拼命奔波,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就跌倒在山脚下的荆棘丛中生下了朱元璋。

鸭天

讲述:王照兴?9岁农民初中 徐步加68岁农民初中

记录:王士明44岁职工初中 周世龙46岁农民初中

1987年7月22日采录于曹王乡潘桥村

朱元璋小时候家境贫穷,在娘舅家做生活④。

有一天,娘舅叫朱元璋去放鸭,朱元璋和几个小伙伴把鸭赶到了野外。他们一边放鸭一边玩,不知不觉已过了中午,大家肚皮饿得咕咕叫。朱元璋脑筋一动,叫伙伴们把鸭围起来,杀了吃。于是真的把鸭杀了,只留下十二只坏脚鸭。饱吃一顿以后,一个小伙伴着急地说:“我们把鸭吃了,你娘舅问起来怎么回答?”一时大家你对我看看,我对你望望,全杲住了。朱元璋不慌不忙地说:“别急,是我叫大家吃的,总有办法对付。”

太阳落山了,天慢慢地黑下来,该回家了。朱元璋见天上一群群野鸭飞过,便对空中喊道:“野鸭野鸭飞下来,充充数目避我难。”只见野鸭纷纷飞了下来。朱元璋把野鸭赶回鸭棚,关好后对娘舅讲:“明朝是飞鸭天,鸭不能放出去,不然会飞走的。”娘舅听了暗好笑,外甥呀外甥,别样事体你蛮聪明,迭样事体你勿I董,娘舅我活了五十岁,从没看见地上鸭子飞上夭,看来迭个⑨小家伙,明朝想偷懒不肯去放鸭,还想捉弄我。第二天早上,娘舅照常叫朱元璋出去放鸭,朱元璋对娘舅讲:“我对你讲咯话勿信,鸭子飞脱了可别怪我。”娘舅说:“小赤佬,勿要瞎讲,你把鸭子赶出去放。”朱元璋一开鸭棚,只见鸭子纷纷飞上天去,最后只剩下十二只坏脚鸭。娘舅看了目瞪口杲,懊佬㈤不听外甥的话,而躲在一旁的小伙伴却笑得前俯后仰。

“偷牛暗”与“田黄牛”

讲述:徐英女87岁农民

记录:水淦49岁干部大专

1987年5月12日采录于外冈乡北龚村

一天下午,朱元璋在东山放牛,觉得肚子饿极了,其他小伙伴也都饿得无精打采。可在荒山野林,又没有东西可吃。朱元璋灵机一动,对小伙伴们说:“我们杀只黄牛吃吃。”提到吃牛肉,小伙伴们又有了精神。但没有杀牛刀,朱元璋说可用蔻苛④代刀。于是大家动手把牛杀了,架起树枝,点着火,一边熏一边吃。吃了一夜,竟把一只牛吃光了,可是回去怎么对娘舅交代呢,小伙伴们急得哭了起来。朱元璋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一条牛尾巴塞进了蟛蜞洞里,同时对牛尾巴讲:“牛呀,牛呀,等我娘舅来拖你时,拖一下你叫一声,拖三下叫三声。”这时,天快亮了,他怕过路行人看见,又讲:“天呀,天呀,请你等一等亮。”天也顿时暗了下来。直到现在,大家称天亮前的那段黑暗时间叫“朱太祖偷牛暗”。等天一亮,朱元璋便装出一副哭出乌拉④的样子回到娘舅家中,对娘舅讲,我在放牛时,一只黄牛钻进蟛蜞洞里去了,只有半条尾巴露在外面。娘舅听了不相信,叫了几个佣人让朱元璋带路,到出事地点去看个究竟。一到东山山沟边,果然看见半条牛尾巴露在外面,娘舅忙叫一个佣人去拉,刚一拉,洞里就“哞”的一声牛叫,拉一下,“哞”地叫一声,可是怎么拉也拉不出来。这时候,娘舅和佣人一齐去拉,结果只拔出一条牛尾巴。朱元璋讲:“娘舅拉断了牛尾巴,钻进田里的牛要变田黄牛。”他的话一讲完,洞里飞出一只小鸟,像牛那样“哞哞”叫着飞向天空。

 据说,田黄牛鸟就是那时开始有的。P7-8

序言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后记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上海·嘉定卷》终于定稿付梓,作为具体从事此项工作的编者,喜悦之情不言而喻。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上海·嘉定卷》的编纂,是在嘉定区文广局领导下,在上海市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的指导帮助下,由嘉定区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负责实施完成的。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已经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组成部分,因此,编辑地方卷的意义,自然非同寻常。嘉定卷的编纂,主要以20世纪80年代末刊印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海市嘉定县故事分卷》为蓝本,按新的编纂要求,删去了几篇现代历史故事,又从当时刊印的各乡镇卷中采录了一部分,加上新近收集的一部分,并按科学分类进行编排,基本体现了嘉定民间故事的特色风貌。

感谢20世纪80年代的那次民间文学普查,在当时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凭着对挖掘民间文化的高度责任感,采录者不辞辛劳,深入农村田问地头、街坊里巷乃至洒楼茶肆,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文学素材。如果没有那次认真、细致、广泛的采录,很多精彩的民间口头文学恐怕早已失传。因为时至今日,那些满肚子故事的讲述者,大都不在人世,更遑论采录了。感谢沈云娟、陶继明、顾建清等热心民间文学的同志,新采录了部分传说故事,同样使本书增色。陈启宇、周伟新、张希等同志为本书提供了图片,市民问文学集成办主任阮可章对本书的体例、编排等作了详尽的专业指导。在此,也一并表示谢忱。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文化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因此,现在我们收集整理出版这本民间故事卷,显得更有必要。只要你坐下来读一读这些草根文学作品,一定会被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通俗朴实的语言,以及反映劳动人民道德理想的深刻程度所深深吸引,如同城里人置身乡野的田园风光里,给人以清新自然、宁静淳朴的感觉。

限于水平,编选工作中难免疏漏差错,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指正。

编者

2007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