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究竟起源于哪只蝴蝶的翅膀?哪些行业掌控着金融资本乃至全球经济的动向?在这些行业中,人们遵循着哪些交易规则?这些规则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将如何改变?
《资本推手——深刻解读影响全球经济的六大行业》作者大卫·斯奈德、克里斯·霍华德聚焦于金融业和跨国公司,以纪实性的手法,介绍了投资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管理咨询公司和《财富》500强企业的运作细节、行业文化以及在后危机时代的发展趋势,并附有对这几类行业领袖级公司高管的深度访谈。
本书是读者洞察金融机构与跨国公司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如何继续影响全球经济的指导手册。
《资本推手——深刻解读影响全球经济的六大行业》的作者大卫·斯奈德、克里斯·霍华德聚焦于金融业和跨国公司,深入细致地介绍了投资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管理咨询公司和《财富》500强企业的运作细节、行业文化以及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趋势,并附有对这几类行业领袖级公司高管的生动访谈。
《资本推手——深刻解读影响全球经济的六大行业》是读者洞察金融业与跨国公司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如何继续主导全球经济的指导手册。
第一章 亿万美元尽在股掌之间——投资银行的经纪人和操盘手
这个行业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那些投行的人到底能赚多少钱?
什么样的人在投行业最受青睐?
第二章 创新企业的催生要素——风险投资和企业家精神
风险投资机构的基本价值观是什么?
风险投资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风险投资机构能够为创业者做什么?
第三章 身价亿万的借款人——私募股权投资及杠杆并购
私募股权基金是如何操作公司收购的?
黑石集团上市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私募与风投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第四章 金融市场的异类?—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都有哪些“对冲冶赚钱的策略?
“麦道夫丑闻冶可以避免吗?
怎样找一家可靠又赚钱的对冲基金?
投资人、操盘手以及对冲基金公司如何分享利润?
第五章 100 万美元一份的分析报告——管理咨询公司
管理咨询公司是怎么给客户带来增值的?
麦肯锡、波士顿咨询集团以及贝恩公司对于现代企业的行为方式
有哪些深刻的影响?
管理咨询师的工作会有多累?
第六章 大企业——世界500 强企业的运营
大企业的做事风格是怎样的?
500强企业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如何在大公司里得到稳步提升?
结语
致谢
美国投资银行业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内战之前。当时一个叫杰伊·库克的人,已经开始通过销售员的人际网络,出售政府债券给私人投资者。
到了19世纪后期,摩根大通以及其他投资机构在铁路和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使投资和金融服务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普通美国人也开始投资(或是投机)于股票市场。虽然这一时代以银行挤兑、股市崩盘和“大萧条”告终,但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那些生存下来的投资银行得以和美国的实体经济共同发展。当企业做大之后,对公开上市发股(IPO)、发行债券,以及其他金融服务的需求亦日益递增。
随着资本需求的增加,投资银行的利润也就更高了。
银行孜孜以求地进入新的市场获利,并要求变更法律法规。例如,在1981年,法律第一次允许商业银行出售贷款给其他银行。就是这一法律,成为26年之后房屋贷款危机爆发的主要基因。
在1981年之前,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对象的评估都很认真,因为如果贷款人违约的话,也会把他们拖下水。但法律变更之后,银行得以出售它们的贷款(包括贷款所含的利息)给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由于银行不再需要全部承担贷款对象违约的风险,它们对于贷款申请认真审核的动机立即减弱了——虽然这并非法律变更的初衷。而投资银行则可以把它们购得的贷款转换为“以房地产抵押为担保的证券”,再出售给别的投资者。
20世纪80年代的另一个金融创新就是垃圾债券。垃圾债券事实上是金融业的一个重大发展,它使得那些投资者认为有财务风险的公司,同样可以从公众市场中获得债权融资。而垃圾债券的急先锋,就是为投资银行德崇证券(Drexel Buraaham Lambert)建功立业的迈克尔·米尔肯。在米尔肯加入之前,德崇证券只是一家中小型的公司。但米尔肯通过持续地“创造”和发展,逐步垄断了垃圾债券市场,帮助德崇证券在美国群雄逐鹿的金融市场里树立了霸主地位,并统领投资银行业达十几年。他和他的公司给华尔街上了一课:能够在金融产品创新上独树一帜,就意味着将来能在投资银行领域独领风骚。
1990年,德崇证券因为垃圾债券非法交易带来的巨额支出和损失,被迫进入破产程序。米尔肯承认公司内的非法交易产生了大量费用,而且操纵了股价,后来他本人也进了监狱服刑。这件事情在当时挺轰动,但是在过去几十年中,类似事件已是屡见不鲜。
1991年,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政府债券交易部门老总因为向美联储非法投标而蒙受损失,结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高管层中的其他成员纷纷被罢免。沃伦·巴菲特那时候还是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最大股东,他只好介入接管了公司数月,帮助公司渡过难关。1994年,凯德公司的约瑟夫·杰特涉嫌为了粉饰公司实际投资亏损和他个人的高额收益,而虚报了超过30亿美元的利润。尽管有这么多丑闻曝出,投资银行的业务规模和利润率在20世纪都一直蓬勃向上。
