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来到鹤壁,翻开这本厚重的书页,你一定会被她悠久的历史所陶醉;展开这幅绚丽的画卷,你一定会被她俊秀的山水所吸引。她让你知道,什么是神奇,什么是雄浑,什么是瑰丽,什么是妩媚。这是大自然的挥洒,这是天地间的奇葩。走进山峦起伏的太行,那原始的苍莽,奇松争雄,苍岩巍峨,你会感受从远古踏进现代所激起的起伏和心跳。徜徉在悠悠淇河岸边,那清澈的水波,光影粼粼,妩媚尽显,你会体味从历史奔向未来所冲击的律动和美妙。这是大自然馈赠给鹤壁的宝贵财富,是古往今来鹤壁人用智慧催生的神奇经典!
费银普主编的这本《淇水诗源(鹤壁)》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生动地为我们讲述鹤壁的古往今来,历史要闻,名人圣贤,姓氏根亲,考古文化,名胜古迹,民间文化,地方美食,城市名片等内容。
沿着历史的踪迹追寻,中国历史的起点在河南;沿着文化的脉络追思,中国文化的源头在河南;沿着血脉的流向追溯,中国人的根系在河南。据此,河南省委宣传部精心组织、全省18个省辖市共同编纂了大型丛书“中原文化记忆”,以弘扬河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显赫的地位,并以普及、精装两个版本出版。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淇水诗源(鹤壁)》,由费银普主编。共分10章,包括:谈古说今——淇水之滨的古韵今风;要事回放——回眸历史画卷的鹤壁篇章;名人扫描——闪耀星空的鹤壁名人;寻根问祖——华夏儿女姓氏的重要起源地;古城印象——悠悠淇水映古都;考古探秘——触摸7000年中华文明之光;胜景掠影——淇水风光;名品荟萃——淇园春中的仙草珍品;非遗概览——散发在泥土中的古老记忆;城市名片——吟咏中原的诗歌名城。《淇水诗源(鹤壁)》内容全面,史料确凿,语言流畅,图片精美,故事动人。
浮丘山位于大侄山西约1公里,紧邻浚县城南面,所以又称作南山。宋代称小横山,金元时称浮龙山,因山有叠峰三层,突出平原,如水舟漂浮,故名“浮丘”。山上,曲径通幽,树阴蔽天,肃穆静谧,亭台楼阁遍布其间。
道教建筑集中地——碧霞宫
碧霞宫即“碧霞元君行宫”,又名“圣母庙”,俗称奶奶庙,建在浮丘山之巅。前后三进院落,有殿字楼阁87间,占地11116平方米。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为浚县知县蒋虹泉主持兴建。后经历代多次重修扩建,渐具现今规模。碧霞宫集我国南北建筑之长,自成独特风格,是豫北地区主要的道教建筑群。
碧霞宫坐北朝南,其配阁廊坊对称,分作山门及附属建筑、前院、中院、后院四个单元。山门,建在二级月台之上,三面均有石砌台阶。台上有清代石坊一座,石狮一对,台对面有清代戏楼,1980年修葺。山门为单檐歇山顶建筑,琉璃瓦覆顶,挑角上分别有飞鱼、海马、走兽、挡神等物。面阔三问,通开三个朱红大门,门上各饰81个铜制门钉,中门悬有巨幅匾额一块,隶书题为“碧霞宫”3个大字。碧霞宫四角各建镇角楼一座:西北称“乾宫楼”;东北称“艮宫楼”;东南称“巽宫楼”;西面称“坤宫楼”。现仅存巽、坤二楼。
过山门,便是前院,前院树木蔽日,碑碣林立。两厢四帅殿及钟鼓楼左右相对。院中有一长方莲池,四周青石镶边,池内清水涟漪,上架精工砖石结构桥一座,附砖石质扶手凭栏,到此漫游散步,意趣非凡。
中院为碧霞宫主体建筑,院墙分置三个大门,中间为四阿顶如意斗拱建筑,两侧廊房各十间。中五间为阎君殿,原有十殿阎王及“阴司报应”等塑像,相貌严森。东廊南间塑三曹宫,北梢间是罗祖。西廊南间塑包公,北梢间是财神。碧霞宫大殿建在面积约800平方米青石铺地的高台上,台基用砖砌成,高约两米,四周护以石雕栏杆。大殿正面左右砌十二层台阶,中间嵌以精工雕刻之云龙石雕。大殿东西两山墙外壁彩绘“八仙”,后墙壁彩绘“十二乐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高13米,殿由卷棚顶拜殿和悬山顶后殿组成,用琉璃瓦覆顶。后殿正脊当中竖一铜葫芦,高2S米,下围3米,经年不锈,金光闪烁,人称“风磨铜宝葫芦”。殿周围有走廊。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七间,明间和两次间各开四扇通楣条棂格扇门,两侧系透棂窗,木雕花卉鸟兽,图案精致。左窗嵌有“灵镇东岱”,右窗嵌有“光映西池”字样。檐下垂拢,玲珑剔透,其间绘“二十四孝”及“子路问津”、“龙马负图”、“女娲补天”等画。殿内雕梁画栋,绘“进妲己”、“访姜尚”以及取材于古诗、生活、器物等不同类型的图案画共三十余种,琳琅满目。两侧以木板隔为厢房。木板上端有工笔仕女图,色彩鲜艳,形肖逼真。殿正中有两米高砖台,上塑高一米余之坐像三尊。像后与后殿置隔扇门。后殿内有三座砖雕莲台,台上备有木雕神橱一座。木橱透雕龙、凤、花卉图案,极其精致。橱内各望有一尊元君像,三尊泥塑各有风格:中间一尊神像号为“碧霞元君”,表情宽厚;左侧“紫霞元君”神采仁慈;右侧“佩霞元君”目光爽直。三位元君金冠黄袍,端坐执圭,瞻之大有宽慰之感。大殿西侧有三仙殿,内塑“云霄、琼霄、碧雷”三仙。
后院主体建筑为寝宫楼,寝宫楼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它是碧霞宫的最后一座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四廊三重檐歇山顶建筑,楼顶部的四周飞檐挑角上饰仙人、飞鱼、海马等物。琉璃滚龙飞云楼分两层,上下有走廊绕行,故又称“转角楼”。楼上有一木制暖阁,阁内塑有碧霞元君卧像一尊,人称“睡奶奶”,两侧各建配楼三间,登楼远眺,心旷神怡。
