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则 远去的生命
引言
入夜,一轮圆月悬在空中,雨后盛夏的夜晚,久违的凉爽。月的圆缺,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由此想到南京的张明宝酒后驾车撞死五条鲜活的生命,一再要求判他死刑,以赎不可饶恕的罪过。一阵心悸,勾起了久远的记忆。
正文
1976年的冬天,我家从陶乐带到贺兰的一只花狸猫突然成了精,不抓老鼠,而是咬死了家里养的鸡。那时候,一只下蛋的母鸡就是全家的油盐酱醋,就是家里的日常开支,父亲多次要我把那只花狸猫送人,我就是舍不得。那只猫是我在陶乐抓的,从一只拳头大的小猫养到有一只小羊那么大,晚上它出去抓老鼠,回来再晚,也和我睡在一个被窝,白天它总是围着我转,有时我放学晚了,它会在村子的路口等我。
我家从陶乐往贺兰迁的时候,父亲要把它送人,是我哭着嚷着不许,它跟我从陶乐到了贺兰,依然和我形影不离。
父亲知道我爱惜那只猫,即便是咬死了家里好几只下蛋的母鸡,也只是劝我把它送人,我就是舍不得,父亲就让我把它关起来。起初的几天,它很乖很听话,老老实实待在小库房里,后来就不老实了,偷跑了出来,独行江湖,倒是不咬我家的母鸡了,邻居家的母鸡经常莫名其妙死掉,被人发现是它干的。为此,母亲没少给邻居赔不是,家里的母鸡也被母亲一只一只地赔给别人。
那年春天,家里的母鸡孵了一窝小鸡,母亲嘱咐我一定要把那只猫看好,别让它再闯祸。我抱着它在鸡窝前也反复叮咛,开始的几天,它趴在地上,母鸡孵在窝里,两个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相安无事。母亲还说这只猫开悟了,成了母鸡的守护神。
那天,我回到家里,母亲沮丧地坐在门槛上,我知道肯定是那只猫闯了祸。母亲说,那只猫爬上鸡窝,被愤怒的母鸡啄了一下,它恼怒地伸出爪子打母鸡,把鸡窝给挑翻了,眼看着快出壳的小鸡全部死了。母亲说你快把它送人吧,不然你爹回来,一定会打死它的。
那只猫仿佛也知道它犯了严重的错误,母亲说话的时候,它一直爬在我的脚边,我想它肯定不是故意的,一定是好奇,想看看母鸡是怎么孵小鸡的,被母鸡误解了。要知道,孵化小鸡的母鸡是凶猛的,除了它认可_的主人,其他人谁也不能靠近的。我知道是保不住它了,就骑上自行车,带着它一口气骑出十多里路,把它放到一个草滩上,它看着我,我看着它,许久我说,不是我狠心,是你把祸闯大了,要不放走你,爹非得打死你不可。它似乎听明白我的话,叫了两声,向草滩的深处跑去。
夜里,我睡得迷迷糊糊,感到有毛茸茸的东西扫我的脸,起来一看,猫不知怎么又跑了回来,于是赶紧把它放到我的被窝里。
第二天,它还是被发现了。哥哥拿了棒子追着打它,它上蹿下跳,不小心被哥哥扫了一棒,它从窗户上跳下来,把哥哥的脸抓得鲜血直流。父亲气得要打我,被母亲挡住了,母亲对我说,这只猫留不成了。看着哥哥流血的脸和盛怒的父亲,我只好让它死。 我叫了两声,猫从房顶上跳了下来,围着我转,我找来了一只大盆,那只猫似乎知道它要死去,乖巧地趴在地上,圈了一个圈,我把盆扣在它身上,找来一块大石头,压在上面,四周用土埋严实了,父母和哥哥不忍心看下去,都进屋了。过了一会,它挣扎了两下,大盆晃了晃,归于寂灭。
它死了,是我亲手杀了它,它跟了我整整六年。
反省
随着人到中年,很多时候,回视过去,虽然那时年少无知,迫于生活寒苦,杀死了那只猫。现在想,总不至于非要杀死它,还有很多办法可以处理,比如把它送得再远些,远得让它找不到家,由它自生自灭,不是更好。
《百喻经》中“杀子求子”说:从前有个夫人,已有一子,还想要一子。有人说,你要想再生一子,必须要杀死一个儿子,祭天地神灵,否则生不了儿子。那夫人听了,就准备杀死已有的儿子。旁边的人说:你真是愚蠢无知,还没出生的儿子最终能否得到还是未知数,怎么可以先杀死已有的儿子呢?弄不好你连一个儿子都不会有。
佛法说:许多人盲目听信愚痴外道和害人邪说,自投火坑,以求不可希冀的福报,是非常可笑的。
就《百喻经》而言,每一次拿起,都是小心翼翼,生怕触动隐埋在生命深处难以启齿的秘密。一直鼓励自己,要勇敢地正视自己,敢于面对那些尘封的原罪,激励着自己说出来,解脱内心痛苦。每每到了临头,又悄然退却,把那些已经拿到手里的罪过,重新放回心灵的家园,搁在只有自己能够触摸到的地方,时常翻转、敲打,伴随着多少次月圆月缺,风雨星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煎熬着自己,觉得自己很懦弱,也很无奈,更是可怜。
福报在哪里
希冀福报,就是能够坦荡对待心灵的拷问,一条生命湮灭在自己的手中,深埋内心,又是怎样的煎熬。
福报究竟在哪里?
杀子求子
