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公木文集(第5卷)(精)
分类
作者 公木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公木文集》凝聚了已故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公木先生的毕生心血,共360多万字,内容包括诗歌散文、古典文学及中国文字学研究、新诗理论、文艺学研究及毛泽东诗词鉴赏。《公木文集》的出版发行对于繁荣我国的文化科学事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容推荐

《公木文集》是公木一生创作和学术研究的结晶,主要收录了公木1927年-1998年单独公开发表和出版的诗文作品和论著,也收录了一些未公开发表的文章和手稿。全书共六卷。第一卷为诗歌散文;第二、三、四卷为古典文学及中国文字学研究;第五、六卷为新诗理论、文艺学研究及毛泽东诗词鉴赏。

目录

谈诗歌创作

和初学写诗的同志漫谈关于写诗的问题

邵燕祥的诗

读“新春”和“海边的诗”

——写给青年诗人张永枚的一封信

真实与集中——给一位诗作者的信

读张天民的“谷场诗草”

谈“和平的最强音”

谈中国古典诗歌传统问题——答友人书

继承与发扬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

 与浪漫主义传统

第三自然界概说

关于“第三自然界”(代序)

再说“第三自然界”

天人关系论——读萧■焘《自然哲学》摘抄

实践唯物主义——完善并发展辩证唯物主义

与历史唯物主义

附录:话说“第三自然界”

毛泽东诗词鉴赏

继承·借鉴·创新(代序言)

毛泽东诗词讲稿

序言——读诗札记

沁园春长沙

菩萨蛮黄鹤楼

西江月 井冈山

清平乐蒋桂战争

采桑子重阳

如梦令元旦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菩萨蛮大柏地

清平乐会昌

忆秦娥娄山关

十六字令三首

七律 长征

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

沁园春雪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浪淘沙北戴河

水调歌头游泳

蝶恋花答李淑

七律二首送瘟神

七律到韶山

七律登庐山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七律答友人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卜算子咏梅

七律冬云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后记

毛泽东诗词补编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贺新郎

西江月 秋收起义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五律海鸥将军千古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杂言诗八连颂

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

贺新郎读史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念奴娇井冈山

念奴娇鸟儿问答

毛泽东诗词六首

五律看山

七绝莫干山

七绝五云山

七绝观潮

虞美人枕上

七律洪都

毛泽东诗十首

五古挽易昌陶

五律张冠道中

五律喜闻捷报

七绝刘蒉

七绝屈原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七律有所思

七绝贾谊

七律咏贾谊

 学诗启示录——诗要用形象思维

诗的光辉典范与特殊规律(前言)

一文主发议论,诗主达性情

二浮想联翩与联翩浮想

三必然要接受世界观的制约和指导

四必然要以语言为工具

五必然要有逻辑性

六 富有思想的形象与赋予思想以形象

 七生产实践与美感活动

 八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

 九既是认识的途径,又是表现的方法

(结论)

后记

追记

试读章节

           菩萨蛮

          黄 鹤 楼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题解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县西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孙吴时,南朝以后,就很著名,有“天下绝景”之称。楼本因矶得名,但后人附会仙人乘鹤,又有数说。唐·阎伯瑾<黄鹤楼记>引《图经》说:“费祎登仙,尝驾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见《文苑英华》卷八一O)《太平寰宇记>卷一一二从之,此一说也。《述异记>卷上说:“荀瑰,字叔伟,东游憩江及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霄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霓裳,宾主欢对,已而辞去,跨鹤腾云,渺然烟灭。”此又一说也。《舆地纪胜》卷六六引《南齐志>以为世传王子安每乘黄鹤过此。此又一说也。这些神话,唐代以前,已经很流行;所以崔颢<黄鹤楼>诗有句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李白<江上吟>诗有句云:“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黄鹤矶在蛇山北端,紧靠江边;近年因修筑长江大桥,楼已拆去,改在蛇山顶上重建。毛泽东此词,作于1927年春,时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四·一二”事变前夕。是年1月,武汉建立了革命政府,革命群众从帝国主义手里收回了汉口九江的租界,上海工人正在轰轰烈烈地举行三次起义,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也正在广泛地开展起来,正如毛泽东所说:“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多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总的说来,当时的革命形势是很有利的。不过,另一方面,在革命统一战线当中,还隐藏着像蒋介石、汪精卫等反动派,有的已在明目张胆准备分裂叛变;而在党内由于陈独秀执行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路线,不但对蒋介石的反动气焰没有坚决打击而且对汪精卫的阴谋活动也一味退让,甚至还收缴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的武器,拒不接受毛泽东和其他许多同志的正确主张。这样,就给革命带来了严重危机。就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毛泽东登临眺望黄鹤楼头,酒后面对滔滔江水,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因而作了这首词,写下当时的感受。

