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孟子(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05年青少版)/中外名人传记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林峰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孟子(约公元前390—公元前305),姓孟名轲,战国时期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本书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孟子的生平经历、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

内容推荐

孟子学说,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除了上述几点外,还有许多精彩而丰富的内容,如“养气”说,“人格修养说”,“尽心、知性、知天”说,“以意逆志”说等等。孟子学说对儒家学说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奠基作用,他与孔子学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儒学思想发展的基础——孔孟之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

相信青少年通过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不仅能增强对春秋时期历史的了解,还能学习到《孟子》中很多精华的思想、警句、格言和成语,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受益终生。

目录

第一章 孟母三迁

第二章 断机悟途

第三章 锋芒初露

第四章 游学鲁国

第五章 兴学育才

第六章 人性善说

第七章 初适齐国

第八章 归鲁葬母

第九章 漂泊宋鲁

第十章 困居滕国

第十一章 诤谏惠王

第十二章 初见宣王

第十三章 与民同乐

第十四章 谈勇谏君

第十五章 答疑解惑

第十六章 多才多艺

第十七章 出吊于滕

第十八章 辞卿欲归

第十九章 还乡立言

第二十章 流芳百世

附录 孟子经典名言

试读章节

因为新家离学宫很近,小孟轲每天看着小伙伴成群结队地去学宫,听着学宫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心里甚是羡慕。

时间长了,他和这些小伙伴也都熟悉了,彼此之间还成为了好朋友。他便经常进人到学宫里面同他们游戏玩耍,俨然成了学宫里的一个非正式学员。

因为小孟轲不是学宫里的学员,他便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听先生讲课。所以当学生们听先生讲课时,他便时常躲在窗下偷听,时常被先生的讲解吸引住,听得如醉如痴。一次,先生在讲《诗经》时,让一个学员回答问题,那个学员支支吾吾、抓耳挠腮,半天也没有回答出来。这时站在窗外偷听的小孟轲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他对这个问题太熟悉了,于是便不由自主地回答出先生的提问。先生这才发现他。在对孟轲进行一番询问和考察之后,先生对这个躲在窗外偷听的机智聪慧的小孩子非常满意,也非常喜欢。而其他先生问他问题,他也是毫不胆怯,有问必答,就这样他受到了学宫里的师生的欢迎。

孟母知道了学宫里的先生和学员对孟轲都很好,而自己忙于操持家务,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者,小孟轲也的确到了求学的年龄了,应该接受正规的教育。于是孟母决定送他进学宫求学。

那个时候的教学,多半是结合实际进行,而不是读死书,脱离生活实际。在这个学宫里,先生以孔子为榜样,教学生们演习周礼。诸如婚礼、葬礼、馈赠礼、食飨礼、祭祀礼等等。先生们除了在学宫里教,还让学生们在社会上参与实践这些礼仪。当射飨、郊天、祭祖之时,这些长长的队伍后面总也少不了小孟轲的身影,他总是专注而又认真严肃地学习这一切。其言行俨然一个大人。

孟轲自小就是孩子王,进了学宫里,凭着他的聪明机智,他依然是小伙伴们的头儿。在节假日里,他总是带领小伙伴们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或是一起诵读诗文,讨论问题。

孟母的新居比较宽敞,离学宫又近,也因此成了孩子经常游戏的场所。一天,孟母要外出做事。因中途忘了一件东西,提前返回。一进门便看见孩子们在这里进行祭祖活动。她没有去惊动这群孩子们,而是站在一旁静静地观看。只见几案被抬到了院子中央,上边陈列着鼎、尊、敦、豆等礼器。孩子们在孟轲的安排下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献爵、燔柴、奠帛、读祝。举止庄重、神情肃穆……俨然是在进行一场真正的祭祀。看着孩子们的习礼活动,在一旁默默观看的孟母感到非常欣慰。

因为小孟轲聪慧过人,他一入学宫就被编入了二年级。尽管这样,先生所授,仍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课堂上,先生所授之课他总是迅速地了解,并能熟练地背诵。而且,他善于思考,总是向先生提出一些稀奇的问题,常常问得先生们张口结舌,非常难堪。

