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也困惑(解开历史的谜局)》将教科书中的经典名篇与现实历史相结合,澄清长期以来历史老师及学者对经典名篇的误解,观点新颖前卫,如关于秦始皇是否是私生子的问题,公然向王立群叫板。
本书在重温经典过程中,启发读者以新的思维方式和视角探索历史真相,培养发散思维和质疑精神,堪称中国版《老师的谎言》。全书语言华丽尖刻,角度刁钻独特,行文之中闪烁着冷幽默的火花,更有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郭灿金语言华丽尖刻,角度刁钻独特,行文之中闪烁着冷幽默的火花,字里行间表达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老师也困惑(解开历史的谜局)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郭灿金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老师也困惑(解开历史的谜局)》将教科书中的经典名篇与现实历史相结合,澄清长期以来历史老师及学者对经典名篇的误解,观点新颖前卫,如关于秦始皇是否是私生子的问题,公然向王立群叫板。 本书在重温经典过程中,启发读者以新的思维方式和视角探索历史真相,培养发散思维和质疑精神,堪称中国版《老师的谎言》。全书语言华丽尖刻,角度刁钻独特,行文之中闪烁着冷幽默的火花,更有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郭灿金语言华丽尖刻,角度刁钻独特,行文之中闪烁着冷幽默的火花,字里行间表达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内容推荐 所谓“蛊人”,是作者郭灿金为了行文方便而生造的一个词语。“蛊人”者,蛊惑他人也。凡被人有意无意拉来当做虎皮吓人唬人蛊惑人的人,皆可名之曰“蛊人”。为古人洗去脸上的油彩、身上的迷彩,让“蛊人”走下神坛,回归原形,就是本书的基本出发点。 为此,《历史老师也困惑(解开历史的谜局)》坚持撬开字缝读经典,重返现场品细节,在字缝和细节中品味经典的全息,感悟古人的体温,剔除古人身上一层层的累积,剥去“蛊人”身上一层层的毫光,展露他们原本的真身。 《历史老师也困惑(解开历史的谜局)》针对耳熟能详的古文名篇,联系历史现实,重新分析解读,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并非真的充满大义,而是骑虎难下成英雄;《将相和》中,廉颇负荆请罪并非出于忠诚,而是为了君臣间的双赢;《鸿门宴》中的项伯并非卖主,他是为了保全项氏的反秦大业在无私努力;《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悲剧,与礼教无关,与爱情无关,只是一场由性格悲剧所酿就的命运悲剧……颠覆得有理,还原得合理。 目录 第一章 秦始皇:“私生子”是个伪问题 第二章 荆轲刺秦王:骑虎难下成英雄 第三章 赵氏狐儿:历史哪有如此矫情 第四章 窈符救赵:家国情怀与利益驱动 第五章 将相和:将相和了又如何 第六章 泓之战:“人心不古”的分水岭 第七章 鸿门宴:项伯为何要告密 第八章 汉初三杰:张良为何力拔头筹 第九章 《把任安书》:司马迁与《史记》间双重救赎的见证 第十章 《谏太十思疏》:魏证的“成功学”标本 第十一章 《将进酒》:大唐“孤儿”的悲苦心声 第十二章 《孔雀东南飞》:一个人的爱与死 第十三章 《窦娥冤》:冤案背后有隐情 第十四章 《木兰辞》”性别易位者的委婉表达 第十五章 杜十娘:泡沫爱情的杰出代表 第十六章 《长亭送别》:古典浪漫爱情的终结 试读章节 从来没有过一个人的私事能够像他的私事这样,激起人们如此旷日持久的关注,从来没有过一个人的私事像他的私事这样,引发如此汹涌澎湃的口水。时至今日,这种关注和口水,似乎没有任何减弱的趋势。 这个人便是秦始皇,他的私事指的就是他的身份——他是私生子吗? 然而,这真的是一个问题吗?抑或,难道这不是一个伪问题吗? 有一个事实也许被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就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从《史记》问世以来,亦即从秦始皇是私生子这一问题被载入史册以来,这一问题似乎从来都不是问题,至少没引发过“围观”,也没引发过“考证”,从西汉、东汉、西晋、东晋,直到隋、唐、宋、元,几乎没有人对此发出过质疑之声。直到明代,才开始有人对此表达不同看法,他们小心翼翼地说,这一说法值得推敲。到了近现代,风气则又为之一变,除了出于市场考虑的影视作家之外,大家又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秦始皇绝对不可能是私生子。