碧霞宫是我国豫北地区典型的道教建筑,由此而兴盛的正月古庙会以及农历五月二十五碧霞元君生日庙会,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原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 值得一提的是刻于山门石柱上的楹联非常耐人寻味:“浮丘妥圣灵,峰边伍峙,两道青螺扬峻德;卫水环神刹,涛接淇泉,一泓白练漾神功。”意思是:大侄山和浮丘山好像两道青螺,静静地耸峙在古黄河岸边;卫河水自南而来,绕浮丘山脚下北去,它的上游与淇水楣接,像条白练自天而降。这副对联生动形象地指明了碧霞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宗教价值。
山门内东西对称的四帅殿和钟鼓二楼,二门为庑殿顶,如意斗拱,结构精巧,造型优美,门楼内外各嵌一横匾,前书“贻尔多福”,后书‘群生系命”。
千佛寺石窟
碧霞宫之北有一突起的小山头,人称“山上之山”。其西壁并排有两个石窟,南窟即千佛洞。内有浮雕造像千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为石雕艺术珍品。
千佛寺石窟开凿于唐高宗永隆年间,以后屡有开凿。大石窟在西壁南,洞前三间券棚顶拜殿为清代所建。洞口呈券形,上方有清代书法家程涝题写的“佛国”二字,洞窟内平面呈椭圆形,顶为穹窿式,高2.5米,深315米,宽3.52米。内供三世佛,他们二目微睁,神情安详,褒衣博带,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佛两侧有弟子、菩萨等共12尊石刻造像。三世佛背呈火焰形,上雕佛像,以莲花托之,洞壁周雕刻无数佛龛,龛内供佛,共有大小佛像996尊。洞壁有唐高宗及武后年间的题记。门楣上刻6个巴思八文,落款“至元六年二月口日刊”。西壁北侧石窟较小,内平面呈马蹄状,高18米,深1.6米,宽2.1米。窟内雕像120尊,大部分已经损毁,唯有洞口力士像尚存。窟壁镌刻“如意”、宋代嘉祜及明代成化年问题记,其内容皆系祈福消灾。
千佛寺石窟作为盛唐时期的产物,窟内人物形象丰满生动,造型包含了佛、菩萨、力士、弟子、供养人等。其雕刻手法包含了浮雕、透雕、镂空雕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浚县干佛洞虽然没有龙门石窟的博大雄伟,然而这里却是小家碧玉般的雅丽和巧秀。佛、菩萨、弟子、力士,各自有着不同的天分和禀赋,却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就构成了一幅仪态万方的佛国圣景图。
2001年,千佛寺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122-124
打开这套丛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中原这片黄土地上那如诗如歌的沧桑岁月,是先辈们在长期农耕时代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博大而辉煌的文化创造,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强大而坚韧的民族精神。
从古至今,我们的母亲河滋养着这里的每一株庄稼和每一个生灵,使这里成为一片人文的沃土。自从远古的文明之犁在这里开垦出第一片耕地之后,这块土地便再不肯荒芜:千百年来,一次次改朝换代的战争烽烟在这里改变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圣贤英杰、名相名将、文人才俊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中华辽阔的天幕上,众多的历史人文标志像一面面旌旗,摇曳着这个地域昔日的辉煌和骄傲……正是这一切,汇成了一条历史文化的长河,日夜流淌在中原的土地上,它携带着绵长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传递着民族精神的基因,浸润濡染着一代又一代人。这种民族的感召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着华夏子孙的文化认同,不断增强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保证了中华优秀文化和集体记忆的赓续绵延。所以,我们有理由说,中原文化折射出中国历史的轨迹,推动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以其文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她以其无可比拟的系统性、丰富性、完整性,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主体和骨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根基。
斗转星移,如今我们已经告别了漫漫的农耕时期,进入到一个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但是,仰以察古,俯以观今,中华传统文化仍以其不朽的生命力,不断给予我们彰明的昭示、强烈的激励和有益的启迪,并且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道德资源,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提供着永不衰竭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尤其在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与文化产业在社会与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增大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有鉴于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强省建设作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正在谋划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所依托的基础,除了河南区位、交通、人口因素之外,很重要的,还有厚重的中原文化因素。