……

赏析

上片写景:登楼纵目,茫茫沉沉,莽莽苍苍,自远而近,宏伟壮彩。一个“锁”字,连结双山大江,不但形象地描绘了龟蛇夹峙的形势,而且暗写出乱石崩云、惊涛掠岸的一段江景。设象意中,而象在意外。蕴藉无穷,引人入胜。

下片言情:倚危把酒,怀古思今,应物斯感,由境及心,豪放深沉。一个“逐”字,绾合心潮江浪,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设意象中,而意在象外。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合上下两片通读,闭目遐想宛然如见:诗人以酒后豪兴,挥如椽大笔,略作点画,便勾勒出一副雄浑高华的境界。它不仅把黄鹤楼的胜概,把武汉镇的景色,以及祖国山川壮丽寥廓的风光,具有特征性地烘托了出来;而且也把诗人崇高的抱负与激情,把民族伟大的气魄与力量,以及时代风雨和革命精神,都生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诗篇正作于“四·一二”大屠杀的前夕,革命像一艘巨轮,在右倾机会主义者的舵手盲目驾驶下,眼看就触到露出水面的礁石上了。诗人清醒地看到这种形势,而进言不听,正确意见不被采纳。心情怎能不沉重?可是却决不曾绝望。他高扬着超出时代藩篱的头颅,以巨人的双目瞩望着未来。这就是诗篇中所显现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反复讽诵,不知不觉之中,就开拓了心胸,扩大了眼界,仿佛受到一种感染,而分得一些诗人所特有的那种高瞻远瞩的气概与恢恢有容的风度。这就远远超出一般的写景、一般的言情,而是伟大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特定环境中客观现实景物谐和交融的艺术精英。虽然仅仅是一首短诗,一阕小令,而收摄风云,囊括古今,它的包容量却是无限辽阔宏大的,实在具有尺幅千里的壮观。  本来像《菩萨蛮》这样小令短诗,只有短短8句,寥寥44字,正如文章中的小品,绘画中的条幅,仅仅适宜于写些小场面,抒宛转、发片断、记零星,才是它的本色。历史上号称豪放词人如辛弃疾,在《稼轩词》中共收此调22首,也只有《书江西造口壁》一首,略较宏阔,博得《艺蘅馆词选》评说:“《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鞯,未曾有也。”其词日: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看来确是宕逸深练,别开生面。不过,亦只是抒感慨、寄忧愤而已。若毛泽东此词,虽是小令,而气象意境,雄深雅健,一如长调;不愧黄钟大吕,禁得引吭高歌。这才真是“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范开《稼轩词序》)前人拿这两句话称颂辛词,今合转让。太阳出来了,篝火还能发亮吗?“器大志高”之材,“声宏意远”之誉,有毛泽东和毛泽东词在,谁人犹能当之?这论断并非根据我们的偏爱,实取决于公平的比较。毛泽东词不但堪与辛词比,亦且堪与崔诗比;不但远胜辛词,亦且远胜崔诗。黄鹤楼是历史上的名胜,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登临过,歌咏过;可是自从崔颢题诗之后,许多人都搁笔不敢再题,就连伟大诗人李白也叹服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写黄鹤楼不落前人窠臼,确是大不容易。而毛泽东此词,字数比崔诗还少,却完全摆脱了晴川阁、鹦鹉洲这些已被前人说滥了的景物,开首就从大处落笔,惊涛骇浪,泱泱大观;随后又作具体描绘,烟雨江山,莽苍胜境。继而隐括神话传说,而又赋予现实意义;最后通过特定动作与特定情境相联系,而吐出了胸中的虹霓,抒发了登临的感受。崔诗只不过是登高望远,发思古之幽情,抒怀乡之羁愁;毛泽东词的根须则是深深扎在当时惊天动地的革命斗争中,深深扎在现实生活的土壤里,他关心的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命运。这才正是所谓“器大声闳,志高意远”。相形之下,崔诗岂不就黯然无光了吗?

