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经师所传授的《今文尚书》二十八篇是公认的先秦古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这本由顾迁译注的《尚书》即以二十八篇作为注译的对象,于晚出伪古文不予列入。《尚书》的正文依照顾颉刚、刘起钎《尚书校释译论》,标点则由笔者重新施加,所以个别句读会有区别。本书二十八篇依东汉马融、郑玄的理解,分成虞夏书、商书、周书三大部分,以利于读者分类检阅。每一篇下首先列有介绍性质的解题次原文,原文又分作数个自然段,注释和今译缀于每段之末。本书对字词的注释力求简明准确,在此基础上,译文采用直译,部分稍侧重于意译,力求读来不拗口,对话也尽量保持口语的味道。
注释方面,除了参考传统经师的训释,本书于顾颉刚、刘起钎《尚书校释译论》受益最多,其中最新的考释成果,基本都采集到了本书当中。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简明扼要,平实准确,对本书的注释启发良多。上述二书作者皆承顾颉刚先生之学,代表了《尚书》研究的高峰。
顾迁译注的《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尧典》中记载的观象授时、四仲中星等可以说是世界最早期的天文学记载,其真实性得到现代天文学家的广泛肯定。《禹贡》一篇,乃鸿篇巨制,对我国的区域地理根据物产、土壤等作了详细划分,引起后世自然科学家的广泛探讨。《吕刑》篇主张不滥用刑罚、注意德教的“祥刑”思想深深启发影响着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洛诰》等篇记载周初营建洛邑之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得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证。《洪范》一篇“统治大法”,详列“九畴”,备言天道人事,对后世君主影响深远。因为《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虞夏书
尧典
秦朝焚书,《诗》《书》因为博士所掌,仍能传习,未遭完全灭绝。《尚书》由博士伏生(伏胜)传下,到汉代,分为欧阳、大小夏侯氏三家,都立为学官,称为《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此《尧典》即为其中第一篇。其间,又发现《太誓》一篇,号为二十九篇。先秦另有《舜典》一篇,散佚未能传下。西汉中期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任汉武帝的博士,应诏献上家传用先秦古籀文字书写的《古文尚书》,发现多出“逸《书》”十馀篇,西汉刘歆崇信其学,东汉马融、贾逵、郑玄等也传古文之学。至东晋出现了伪《古文尚书》,将《尧典》的后半部分从“慎微五典”句以下割裂出来,又增加二十八字作为篇首来冒充《舜典》。唐代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尚书》即用伪古文本,流传至今。今仍从古说将其陝复,归到《尧典》一篇。
先秦《左传》《国语》《孟子》《苟子》等文献称引《尧典》文句达十馀次,可见其古老。从内容上看,可以感觉《尧典》的作者接触了大量原始的神话传说和科学资料,经加王后作了理性的叙述,仍然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如其中对观象授时等天文活动的记述,为后世中外天文学家所广泛讨论。另一方面,某些生吞活剥的记载也造成了一些理解上的矛盾。先秦旧籍一般都经过了汉人的传习和整理,《尚书》也是如此,《尧典》一篇也有秦汉人的事实掺杂其中,一般认为其主体成于春秋孔子的时代,是没有问题的。
《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尚书》中文句间亦流露出儒家的精神思想也是值得注意的。
曰若稽古帝尧①,日放勋②,钦、明、文、思、安安③。允恭克让④。光被四表⑤,格于上下⑤。克明俊德⑦,以亲九族⑧;九族既睦⑨,平章百姓⑩;百姓昭明,协和万邦⑾;黎民于变时雍⑿。
【注释】
①曰若稽古:史臣追记古事的开头用语。日若,句首发语词,无意义。经传、金文或作“粤若”、“越若”、“雩若”,皆同音假借。稽,察考。尧:相传为原始社会后期的一个部落首领,在后代儒家文献中逐渐被神话为德业最高的圣王。
②放勋:尧的名号。
③钦、明、文、思、安安:对尧各种美德、风度的赞美。蔡沈《书集传》云:“钦,恭敬也;明,通明也;敬体而明用也。文,文章也;思,意思也;文著见而思深远也。”安安,今文作“晏晏”,宽容、温和的样子。
④允恭克让:确实恭谨,善能推让。孔《疏》云:“持身能恭,与人能让,自己及物,故先恭后让。” ⑤光被(pi)四表:指尧的名声充塞、覆盖于四方之外极远之处。光,今文作“横”、“广”,充满。被,覆盖。
⑥格于上下:充溢天地。格,至。
⑦克明俊德:指尧能发扬昭明其大德。俊,许慎《说文》云“才千人也”,此处引申为大。
⑧九族:许多氏族。九,虚数,约举其多。
⑨既:已。
