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一篇题为《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津》的网上帖文,顿时在海内外掀起轩然大波,引发数以十万计网友的强烈关注。中国政府表示高度重视将士遗骸问题,将以隆重庄严的方式予以纪念,并派驻外使馆人员实地探勘;台湾军方也成立专门小组,前往搜集情况;两岸社会机构、媒体和网友组成的“迎接抗日壮士遗骸回国筹备组”紧锣密鼓地开展上作。
一段被掩盖60多年的悲壮历史,如此敏感地牵动着海峡两岸千百万炎黄子孙的神经。它把我们带到硝烟弥漫的抗战年代,它让我们深切怀念全民抗战早期淞沪抗战的战场上涌现出来的“八百壮士”的英雄群体……
1937年10月,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淞沪会战演成危局,在上海行将不守,几十万中国军队全线撤退之即,第9集团军第88师第524团中校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八百孤军固守上海最后阵地四行仓库。该书作者查阅大量史料,并采访八百壮士中数十名幸存者,力图再现中国抗战史上这一悲壮篇章。书中以凝重的笔调详尽展示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激战四昼夜的动人一幕,生动描述了他们长达八年的惨绝人寰的羁押、流放生活。故事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揭示出壮士们为国捐躯、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气节。然而,英雄们在抗战中以及抗战胜利后受到的种种遭遇和磨难,又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惋惜和思索……
1937年10月下旬,上海城下,炮火连天,中日双方数十万军队拼死搏斗,血流成河。
此时,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城内的一座密室里,两位隔岸观火的大国外交家,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臆测中日战争走势,各有高论,互不相让。
体态优雅、一副十分自信神情、长着拿破仑鼻子的这位是法国政府代表拉加德,而身材修长、打着深蓝色领带、十足文人气派的那位是美国外交家亨培克博士。他们到布鲁塞尔来,为的是出席几天后召开的讨论中日战争的九国公约会议。这是中国寄予希望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国民党政府在战场上抵挡不住日军的强大攻势,指望大国出面干涉,在谈判桌上遏止侵略,战火笼罩下的上海城市以有补于日益危急的严重事态。
“到布鲁塞尔来,我们总应做点什么事,为中国盟友,也为我们在远东的重大利益,不知法国政府有何打算?”当仆人把杯中残羹撤下,端来时鲜水果后,亨培克一边品尝着当地出产的白葡萄,一边以探询的语气问。
“能做的事情已经不多。”拉加德是中国问题专家,不过,在过去几次国际会议中,只要他出席,总要发表对中国不利的言论。他接着表示:“当然,从道义出发,法国政府赞成此次会议通过一项谴责侵略的声明。”
“这无济于事,中国需要切实的支持。”这不是亨培克个人的看法。美国政府希望扶住中国,以抵制日本,但又不愿单独出面,以免卷入战争。美国认为,中国“门户开放”的时候,美国是列强中最后一个挤进来的,现在挽救中国,也不应让美国先行出血。
“支持?”不料,拉加德冷冰冰地说,“中日战争已成死棋。据法国国防部分析,中国军队在上海的抵抗,可能坚持不到我们正式开会的11月3日。整个中国战场的战事,年底前就会结束。”
“有什么根据支持你的论断?”亨培克对这位中国问题专家的断语一点也不吃惊。
“我有有关中国战场的最新战报。”拉加德抖着几份刚从巴黎传来的情报资料。
“未必如此。”亨培克平静地说,“在美国,我也听到类似的预言。但军事权威们只会根据有关部队、大炮、坦克、飞机等数字来判断局势,而忽视了心理因素。不仅美国国防部,法国国防部的官员们莫不如此。”
大半因为亨培克最后一句话的刺激,拉加德显得有些激动,他反问:“阁下有何高见?”
“中国人不会停止抵抗。6个月以后也不会停止。”
“根据什么?”
