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编著的《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利用一些篇幅对儒家伦理就是美德伦理的观点进行批判分析。本书认为,儒家对道与德、仁与礼(儒家学说中的美德与规则)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表明,把它看做是一种集规则与美德于一体的独特伦理学说更为恰当。儒家伦理既不是规则伦理,也不是美德伦理,而是二者的统一。同时希望这一观点能在充分了解西方当代哲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对儒家伦理的透彻理解。
本书还将同时关注另一个更为一般性的哲学主题——在同一道德理论中规则与美德的结合或统一的问题。尽管本书并没有试图对统一规则和美德的一般方式做深入的分析,但有一些论述仍然将散见于对儒家伦理及对其与一些西方伦理理论进行比较的过程中。
刘余莉编著的《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批判了近几十年间一些西方哲学家把儒家伦理视为美德伦理学的观点,把儒家伦理视为一种实现了规则与美德统一的独特伦理学类型。笔者期望利用当代西方伦理学的理论成果对儒家伦理进行重新解读,以促进中外伦理学的比较与交流。同时,《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还关注了在同一伦理学体系中实现规则与美德的统一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德与规则统一的重要性,从而也为当代西方规则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导论
一 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
二 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
三 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美德伦理:当代西方哲学的视角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
第二节 美德伦理的复兴
一 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伦理学的发展
二 美德伦理的回归——安斯库姆与麦金泰尔
第三节 美德伦理的理论优势
第二章 儒家伦理对美德和美德培养的重视
第一节 儒家伦理中的德与性
第二节 道德的自我修养
一 知耻近乎勇
二 学思相兼,躬行实践
三 “存心”与“寡欲”
四 养“浩然之气”
第三节 儒家的理想人格
第三章 儒家伦理对道德的独特理解
第一节 对“道”的误解
一 对“道”的误解及“道”与“德”的关系
二 对“道”的误解之解释
第二节 儒家伦理中的“道”
第三节 “道”和“德”在圣人心中的统一
第四节 儒家的道德——“道”和“德”的统一
第四章 儒家伦理中道德原则的重要性
第一节 礼与圣人——道德原则与原则的制定者
一 作为道德原则的礼与圣人
二 礼的作用
第二节 礼与仁——规则与美德
一 周礼与儒、墨、道、法的起源
二 作为一般性德目(万德之目)的“仁”
三 仁和礼——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
第三节 仁、礼与道——美德、规则及其共同来源
一 道——仁和礼的共同来源
二 道与礼之不同
三 儒家伦理、规则伦理与美德伦理
第五章 “礼”与“仁”在道德评价中的统一
第一节 道德行为与“义”
一 “义”的重要性
二 “义”与“礼”——道德行为与道德规则
三 “义”与特殊境遇
四 “义”、“礼”和“仁”——道德行为、道德规则和道德情感
第二节 “礼”与“仁”在道德评价中的统一
一 规则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中的道德评价
二 儒家伦理中的道德评价
第六章 “礼”与“仁”在道德教育中的统一
第一节 “礼”与道德教育
一 “礼”:道德行为的明确标准
二 习“礼”与道德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培养与道德人格
一 对道德动机和道德情感的强调
二 音乐与道德情感及道德人格的培养
第三节 “仁”与“礼”在儒家道德教育中的统一
一 对“礼”的遵守与人自身的和谐
二 “仁”与“礼”在儒家理想人格——“君子”上的统一
第七章 “仁”与“礼”在孝治中的统一
第一节 “孝治天下”的理想
一 百善孝为先
二 孝治的实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第二节 孝治的历史背景
一 君主专制体制及其弊端
二 儒家伦理与君主专制
第三节 孝治的现实意义
一 孝亲与家庭伦理
二 孝治传统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第八章 儒家伦理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海外的儒学:研究误区及实践成果
一 西方儒学研究的误区
二 儒家学说在海外的应用
第二节 儒家伦理与和谐社会
一 儒家伦理:和谐的教育
二 “富之,教之”: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三 儒家伦理与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结论
一 儒家伦理:规则与美德的统一
二 回到根本:儒学与学儒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