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智慧是对世事的总结,以社会经验为前提。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圈子很窄,基本上限于家庭和学校,对复杂一些的社会现实很少接触,因此了解和学习世事智慧有一定难度。父母不一样,他们社会阅历丰富,亲身体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具备了深入掌握世事智慧的条件。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而且是第一老师。如果说在科学文化上父母不一定能够一直胜任老师职责,那么在世事智慧上则完全可以承担起这一角色,因为智慧与阅历成正比。这就是我们为这本书起名“跟父母读中国智慧”的原因。
天下没有不想成为优胜者的孩子,也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未来的父母,要实现这一愿望,就一起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吧。
在复杂的社会中生活,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智慧,这是走向成才和成功的前提;中国智慧不仅成人必须了解,孩子也应该从小学习。中国智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手段、方法、谋略、计策、技巧,是必要的生活技能。《跟父母读中国智慧》由高路所著,通过500个历史故事,分别从生存术、利用术、认知术、言语术、治人术、治事术、用计术等7个方面进行归纳评述,不仅可以开阔读者眼界,还可以使读者收获可实际操作的技巧。500个故事以诸子百家典籍中的事例为主,辅以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智囊》以及古代笔记中的故事,可读性强,给人以启迪。全书配图100余幅。
从生命的角度说,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了。人要想实现自我价值,过上可心的日子,为家庭、他人、社会做出贡献,首先必须生存下来。
生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付出劳动、代价外,还需要树立一定的观念和掌握一定的智慧。有这样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说的是,秦国有个叫牛缺的人,遇到了一伙强盗,抢走了他的车马、箱子和衣服被褥。强盗临走时回头瞧了他一眼,发现他居然一点儿也不害怕,反而很得意的样子,好像做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强盗很是奇怪,问他:“我们抢走你的东西,还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你却好像没事一样,这是为什么?”牛缺将头一扬,说:“车马是用来载运人的,衣服是用来遮蔽身体的,它们不过是养护生命之物,圣人不会为保护这些东西而伤及生命。”强盗们相互看看,笑着说:“不因为外物而伤害生命,不因为追求利益而连累身体,这是当今的圣人啊。要是他去见国君的话,官府非拿我们当事儿办了不可。”于是,强盗回身杀掉了牛缺(《淮南子·人间训》)。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帮助刘邦得天下后来又安定刘氏江山的陈平。陈平曾经给项羽做事,后来投奔刘邦。路上渡黄河的时候,艄公见他身材魁伟、相貌堂堂,却只身独行,怀疑他是逃亡将领,猜测他身上必定携带金玉珠宝,动了歹念,眼睛在他身上扫来扫去,想杀人劫财。陈平马上脱掉衣服,赤身裸体地帮助艄公撑船。艄公见他身上什么都没有,就放过了他(《史记‘陈丞相世家》)。同是遇上强人,表现不同,结局也就不同。这就是智慧的作用。
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强调自我,将其片面夸大为张扬个性、我行我素。这在心理上可以给人以莫大的满足感,但在生存上却是最有害的行为。我们不妨冷静地想一想,谁愿意与一个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打交道呢?你愿意吗?现代人的生存危机感,相当一部分是自己造成的,是缺乏智慧的表现。在这方面,我们祖先的一些做法或许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
P3
智,就其本意而言,突出的是“明白”,正如曾国藩所说“智即明也”(《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卷四)。孔子的名言“知(智)者不惑”(《论语·宪问》)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古人讲智,大体分三大方面。一个是在大是大非上不糊涂,.就是孟子说的“明辨是非的心,就叫做智”。另一个是在对人的认识上不糊涂,所谓知人知己。学生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答“知人”(《论语·颜渊》)。老子更看重知己,说:“认清别人的叫知道,认清自己的叫高明。”再一个是在世事上不糊涂。这方面内容比较复杂,包括知晓利害、预测福祸、明了智谋、化解矛盾、通达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等等。西汉大儒董仲舒说的“所谓智,就是能够预见福祸,提前了然利害。事物刚一发动就知道它的变化,事物发展起来就知道它的结局,看到了它的起始就知道它的终了”就属于这一方面。我们这本书着重介绍的就是这个领域的智慧。
中国自古便是一个人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围绕人际关系这条主线展开的,做事业其实做的是人际关系,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多动心思,否则应付不了局面。由此有关世事的智慧也就发展起来,成为一门必要的生活技能。这是多少代人的实践留下的宝贵财富,属于传统文化中最有实用价值的部分。现代中国较之古代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注重人际关系的国情并没有变,人脉还是最重要的资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旧重视世事智慧的根本原因。我们的下一代不仅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学习生活智慧,这同样是一门必修课。高分数低道德是畸形的,高分数低智慧也是畸形的,这样的人都可以列入未来竞争中落败者队伍的候补成员。
世事智慧是对世事的总结,以社会经验为前提。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圈子很窄,基本上限于家庭和学校,对复杂一些的社会现实很少接触,因此了解和学习世事智慧有一定难度。父母不一样,他们社会阅历丰富,亲身体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具备了深入掌握世事智慧的条件。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而且是第一老师。如果说在科学文化上父母不一定能够一直胜任老师职责,那么在世事智慧上则完全可以承担起这一角色,因为智慧与阅历成正比。这就是我们为这本书起名“跟父母读中国智慧”的原因。
天下没有不想成为优胜者的孩子,也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未来的父母,要实现这一愿望,就一起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