“我有一种直觉。”亨培克接着谈起早年在中国杭州教书时的经历,“我曾亲眼看到一队参加北伐的中国士兵把一列熄火的列车推走了。此事给我深刻印象。”
“就凭这?你太轻率了!哼!”拉加德高傲地哼了一声。
“我敢打赌。”亨培克突然心血来潮,也许,因为受到拉加德那声不中听的鼻音刺激。
“赌什么?”有着拿破仑遗风的这位法国人不甘示弱,追问道。
“外交家说话当然算数。”亨培克略一停顿,说:“我收藏有一幅法国早期印象派油画。你呢?”
拉加德以不屑的神情答:“我以为不值得为此下大赌注。我只有一瓶中国出产的茅台酒。”
“一瓶酒少了点,再加一样东西,怎么样?”
“什么东西?”
“法国预言家的荣誉。”
“一言为定。”拉加德显然被激怒了。
“一言为定。”亨培克在不动声色中,握住了拉加德伸过来的毛绒绒的大手。
曾经是在许多重要国际条约上签过字的两位外交家的手,现在却为一个近乎荒唐的口头协议打赌,郑重其事地握在一起。
“阁下,你的法国油画肯定是要物归原主啦!”拉加德已有几分得意。
“预言家,当心你的荣誉。”亨培克白皙的手使了下暗劲,回答道。
秋风萧瑟中,淞沪抗战进入了紧急关头。
战况日下,败象环生。设在南京总统官邸内,直通前线指挥部的长途专线电话,神经质似的一阵紧过一阵地抽搐。蒋介石喜欢电话,淞沪抗战以来,他常常整夜整夜守在电话机前,不断地给前线指挥官打电蒋中正话,询问战况,下达命令。他的电话甚至越过四五级指挥所,直接打到师长或团长那里。有了电话,他就能随心所欲地指挥作战。但是,这几天,他又特别怕听到电话铃响。近日,电话里传来的尽是令人丧气的消息。最令他震怒的是,刚才,顾祝同报告“战略要点大场失守”,蒋介石像遭电击,浑身一阵颤抖,他含混不清地咒骂:“该死、该死!”随即挂上电话。蒋介石大怒不止。
淞沪抗战,他是下了大决心投入大本钱的。战争爆发后,他连连调兵遣将,共投入70个师的精锐部队。嫡系部队中,除了汤恩伯13军、卫立煌14军未动用外,其余悉数开至淞沪战场。淞沪抗战打响不久,蒋介石自己给自己加封为陆海空三军大元帅。就职大典上,他曾慷慨陈词: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我军应誓死固守,与上海共存亡。不仅蒋大元帅坐镇南京大本营,眼睛盯着上海战场,就连蒋夫人宋美龄也往返奔波于京沪道上,亲临前线,视察军情,慰问伤兵,鼓舞士气。尽管如此,淞沪抗战,在经历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开局之后,便急转直下,不可收拾。到眼下,战略要点大场失守,全线动摇,战局败坏,几十万大军有被合围之虞。
大势去矣。
桌上的电话又霍然震响,盛怒之中的蒋介石,用厌恶的目光,远远地盯着电话机,心想,能有什么好消息?他拿起话筒。“委座……”话筒里又传来刚才那战战兢兢的苏北涟水口音。
又是顾祝同。
蒋介石眉心一拧,“嗯”了一声。
顾祝同是负责淞沪作战的第三战区副总司令官,总司令官由蒋介石自兼。刚才的电话只说了一半,报告了大场失守,就被蒋介石怒气冲冲地卡断。而他知道,电话的下一半将会招致委座的更大恼怒,但又不敢不报。
“委座,上海之战已不可为……”顾祝同硬着头皮,吞吞吐吐。
于是,他又招来蒋介石一阵呵斥:“大声说!”
“是,”顾祝同提高声音,鼓起勇气,请示机宜,“大场失守后,庙行、江湾、闸北也行将不保,上海非久战之地,我主力应脱离市区,向锡澄线既设阵地转进,易地决战……”
“你是说要撤退?”蒋介石吼声如雷。
“是的,舍此,别无他途。”
战局至此,无可奈何。蒋介石又气又恨,又恼又悲,说:“墨三呀(顾祝同字墨三),我以百万大军相托,你却让三军尽没,你好不争气呀!”