⑩平章百姓:辨别、彰明各个氏族的首领。平,今文作“便”,经传通借作“辨”、“辩”,音义皆同。章,显示,表明。百姓,这里指百官。
⑾协和万邦:团结联络好各个部落。
⑿黎民:犹言“苍生”,庶民、老百姓之谓。这里指当时的氏族成员。于:助词,无义。变:通“弁”,喜悦快乐。时雍:是以风俗大和。时,通“是”,金文“时”皆作“是”。
【译文】
查得古时候有个帝尧,名叫放勋,他恭敬庄严,通明事理,而且风度文雅,思虑深远,给人以宽厚博大的感觉。律己严谨、勤于工作,又能举贤让能、重用人才。他的道德名望充溢于四海之外,以至于天地上下。尧发扬着他的大德,以身作则,使各个氏族和睦相处;各族和睦了,又辨明彰显朝中百官,协调处理他们的职守;百官和谐了,进而团结联络其他各个部落:天下老百姓都和乐亲善,风俗因此也很淳美。
P1-3
《尚书》是传统“五经”之一,记载了中国上古的历史,其中很多篇章保留了原始的政治公文面貌,可称信史。《尚书》源流非常悠久,传习过程历经劫难,其版本、文字、简编次序等不同程度上都发生过变化和错乱,成为唐以后学者素称难读的一部经典。下面简单谈谈阅读《尚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尚书》的传习及其辨伪
《说文解字》说:“著于竹帛谓之书。”可见,原来的“书”只是简册的代称,可以泛指所有书籍,《尚书》应该在其中。《尚书》在先秦只称《书》,到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才称作《尚书》,所谓“《尚书》独载尧以来”。东汉马融解释说:“上古有虞氏之书,故日《尚书》。”按照这样的说法,“尚”就是“上”,《尚书》可理解为“上古的史书”。
有学者认为司马迁笔下的《书》和《尚书》有区别,前者多,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各种“《书》”;后者少,经过了儒家学派孔子的删编,成为“独载尧以来”的《尚书》。这是很有道理的。相传先秦时记载上古历史的《书》有几千篇,孔子为了教学方便,就删成百篇之数。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引述《书》的内容。我们必须清楚,经过孔子修订改造的《尚书》,很多地方明显带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
春秋战国时代,《尚书》还在儒家弟子及后学手上传习,尤其在儒学兴盛的齐鲁之地,仍然不绝如缕,只是可能已经有所散佚。到了秦朝,焚书坑儒的政治运动破坏了儒家经典的正常传习,“六艺”因此有所缺失,《尚书》更是遭到严重焚弃。当时有个讲《尚书》的老博士,叫伏生,他在大乱中将《尚书》藏在墙壁中,才保存下来。汉初,伏生只找回二十八篇,丢了很多。汉文帝昭告天下,广求能治《尚书》的人才,那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没有能力出门,文帝就派晁错去学。后来,又将伏生那二十八篇《尚书》用隶书录下来,这就成了孔子之后第一个有实际篇数和大体内容的《尚书》传本。因为用汉代通行文字书写,因此叫做《今文尚书》。
伏生系的《尚书》经数代传授,形成三个分支,所谓欧阳(高)、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三家,宣帝时并列于官学,各成门户。三家之学一直盛行于两汉。可惜到了西晋永嘉之乱,王室败亡,图书遭到严重亡佚,三家《尚书》全部丧失掉了,民间也没有传习的,最终竟然失传。这就是伏生系的《今文尚书》的始末。
与“今文”相对,尚有“古文”。汉武帝末年,鲁共王为了扩大宫室,拆除孔子住宅,没想到在宅壁中发现了一部《尚书》,因为是用秦汉以前的古文字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尚书》。这部《尚书》被孔子第十一世孙汉博士孔安国得到了,他将古文字改写成汉代通行的隶书,所以被称作“隶古定”本。孔本与伏生本之差异就是后世盛称的《尚书》今古文之分的起因。蒋善国先生《尚书综述》说:“今文名称大约在魏晋以后才出现。起先伏生《尚书》径称为《尚书》。实际上两者主体部分还是相同的。由于没有立官,《古文尚书》只能习于民间,影响较小。两个都是今文,区别在于一个是秦朝传下来的今文,一个是汉代由古文改过来的今文。司马迁曾从孔安国学习过《古文尚书》,他在《史记》中关于《尚书》的记载是今古文并用。”这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两个本子的性质。孔本《古文尚书》实际上比伏生系《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孔安国没有解说,东汉时马融、郑玄也只是注释与今文本相应的二十多篇,其余各篇没有解说,便亡佚了。马融、郑玄系的《古文尚书》在东汉和南北朝一直有人传习。到了唐代,官修《五经正义》指定要用东晋晚出的另一部《古文尚书》,孔颖达完成的《尚书正义》成为国家考试的教材,马、郑本因此遭到冷落,最后竟然也失传了。以上就是孔安国系《古文尚书》的始末。