因为教学跟不上他的求知欲,小孟轲在学宫里慢慢地变得无所事事了,听讲也不认真。还时常逃学。孟母常常打听孟轲在学宫里的表面,当她得知了这些情况之后,既为儿子的聪慧欣慰,又为他的顽皮淘气、不思上进气愤。回想以往的两次迁居,皆是因为客观环境不尽如人意,而现在环境好了,就在学宫旁边,小孟轲又出现了新的情况。看来,不完全是因为客观环境决定一切啊,必须得让他自己意识到什么,要更加耐心地教导他才行。

一天下午,小孟轲放学后欢快地回到家,孟母问他:“今天在学宫里学习如何?”小孟轲得意地告诉母亲,“一切都很顺利,先生的课还没有讲完,孩儿都已经会背诵了。”孟母从儿子的话语和神情当中,知道了他的心理,但她没有多说什么,依然默默地织布、做饭。

又过了一段时间,孟母发现儿子总是很晚才回家,而且每次回家衣服都弄得很脏。看着这些,孟母还是没有责问他,只是默默地记在心里。第二天,早饭后,孟母并不像往常一样织布,而是偷偷地跟随在孟轲的身后。原来,孟轲根本没到学宫里去,而是同几个小伙伴一起到村东的小树林里捕蝉去了。他们把一根又细叉长的马尾毛做成一个活扣,固定在一个竹竿一端。然后轻手轻脚地来到树下,小心翼翼地去套蝉。

孟母看着眼前的一切,抑制着怒气,步履沉重地回到了家里,依然上机织布。当小孟轲像往常一样散学归来,依然是欢快无忧的样子。孟母将孟轲叫到织机前,严厉地问他:“轲儿,今日在学宫学习如何?”

小孟轲也觉察出母亲和往日的不一样,看着她满脸阴云,他怯生生地说:“和往日一样,没有什么变化。”

“那么,今天先生讲了些什么?背给为娘听听。”

小孟轲一时语塞,回答不上来了。满脸通红地站在一旁,不知母亲要做些什么。

孟母猛地站起来,离开了织机,第一次扬起巴掌。“你根本没去学宫,而是和伙伴一起去郊外捕蝉了!”孟母的巴掌举得很高,但并没在落在孟轲的身上,她只是顺手拿起一把剪刀,几下子将织机上还没有成形的纱布剪断了,纱与布分成了两断,垂落了下去,她几个月来辛辛苦苦地劳作也毁于一旦。

小孟轲知道自己犯了错,吓得大哭起来。此时的孟母并没有去劝慰儿子,任由他哭着,而自己也在一旁默默垂泪。俗话说:打在儿身,疼在娘心。孟母此时的心痛是无法形容的,但她不能跟儿子讲,也不能让他这么任性,只希望他能明白做母亲的一番苦心。当小孟轲哭了好长一段时间后,孟母命他将断了的纱线捡起来,重新接好。小孟轲不敢违抗,但断了线哪里能再接起来呢?

此时,孟母平静地对他说:“不用接了。轲儿。断了线的是接不起来的,就像学习一样,半途而废,最终也会一无所获啊。为了让你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历尽艰辛,两次迁居,最后才搬到这样一个好地方来,满以为你能理解娘的一片苦心,好好利用这个时机,谁料你却冥顽不灵,仗着自己的小聪明,时常逃学,马马虎虎……”

小孟轲一头扑进了母亲的怀里。

孟母对他讲述了他们的祖辈的事。他的先祖孟孙氏是鲁国三大贵族之一,具体的谱系是这样的:庆父(孟孙)——孟穆伯——文伯——孟献子——孟庄子——孺子秩——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孟敬子——孟孙激。其中孟僖子在鲁国的政治地位仅次于季平子,是鲁国的第三号人物,只是当时他地位显赫,却不学无术,曾让鲁国受到奇耻大辱。自此后,他便虚心向孔子求教。其子孟懿子后来拜孔子为师,成为孔子的“七十二圣贤”之一。