不退是不行了。历时3个月轰轰烈烈的淞沪抗战,眼看要以失败告终。大上海就这么完啦?绝望中,蒋介石把念头移向即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他希望英美法等列强伸张正义,制裁日本。娘希匹,什么伸张正义,根本是为了他们的在华利益。列强在中国均有重大利益,比如上海就有英美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难道他们能坐视不管?他想,只要西方列强大喝一声,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行径将有所收敛。
而眼前的问题是,磨磨蹭蹭的九国公约会议,按计划要到11月3日才能开幕。今天才是10月26日,上海城下大规模的抵抗,无论如何挨不到会议开幕的那一天。倘若会议开幕之前,上海已告陷落,那么,中国在列强心目中,就很不值钱了。谁肯为一个掉价的中国,而冒得罪日本的风险呢?第9集团军总司令朱绍良
这是一个难题。蒋介石拍一下光亮亮的脑勺,忽发奇思妙计。
在给顾祝同正式下达撤退的命令后,蒋介石又要通了朱绍良的电话。
第9集团军总司令朱绍良在淞沪战场担任中央防御重任,辖有孙元良、王敬久、宋希濂和黄杰四个最精锐的军,是第三战区7个集团军中,兵力最雄厚的一个。他肩上责任重大,但耳背得厉害。他的耳膜早年在一次炮战中被震坏。因为在淞沪战场仗打得不好,几次受到蒋介石的斥责,加上大场又刚刚在他手里丢掉,所以电话里一听见蒋介石的声音,他就紧张,一紧张耳朵更背。
电话中,朱绍良报告,向沪西转进的命令已接到,此刻集团军部队正按长官部布置,有计划地向第二线阵地转移。
蒋介石听完朱绍良的报告后,口授机宜:“上海为中国经济中心,国际观瞻所系,九国公约会议在即,上海不能宣告弃守。主力部队撤退要按计划加紧进行,同时,第9集团军应将得力之一师留在闸北地区游击作战,要多配弹药,四面出击,虚张声势,搞得热热闹闹的……你听懂了没有?”
朱绍良耳朵嗡嗡的竟没听清楚。
蒋介石生气了,又尖又利的奉化话,一下一下像锥子,扎进朱绍良的耳鼓:“朱长官的耳朵干什么的?我要你留一师死守闸北!打得热热闹闹的。”
……
P3-7
一位澳大利亚飞行员飞行中偶然发现,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拉布尔附近偏僻的山坡上,残存着若干有中文碑记的墓地。当地华人得知消息后,前往探查,找到了数百名中国抗战将士的旧墓。他们是二战时期被日军俘虏后押运至此,充当劳工,折磨致死,埋骨异乡的中国军人,其中包括上海四行仓库战斗中名震中外的“八百壮士”,以及新四军和中国远征军战士。
消息传回国内,2008年12月,一位北京网友发布了一篇题为《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津》的帖文,顿时掀起轩然波澜。很短时间内,数以十万计的网友跟帖呼应,要求将壮士遗骨移回国内厚葬。中国政府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抗战将士遗骸问题,将以隆重、庄严的方式予以纪念。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大使馆人员,前往拉布尔实地探勘。台湾军方也成立专门项目小组,派员前去搜集情况。由两岸社会机构、媒体、网友组成的“迎接抗日壮士遗骸回国筹备组”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
于是乎,“八百壮士”再次成为海峡两岸各界,以及海外华人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位外国飞行员的意外发现,揭开了一段被掩埋了60多年的悲壮历史,牵动了千百万炎黄子孙的神经,从而激起了一股如火山喷发般爱国主义热潮。
事出偶然,实则蕴涵着巨大的历史必然。
八百壮士是全民抗战早期正面战场涌现出来的一个英雄群体,是全民抗战的缩影和精神象征。1937年10月末,在凇沪会战的最后时刻,他们临危授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血战四昼夜,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八百壮士孤军奋战,勇敢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振奋了全国军民誓死抗战的勇气,在国际社会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尊敬。
然而,由于极其残酷险恶、极其错综复杂的战争环境,八百壮士也是一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英雄群体。光芒四射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结束后,厄运就开始降临到壮士们的头上。当他们完成战斗任务,奉命撤退时,上海租界内的洋人迫于日军的压力,竟背信弃义地将八百壮士予以羁押。八百壮士于是在租界内度过了为时4年黑暗的羁困生活。1941年底,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八百壮士落入日军手中。为了最终瓦解和毁灭中国军民引为骄傲的这支抗日队伍。日本人恶毒地将八百壮士分散押解各地,其中有50名壮士与其他被俘人员一起。被押送到遥远的太平洋海岛充当劳工,直至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
