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先锋作家的死亡叙事
分类
作者 胡西宛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尽管人们都认同爱与死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认可任何艺术创作都自然地把死亡作为表现对象,但面对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时,中国读者仍然为之瞠目结舌。

因为那里面讲述的根本不是他们在传统文学中读到的爱与死的故事。

那里存在的是真相和人性的秘密。

内容推荐

现代人的胆量大起来,开始直面自己的死亡,放肆地观看自身生命的深渊景象。当人认识到死亡就是生存的形式、是生命“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时,人对自己的死亡的言说,就不再恐惧、避讳、含糊其词,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平静的语调把它作为存在问题来探究,作为生存本身来体验,直至先锋小说死亡叙事的大张旗鼓和优游嬉戏。所有这些对待死亡和痛苦的态度,可以视作人类的一种健康的、成熟的心态。

目录

序/001

引言:死亡——先锋小说的醒目地标/001

第一章 先锋作家死亡叙事的基本思想内涵/007

 第一节 存在体验/008

 第二节 人性批判/054

 第三节 社会批判/073

第二章 先锋作家死亡叙事话语的构成机制/085

 第一节 四种叙事单元/086

 第二节 叙述幅度和叙述频率/092

 第三节 寓言性/099

 第四节 意象/108

 第五节 叙述模式/126

第三章 先锋作家死亡叙事文本的美学风格/151

 第一节 理性化和平面化/152

 第二节 开放式表现方法/170

 第三节 审丑意识/180

 第四节 暴力与美感/194

 第五节 叙述态度/198

第四章 先锋作家死亡叙事的价值和意义/227

 第一节 先锋作家热衷死亡叙事的原因/228

 第二节 先锋作家死亡叙事的价值和意义/241

 第三节 有关先锋作家死亡叙事的几个问题的讨论/259

余论/290

后记/293

试读章节

作家营造荒诞感的意图何在呢?它表明人对自己所置身的世界起了疑心,试图探究它的可靠性。“《褐色鸟群》以仿梦的形式使‘我’不断地徘徊在记忆深处,折射出个人对历史无法信任的尴尬状态。碎片式的场景、幽灵般的人物、各种幻觉,它们试图相互联贯却又不断否定,个人记忆的可靠性、历史自身的真实性由此彻底动摇。”

(二)世界是无从索解的关系链。

格非《褐色鸟群》的世界处在无因无果的循环中,他的《迷舟》、《蚌壳》则表明,世间事物即使存在因果因素,但因和果之间也未必见出必然关系,那是一条无从索解的因果链。

在《迷舟》中,萧的死表明,因不必定导出果。《迷舟》的故事主干是萧和杏的婚外情,故事本身存在着引爆致命冲突的因素。按照故事发展的逻辑,萧如果死亡,最大的可能是死于情敌三顺之手,而故事也正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三顺残害杏时,已放言杀萧,这里露出明确的因果关系。萧夜里去榆关看望杏,遭遇三顺和杀手而又得脱,从而拆除了引爆致命冲突的导火索,如果说这属于传统叙述的“峰回路转”,也是符合逻辑的。但事故再一次发生了逆转:萧还是死了。问题在于萧的死偏偏和上述明明白白的因果关系毫无关系,萧死于上司的猜疑,而且死于自己的警卫员之手。萧的死不是主体意志导致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而是外于这一情境的其他因素。因并不导出果,这实出读者的惯常想象之外。

小说叙事上的空白也增加了因果关系中的不可知性。我们不清楚萧去榆关究竟是探望杏,还是去“通敌”,格非叙述中的这种惯常的“留白”,是模糊事物间逻辑关系的有效手段,往往造成人物、情节关系的重重疑云。《迷舟》之“迷”即迷失之意,谓人迷失在不可知的世间关系中。

苏童的《园艺》的情形与《迷舟》相似,这个20世纪30年代上海家庭的悲剧,也是因果断裂错位的故事。孔先生和孔太太感情不好,二人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恶语相向,太太插上门不让丈夫回家,丈夫竟就此失踪,一个月后发现被歹徒劫杀并埋在自家花园内。原本是夫妻纠纷导致丈夫失踪,那么不论结局是出走、被杀还是自杀,都应该是夫妻纠纷事件的逻辑发展,但这里的直接原因却与此毫不相干。