往昔世时,有妇女人,始有一子,更欲求子。问余妇人:“谁有能使我重有子?”有一老母语此妇言:“我能使尔求子可得,当须祀天。”问老母言:“祀须何物?”老母语言:“杀汝之子,取血祀天,必得多子。”此时妇女便随彼语,欲杀其子。旁有智人,嗤笑骂詈:“愚痴无智,乃至如此。未生子者,竞可得不,而杀现子?”
P71-75
串起心灵的花瓣
初读《百喻经》是2004年,那些短小睿智的故事打动了心扉,让浮躁的心找到安放之处,我便深深地爱上了它。
《百喻经》又叫《百句譬喻经》,原名为《痴华鬘》,“华鬘”是梵文的音译,原意是一种装饰的花串。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通过寓言故事阐述了佛教的经典,寓言幽默通俗,充满了哲理,又极具讽刺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南朝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僧加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客居京都建康时将它译成汉语,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1926年,鲁迅先生赞助出版了《百喻经》,亲自作了题记,由当时的上海北新书局出版,自此,《百喻经》才有了单刻本,成为一部独立的经书广泛地流传,这部蕴涵深厚佛教文化的典籍才为更多的人所认识。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原经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解释,一是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读者开卷感悟和卷尾悔颂共为百则。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一共收集了作者阅读《百喻经》九十八篇寓言之后的心得,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串起的心灵之花,帮助作者解脱了生活的焦虑、苦闷、烦杂,使灵魂得到升华,给精神世界一片明媚的阳光。
安住一心,可以使我们坦然面对生活的逼仄,读完《百喻经》之后,就知道心该放在何处了。
在本书结集的过程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云海先生欣然命笔,为本书作了序,给予作者极大的关怀和鼓舞,自治区工商局人教处处长王为民先生,银川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马耀华先生,市工商局人教科科长马红梅女士,贺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伟先生通过各种形式给予作者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在读《百喻经》的几年中,夫人杨春霞分担了家庭大部分责任,为我的创作付出了很多辛苦,我深深鞠躬致谢;儿子何洋帮助查找资料,也给予了很大帮助,让我感到欣慰。
银川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金凤区分局余翠兰女士帮助校对,九头狼书社贺秀红女士,青年作家杨贵峰先生倾力相助,我的同学杨立平、金卫东先生不断鼓励,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诸多同事、同仁的鼓励,以及其他各界朋友的关心,对此我铭记在心,一并致以感谢。
何金宝
2010年5月28日
解脱自己是一种责任
何金宝
起初读《百喻经》,只是抱着一种休闲的心境,很轻松地看,很轻松地写心得,很轻松地与心交流。一些生活中的困惑在不经意间得到了解脱,似乎开启了一道解脱焦虑与苦闷的大门。一阵清风飘然而进,一片明媚的阳光照得通体舒泰,一种精神的温暖突然间让人感到了高尚是什么。心灵的平静和行为的和谐应该是高尚的最高境界吧。
人生是往两个方面发展的:一是事业,可以做得无限大,官至总统,钱如比尔·盖茨,对国家和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受到人们的敬仰和追捧,成为许多人实现理想的偶像,是横向的发展;一是内心,关注内心的感受,追求心灵的平静,如弘一法师(李叔同)、昌圣法师(李娜)、妙真法师(陈晓旭),在红尘如火的生活中,毅然放弃物质的丰富,把心灵置于无上的地位,感受内心的呼唤,让平静洋溢在修正自己的过程中,是纵向的发展。
