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松漠之间(考古新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林梅村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们今天面临的全球化问题,实际上是从蒙元时代开始的。作者对《元经世大典图》、《蒙古山水地图》、国家图书馆柏林寺分馆藏郑和遗嘱的一系列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这一点。本书重点在近年发现的中亚古代语言、艺术与宗教方面的新史料,诸如中原汉文化在西域的初传,犍陀罗语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犍陀罗佛教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中国境内新发现的火祆教古墓、鄂尔多斯出土景教十字架、新疆昭苏西突厥尼利可汗墓碑、蒙古草原新发现的毗伽可汗宝藏等问题。此外,作者还把研究视野从中亚沙漠移向蒙古民族发源地——大兴安岭的额尔古纳松林。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继《西域文明》、《古道西风》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探讨古代和中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力作。重点在近年发现的中亚古代语言、艺术与宗教方面的新史料,诸如中原汉文化在西域的初传,犍陀罗语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犍陀罗佛教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中国境内新发现的火祆教古墓、鄂尔多斯出土景教十字架、新疆昭苏西突厥尼利可汗墓碑、蒙古草原新发现的毗伽可汗宝藏等问题。此外,作者还把研究视野从中亚沙漠移向蒙古民族发源地——大兴安岭的额尔古纳松林,所以书名作“松漠之间”。我们今天面临的全球化问题,实际上是从蒙元时代开始的。作者对《元经世大典图》、《蒙古山水地图》、国家图书馆柏林寺分馆藏郑和遗嘱的一系列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这一点。

目录

上编 西域语言与艺术

第一章 世界文明珍宝展随想

第二章 八千里路云和月

第三章 汉晋艺术之犍陀罗文化因素

第四章 汉代边塞遗址及其汉简的发现

第五章 尼雅汉简与汉文化在西域的初传

第六章 尼雅出土佉卢文《温室洗浴众僧经》残卷

第七章 且末所出鄯善王安归伽纪年文书考

第八章 勒柯克收集品的五件犍陀罗语文书

第九章 稽胡史迹考

下编 丝绸之路考古

第一章 青藏高原考古新发现与吐蕃权臣噶尔家族

第二章 青海都兰的大食锦

第三章 小洪那海突厥可汗陵园调查记

第四章 毗伽可汗宝藏与中世纪草原艺术

第五章 鄂尔多斯的景教遗物

第六章 从额尔古纳松林到成吉思汗的崛起

第七章 元经世大典图考

第八章 蒙古山水地图

第九章 郑和忌日及身后事

主题索引

试读章节

八千里路云和月

——中日合拍大型电视专题片《新丝绸之路》随想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正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后,沉寂了数百年的丝绸古路,如今正在重新焕发青春。日本京都大学杉山正明教授在我的《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文明》一书日文版序言中这样写道:

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和时代都在发生巨变,而中国,现在已成为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泱泱大国。‘探险家’们踏查过的亚洲内陆各地、帕米尔高原的东西南北,自沙皇俄国和满清政府相互对峙的18世纪后半期以来,大约经过二百年,业已物换星移,演变成“开放空间”(Open Space)。贯通欧亚大陆和所谓“丝绸之路”地域的通道,如今正开启大门。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中央电视台(CCTV)与日本放送协会电视台(NHK)联合摄制组,精心制作的十一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新丝绸之路》,就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中国文明与欧、亚、非三大洲的古代文明很早就发生接触,并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但是这些古文明之间的交往路线一直没有概括性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他的名著《中国》一书,首次提出“Seidenstrassen”(丝绸之路)一名。他对丝绸之路的经典定义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 这个说法很快在东西方众多学者当中达成共识。英国人称之为“Silk Roads”;法国人称“La Route de la Soie”;日本人称“绢の道”或音译为“シルクロ一ド”,凡此皆为“丝绸之路”一词的异译。  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尤其是考古发现,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从时间上,考古新发现把东西方丝绸贸易的开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甚至更早时期。从空间上,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引证,说明张骞通西域不久,古罗马首都——罗马城就出现了中国丝绸。研究者一般把罗马视为丝绸之路的终点,而把中国汉唐古都——长安和洛阳当作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这条路可以向西伸展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向东延伸至日本古都——奈良。因为威尼斯是马可波罗的故乡,而奈良正仓院珍藏的染织遗宝,超过十万件,如果加上法隆寺保存下来的丝织物,据说可以囊括中世纪的各类丝绸。

上帝总是十分公平地向他的子民分配各种资源,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上,沙丘纵横,寸草不生,而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水资源。这座人迹罕至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如今石油井架林立,油管纵横;直径近1米的输油管道,从新疆轮台一直铺设到了兰州,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生产基地之一。巴基斯坦政府最近还承诺,要开通一条连接新疆与世界石油著名产地——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管线。

世界上最好的苹果,不是日本生产的富士苹果,而是天山南麓阿克苏果园的苹果。吐鲁番出产的葡萄,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葡萄——法国波尔图葡萄相媲美。喀什、和田、巴楚等沙漠绿洲生产的棉花,绝不亚于闻名遐尔的埃及长绒棉…… 展示中国西部山川新面貌,再现汉唐帝国昔日的辉煌与梦想,正是大型电视专题片《新丝绸之路》刻意追求的主题。

