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旳的《城市空间演变与整合——以转型期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为例》共分为七个部分。第1章阐述本书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框架。第2章总结归纳基于社会因子生态视角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从早期的传统芝加哥城市生态学派的三大经典模型,到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社会区分析和因子生态分析,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因子生态研究理论的发展,比较总结各种相关理论的优缺点。第3章回顾国内外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脉络的发展过程、主要成果、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不足。第4章运用研究区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研究区街道、乡镇层级的空间数据,采用因子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技术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第5章从全球、国家以及地方三个空间层面深入分析同一时期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变化的内在机制。第6章结合已有的国内外基于城市因子生态视角的相关实证研究,从静态、过程等主要方面对比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异同。第7章对本书的主要结论进行归纳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徐旳的《城市空间演变与整合——以转型期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为例》简述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现状及相关理论。以全国人口三次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技术对南京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并结合中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比较,从静态、过程等主要方面探讨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异同,为我们更科学地研究我国城市空间发展与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证案例与理论支撑。
《城市空间演变与整合——以转型期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为例》可供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2 本书框架与结构安排
1.3 主要创新和局限
2 因子生态视角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基础
2.1 传统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Chicago I)
2.1.1 同心圆模型(Concentric zone model)
2.1.2 扇形模型(Sector model)
2.1.3 多核心模型(Multiple nuclei model)
2.1.4 三大经典城市空间结构模型的意义与局限
2.2 新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Chicago Ⅱ)
2.2.1 社会区分析(Social Area Analysis)
2.2.2 因子生态分析(Factor Analysis)
2.2.3 现代西方城市研究流派对新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批评
3 因子生态视角的中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3.1 因子生态视角下的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3.1.1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社会区”概念提出,研究范式发展完善阶段
3.1.2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末——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实证研究案例积累阶段
3.1.3 1980年代初期至1990年代末——城市社会区空间结构实证研究比较总结阶段
3.1.4 1990年代末至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多元化发展阶段
3.1.5 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发展过程回顾中得到的若干启示
3.2 因子生态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3.2.1 1970年代至1980年代——西方学者以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为对象的研究阶段
3.2.2 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末——大陆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起步阶段
3.2.3 2000年至今——大陆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逐步发展阶段
4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实证分析
4.1 研究区概况、基础数据及计算结果
4.1.1 研究区行政建置概况
4.1.2 基础数据与研究方法
4.1.3 计算结果
4.2 1982、1990、2000年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因子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4.2.1 1982年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因子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4.2.2 1990年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因子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4.2.3 2000年南京城市社会空问结构主因子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4.3 1982、1990、200年南京城市社会区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
4.3.1 1982年南京城市社会区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
4.3.2 1990年南京城市社会区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
4.3.3 2000年南京城市社会区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
4.4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
4.4.1 主要研究年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因子构成分析
4.4.2 主要研究年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因子空间格局特征
4.4.3 主要研究年份南京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度
4.4.4 研究时段南京城市社会区演化路径分析
5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成因机制
5.1 全球及地区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5.1.1 全球化对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重构的影响
5.2 国家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5.2.1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政策
5.2.2 户籍制度改革
5.2.3 住房制度改革
5.2.4 城市土地制度改革
5.3 地方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5.3.1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自然地理基础
5.3.2 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因素
5.3.3 南京城市发展政策和城市规划
5.4 1982、1990、2000年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6 因子生态视角的中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案例比较研究
6.1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
6.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静态特征
6.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动态过程
6.2 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
6.2.1 当前西方城市社会主因子构成与空间格局
6.2.2 家庭生命周期主因子构成的复杂化
6.2.3 社会经济状况因子差异不断扩大,城市社会空间极化现象显著
6.2.4 日益增加的全球移民使种族因子的人口构成及居住隔离的复杂程度大幅增加
6.3中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比较
6.3.1 当前中西方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主因子构成与空间格局特征比较
6.3.2 长时间尺度中西方城市社会区演化过程比较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通过对因子生态视角的中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回顾比较,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应加强空间过程及与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比较研究的开展
7.1.2 南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在主因子构成、社会区种类及空间分布方面明显不同
7.1.3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社会空间重构机制显示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特点
7.1.4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因子生态视角的中国大城市研究案例的系统比较,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静态特征与动态过程具有相似性
7.1.5 因子生态视角的中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比较,在静态特征与长时间尺度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两个方面差异显著
7.2 主要创新
7.3 研究展望
7.3.1 加强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7.3.2 进一步开展多时间断面街道单元空间单元的人口属性数据空间自相关研究
7.3.3 开展不同人口规模等级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因子生态实证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