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阐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规定和经验观察;政党制度框架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与政治文明,中共领导体制、中共与国家权力的结构关系及其面临的问题;中共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作用,尤其是在执政理念、政策主张、组织结构和微观基础方面的适应性;政治文明建设的工具可能性——政治技术,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外部因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政治文明建设在当下中国不仅具有价值导引功能,更是现实利益诉求之所需。从政党与政治文明发生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理路,本书主要阐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规定和经验观察;政党制度框架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与政治文明,中共领导体制、中共与国家权力的结构关系及其面临的问题;中共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作用,尤其是在执政理念、政策主张、组织结构和微观基础(党员)方面的适应性;政治文明建设的工具可能性——政治技术,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外部因素(尤以国际共运和全球化为重点)。
前言
第一章 理论预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从“文明”、“政治文明”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关于“文明”
二、关于“政治文明”
三、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
一、自由
二、民主
三、政治公正
四、法治
第二章 实践路径:中共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探索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探索(l一年)
一、实现独立自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前提
二、对新型政治文明——人民共和国理想的追求与探索
三、建设新型政治文明的实践
四、对新型国家结构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年)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建设
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年政治文明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节 新时期的政治文明建设(年以来)
一、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
二、政治文明与现代化建设
三、中共提出政治文明的意义
第三章 政党制度:政党政治与政治文明
第一节 政党政治与政治文明的广义考察
一、政党政治是典型的政治文明制度
二、政党政治的中心问题
三、西方政党政治危机分析
四、对政党政治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中国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中国政党制度概述
二、制度框架和以党为主导的多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体复合结构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中共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及相关问题
一、中共取得国家权力的形式
二、中共与国家权力的系统结构
三、政治文明建设中党与国家权力关系的几个重要问题l
第四章 组织能力:执政理念、政策主张、组织与个体
第一节 党的建设与政治文明
一、加强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二、加强党的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统一的
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四、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第二节 执政理念
一、关于执政理念
二、中共执政理念的内涵
第三节 政策主张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推进国家建设
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五、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六、和平崛起和参与国际机制的进程
第四节 组织与个体(党员)ll
一、组织结构与纪律维护
二、组织个体(党员):规范分析
三、组织个体(党员):生活方式及其现代化
第五章 操作转换:对政治技术的探求
第一节 技术问题域中的政治
一、技术地位的上升及其二重性
二、技术的问题之域
第二节 技术的前景
一、E.舒尔曼的思考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技术观
三、社会主义技术实践的应然逻辑
第三节 技术政治化与政治技术化:以“国际政治”、“政治体制改革”为个案
一、技术与国际政治
二、技术与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节 政治技术的理论思考
一、政治技术的文献研究
二、从社会技术到政治技术:政治技术的出场路径
三、政治技术的本质和特点
四、政治技术的理论型构
五、兼顾特殊性与普遍性:政治技术的开放视界
第六章 外部因素:国际共运与全球化
第一节 国际共运的政治历史遗留
一、国际共运的成败得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参照系
二、列宁政治建设的基本思想
三、苏共实践对列宁政治建设思想的背离
四、国际共运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
第二节 全球化与政治文明建设
一、全球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双重影响
二、在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强调政治文明的民族性和阶级性
三、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