现在需要谈到孔颖达《尚书正义》的底本,也就是刚提到的所谓“东晋晚出的另一部《古文尚书》”的情况。东晋元帝(317—322)时,豫章内史梅赜向元帝献上了一部《孔传古文尚书》(“传”就是注解),说是魏末晋初的学者郑冲传下来的。这部《古文尚书》号称就是当年孔安国得自孔壁后加以整理注解的那个本子。这部书经文共计五十八篇,其中三十四篇的名称和当时流行的郑玄注本相同,除了《舜典》以外,其他都有注释,书前还有一篇孔安国的《序》,说明他得书和作传的情况。这篇序收在梁萧统所编《昭明文选》中。梅赜献的这部“古文”,在梁朝开始流行起来,北朝大儒刘炫、刘焯为之作了详备的《义疏》,其后,陆德明作《经典释文》,《尚书》也是以此书为底本。唐太宗初年,命大儒颜师古校正五经文字,《尚书》依的也是这个本子。稍后,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又以此书为工作底本,采集二刘的义疏加以发挥,终于成了终唐之世无异辞的定本。从此,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树立了正统地位,压倒了郑玄的《古文尚书》注本,成为《尚书》的唯一传本。玄宗时,又命卫包将这部《古文尚书》中很多古字体改成楷书,在开成二年(837)刻石,即“唐石经”,也叫“开成石经”,成为后代一切版刻的祖先。
……
清代学者受两汉经学影响较大,偏重考据字义、搜罗汉代经师的逸说加以阐发,对单词片字的解释往往精确绝伦,这方面有江声《尚书集注音疏》、王鸣盛《尚书后案》、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部分)等。若论较详备的,则推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和皮锡瑞的《今文尚书考证》,前者于汉师逸说无不搜罗详尽,考证完备;后者引用大量汉碑,校理文字,颇值翻阅参考。王先谦的《尚书孔传参正》依据孔《传》本,参核他书,分别真伪,考证清晰,有助于深化对今古文的理解。其他有专释单篇的,如胡渭《禹贡锥指》,集《尚书》地理研究的大成,不可不加以涉猎。还有从古文字学角度入手的,如孙诒让《尚书骈枝》运用甲骨文释读《尚书》,新见迭出,极具启发。
现代学者在研究方法上更是取得了突破,王国维运用金文、甲骨治《尚书》,更辅以史学眼光,所释往往出人意表,他的《观堂集林》和《观堂学书记》成就极大。后来于省吾《双剑侈尚书新证》、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杨筠如《尚书蔌诂》等都是沿着观堂先生的方法而继续开拓的,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于省吾先生的很多校释往往一反旧说,而且能获得正确、近情的理解,后人多以为不刊之论。通释全书的,尚有曾运乾《尚书正读》,严审词气,能得文理。
近年来,出现不少注释和翻译《尚书》的著作,如周秉钧《尚书易解》、《白话尚书》,王世舜《尚书译注》,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等,各有各的特色。200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顾颉刚、刘起钎《尚书校释译论》,体例极具特色,以唐石经为底本,详备梳理、引用清以前旧说,广泛吸收各个学术领域有关《尚书》内容的成果,运用古史层累演进的观点对《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作了精审的校释和翻译,代表了目前通释《尚书》的最新、最完备的成果。
如果要了解《尚书》学的历史,蒋善国《尚书综述》、刘起钎《尚书学史》是最好的参考书。
四对本书的几点说明
秦汉经师所传授的《今文尚书》二十八篇是公认的先秦古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书即以二十八篇作为注译的对象,于晚出伪古文不予列入。《尚书》的正文依照顾颉刚、刘起钎《尚书校释译论》,标点则由笔者重新施加,所以个别句读会有区别。本书二十八篇依东汉马融、郑玄的理解,分成虞夏书、商书、周书三大部分,以利于读者分类检阅。每一篇下首先列有介绍性质的解题,次原文,原文又分作数个自然段,注释和今译缀于每段之末。本书对字词的注释力求简明准确,在此基础上,译文采用直译,部分稍侧重于意译,力求读来不拗口,对话也尽量保持口语的味道。
注释方面,除了参考传统经师的训释,本书于顾颉刚、刘起钎《尚书校释译论》受益最多,其中最新的考释成果,基本都采集到了本书当中。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简明扼要,平实准确,对本书的注释启发良多。上述二书作者皆承顾颉刚先生之学,代表了《尚书》研究的高峰,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此外,周秉钧、王世舜、陈戍国、钱宗武诸先生的《尚书》译注著作也都一一披览采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不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也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顾迁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