因此,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在保护和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并通过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原崛起,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就文化本体的建设而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报告中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等论述,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上升到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高度。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中原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中以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则要求我们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世界各国人类文明成果,大力倡导文化创新,与时俱进地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的伟大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各省辖市党委宣传部,编纂出版了这套《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一共18卷。这套丛书以省辖市为单元,择其文化经典和精要,分门别类地系统介绍中原文化,旨在对中原文化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扫描和解读。编写本套书,为中原文化的积累和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也体现了河南文化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这是一套送给当代人,同时又送给我们后代的礼物。
希望本套书能够对普及河南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中原人的文化自豪感,推动城市形象塑造和文化遗产保护,使城市更具历史感、文化感,使城市更具个性和特色,起到一定的作用。
刘少宇
20lO年8月
本书作为《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之一,编撰告竣,即将付梓。这是一部普及地方文化的读本,旨在解读鹤壁区域文化特色,凸显鹤壁文化亮点,树立鹤壁文化品牌。
本书由费银普任主编,李建东任副主编,马法新、马莉莉、郭长敏、张富民、陈志付、樊青戈、张璐任编委。李跃进、卢合全、牛乐东、王欣欣、陈曙光、王小运、张献忠、巩为民、杜衡、朱正霖、张富民、程彦强、方栋栋、尹军涛、刘振生、张璐、朱继诗、王保富、李世江、雷相业、胡成安、闫玉生、王之珩、王占江、王俊智、李俊利等分别参加了部分章节的初稿撰写工作。
编撰工作在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为此成立了编撰委员会。中共鹤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费银普担任编委会主任,刘炳强、陈高潮、陈燕铭、李建东、徐伟、闰恩杰、刘安科、张波、王鹏飞、高海娟、刘增军任副主任,编撰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李建东任主任,牛宏斌任副主任。
编撰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市文化局、文联、旅游局、规划局、地方史志办公室和浚县、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党委宣传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他们并提供了部分照片。法怀民、韩义、龚伟、陈志付、尚祚、冯宇、王予寅、吕长宽、王社会、刘熙根、王中文、王俊智、袁国强、牛乐东、杜鹏、杨嘉森、王桂荣等提供了摄影照片,我们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学识所限,本书在内容选取和语言表述方面,难免有疏漏和欠妥之处,欢迎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再版时补充、修订。
编者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