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只是你我他,或者仅指人类;还包括飞禽走兽、花草林木、山川湖海、天空大地等能够或者不能够指称列举的一切存在。宋朝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作为地球家园中一个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成员,人是应该具有民胞物与的仁爱之心和厚德载物的慈悲之怀的。因为地球这个物类繁多的家园,以物竞天择、兼容并包的自然法则成就了万物竞秀的和谐与繁荣。
那么,关于地球这个家园,我们了解多少呢?地球的起源、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演变,以及生活生存在它怀抱里的人类及其友邻同伴具有怎样的特性,有哪些应予追怀的可堪鉴戒的经历?这些对于我们认识、爱护以至建设地球家园具有怎样的意义?读《地球的故事》,或许能得到有益的启迪。
《地球的故事》给了我们关于地球家园的许多知识,也启发了我们的思考。但是,房龙写作此书毕竟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之初,书中涉及的测量数据和人口、经济统计数字来自那时的统计资料。随着科学的进步,书中关于地球及其所在宇宙空间的相关论述也就难免具有时代性和认识性两个方面的局限。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本书流露出了西方中心论和蔑视贬抑弱小国家和落后民族的思想倾向。对于天远地偏落后贫穷地区的居民多所诋毁,而对于欧美等殖民主义者四处掳掠的强盗行径却表现了颇多偏激的欣赏;对于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创造发明也漠然视之,比如指南针的发明在房龙笔下成了信疑参半的传说;而对于非洲及其生活在那里的人民更说得一无是处。另外,房龙尽可能以翔实的资料表达本书广泛涉猎的问题,但在资料剪裁上有顾此失彼的堆砌感,从而影响了文字表达的洗练确当。
神秘深邃的太空中,地球一如既往地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
一百年过去了。大箱子变成了覆盖着厚厚腐殖物的小山丘,山丘上草木蓊郁茂密。地球上的这个非同寻常的变化,包括天文学家在内,谁都不曾发现。
这就是人类故事的全部。
读者或许不太喜欢这个故事,他们无法理解人类落得如此惨痛的下场。
然而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认识到人类数量微不足道,躯体弱小无助,故事也就别具深远意义了。
在地球上,人只不过是一群微弱而自卫能力低下的哺乳动物。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被无以计数的其他物种包围着,为了生存,它们作好了充分准备:有的体长达100英尺,重似一辆小火车头;有的长着圆盘锯一样的利齿;大多数生物身着鳞片,活像中世纪骑士的铠甲;更有一部分是人的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它们能以惊人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大量繁殖。如果其天敌不以如此速度加快繁殖,不到一年,整个地球可能就都是它们的地盘了。人类这种对环境要求非常挑剔的动物也许只能在高山与深海之间的小块陆地上栖息生存。而我们的生物伙伴从不把高山深海视作畏途,在那里他们自得其乐。
通过一些经典著作,我们得知,有不少种微生物可以在石油中自由自在地生存,还有一些生物能够在温差很大的环境中生存,而人类遇到这种环境,在极为短促的时间内就要遭受灭顶之灾。更有一种惹人厌恶的棕色小甲虫,似乎特别钟情文学。它们总是光顾我们的书橱,哪怕失去两条甚至三四条腿,依然能延续其周而复始的生活。而我们人类呢?即便是脚趾被扎一下,就有可能致残。我们应该认识到,从人类出现在茫茫宇宙中这颗行星上开天辟地的那一天起,就注定参与进了物竟天择的斗争,直到消失在冷漠无垠的宇宙黑暗中,始终不能摆脱这种生存境遇。
人类的既往经历在当代人看来似乎非常可笑。我们看到祖先这样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游戏:用后肢走路,起初尽管有些笨拙,却不再依赖树枝或手杖。
除了厚厚的大气层,两亿平方英里陆地和水域的唯一拥有者是谁?这些拥有者凭借暴力和狡诈进行着极权统治。它们中的大部分拥有者渐次消逝了,其中某些个体作为展品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占有一席之地。另外一些则以其皮毛、蛋和两肋上的肉讨取人类的欢心,或者成了人类驯服的劳动工具。还有的寄身荒野,我们允许它们在那里以草木为食延续种族,因为人类至今还不想也不必要占有它们的土地。
一言以蔽之,经过数干世纪,人类成为了每一块土地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现在又有可能把大气层和海洋列入自己的版图,这一切不过是几亿人生存斗争的果实。除了理智,人并不比其他生灵拥有更多优势。
我的话也许难免偏颇,因为至上的理智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为一部分人拥有,他们因此成了领袖人物。不管其他人对现实如何不满,他们所能做到的无非是顺从。尽管这有些荒诞而且有碍于人类进步,但无论人们如何奋斗,每个时代的真正领袖却只能有一个。