格非《蚌壳》中的因果关系陷入迷乱,无法预知的因素常常决定着事情的走向,把一切必然性抹得无影无踪,但在这种迷乱中,又似乎存在着某种未明的牵引力量,使原本无关的因素产生戏剧性的联系,组合成不可思议的因果链。马那和他的父亲都是在出轨后死去的,这里的行为和结果应该不存在必然联系,但我们看到他们的行为和他们的死亡结局有着奇怪的因果关系。父亲自杀,缘于在河里摸到空蚌壳,至于这和出轨有什么关系,据马那讲,在乡间的习俗中,蚌壳和性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马那的死更复杂,据警察判断,系其生前因出轨行为感染性病,产生精神恐惧而自杀。而实际情形却是颇为荒诞的——马那的死和他妻子的出轨行为有着曲曲折折的联系。妻子和她的医生幽会,医生为她的病开的处方是每天吃一副蛇胆,妻子于是每天买一条蛇回来放在卫生间。马那在前去和G省女人幽会前在家里洗澡,妻子的蛇攻击了马那。马那又确曾梦见妻子要杀掉自己,不料他的梦以这种方式应验了。而与妻子幽会的医生正是马那的朋友,马那正也和妻子同时在找这位医生看病,对于马那,医生断言其梦和丈夫发现妻子有外遇有关,久而久之会出现死亡和性的幻觉。马那、妻子和医生三人均不知道他们已形成婚外情关系,一切都是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自行运转的。在这层层缠绕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全是微不足道的因素,人物的具体死因看起来是那么的令人意外:一个死于蚌壳,一个死于蛇,而这些因素又是致命的,并且,这些因素都产生于他们本人的行为,却又变成独立于他们主观意志的敌对力量。

《蚌壳》中还有一个荒诞的但颇有意味的情节:医生也为马那开了一个处方:一副墨镜,因为马那小时候看见父亲出轨而奇怪地落下眼睛畏光的毛病。一副墨镜会使人眼中的景象更加晦暗不明,那世界的真相岂不更加难以认识?这或许是墨镜的象征意义吧。P022-023

序言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人总是会死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死亡意味着人生的终结,意味着亲人的永诀,意味着生命的脆弱。伴随着文明的兴起,人类就生存在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之中。古埃及的皇族为了超越死亡,修建了宏伟的金字塔,制作了木乃伊,在陵寝内绘制了各种各样的生命符号,希望生命能因此而获得延续。中国古代的君王同样如此。秦始皇为了抗拒死亡,不仅修建了巨大的皇陵,而且还组织道士炼制和寻找长生不老药,希望能够炮制出超越死亡的神话。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有所谓“飞升”一说,将死亡作为超越生命的一种仪式。人们想象在人世之外,还有神世和鬼域。神世是可以超越死亡的世界,只要人加强道德的修养,“感天动地”,就可以到达神的行列之中。这种神话无疑给予悲哀中的人类制造了一种希望,死亡不仅没有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反而成就了人获得“永生”的契机。然而,没有人真的从“来世”归来,为人类确证这个世界的存在。人类常常在生命与其他事物的比照中感到某种焦虑和惆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面对日夜不停的流水,感受到生命的渐渐消逝和死亡的迫近。在这种境况下,除了惆怅、感叹和自励,还能如何呢?唐代诗人陈子昂在失意之际登上幽州台,面对苍茫历史,独自浩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将个人的失意升华到生命的悲怀之中,在“古人”和“来者”之间,一个普通的生命个体只是一个“过客”,如一粒烟尘,何其渺小。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复疆无望中溘然长逝,他的诗作《示儿》表达出了一种生命的遗憾:“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如果生命没有终点多好!这样就不会再空怀余恨了。但死亡是造化的规律,再美好、再强烈的愿望也无法抗拒这条铁则。

肉体不能永恒,但精神可以。面对死亡,人类开始用精神对抗肉体,用创造永恒的价值来对抗肉体的湮灭。“朝闻道,夕死可矣”,真理是永恒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情感是永恒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追求是永恒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责任是永恒的……有了这些永恒的价值,死亡就不再那么恐怖。

近代以降,科技的进步让人在很大程度上从对自然的恐惧中解脱了出来,人的价值更加多元,人类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死亡虽然依旧是人类最大的威胁,但并未成为人类全力抗拒的首要对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不自由、毋宁死”。在做人的尊严与死亡面前,人类开始更看重尊严,更重视此生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在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中,生存和毁灭成为可以并列选择的两个问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是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在这里,死亡并不是最值得恐惧的事物,最令人不堪忍受的是毫无尊严、毫无原则的苟活,所以丹麦王子选择了抗争,用毁灭的代价实现“人”的完成。