除了沙漠之路这条主干线外,丝绸之路还有许多重要分支路线,它们是:1. 草原之路;2. 海上交通;3. 唐蕃古道;4. 中印缅路;5. 交趾道。在某些时期,有些分路线的重要性不亚于沙漠之路。例如:最早的丝绸贸易是从草原之路开始的,而唐代以后,东方与西方的交往逐渐改走海路,并在公元15-16世纪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以后,最终取代了传统的陆路交通。《新丝绸之路》基本上按照丝绸之路不同路线,把这部大型电视专题片分为十集:第一集《生与死的楼兰》;第二集《吐鲁番的记忆》;第三集《草原石头祭》;第二集《吐鲁番的记忆》;第五集《和田寻宝记》,第六集《敦煌生命》;第七集《青海之路》;第八集《探访黑水城》;第九集《十字路口上的喀什》;第十集《永远的长安》,最后是剪接前十集精彩镜头和拍摄花絮的《续集》,总计十一集。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 提到的楼兰古国,至唐代已消失了500多年。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A. Hedin)在罗布泊西岸重新发现楼兰城。此后,楼兰成了世界最著名的考古圣地之一。《新丝绸之路》第一集《生与死的楼兰》,讲述的是距今4000年前楼兰人祖先的故事,它以新疆东部孔雀河一条支流发现的古楼兰人墓地为切入点,演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人祖先的来龙去脉。

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贝格曼(Folke Bergman)在新疆孔雀河一条支流发现小河墓地,并把这里出土的几具人骨带回欧洲。经德国人类学家鉴定,楼兰人属于原始欧洲人种。换言之,欧洲人种(白色人种)的分界,庄稼汉在楼兰与敦煌之间。  楼兰美女在丝绸之路上极负盛名,西域三十六国的王公贵族,皆以楼兰公主为妻。人类学研究表明,所谓“楼兰美女”实际上是一些欧亚混血儿,因此,我们的摄制组特意挑选了一位欧洲名模扮演“小河公主”,在罗布泊乘舟荡桨,生动再现了昔日楼兰古国生机勃勃的景象。

时值小河墓地发现百年之际,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建考古队,重访小河墓地,并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小河墓地的中心,是一尊3-4米高的大型木雕男性生殖器,表明人的生产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小河墓地内上千口牛皮木棺,则说明这里是墓主人最后的归宿之地。楼兰人的生与死,在我们的摄影师镜头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丝绸之路》第二集《吐鲁番的记忆》把人们的视线,转向天山南麓的吐鲁番盆地。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讲述的唐僧西天取经,受阻于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就发生在吐鲁番。这个坐落在火焰山脚下的沙漠绿洲,汉代称“车师前王国”,十六国至唐代称“高昌王国”。唐开成五年(840),维吾尔人的祖先从蒙古高原西迁中亚,其中一支在吐鲁番建立回鹘王国。从此,吐鲁番开始了突厥化的历史进程。

吐鲁番地处东西交通孔道,不仅是多民族聚居地,而且有许多来自中亚、西亚的外国侨民在当地侨居。随着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开展,西亚火祆教、印度佛教、叙利亚景教、波斯摩尼教、中东伊斯兰教相继传入此地。20世纪初,德国吐鲁番考察队在吐峪沟千佛洞发现了一个中世纪图书馆,所藏古文书的种类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据说包括17种文字书写的24种语言书写的各种宗教文书。,东西方不同宗教文化在此地交织荟萃,吐鲁番俨然成了东方的耶路撒冷。

千百年来,风沙的摧残、宗教极端分子的破坏、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吐鲁番最大的石窟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可谓饱经沧桑,寺内精美绝伦的壁画,在20世纪初被五马分尸,流散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诸如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圣彼得堡埃米塔什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新德里印度国立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韩国首尔国立博物馆(原汉城国立博物馆)、大连旅顺博物馆…… 更为不幸的是,固定在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墙壁上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大型壁画,竟然在二战中毁于苏军对柏林的轰炸。

借助于计算机数码技术(Maya和3D Max),日本龙谷大学古典籍虚拟现实感研究中心,把流散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收集起来,为中日联合摄制组成功地复原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第4窟的壁画。由于壁画遭到破坏严重,目前只能进行一些局部复原。尽管如此,这些利用现代化数码技术复原出来的画面,仍然气势如虹。相信每一位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他们的心灵都会产生强烈的震撼。

《新丝绸之路》第三集《草原石头祭》,讲述的正是欧亚草原民族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特殊贡献。辽阔的欧亚草原是古代游牧人的家园。在以往的研究中,东西方史家常把将这片草原描绘成“蛮荒”之地。在欧亚草原繁衍生息的游牧人,在西方称作Barbarian(蛮族),在东方则称“夷狄”。孔子甚至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这种传统史学观念甚至影响到现代学者,许多教科书或史学著作中,畜牧或游牧经济往往被定义为人类发展史的低级阶段,而农业文明才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殊不知,人类许多重要发明归功于游牧人。例如:爱琴海的希腊人、伊朗高原的波斯人、黄河流域的农夫,都不穿裤子,波斯王宫浮雕上不同民族的使者只有斯基泰使者穿裤子,显然,裤子是游牧人根据骑马的需要而发明的。家马,也是欧亚草原游牧人最先驯化成功的,这些马背上的游牧人相继建立了斯基泰、匈奴、突厥、蒙古等草原帝国。他们通过战争和贸易活动,对西亚两河流域古文明、中亚绿洲文明以及黄河流域农业文明产生重大影响。P32-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