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城市文明是由东向西推进的,而苏州河的流向则是由西向东汇入黄浦江最后百川归一的。或许正是因为这强烈的逆向,才碰撞出层出不尽的上海传奇!从来,水路是最节省成本又是最便利的交通形式。由齐铁偕主编的《苏州河的故事》串联起千年的城市记忆。
由齐铁偕主编的《苏州河的故事》内容介绍: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给当代人留下的是清澈流水、滨河绿地和两岸高档住宅。但“老上海人”的记忆却久远得多,有它起源于苏州,流经吴淞口进入青龙镇的传说;有堪称河上“桥梁博物馆”的三十余座风格各异的桥梁;有儿时散发着黑臭、与黄浦江泾渭分明,现时却碧波荡漾的治理成绩。《苏州河的故事》无不拓展着我们的记忆空间,让我们与自己的城市更加贴近,也对他多一份包容和理解。
斜阳把金色的光晖尽情洒在窄窄的河面上,洒在大块的绿色中,洒在游艇码头旁那一组青砖绛瓦、似旧非旧的建筑群里。没有风,苏州河水波光粼粼,静静流淌。过了古北路桥,拐个弯,继续东去。河边,约有20层楼高的灰白色的巨型烟囱,把它长长的影子投在绿绒般的大草坪上。在秋日的黄昏里,在喧闹的都市中,这一片绿色显得更加静谧,更加浓郁。
从古北路桥西侧的便道一进来,就是长风生态商务区2号绿地和游艇码头。人口处,一片五彩缤纷的太阳花调皮地聚集在一起,白天在阳光下欢快地绽放。游艇码头岸墙两侧的走道,全部用木板铺设,岸墙也都用木板铺贴起来。岸墙内侧竖着一排张开的遮阳伞。乳白色的朵朵伞花,使游艇码头更增添了几分时尚气息。游艇俱乐部新购买的两艘游艇已经停泊在码头。那艘漂亮的红色游艇,是从法国进口的。斜阳里,它像一个时髦的女郎,昂起高傲的头颅,顾盼生辉地斜卧在古老的苏州河上。
几天之后,这里将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一群年轻人,正忙碌着为母亲河装扮一条漂亮的船。他们把这条船叫做“女儿船”,并将在这里为“女儿船”举行首航礼。在他们创意迭出的方案中,还有评选“东方名媛”的详细方案。年轻人选择这个曾经的老渡口作为“女儿船”处女航的起锚地,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老渡口特有的历史沧桑感,加之新码头独具特色的游艇游船服务和文化风貌展示区,正同他们为母亲河精心打造“女儿船”的主旨契合,这里也将是苏州河畔的“名媛”们展示风采的绝佳舞台。
从前,上海人把造币厂桥(今江宁路桥)以西的地方叫做“沪西”。一到沪西地区,苏州河上的桥梁就变得稀少起来。两岸往来主要靠摆渡。那些渡口大都以某户人家的姓氏称呼,比如曹家渡、强家渡、陈家渡等等。其中曹家渡最为有名。明代永乐年间,安徽举人曹守常举家迁居苏州河畔,形成当地境内第一个村落——曹家宅。万历年间,在附近苏州河上设立渡口,故称曹家渡。曹家渡地处交通要津,周边工厂云集,人口稠密,日后又成为静安、长宁、普陀三区交界点。由此,渐渐地发展成为沪西知名的商圈。
与曹家渡不同,连接长宁、普陀两区的强家渡,是上海苏州河上“最后的摆渡口”。强家渡向西那一头是蜚声国内外的虹桥涉外经济开发区,这一头有著名的高等学府——华东师范大学和沪上最大的山水公园——长风公园。古老的渡口,早已承载不了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涌动人流,市民要求建桥的呼声强烈。但由于缺乏规划,强家渡附近已无适当地方可供选址建造一座像样的大桥,于是就建了一座简便的人行桥。1997年12月16日,强家渡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最后一船渡客,告别了作为浴火重生中的都市渡口的记忆。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