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书系,选之于《咬文嚼字》杂志,集中了创刊15年来的精华。《咬文嚼字》的作者有勇气有才情,不回避语言运动的难题,敢于挑战权威,常能碰撞出思考的火花。语言流逝,在《咬文嚼字》里却能听到回声,它是社会语文生活的真实记录,是语言材料资源、语言现象、语言手段的历史档案。
为了满足读者提出的分类出版精选本的要求,典藏书系共分8本,本书为其中之一,读来知识丰富,材料充足,有智慧有趣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辨析(细说字词的异同)/典藏书系/咬文嚼字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黄安靖 |
出版社 |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典藏书系,选之于《咬文嚼字》杂志,集中了创刊15年来的精华。《咬文嚼字》的作者有勇气有才情,不回避语言运动的难题,敢于挑战权威,常能碰撞出思考的火花。语言流逝,在《咬文嚼字》里却能听到回声,它是社会语文生活的真实记录,是语言材料资源、语言现象、语言手段的历史档案。 为了满足读者提出的分类出版精选本的要求,典藏书系共分8本,本书为其中之一,读来知识丰富,材料充足,有智慧有趣味。 内容推荐 字也好,词也罢。都是语言的材料。语言世界,字林杂花生树,词海热浪扬波,在丰富中透山复杂,在变化中藏着微妙。一个人有了字辨、词辨,语辨的功力,才能在运用中得心应手。把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条成语、每一则掌故调遣得恰到好处。辨宁析词,是语文学习的唯一通道,也是掌捉语言的不二法门。来吧,让我们一起来辨析字词的异同。 目录 一 辨字篇 说“安”道“按” 搏、抟(搏)辨 “簿”“薄”辨析 说“查”道“察” “磁”“瓷”同用考 说“刺”谈“刺” 寸·时·英寸 说“等”道“级” 点戍划戌戊中空 “吊”“唁”辨 说“繁”道“烦” 此“符”非彼“苻” 说“负”道“反” “副”“幅”不分到几时 傅≠付 “毂”和“毂” “毂”是“谷”,“谷”不一定是“毂” 惠·辱·忝 说“混”道“浑” “赍”“赉”辨 “交”与“缴” “接合部”不是“结合部” “就理”还是“就里”? “雎”和“睢” “脍”和“烩” 说练”道“炼” 0·○·零 “令”、“尊”和“家”、“舍” “率”“携”“暨”“偕” “歧”字不能作“岐”用 “融”“溶”和“熔”的区别 “诗钞”还是“诗抄”? “受”和“授” “松弛”莫作“松驰” 说“贤”道“愚” “陷阱”莫作“陷井” “压”和“轧” “雁”非“燕” 莫将“扬州”作“杨州” “一杯”非“一杯” 说“意”道“义” “颍”“颖”要分清 硬耳朵和软耳朵 说“或” 圜·圆·元 “咋舌”?“咂舌”?“乍舌”? 不能以“脂”代“酯” 量词“只”“个”辨异 “妆”“装”的异同 二 辨词篇 “被告”与“被告人” 释“毕竟” “不耻”“不齿”辨 “不愧”与“无愧” 不肖·不消·不屑 “齿寒”还是”心寒” “出生”“出身”“终生”“终身” “大肆”与“大事” “翻一番”与“翻一翻” “方寸”和“分寸” “工夫”和“功夫” “贡奉”和“供奉” “好事”当有多解 “合拢”与“合龙” “籍籍”“无名”拉郎配 “结发”与“及笄” “结缡”与“结婚” “界限”“界线”辨析 “激起”和“击起” “可怜”种种 来年他年来日 “朗朗”和“琅琅” “流传”与“留传” “埋单”“买单”:花落谁家? 面世·面市·应市 “难道”也用于测度疑问句 “品味”与“品位” “期间”“其间”辨 “启用”“起用”辨 “入闱”和“入围” “神旺”与“神往” “生母”和“先母” “食言”与“失言” 士·女士·男士 是否、能否、可否和“有否” “酸痛”与“痰痛” 错把“谥号”当“庙号” “瘦肚”和“肥边” “填房”岂是“偏房” 也说“悬殊” “学历”和“学力” “熏染”“熏陶”:一贬一褒 “扬弃”不等于“抛弃” “以为”和“认为” “阴骘”和“阴鸷” “咱们”的语义变异 泪眼婆娑辨“志哀/致哀” “捉摸”与“琢磨” “自持”与“自恃” 三 辨语篇 “半夜三更”的解说 “鞭长莫及”与“望尘莫及” “常盛不衰”与“长盛不衰” 从“豆蔻年华”说起 “纷至沓来”辨 “风尘仆仆”说讹 “东风过牛耳”? “默默含情”? “排忧解难”和同形词语 话说“穷形尽相” “失声痛哭”与“痛哭失声” “寿终正寝”与“死于非命” “受宠若惊”说略 “喜笑怒骂”?“嘻笑怒骂”?“嬉笑怒骂”? “直接了当”还是“直截了当”? 