我们不知道人类前进的道路通向何方,但是由过去四千年的经验可以断定,今后的成就应当无可限量,除非我们自身的残忍本性使人类残酷地屠戮同类,而我们从来不曾用这样方式对待过一头牛、一只狗甚至一棵树。
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都处于人的支配之下。一经发现鞭长莫及的地方,人们就会开动脑筋施计呈谋,不惜大动干戈据为己有。
地球是人类的美好家园。它赐予了我们丰富的食物;岩石、泥土和森林提供了我们建筑宽敞住所的材料;牧场上温驯的羊群、碧波无垠的亚麻,还有勤勉的中国桑蚕,为我们提供了蔽体的衣料。地球家园的恩赐如此慷慨,人们只需稍有投入就能得到丰厚回报。
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既公正无私,又铁面无情。它不开设上诉法庭。
大自然恩泽普降,慷慨大度,从不吝啬。它要求于我们的,只是遵循它的规律,服从它的旨意。把100头牛放养在仅能承担50头牛的草场上,就会引发灾难,这是牧人无不知晓的常识;而在只能容纳10万人的地方生活了100万人,势必造成拥挤、贫困和痛苦。很明显,试图支配统治我们的人对此忽略漠视了。P002-004
多姿多彩的自然,精彩纷呈的文化
——《地球的故事》导读
地球,我们的家园。
我们,不只是你我他,或者仅指人类;还包括飞禽走兽、花草林木、山川湖海、天空大地等能够或者不能够指称列举的一切存在。宋朝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作为地球家园中一个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成员,人是应该具有民胞物与的仁爱之心和厚德载物的慈悲之怀的。因为地球这个物类繁多的家园,以物竞天择、兼容并包的自然法则成就了万物竞秀的和谐与繁荣。
那么,关于地球这个家园,我们了解多少呢?地球的起源、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演变,以及生活生存在它怀抱里的人类及其友邻同伴具有怎样的特性,有哪些应予追怀的可堪鉴戒的经历?这些对于我们认识、爱护以至建设地球家园具有怎样的意义?读《地球的故事》,或许能得到有益的启迪。
《地球的故事》作者房龙,是关籍荷兰裔记者、通俗历史读物作家,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上半叶,那正是现代世界云谲波诡的时代,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大行其道,掠夺奴役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不管房龙对此作何评价,他在本书中都有不惜笔墨的叙说。房龙此书的资料搜罗相当丰富,当时的书评说它“包容了所有使用过的文献”。像作者《圣经的故事》、《人类的故事》等著述一样,本书文字流畅,意趣盎然,铺陈了诸多耐人寻味的人文地理掌故和那个动荡时代演绎着的事件。房龙注意到了地理环境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影响,也注意到了民族心态、民族感情等文化背景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反作用。
人是自然之子,自然在塑造人的漫长过程中把环境因素赋予在了人的禀性中,从人的肤色、形体、语言、习俗、行为方式等外部特征,不难发现其民族特性,甚至生活环境不同的同一个民族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人是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自觉能动的主体,地球因为种族特征鲜明的人类居处呈现了渗透着不同民族文化因素的环境特征。自然是多姿多彩的,文化是精彩纷呈的,我们要珍惜这个同中有异的地球家园。国家无论强弱,民族不分大小,应当彼此尊重,取长补短,共享自然的恩赐和文明进步的福祉。
《地球的故事》给了我们关于地球家园的许多知识,也启发了我们的思考。但是,房龙写作此书毕竟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之初,书中涉及的测量数据和人口、经济统计数字来自那时的统计资料。随着科学的进步,书中关于地球及其所在宇宙空间的相关论述也就难免具有时代性和认识性两个方面的局限。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本书流露出了西方中心论和蔑视贬抑弱小国家和落后民族的思想倾向。对于天远地偏落后贫穷地区的居民多所诋毁,而对于欧美等殖民主义者四处掳掠的强盗行径却表现了颇多偏激的欣赏;对于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创造发明也漠然视之,比如指南针的发明在房龙笔下成了信疑参半的传说;而对于非洲及其生活在那里的人民更说得一无是处。另外,房龙尽可能以翔实的资料表达本书广泛涉猎的问题,但在资料剪裁上有顾此失彼的堆砌感,从而影响了文字表达的洗练确当。有鉴于此,编译者在不影响阅读理解的前提下,对于枝蔓累赘作了谨慎适当的删节,一些因为思想观念问题导致的明显错误则径直作了必要修正。
我无意指责房龙的狭隘,但是我想提醒读者,读书请注意培养锻炼分析取舍的能力,读出自家识见,领会“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圣贤告诫。
恳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刘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