八百壮士的英雄壮举和悲剧命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宏伟壮阔和艰苦卓绝。抗战初期,当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国人呼唤英雄、渴望英雄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死守四行仓库,与敌血战,何其壮哉!但是,在战争环境异常恶劣,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他们的英雄壮举反过来加剧了悲剧命运。撤出四行仓库后,接踵而来是在上海租界羁困4年,特别是继后的又一个4年无比屈辱的劳役摧残,惨绝人寰。最终,我们的不少壮士没能看到抗战胜利,含恨而亡,默默地将遗骨抛洒在异国他乡。这是壮士的悲剧,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剧。
从那时到现在,60多年的时光过去了。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弱小民族。我们不仅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结束了受人欺凌的历史悲剧。现在,我们国家上演的是全力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正剧,我们正昂首阔步迈入世界强国之林。此时此刻,在太平洋的一个岛国竟然有我们的民族英雄、抗战壮士,抛尸荒郊野岭,遗骨异国他乡,消息传来,国人怎么会无动于衷,坐视不管呢?这应该就是北京那位网友的帖子,特别让人牵肠挂肚,撩拨心扉的原因吧!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1994年,团结出版社出版了军旅作家陈立人的长篇纪实文学《孤独八百士》。书中描写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紧张战斗,描绘了壮士羁困上海租界的痛苦生活,更叙述了壮士们被日军押送太平洋小岛做劳工的惨痛经历,如诉如泣,催人泪下。为了写作该书,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包括凇沪会战史籍、上海租界档案以及谢晋元将军当年在孤军营内写下的全部日记。作者多次访问了谢晋元将军的子女,并且在他们的帮助下抢救式地采访了八百壮士中的余长寿、陈德松、章渭源、万连卿、张青轩、周俊明、万振英、郭兴发、王金钰、唐金和、张应禄、马海泉、芦洪俊等数十名幸存者。特别可贵的是,作者还赴上海登门拜访了当年被押送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做劳工、并得以脱险归国的曹明忠和李锦堂。两为老人向作者讲述了当年在太平洋海岛上做劳动的详细经过,其中讲到八百壮士团结其他难友同日军斗争的情形,但更多的是讲他们受到种种非人折磨的悲惨往事。作者将以上种种都真实地写进书中。
一晃又过去了十多年,当年曾被作者采访过的老战士们已先后离开人世,然而他们亲历过的事迹被作者记载了下来,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珍贵的集体记忆。应当让更多同胞、特别是年轻一代熟悉和铭记这段历史,为此我们修订并再版此书。
团结出版社
2009年10月
写完八百壮士,我觉得很累。把握这个题材比别的题材在情绪上更受煎熬。
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对八百壮士会很熟悉。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英勇事迹在当时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不仅得到国民党当局的褒奖,在国民党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得到坚决抗日的共产党人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曾把八百壮士作为民族革命的典型与平型关战役、台儿庄会战相提并论。他说,“利用已经产生并正在继续产生的民族革命典型(英勇抗战,为国捐躯,平型关,台儿庄,八百壮士,游击战争的前进,慷慨捐输,华侨爱国等)向前线后方国内国外,广为传播。”八百壮士的坚决抵抗精神,曾一度成为中国军民奋勇抗敌的光辉榜样。在国际上,八百壮士也为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
以上这些已载入史册,为世人称颂。
但是,人们想象不到,八百壮士这朵怒放在抗日战争战场上的花朵,它的果实竟是苦涩的。自四行仓库撤退后,八百壮士先是在上海租界被洋人羁困4年,日本人占领租界后,又被流放4年。其间历尽艰辛,惨绝人寰,并最终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四行仓库4天4夜的战斗,造就八百壮士这样一个名垂青史的英雄典范,但此后却坠入长达8年的痛苦深渊,并步步走向毁灭,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的悲惨结局?是什么力量把他们推向苦难深渊?