然而,一切价值和意义都可能成为虚妄。当人类编织的永恒神话日益变成谎言之后,现代人类开始再一次正视死亡:他们不再试图超越死亡,而是将死亡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作为文化创造的基础,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便是死亡。因为死亡,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看到了生命的有限性,他们不再妄谈永恒,而是在“此在”中完成对人生的拯救。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便是将思想建构在死亡上的文学家:他从不讳言死亡,直面人生的局限性,“路的终点便是死”是他的经典名言;他不相信未来会有“黄金世界”的出现,他肩起黑暗的闸门,坚持以“此在”的立场,与一切强权和丑恶进行抗争。鲁迅之所以成为现代文化的一面旗帜,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直面死亡的存在——没有恐惧、没有欺骗,当然也就能更有价值地生存。

先锋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股重要的创作潮流。死亡叙事明显地影响了它的思想价值和美学品格,对死亡主题的深度开掘便是其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显示了其存在主义的哲学倾向和现代主义的审美特质。分析先锋作家的死亡叙事对理解先锋小说和先锋作家意义重大,虽然这些年来的先锋小说研究对死亡问题多有涉猎,但专门的、系统性的研究还很少有人去做。在这一领域继续开掘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也还有着较大的深入与升华的空间。

胡西宛博士的新著《先锋作家的死亡叙事》,就是以死亡为切入点对中国当代先锋作家创作进行的专题研究,也可以说是他通过研究先锋作家的小说创作而进行的对死亡问题的认识。作者由此入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丰富而奇异的艺术世界。作者以中国当代先锋作家有代表性的小说文本中对死亡题材和死亡主题的表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体现的价值内涵、叙述模式、美学品格以及先锋作家对死亡的艺术表现的文学史意义等方面的分析,指出先锋小说的基本价值内涵是多元的世界观念、关于生命体验与存在意义的探索、人性批判和社会批判。先锋小说对死亡的叙述在叙述幅度和叙述频率、寓言性和意象化追求等方面有相同的趋向,同时先锋作家又表现出各自的个性化特征;死亡叙事的理性化、平面化、开放性特征以及审丑意识、异于传统叙事态度的零度介入姿态,使先锋小说呈现出智性悲剧的美学特征。先锋小说对死亡的表现,强化了中国文学在主题和题材上的弱项,提升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思想力和美学品格,先锋小说通过对死亡的叙述,建立了一种价值发现模式。作者同时也对先锋小说提升哲思境界的问题、其主体价值的单面性和异质性以及艺术表现的极端姿态等问题作出了独到的分析和评价。

本书是胡西宛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后完成的。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会对这篇论文的观点和论述作了充分肯定。答辩委员会在答辩决议中认为:“胡西宛的论文《先锋作家的死亡叙事》以中国当代先锋作家的死亡叙事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主题、叙述模式、美学品格以及死亡叙事的价值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先锋作家的死亡叙事,有助于从整体上解读当代中国先锋文学的根本特质,揭示先锋小说内部的诸多奥秘,该选题很有意义与价值,也具有相当难度。该论文论述框架设计合理,对论题的探讨立体而深入,具体分析细腻而见功力,在细读大量文本和掌握翔实材料的基础上,揭示了当代先锋文学思想文化的深度及其内在困惑,解释了先锋作家死亡叙事话语的构成机制,阐明了先锋小说审美风格的新异性,肯定了先锋小说由此给中国小说在观念价值、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上提供的新质。论文的问题与结论均富有新意和启发性,行文朴素,文风扎实,体现出作者良好的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

记得有人说过:“对于不少人来说,博士论文将会是他们学术生涯当中的一座高峰。”此话信然,但我并不喜欢。我不认为“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仅仅是那些“老骥”们的专利,我希望它们属于更多的人,其中自然也包括像胡西宛博士这样的中青年学者。博士论文对他们来说,无非是一个“再出发”新起点,而真正的学术高峰应该在将来。生命固然有限,但人类对于生命的认识却是无限的。

是为序。

张健

2010年6月26日

后记

本书原稿系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借它出版之际,我要再次表达对老师和朋友们的谢意。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张健先生,感谢他为这篇论文付出的辛劳,感谢他一直以来对学生的教诲和关怀。

感谢张柠老师、张清华老师、李怡老师给予的指教。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所有给予我教导和帮助的老师们。

感谢答辩委员会的孟繁华老师、陈光炜老师、陈晓明老师、张清华老师和王泉根老师对论文的批评指教。

感谢亦友亦师的同窗刘殿祥兄、周维东兄,感谢他们的珍贵启发和真诚帮助。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和文学院领导、老师们的扶助和关怀。

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李雄伟先生、杨纯女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作者

2010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