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方法之三:Gustav Theoder Fechner(德国之哲学家、心理学家,首创实验美学者)。十九世纪讲美学者,多以数个名词合起来讲,至Vischer则渐从事于实验方面,所谓speculative aesthetics之美遂稍衰,Fechner出,谓当先从具体的形体默想着手,谓自己的美学,系从下往上升的,他人的则系从上往下来的,如拿极简单的几何形体,令多数学生看,如都以那几个形体为好,则再进而讨论其学之所在,以及如何去建设,故谓为普通的,形体的,实验的。此其学说之大概也。至其所用之方法有三:
1.选择的——即须经多人认可;
2.配成法——令个人拣择;
3.测量法——何者形体能生美感,何者不能。
彼常将美原质分为六种,约言之,则可分为三大类,一、二两种可名为(1)质的原质;三四种可名为(2)量的原质;五六种可名为(3)内容的原质;其最大供献则在联想方法,associations principle之学说(六种美学原则之一),今将其六种美学原则说明如下:
(1)刺激阶级——美的对象总得超过吾们感到的一种相当阶级,才能生美,不然则不觉其美,如看不见的、听不见的,吾人既得不到刺激,又何美之可生,此为心理上一定之现象也(心理上普通事物亦然)。
(2)凑合——必须凑合,始生美感,如音乐仅有调子,仅有节奏,仍不能感到美,图画亦然。
(3)复杂的一致——单调固不生美,纯复杂而无章亦不美,必复杂中再有一致的和谐始美。如音乐,虽各器俱全,同时再表一致的节奏,则美感生。房子亦然,各式竞立中再有一致的趋向,才能好看。
(4)真实——物须真实而不矛盾的,美才能生,如画一物而去事实太远,则美不能生,故对象须求真实。
(5)清楚——有明白的表现始可生美,暧昧则不行矣。
(6)联想原则:A.direct factor:对象的形体颜色等,如桃子,只见其外表为直接感触者。
B.associative factor:此则于感触之后,即可感到别的方面,如见桃子而思及其味道、桃树、桃花以及咏桃之诗、画桃之画等等,然吾人若见木作之桃,其联想决不至如此之多。
凡任何对象,皆有此两面,故联想为内心的经验,吾人寻常所见者,不过形体与颜色,而内中之意义,大半由经验而来,惟知此种联想与客观的对象已溶化,故虽非直接经验所有,却能直接感觉进去,不待迟回,也如见桃子,立时想到甜味。
彼又谓美感的内容,大概皆系联想作用,艺术之功用,亦即在如何能使人见其作品,发生联想,盖联想愈多,美感愈浓也。
彼尝自名其说,系从下往上的,从简单进至复杂高深的,已如上述,此其在美学史上之价值也。至其美学说之内容,已见上述六原则,彼之联想论,完全基于直接的观察与原有之经验于溶合而成为另一感觉,故物所表现之内容乃吾人所赋予者,如一见椅子,而使立刻知其系硬的,可坐的,为立体的,固不待诸试验以后也,若物能将境界完全托上,吾人亦无所用其联想,转觉兴趣索然矣,设告以此桃为木所制者,则各项联想,定不发生,故美之实际即存在于联想中间。
批评——彼说之缺憾:(1)联想为普通之心理作用,并非美学之特有原质,彼不能与美原质与其他普通原理分开,且不能指出何者为美的联想,何者非美的联想,殊为缺憾。
(2)direct factor之本身亦有问题,彼谓direct factor为物之对象,即形式及颜色,设完全没有联想,则美的direct factor与普通的direct factor亦必有不同之点,如颜色等等,也当分别什么样为美术品之factor,什么样为非美术品之factor也。又如看见椭圆形、长方形(几何上的形体),直接觉其比他样形式为美,并非因为有什么联想,故联想论施诸一切为不全合,故某为直接的factor,某为联想的factor,真实分析之,实难做到,故direct与associative云云,亦不过对待言之而已。
惟其说影响后人则甚大,彼弟子且常用各种实验,遂开后人实验美学派。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