这是英雄身后的话题!
这是历史向后人诘问!
四行仓库作战是一场很特殊的战斗,因为毗连租界,它的规模虽小,但影响很大,不仅吸引了国内的视线,而且牵动了列强的神经;八百壮士又是很特殊的战斗团体,它人数不多,充其量不过400多人,但是却成了蒋介石棋盘中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棋子,一举一动,均在蒋介石的调遣之下。八百壮士从为时4昼夜的四行仓库战斗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到长达8年的羁困流放生活,历经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其命运不仅与中国抗战全局紧密相连,还常常与国民党当局同英美等盟国问错综复杂的关系纠缠在一起。因此,吟唱八百壮士的历史悲歌,常常能唱出我们民族历经的悲欢离合;追寻中国孤军的沉重足印,往往能牵扯到国民党当局者在抗战中的言和行。
八百壮士的最终解体以致毁灭,是我们民族的悲剧,当然也是国民党的悲剧,探求造成这一悲剧的复杂原因,历史学家们才能完成这一重任。我只是接触到一些令人沉思的历史事实。我曾有机会翻阅到谢晋元将军本人在羁困上海孤军营4年间,写下的每一篇日记,字里行间,浸透了八百壮士羁困期间备受租界洋人欺凌的斑斑血泪,以及孤军士兵丧失自由的心灵痛楚。我曾查阅了保存在档案馆的有关中国孤军与上海公共租界之间没完没了的冲突、交涉的中外文档案卷宗,里面有许多关于租界洋人劣迹的记载,以及租界民众援助中国孤军做出的种种努力。我还阅读到当年出版的、记录着孤军官兵斗争事迹的大量报纸和书刊。特别使我触动情感的,是直接采访八百壮士中的那些幸存者。现在生活在大陆的八百壮士中的未亡人已寥寥无几。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后,这些当年的抗战英雄早已习惯了凡人的生活,但他们每人都留有当年非凡生活的深刻记忆,甚至洋人,包括东洋人和西洋人当年给他们肉体伤害造成的疤痕。尤其是那几位流放南洋、死里逃生回到祖国的孤军壮士,他们甚至还保留着在赤道孤岛生活4年后染成的棕灰肤色。我曾在他们各自十分简陋的寓所,分别与他们长谈。他们对今天的和平生活深感满足,而对逝去的岁月则感慨万千。他们对曾抛洒在抗日战场上的鲜血和热汗无怨无悔,但是他们对羁困上海租界孤军营、痛失杀敌报国机会仍耿耿于怀。他们认为,落入洋人手中的八百壮士,实际上成了抗战期问国民党消极作战方针的牺牲品。他们尤其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对抗日英雄的不公待遇,以及悍然发动内战,把人民重新推向战争深渊,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我自感笔力不济,更缺乏史家的高瞻远瞩,难以对几十年前的历史事件作出准确评判。因而,关于八百壮士,以及由他们而触及到的抗日战争中许许多多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我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感觉到的拉拉杂杂的都写了下来。但是我想,有时候历史的结论却是历史事实的本身。
作者
1994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