试读章节 说“安”道“按” 安、按是常用字。因为音近形似,有人写“安”时常加个提手旁,如把“安排”写成“按排”,“安装”写成“按装”。尤其是在建筑工地上,“某某按装队”的招牌或“某某公司承担按装任务”的告示随处可见。 “安”是个会意字,上面的宝盖头是房子,下面加个“女”字,义为女人人室即安。显而易见,这个“安”字是形容性的,按其本义构成的词有安全、安宁、安适、安静、安稳等等。这可能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初民必须在山野草莽之中与野兽搏斗有关。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不安的因素,只有在房子里才有一点安全感。“安”也可作为动词,构成的词有安装、安置、安排、安顿等等。动词“安”和形容词“安”隐隐有某种因果关系:以动词“安”为手段,以形容词“安”为目的。即通过安装、安置、安排、安顿,使杂乱的器物、纷繁的人事达到安全、安宁、安适、安稳的结果。 有提手旁的“按”也可用作动词,但和“安”的意义完全不同。例如“帮我按一下电灯”,是指帮我打开或熄灭电灯,如果“按”改为“安”,则成了帮我安装电灯了。许慎《说文解字》:“按,下也,从手,安声。”段玉裁特意指明这个“下”字是“以手抑之使下也”,即用手往下揿。鲁迅小说《药》中写华老栓不放心身上的钱:“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中医有所谓“三叩九按法”,用三个手指为病人搭脉——这里的“按”都是“以手抑之”。成语按兵不动、按强扶弱中的“按”,义为停止、压迫,也是从“以手抑之”引申出来的。按部就班、按迹循踪、按图索骥中的“按”,作“依照”解,是进一步引申的结果。而“安”呢,则要按一定的设计要求,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施工、操作,不是用手“按”一下就能解决问题的。所以,“安装队”不能写成“按装队”。(李坚) 搏、抟(搏)辨 搏,音bo,义为竭力厮拼,如搏斗、搏击、肉搏战。中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有一句名言:“人生能有几回搏!”抟,音tuan,繁体字写作“搏”,义为捏聚成团状,如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抟土为人”。搏、抟就字形来说,判然有别;但抟的繁体字搏与搏却极其相似,在抄录古籍时,稍一不慎,便会出错。 手头便存有一例。某作家继介绍所谓气功大师之后,又写了一部据说是“充满智慧”的关于道家的小说。其中有一章,历数在武当山修炼的道家人物,从周朝的尹喜,直到明朝的张三丰,开列了一长串名单。但五代的陈抟,被误写成了“陈搏”。其实这一差错并不自这位作家始,出版物中时有所见。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据《宋史·隐逸传》记载,他在武当山“服气辟谷历二十多年”,后又到华山,“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搏、搏都是形声字。形符相同,声符也几乎相同,而且有时字义也容易混淆。这是导致写错、印错的主要原因。<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搏”还是“抟”便有点纠缠不清。钟泰《庄子发微》说:“抟之为言专也……‘抟’有作‘搏’者,则传写之讹。”蔡尚思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名著选读》却特地注明:“以搏为是。”大鹏搏击旋风,扶摇直上,该是何等壮观!这又一次提醒我们:辨识搏、抟(搏)可得小心一点!(邱天) “簿”“薄”辨析 曾在某报法制版上,看到某人决心要“对薄公堂,讨个说法”云云,不禁愕然。“对薄”当改为“对簿”才行。 “簿”字从竹,溥(音pu)声,是个形声字,本义指书写记事的簿册。之所以从竹,是因为上古时没有纸,竹子经过刮削烘制后便成为当时的“纸”。由于竹子易于腐烂,现在我们所发现的商周时代的文字,都是刻在龟甲兽骨或铸在青铜器上的,但可以断言,竹简作为文字的承载质料,其历史绝不会晚于甲骨与青铜。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说的便是竹简因为翻动次数太多,以至牛皮绳都被磨断了好几次。