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人对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当然也包。括秦始皇,在同一个年代里,从来都没有达成过共识。但秦始皇的身份问题却是个例外:先是在漫长的一千余年里,大家对这一问题没有任何异议,后是在近代,大家又异口同声地否认。不同时代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居然会有如此大的反差,这是一个极为罕见的现象,也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然而,如此昨是今非,如此整齐划一,却给人以不正常的感觉。也许,不是问题本身有意思,而是别的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让后人无限迷惘的问题——秦始皇的身份问题,在《史记》中是如何记载的: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即异人,赢政之父,子楚原名异人,后来为了和来自楚国的华阳夫人套近乎,就改名为“子楚”。为了方便,本文统一称子楚为异人)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这是《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关于秦始皇身份的最为简明扼要的记载。在这份记述中,提到了和赢政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人,他们分别是吕不韦、赵姬和异人。记述虽然简单,然而却有着极其复杂的背景,其中包含了策略与博弈、阴谋与爱情。 吕不韦怎么和素昧平生的异人结为同党,异人又是如何邂逅了赵姬呢? 公元前242年,也就是秦昭王四十年,秦国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件。一直眼巴巴等待接秦昭王班的太子,终于没有熬过他的父亲,没有等到秦昭王把位子腾出来自己就先一命呜呼了。这样,本来没有希望走上前台的秦昭王的次子安国君一夜之间咸鱼翻身。咸鱼翻身就不是咸鱼了——不久之后,毫无准备的安国君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 老太子寿终正寝,新太子闪亮登场,大家除了感叹老太子命运不济,安国君苦尽甘来之外,并没有想得太多。因为,这毕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此事却引起了千里之外一个商人的注意,这个商人就是吕不韦。 吕不韦是阳翟人。阳翟是个地名,对于这个地方是今天的哪里,大家的说法并不统一,有的说是今天的河南禹州,有的说是今天的河南濮阳。若是禹州,那么吕不韦则是韩国人;若是濮阳,吕不韦就是卫国人。无论如何,吕不韦都不是秦国人。这一点,我们要记住,在后文中,吕不韦的籍贯也将被派上用场。 吕不韦此时在赵国的邯郸经商,依《史记》的说法就是:“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在当时,吕不韦自然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了。 但是吕不韦并不满足于此,据说,他和他的父亲有过这样的对话: 吕不韦问父亲:“什么营生能获利十倍?” 这是一个小儿科的问题,吕不韦的父亲随口答道:“种田就可以获利十倍。” 吕不韦叉问:“那什么营生可以获利百倍?” 吕不韦的父亲略一沉吟,轻轻地说¨当然是经营珠宝了。” 吕不韦突然问道:“如果扶持一个人登上王位,将会带来多少倍的利润?” 显然,这是一个类似于今天所说的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吕不韦的父亲思考半天,一字一顿地说:“这个问题超过了我的思考范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所说的是‘立主定国’,此事获利将无可计数。” 安国君被立为太子一事在国际上并没有引发太大的反响,因为这无非是再正常不过的接班人变动,但吕不韦敏锐地感觉到此事重大。 此事的重大意义在哪里呢?吕不韦和安国君又有什么关系呢? 经过几百年的快速发展,当时,秦国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国政坛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将为有心人留下谋取巨额利润的缺口,更何况是太子变动这样的大事。而吕不韦是商人,逐利是他的本性,利益最大化是商人吕不韦的追求。