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恐惧的哲学(精)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会计
作者 (挪威)拉斯·史文德森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街头巷尾监视镜头四布,机场长长的安检队,经济低迷,社会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媒体无穷报道各方各面的灾难……恐慌对社会的侵蚀越发严重。恐慌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可以挽救生命,但是它也会剥夺我们自由,侵蚀社会的强性粘胶——相互信任。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经说过,征服恐慌是智慧的前提。作者通过科学、政治、社会学和文学的透视,探索恐慌的真相。通过这本开放聪明的专著,他提出我们需要用希望和信任的社会来取代危机社会。

内容推荐

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机、越来越严苛的机场安检措施、传染病疫苗的各种传。言……我们每天都在见证这个社会的恐惧。新闻永远在播报:最近又有一起发生在家里的犯罪案件、恐怖主义的威胁又在上升,等等之类。这一切都在不断提醒我们:我们面临环境越来越危险。

事实上,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中,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最安全的,在这个安全的时代,诞生出了一种恐惧文化,更可悲的是,社会增加了对危险事件的防范,但是防范本身却加强了人们的不安全感。如果说人要远离恐惧也就罢了,可是为什么恐怖小说、惊悚电影却大行其道呢?为什么人们在逃避恐惧的同时又在追逐恐惧?

拉斯·史文德森,一位睿智的挪威学者,在《恐惧的哲学》一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他的分析。透过恐惧,我们能看到更多世界的真相。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恐惧文化——安检让我们感到更安全,还是更害怕

第二章 什么是恐惧——兔子不会害怕远方的老虎,而人类会

第三章 恐惧与风险——坐飞机还是坐汽车,这是个问题

第四章 恐惧的魅力——恐怖电影和极限运动,它们让人着迷

第五章 恐惧与信任——没有好人坏人,只有危险分子

第六章 恐惧政治学——恐怖主义和反恐,谁更容易引发恐惧

第七章 超越恐惧——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恐惧文化

——安检让我们感到更安全,还是更害怕

在机场,接受安检已成为一种例行的折磨,让人不禁怀念过往的时光——仅仅几年前,只需将口袋里的硬币和钥匙掏出来,便可畅通无阻。旅行时,我往往当天就能返回,所以行李很少,只有两三本书和一些文件。但我经常带着被视为安全隐患的一样物品——打火机。因此,接受安检时,我必须把它从口袋里掏出来,放进一个透明的塑料袋,让它从另一通道经过,再取出来放回口袋。长途旅行时,我们可能还要随身携带牙膏、除臭剂和洗发水。这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被定义为“流体”,每一种都不得超过100毫升,加在一起放人一个透明塑料袋,总体积不得超过1升。如果你恰好带了一瓶容量为150毫升的洗发水,尽管只剩半瓶,依然无法通过安检。想带上一瓶水或一瓶酒,那更是天方夜谭。

这些新的规定,起源于2006年秋天在伦敦侦破的恐怖计划——恐怖分子打算用液体炸药引爆飞机。这些规定虽然每年都在限制数百万旅客的自由,却因这场未曾发生的恐怖事件而获得了合法性。旅客们也都毫无异议,默许了这种限制。在此,对于恐怖分子的恐惧,超出了其他任何考虑,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以此为例,可说明恐惧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活动空间。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恐惧几乎无处不在,社会上已找不到任何未被其染指的领域了。恐惧已成为公众普遍的情绪,一些社会学家甚至声称:今天的社会可以被最恰当地描述为“恐惧文化”。恐惧已成为一种被文化所决定的放大镜,我们透过它来观察世界。

在《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中,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写道:“幸福者的世界不同于不幸者的世界。”将这句话稍作改动,我们可以说:内心安稳者的世界不同于心怀恐惧者的世界。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也强调说:“情绪完全改变了世界。”内心安稳的人生活在一个踏实的世界中——安稳意味着不受恐惧、疑虑和脆弱情绪的侵扰。而内心不安的人却活在恐惧的阴影中,时刻担心着可能会突如其来的灾难。危险触目即是:在黑暗的小巷中,甚至在我们自己家里;既可能来自陌生人,也可能来自我们最亲近的人;既有自然界中的事物,也有技术上的新发明;可能存在于我们人体,也可能存在于外界。似乎真正安全的事物已经不再有了。

在恐惧中,我们意识到了外界一些事物的存在。大体而言,这些事物是我们愿望的反面。我们害怕所珍视之物被破坏或夺走,比如自由、尊严、健康、社会地位,极而言之,生命。我们不仅害怕自己失去,也害怕别人失去,尤其是那些我们所爱的人。一旦珍视之物受到威胁,恐惧就会产生。我们试图保护自己,不受这些威胁的伤害。人类总是生活在恐惧之中,正如蒙田(Montaigne)所说:“人类的脆弱性意味着,我们更多的是要逃离,而不是争取。”恐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维度。无独有偶,恐惧也是《圣经》中提到的最初的人类情绪:亚当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后,发现自己赤裸着身体,所感觉到的恐惧比羞耻之心更为强烈。我们赤裸裸降生于人世,没有任何装备。与其他大多数动物不同,这种赤条条的状态将一直持续到死。