母亲的一番讲话,以小孟轲的悟性是不难体会到的。自此后,他便致力于读书习礼。先生的教诲加上他的聪慧,让他学业长进很快,渐渐地成了学宫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神童。对此,孟母甚感宽慰。

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随着先生和长辈们的宠爱不断加深,褒奖之誉滚滚而来,小孟轲禁不住沾沾自喜起来,而且时常流露出来。为此,孟母又开始忧虑了。

孟母有一个表叔公孙玺,当年曾在鲁国为将,现在闲居在家乡。公孙将军身体健康,颇好狩猎。常驱鹰放犬于沟壑之中。孟母决心到表叔家拜访,并说明来意,想借此教育小孟轲,公孙将军欣然同意。P6-10

序言

孟子(约公元前390—公元前305),姓孟名轲,战国时期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孟子的生平事迹比孔子要模糊得多,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只用了137个字写了他的生平,这是关于孟子生平最早的记录。所以我们只能从历代的史料中推断出孟子大概生于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死于周赧王十年(公元前305年),终年85岁。他的父母,可信的记载很少。据《春秋演孔图》及《阙里志》等说,其父名激,字公宜;母姓仉。在孟子的早年教育中,其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西汉的《韩诗外传》、《列女传》中记载了孟母教育孟子的生动故事,如孟母断机、东邻杀豚、孟母三迁、孟子去妻,孟子仕齐等。成人、婚姻、出仕,是古代君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而在这三个环节孟母都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是孔子之嫡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后来人们以“思孟”并称,除了他们思想上的一致外,与这种师承也是有关的。

学成之后,孟子就开始“周游列国”,以学于诸侯。在他40多岁时,他首次出游的诸侯国是齐国。他想通过正在“一鸣惊人”的齐威王施展其“仁政”理想一,但不受齐威王的重用,只是被任为客卿。他听说宋王偃将要推行“王政”,就约在公元前323年之时离齐赴宋。但宋王偃并不打算接受孟子的主张,孟子只得远行,回到他的家乡邹国。公元前322年,鲁平公即位,用孟子弟子乐正克为政。孟子赶赴鲁国,由于乐正克的推荐,鲁平公准备乘车去见他。但因嬖人臧仓进谗。鲁平公取消了这次会见。孟子在失望之下又只好返回邹国。

大约在公元前320年,孟子听说梁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史记·魏世家》),就离滕赴魏,来到了魏都大梁。本想利用孟子有所作为的梁惠王第二年就死了,亦未能实行孟子的主张,其子又不像有为之君,孟子只能离开。

公元前32—1年,齐威王卒。齐宣王即位,孟子带领弟子再度适齐。在齐国,孟子受到从未有过的礼遇,齐宣王授予他“卿”之高位,派他出使滕周,并屡屡向他问政。齐宣王喜好“齐桓晋文之事”,而孟子却大谈他的“仁政”主张(《孟子·梁惠王上》)。最终因为齐王伐燕一事,让孟子彻底灰心。

自此,孟子就要辞去卿位,离齐还乡。公元前312年,孟子由宋归邹。他游说诸侯,遍历齐、魏、宋、鲁、滕诸国,奔波了35年而始终实现不了自己的“仁政”理想,就只好归隐故乡,一边从事教学,一边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著《孟子》一书,记叙他一生的行事,阐述其思想学说。公元前305年,孟子老死于邹国,享年85岁。

孟子以继承和光大儒学为毕生追求,形成了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的孟子学说,为儒家学说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孟子学说,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除了上述几点外,还有许多精彩而丰富的内容,如“养气”说,“人格修养说”,“尽心、知性、知天”说,“以意逆志”说等等。孟子学说对儒家学说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奠基作用,他与孔子学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儒学思想发展的基础——孔孟之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

相信青少年通过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不仅能增强对春秋时期历史的了解,还能学习到《孟子》中很多精华的思想、警句、格言和成语,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受益终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