一边是秦国为有心牟利者留下了缺口,一边是商人吕不韦的唯利是图,但吕不韦需要一座桥梁。 然而,此时的吕不韦却找不到桥梁,找不到桥梁就无法接近安国君,无法接近安国君,设想中的“立主定国”就无法实施,赚取巨额利润之事也就无从下手。 就在他苦思冥想之际,一个人的身影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异人,他此时逗留在赵国邯郸。 异人是谁?异人是新任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他的母亲是夏姬。安国君宠幸的是华阳夫人,异人的母亲不受宠爱,异人自然没什么地位,于是,他就作为“质子”被派往赵国。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结盟之时,常常互派王室公子为人质,称为“质子”,以示信守盟约。如果单方毁约,人质自然就面临生命危险。 异人作为“质子”被“质”在赵国,而秦国好像忘记了他的存在,经常派兵攻打赵国。在此情境之下,赵国当然不会对异人以礼相待。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异人的窘境。 然而,吕不韦发现了异人的价值——奇货可居。看着异人,吕不韦似乎看到了让自己望眼欲穿的桥梁,这座桥梁将连接起吕不韦和秦国新任太子安国君。 “奇货可居”道出了一个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如果用现在的词汇来阐释,就是“价值投资”,价值投资关注的是投资对象的“未来成长性”。吕不韦在异人的身上就看到了这样一种“未来成长性”,他为自己的发现激动不已。 其实,此时的异人没有任何可“奇”之处,他无非是个被自己国家忘记的微不足道的人质而已。但吕不韦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段。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异人显现出。‘‘奇货可居”的本色,让异人显示出优异的“成长性”。 吕不韦决定前去拜访这个看似毫无利用价值的“奇货”,他见到异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帮你光大门楣!”谁知异人毫不买账,轻蔑地回敬道:“还是请您先光大自己的门楣吧。”很明显,异人的回话里含有相当大的敌意和轻蔑,他的意思是,我异人虽然不被祖国重视,但我的身份依然是秦国的王子,依然是响当当的贵族。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一个商人在我面前夸夸其谈,我的门楣怎能由一个商人来光大?你吕不韦又算哪块地里的葱?谁知对于异人暗含讽刺的回话,吕不韦却根本不计较,而是客客气气、暗含机锋地说:“是啊,您说得一点不错,我是想光大我自家的门楣,但是,摆在我面前的问题是,我只有先让您的门楣光大起来,才有可能光大我自家的门楣。因为,我的门楣有待于您的门楣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吕不韦清楚地解释了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动因,但这句话显然卖了一个关子,吕不韦把话说了一半。 吕不韦的开诚布公和坦诚相见,显然深深地打动了异人,也勾起了异人的好奇心。为什么眼前这个商人非要说他的门楣需要由我来光大?他的门楣和我的门楣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个商人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正是看到了异人的好奇,吕不韦因势利导、深谋远虑地对异人说:“我想光大我的门楣,所以我要先光大您的门楣。眼下有这样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我看到了,估计您也感觉到了。老太子已经去世,您的父亲安国君已经名正言顺地被立为太子。现在秦王年事已高,完全可以说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您的父亲也就是太子安国君很快就要按部就班地成为秦国新的国君。您的父亲成为国君,这就暗示了一个重大的机会,在你们弟兄中间将有人被立为安国君未来的太子。这个人会是谁呢?您又有多大的可能呢?”P3-6 序言 所谓“蛊人”,是作者为了行文方便而生造的一个词语。“蛊人”者,蛊惑他人也。凡被人有意无意拉来当做虎皮吓人唬人蛊惑人的人,皆可名之曰“蛊人”。 所谓五千年文明史,同时也意味着有大量的古人可以被征用。而古人一旦被征用,往往被塑造为“蛊人”,在不同的时代“蛊”不同的人。 此类人、事多矣! 古人一旦成“蛊人”,也就成为了道德楷模或者反面典型,他们被推上神坛或者被钉在所谓的历史耻辱柱上,配享或者陪绑,动弹不得。