P303-309

后记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百周年之际,我接受了长春广播电台的邀请,要谈谈学习毛泽东诗词的心得。我便把写于15年前的这篇旧稿重读了一遍,在大体上肯定中感到仍存在严重的失误,这便是把“反映”的意义理解的过死,对“表现”的意义虽然提到还是理解的不足,实际上是对于艺术或诗的非理性因素未予重视,且有意淡化了。这是我早年形成的观念,近年来虽渐有发展,却仍不彻底,所以还是很不明确的表现。这次重读自己的旧作,把它当作对话的课题来商量,才发现对于艺术创作、诗创作,在我的思想里有个不小的漏洞,于是猛然觉察到我的真正的认识可能已起了变化,至少是应该有所变化了。这洋,便尽力之所及在这篇旧稿上加了一些批注,主要是作了某些增补。假如说,对于诗或艺术主体性的认识已在逐步加深,直到近日重读并且反复读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才更确定起来,特别是其中下面一长段话,让我作为札记,全文照录,以备沉思: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说一个东西是对象性的、自然的、感性的,这是说,这个东西之外有对象、自然界、感觉;或者说,它本身对于第三者说来是对象、自然界、感觉,这都是同一个意思。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因而为了使自己得到满足、得到温饱,他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饥饿是我们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要,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我的身体为了充实自己、表现自己的本质所不可缺少的。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确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像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是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168页)。

于此,举例说,饥饿是自然的需要。这非常明白:有肠胃的饥饿,有性爱的饥饿。所以古人就懂得,食色性也。小时在家乡,邻里相见,无论在什么时间,总问候:“吃过了吗?”古代谣歌: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季女斯饥。这就是为什么燕饮或欢庆、婚嫁必报喜。那“以快朝饱”的现实的、感性的、必需的对象,比如狡童之于季女,盛馔之于寒士,或者倒转过来亦同,当然就成为其人其事的生命表现亦即本质力量之确证的不可缺少的对象。这还是指有形的即形下的物质方面,那无形的即形上的精神方面呢?岂不同样甚至更加显著地也可以说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吗?为了使自己精神得到满足,得到温饱,求知欲便成为了天性。在旺盛的自然力、生命力如饥似渴地驱使下,大脑,这人类智慧的花朵长年发动机能运转着,不停地进行着思维,以有涯逐无涯,这当然也是自然生命的表现。不过,一般在指向科学理论的钻研中,当到达结论,这生命的表现便终止了,在科学定律或理论公式中,如果依然残存着追求它们过程中的激情或幻想的痕迹,那么它们的真理性便立刻遭到怀疑;而假若放射进艺术创作、诗创作当中,则这生命的表现便势必升华到形象中结晶为辉煌、潇洒、光焰或神采。虽然对于生命本体论我还保持着距离,但是尽管由时代指明了方向,由生活提供了源泉,假如没有生命之火的燃烧,没有生命之精的点染,没有生命之力的催化,则难于达到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充其量有如温吞水,沏不开龙井茶。即使茶属一级,也将无色无味。因而,作为艺术实践,也完全可以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8页)。但即使如此,如果把可以构成第三自然界的艺术世界仅仅看作是人类生命自由运动的同构物,是人类生存的精神代用品,是人类创造的用以表示自己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状态的象征体,那还是过于片面性和简单化了。诚然,“密尔敦出于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是他“天性的能动表现”。不过,写成于1665年、发表于1667年,长达12卷1万行的巨著,记述了撒旦无法忍受上帝的权威,率众天使叛乱,失败后被打入地狱。他决心报仇雪恨,为毁灭上帝创造的人类,他来到伊甸园,引诱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激怒上帝,从此开始了流离失所的生活。有的论者认为具有叛逆精神的撒旦是克伦威尔的形象,也有人把他对上帝的反抗看成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缩影,还有的解释作光明与黑暗进行的斗争,全部故事更可以作出无数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像这等博大精深的内涵怎么能只归结为诗人的“自然生命表现”呢?当然“自然生命表现”是存在着的,对于艺术实践说来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事实上只能是以艺术实践来涵盖生命表现,却不得以生命表现来涵盖艺术实践。这就是我认真强调生命表现,却不取生命本体的原因。

正是基于新达到的如此这般的认识,在这篇旧稿上加写进这般如此的批注。虽然受着原文格局的局限,未能尽意,但也可以说是又作了一次修订。原搞于10年前承蒙有的编审同志指正、建议再依《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重新加以修改。我曾苦于“断鹤续凫,两手觳觫”,因而以“瑕不掩瑜,和璧楚璞”请求告饶,且幸蒙获准。这次准备把这部分文稿改题作《学诗启示录》,附缀于新编《毛泽东诗词鉴赏》后,因而便主动作了尽可能不伤大体的修改。虽然,我并没有放弃才能的内在本质乃在于知识力的观点,天才、灵感、顿悟也都成于后天,不是随自然力、生命力与生俱来。人的正确思想,精神产品,不论经由理论思维或艺术思维,都必然是实践认识与识识实践的结果。这个基本观点,并无动摇,此之谓不伤大体。但在承认并且明确突出作为自然力的生命力这一条,还是自觉意识到应予补充,忽略不得。事实上,这比另起炉灶,还要更多费力。以钢筋接植跛足,能否走动灵便,还有待试行。望读者扶持指正。

                    公木

                  1993年12月1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5: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