即便如此,也不能证明恐惧就是观察人类生活的最合适的视角。可以说,对于风险的敏感甚至沉迷,比任何实际存在的风险伤害更大。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生活于一个没有危险的世界。譬如,全球变暖显然会给整个星球带来严重的后果。在许多大城市中,某些特定的时间不宜到一些特定的地点去,否则很容易受到攻击;横穿马路之前,必须左右观察。如此等等。在上述情况下,我们必须抱有一种战战兢兢的谨慎态度。问题出在:我们的谨慎被放大了,对一切事物都从恐惧的视角来看待。  检索近10年来的英国报纸,我们会发现,“在危险中”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从1994年的2037次到2000年的18003次。在挪威的报纸数据库中,我们也发现,“恐惧”一词的出现频率从1996年的3331次增加到2006年的5883次。对此现象,有人可能会指出,9·11事件,连同一些其他相关因素,是导致该增长的主要原因。但事实上,这些增长早在9·11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恐怖袭击符合此前已经发展出来的模式,并且加剧了对于恐惧的敏感。

P3-5

序言

这本书是我的恼怒不断积累的结果——恼怒我们的日常生活沦为了恐惧的殖民地。恼怒之下写出来的书往往火药味十足,这本书也不例外。它抨击了以恐惧的视角来看待所有现象的倾向。我们有理由说,今天的社会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安全。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安全的社会里,却诞生了一种恐惧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悖论。我之所以反对恐惧文化,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恐惧文化损害了我们的自由。

之前我写过一本书,内容是我们生活于一种无聊文化中。现在这本书又说:我们生活于恐惧文化中。看上去有些奇怪,因为这两种关于文化现状的论断——无聊和恐惧,表面上是不相容的。如果一个人深感恐惧,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觉得无聊。但事实上是:无聊与恐惧是生活的两面。在《多克里与儿子》(Dockery and Son,1963)一诗中,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似乎认为:这两种情绪大致组成了完整的人生——“生活就是先感觉无聊,接着恐惧便会袭来。”

每一个社会,特别是后现代社会,都有着许多互相矛盾的运动和现象。然而,无聊与恐惧并不单纯是相反的关系,也有互相转换的一面。恐惧不一定是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常常会主动去寻求恐惧的体验,为的是超越无聊单调的日常生活。在这本书中,我试图解决如下问题:恐惧是一种什么情绪,恐惧在当今文化中的地位如何,恐惧怎样被政治所利用。

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对恐惧文化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也就是说,恐惧如何变成了一种由文化决定的、看待世界的放大镜。第二章解释了恐惧是一种怎样的现象。我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包括神经生理学、现象学等。第三章考察了恐惧在“风险社会”中的地位。而且表明:人们尽力降低风险的努力有很多不理性的地方。第四章处理的是一个看起来自相矛盾的社会现象:人们一方面尽力避开引起恐惧的事物,但又常常主动寻求一些恐惧的体验,比如参与极限运动。第五章引入了信任的概念。我认为:恐惧文化破坏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导致了恐惧范围的不断扩大。当信任感普遍降低,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更冷漠。但同时,恐惧又能对社会关系起到整合作用。恐惧的整合功能在政治哲学里非常关键,特别是在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和霍布斯(Hobbes)的哲学中更是如此。第六章在延续第五章论述的同时,分析了近年来“反恐战争”如何发掘利用恐惧的政治功能。第七章讨论了是否有走出恐惧的可能,我们是否能驱散身边的恐惧迷雾。

在本书中,对于死亡的恐惧,只是被一笔带过。原因在于: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论题,必须全面考察人类的死亡观念,只能以后再作专题论述。关于焦虑——或者说“畏”(Angst)的问题,我也只是浮光掠影地加以分析。有人可能会问:在哲学史上,处理焦虑问题的著作比处理恐惧问题的著作要多,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写一本《恐惧的哲学》?此外,焦虑还暗含了重大的形而上学意味;相比之下,恐惧就更微不足道了。焦虑是“深刻”的,而恐惧却是“肤浅”的。借用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话,我们可以说:恐惧看起来就是“平庸而毫无价值的情绪”。然而,在今天的社会,恐惧比焦虑具有更大的文化和政治意义。而且,能抛下焦虑概念所隐含的一系列形而上学的讨论,也让人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感谢安妮·格兰伯格、黑格·约德海姆、英格丽德·桑德·拉森、托马斯·瑟维纽斯·尼尔森、埃里克·索尔斯滕森、英格丽德·乌格维克和克努特·奥拉夫·阿玛斯对本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书中所有的错误及不当之处,都由作者一人负责。

书评(媒体评论)

拉斯·史文德森关于无聊、时尚和恐惧的三本书立意入微,巧思新奇,它与此前我读过的以乳房、阴茎、眼泪乃至茅厕为主题的泛人文专著近似,都是在文化软肋人性褶皱处下刀,噗的一声让入进退失据,惶然错乱。

不过,拉斯·史文德森所站位置刚好就在乳房之类对面儿——就好像一座镶满碎花玻璃的教堂站在Shopping Mall对面儿,一座荒草没天的墓园站在富豪排行榜对面儿。

在拉斯·史文德森笔下,无聊逼近伟大,时尚血战无聊,而这一切,都来自我们与生俱来的恐惧——它是我们生命的默认后缀,也是我们赖以为生的欣悦之源。没有它,时尚、无聊顿消,生命之宴也随之索然无味。

——作家、语词收藏人 黄集伟

每个人都会恐惧,但很少有人认真去想恐惧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本书正是把恐惧的概念从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等学科的角度作了详尽的阐述,并不艰涩,语言风趣,旁征博引,引人入胜。

——社会学家 谢立中

适度的恐瞑能让我们洞察现实,但一旦过头,很容易让人丧失正确的判断力。作者对“恐惧”的思考之所以有意义,在于他深入分析了恐惧背后隐藏的观念及原因,教我们认清本质,与恐惧保持洽当的距离。

——心理学家 张伯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3: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