时而被赞,时而被骂,但神坛上或者耻辱柱上的人已不是他们自己。 毋庸讳言,长久以来,教科书为我们造就了大量的“蛊人”。这些“蛊人”形态固定,表情单一,要么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要么人模狗样目不斜视,要么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么螳臂当车不自量力……概而言之,他们就是另外一个品种,虽千万人其往矣。 这些“蛊人”生活在古代,更生活在云端,因而,他们是在古代的云端漫步。他们如此矫情,以至最后成为了“胶情”——只有形状没有情感;他们如此骄人,以至最后成为了“胶人”——只有形状没有温度。 他们是古人,更是“蛊人”——蛊惑后人。他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为后人树立标杆——或正或斜。 因为我们被“蛊”,所以我们会毫不犹豫地相信——“荆轲刺秦王”真的充满大义,“将相和”真的全是忠诚,“窃符救赵”真的洋溢大爱,“赵氏孤儿”真的讴歌至情……毫不犹豫地相信——宋襄公真的就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项伯真的就是内奸,李白真的就是不屑仕进…… 然而,这些印象很可能都是假象。因为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些古人的生存环境,都被教科书掐头去尾,一笔带过,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事件,一个个脱离了具体环境的古人。事件一旦没有了前因后果,古人一旦脱离了具体环境,那就只能有两种结果在等待:要么被天使化,要么被妖魔化,亦即被“蛊”化。于是,后人只记住了结果,而忘记了原因。而没有了原因的结果是没有意义也没有力量的,甚至连价值都无法做出判断。 但不论“天使化”还是“妖魔化”,其思维方式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脸谱化”,“脸谱化”就是“平面化”,其手段是“矫情化”。“矫情化”是所向披靡的利器,有时连虚构的文学人物也不会放过。崔莺莺不是被教科书谥为“反封建礼教”的先锋了吗? 矫情之下,岂有完卵?那些可怜的古人,脸上就此被涂上油彩,身上被涂上迷彩。他们站立在教科书中,站立在我们面前。他们是一具具木乃伊,被贴上了五花八门的标签,专门用来“蛊”人。 为古人洗去脸上的油彩、身上的迷彩,让“蛊人”走下神坛,回归原形,就是本书的基本出发点。 为此,本书坚持撬开字缝读经典,重返现场品细节,在字缝和细节中品味经典的全息,感悟古人的体温,剔除古人身上一层层的累积,剥去“蛊人”身上一层层的毫光,展露他们原本的真身。 顾颉刚曾有一著名判断:“古史”往往经由“层累地造成”。在顾颉刚看来,所谓的“古史”最初可能只是一个点,经由一代代的“层累”,这个点慢慢变成了一条线,然后一个面,直至变成一个立方体,有时还能变成一个魔方。这就是岁月的力量,历史的力量。在此“层累”的过程中,原始的信息有的被遮蔽,有的被放大,有的被扭曲,有的被省略。经过后人一番番加减乘除,“古史”成了“故事”,而每一代人都将各自的意念羼杂其中。 “古史”莫外“古人”“古事”,“古史”既由“层累地造成”,“古人”“古事”也在劫难逃,因此,真实的“古人”、切近的“古事”不可能在“层累”之后的教科书里,而只能在原著里。自然,原著也是当时的“层累”,因此,对于原著我们同样也应该有所警惕,这就需要我们读经典之时调动自己的第三只眼,能够撬开字缝。撬开字缝,我们才能够感受经典文字的全息,才能感受到经典本身的魅力。撬开字缝,我们才有可能发现一片完全不同的空间,才有可能发现“古人”“古事”自然而然的逻辑,才有可能发现教科书中的单向思维,才有可能发现教科书有意无意的误导。同时,撬开字缝,更为我们重回古人的生活现场提供了可能,而只有重回现场,我们才能体会古人的委屈,古人的烦恼,古人的非如此不可……而当我们理解了“非如此不可”之时,我们才能体会到古人的艰难和无助,我们才能更深地理解历史的无情、个人的渺小,我们进而会对古人心生同情和不忍。 因此,本书只有小心翼翼的还原,而没有处心积虑的颠覆;只有锱铢必较的考证,而没有自说自话的解构;只有同情的理解,而没有自以为是的多情……作者只是借助细节的探察,借助虚拟的还原,努力找到古人的逻辑,试图还给古人一个公道,顺便将获得了不当名声的“蛊人”打回原形。 因为,作者不想冤枉一个古人,但也不愿放过一个“蛊人”。 也许我们会发现,当“蛊人”被还原成古人之时,他们反而具备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2010年12月2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