《尚书》中也讲“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而以“汗青”指代史书,以“杀青”表示文章完工等等,也都与古代制作竹简的工艺有关。 官府的文件是簿册所记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簿”也常专指文状。掌管簿书的官吏便称之为簿曹、主簿。在古代狱讼制度中,“簿”是少不了的。告状要有状子,审讯要有记录,判决还要有判决书,所有这些都见之于“簿”。所谓“对簿公堂”,便是把原告、被告的材料放在一起,由或明白或糊涂的法官老爷审问一番再判出是非曲直的过程,用通俗的话说,便是“打官司”。 “薄”字从艹(草),溥声,音bo,本义是林木密集的地方。后来这个本义逐渐不用,而“不厚”“少”等后起义更为流行。然而不管“薄”用本义还是用后起义,“对薄公堂”都是说不通的。(韩华梅) …… P3-6 序言 这套书里的文章,选之于《咬文嚼字》。根据读者的提议,名之为“典藏书系”。 不过,说句实话,《咬文嚼字》不是用来藏的。它自创刊以来,便一路冲冲杀杀,一会儿向名家“开炮”,一会儿为城市“洗脸”,一会儿叫板“春晚”,一会儿检查商标,“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哪里有差错就“咬”到哪里。翻开《咬文嚼字》合订本,出现在你面前的,大都是短兵相接的镜头。说得好听一点,这是干预生活,有的放矢;说得不好听一点,那就成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一点系统。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就是这样一本拉拉杂杂的小刊物,一亮相就获得了满堂彩;创刊十几年来,读者热情不减,宠爱有加,好评“涛声依旧”。它不但出版单行本,还出版合订本,产品线在逐渐延伸。当今图书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咬文嚼字》合订本却成了“热点”“亮点”,成了书市的常青树,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为了阅读的便利,读者又提出了分类出版精选本的要求,于是,我们有了“典藏”的编选计划。 是的,是读者发现《咬文嚼字》不仅能“立竿见影”,解决眼前的问题,还有重新阅读的价值。记得德国历史学家维特克说过,时间犹如筛子,它能筛尽一切渣滓。《咬文嚼字》是经得起筛的。在读者的提示下,编辑《咬文嚼字》的人,也在重新审视《咬文嚼字》。 应该承认,这本刊物还是有一点知识的。我不敢说它的含量有多么丰富,但它的品质却值得称道。它往往不是现有工具书的转述,而是作者千淘万漉的结果,言人之所未言,因此弥足珍贵。有些文字或许还显得粗糙,但读者能感觉得到这是璞,不是普通石头。 应该承认,这本刊物还是有一点材料的。它是社会语文生活的真实记录,甚至,它是语言资源、语言现象、语言手段的历史档案。鸟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语言流逝,在《咬文嚼字》里却能听到回声。即使某些词语只是昙花一现,但了解它们曾经的辉煌,可以让我们对语言的认识更为真切。保留这些材料,无疑是在维护文化研究的权利。 应该承认,这本刊物还是有一点智慧的。它不回避难题,相反却是知难而上,作者表现出来的,除了勇气,还有才情。在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则、规律方面,更是通过不断探索,发现了一些灵光四射的东西。它们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角度。读这样的文字。仿佛置身于研讨会现场,无论是碰撞还是共振,都是—种启迪。 应该承认,这本刊物还是有一点趣味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个人说话,本来是最富有个性的,但是,恰恰是语言研究,常常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咬文嚼字》在竭力抗拒这种宿命。它宁可被人视之为“俗”而不居高临下,宁可被人视之为“浅”而不故作艰深。它追求的是一种单纯、通透而又不失情趣的境界。这也许是《咬文嚼字》亲和力的重要来源。 “典藏”一词,恐怕历史不长,我们借用一下,决不是以“典”自炫,说得彻底一点,敝帚自珍而已。 是为序。 2009年3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