当然,家国事业缠绕一生,以一种平常心境对待世俗生活,荣辱沉浮客观对待,也是一种修为。大千世界,百味人生,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就要选择一种赎渎自己的方法,把盛在心中的水以一种合适的方式释放出来,需要精神的寄托。
宗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儒、佛、基督和伊斯兰教,无一不是劝人向善的。
以感恩的心,忠孝的行为,回报国家、社会、家庭和亲人、朋友。家庭有灾有难,要像一堵墙一把伞,遮风挡雨;社会需要正义,要敢于挺身而出;国家有难,要义不容辞担起匹夫之责。
然而,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人性的享受,家庭的需求和个人的发展成为需求的主流。陈晓旭因为内心需要更高的慰藉,遁入佛门,是精神层面上的高尚境界的追求。只有自己的心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别人的妄自猜测是对妙真法师的不公,也是对自己灵魂的一种亵渎。
不要苛求别人与自己一样。
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以一种精神的寄托,解脱生活中的压力是无可厚非的。
也许,在你读了《百喻经》后,心会放在一个你认为最平静的地方,你会为此感觉到神清气爽。
2010年3月1日
佛教来源于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经典浩如烟海,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百喻经》又叫《百句譬喻经》,原名为《痴华鬟》,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它通过寓言故事阐述了佛教经典,寓言通俗自默,充满了哲理,又枉具讽剌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原经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解释,一是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读者开卷感悟和卷尾诲颂共百则。
《百喻经》原无单行本,是鲁迅先生赞助印行,并作了题记,《百喻经》才有了单刻奉,成为一部独立的经书广泛地流传,这部蕴涵深厚佛教文化的典籍才为更多人所认识。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由何金宝编著。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不只是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重要的是从现代社会缤纷烦杂的生活中揭示人性,从宗教和佛学的角度去感化众生,不只是作者内心的释然和豁达,也让读者可以解脱生活的焦虑、苦闷,心灵得到升华,培育重建心灵家园的肥沃土壤。
《百喻经》是根据《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寓言故事,由迦斯那编撰整理而成,原来只是一个个小的寓言故事,散落在各部佛经当中,由僧人们心口相传。
《百喻经》称为“百喻”,应该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其实原经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为“百喻”,一种说法是按照中国人的习俗称呼的,九十八篇,近似于一百,就成为百篇,另一种说法是加上读者的开卷感悟和卷尾诲颂,共称为百篇。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一书,包含了何金宝先生阅读《百喻经》九十八篇寓言后的心得。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串起的心灵之花,帮助作者解脱了生活的焦虑、苦闷、烦杂,使灵魂得到升华,给精神世界一片明媚的阳光。作品反映出作者情感的凝聚和抒发,才学和涵养的弥漫,思想和品格的外露。热爱生活,感悟人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坎坷,归整心理,寻找属于自己的桃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