2001年,银行业开始危机重重。最显著的标识是,美国高技术产业的泡沫大量产生,经济处于下滑边缘。不仅国家经济在走下坡路,而且不少新股发行项目都搁浅了,新技术公司毫无起色。除此之外,因为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网上证券交易更加便捷、便宜,券商只能压低交易价格。美联储利率创下历史新低,因为银行的拆借利率和美联储利率息息相关,因此也走到了低点。银行借此机会互相拆借,抬高杠杆来提高利润率。有了贷款,银行通过资金运营,以比借款利率更高的利率进行运作,来增加收益,因此不少银行甚至对私募股权公司、房产开发商和对冲基金增加贷款。《新巴塞尔协议》允许银行拥有比过去更高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并更加推崇信用等级,但有时,这种机制反而不能正确评估公司资产风险。
P4-5
这本书诞生于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期。那时,整个美国的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都处于动荡之中。
今天,我们再次审视这段堪称灾难的过去,试图探求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且思索有关政策规章应该如何调整以适应今后的发展。
本书作者以颇有深度的视角调研了对于推动经济有着重要作用的六类企业:投资银行、风险投资公司、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管理咨询公司以及美国的500强企业。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些机构大多在这场金融闹剧中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在调研过程中,作者以问卷调查等形式采访了在这些行业内声名卓著或者有着丰富经验的权威人士。调研结果汇总之后,形成了本书中所展示的观点和结论。在书中,作者把特色鲜明的调研工作与清晰而详尽的分析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相信能够为广大读者所理解和欣赏。
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曾涉猎过本书中涉及的多个领域。初入职场时,我是从投资银行业的资产管理_丁作干起的。
我在投行业愉快地工作了大约30年之久。然后,我很荣幸地出任了美国财政部副部长一职。接下来,我又有过一段管理一家大型商业银行的经历。在那个年代,各种各样的投资机构得到了迅猛发展,比如风险投资公司、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它们使资本市场的交易量迅猛增长,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了金融市场,使各项交易技术不断提升,同时,它们也成为企业整体商业战略中最具攻击性的武器和关键要素。
本书展示了这一变化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事件和内幕观点,并且深刻探讨和揭示了金融界之前种下的恶果——金融市场的繁荣和高风险曾经如此密不可分、相依相存。
我一直坚信,功能健全的资本市场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市场中,当供需双方基于各自的利益而寻找到结合点,并通过市场活动满足自己的需求时,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便可达致和谐。资本通过有效的配置,将会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且必须的条件就是要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它们可以保证供需双方的交易结果是公平的、可预见的,双方也是彼此信任的。当然,具有各类专业知识的职业人士的进入,也是推动资本市场健康良性发展的关键之一。
就事实而言,本书提及的六类企业,特别是风险投资公司、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还都是相对年轻的行业。它们一般只有大约一代人,也就是25—30年的历史,所以就它们目前的迅猛发展以及所受到的关注而言,几乎可以断定,在将来它们会经受更有深度的曝光以及更多的监管,也就是更严格的监督。
本书中提到的其他一些公司,比如投资银行、管理咨询公司和《财富》500强企业等,应该说早已有了不错的发展基础。但是它们同样在过去几十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在最近发生的金融危机中遭受了重大的打击。
毫无疑问,最近几年所发生的种种金融事件几乎动摇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现行制度的信心。我们需要认真反省,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做错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以及我们共有的目标和现有的规章制度应该如何去修改调整。但是在寻求到正确答案之前,我们也需要充分了解这些商业活动的参与者都是谁,他们是在遵循着怎样的游戏规则,以及在现实中他们各自的具体行为和理念是如何迅速转变的。本书也为探求这些观点和答案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这本书诞生于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期。那时,整个美国的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都处于动荡之中。
——罗伯特·K.斯蒂尔,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
我们之所以被吸引加入这一行业,就是希望能赚大钱。所以我们都喜欢直接从事并购交易,但随着机构的成长,我们就必须承担各自不同的角色,包括游说政府,以确保所通过的法案不会制约机构的业务运作,还需要与媒体沟通,并管理全球的分支机构。
大卫·鲁宾斯坦,凯雷集团联合创建人
我相信的确有一些金融公司做了愚蠢的事情,破坏了金融体系,但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愚蠢。所以将所有银行一棍子打翻的说法,对某些好银行来说不公平。
——杰米·戴蒙,摩根大通公司 CEO
对冲基金获得的利润会让市场更加有效率。通常来说,对冲基金比投资银行和共同基金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虽然也有个别例外,但大多数对冲基金公司都拥有一群高智商的员工为其效力。
——朱利安·罗伯逊,老虎基金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