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声名鹊起,享誉世界了。他提出的许多远远超过自己时代的卓越猜想丰富了人类的思维。他对欧洲众多的哲学流派、俄国众多的文学家和哲学家都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人们终于发现了这位德国天才。叔本华生前最后编的两卷书《摘编和补遗》被称为最通俗易懂的“大众哲学”,尤其是其中的“日常生活智慧格言”,使叔本华在晚年一下子成了名人,成了当时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哲学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他们发现了我--叔本华传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俄)阿·古雷加//伊·安德烈耶娃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叔本华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声名鹊起,享誉世界了。他提出的许多远远超过自己时代的卓越猜想丰富了人类的思维。他对欧洲众多的哲学流派、俄国众多的文学家和哲学家都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人们终于发现了这位德国天才。叔本华生前最后编的两卷书《摘编和补遗》被称为最通俗易懂的“大众哲学”,尤其是其中的“日常生活智慧格言”,使叔本华在晚年一下子成了名人,成了当时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哲学家。 内容推荐 俄国哲学史家兼传记作家阿·古雷加为名人传记丛书写的最后一本书是《叔本华传》,传未写完就谢世了。他夫人伊·安德烈耶娃继承遗志,续完全稿,2003年顺利出书。 本书结构严谨,章目清晰,脉络分明,行文流畅。德国思想家叔本华在立传人笔下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叔本华的时代背景、家庭出身、求学经历、著书立说过程,以至叔本华的个性特征、为哲学献身的刻苦追求真理的精神、叔本华的朋友圈子、感情波折、饮食起居等等,都被刻顽得面面俱到、入木三分、生动感人。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著作以及他的美学、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论点也都被一一展示出来。叔本华与他的老师康德以及德国古典学派的其他哲学家的共识、近似之处,区别、差异之处也都有实事求是的分析。 叔本华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声名鹊起,享誉世界了。他提出的许多远远超过自己时代的卓越猜想丰富了人类的思维。他对欧洲众多的哲学流派、俄国众多的文学家和哲学家都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人们终于发现了这位德国天才。叔本华生前最后编的两卷书《摘编和补遗》被称为最通俗易懂的“大众哲学”,尤其是其中的“日常生活智慧格言”,使叔本华在晚年一下子成了名人,成了当时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哲学家。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根 家世·童年 “世界之书” 抵押荣誉 自由! 第二章 求学年代 在哥达城出丑 魏玛。母亲和儿子 格丁根大学 在柏林 寻找词语表达 筻三章 启程 他早就脱颖而出了 重返魏玛。同母亲决裂 伟大的会见:歌德和叔本华 第四章 幸福时光 “您开花啦,博士先生!” 探索和收获 第一次意大利之行 第五章 我的旗帜——真理 另辟蹊径 “幻象——掩盖欺骗” “意志——世界的核心” 第六章 拯救之路 “世界的统一目光” 审美直观——通往真理之路 美德是学不到的 永恒的公正裁判 只有信仰才能拯救 第七章 被制服的赫拉克勒斯 没有听众的预言家 不愉快的事成堆 小乐趣、小怀疑、小挫折 第八章 法兰克福栖身处 寻找安静 《论自然界中的意志》 关于统一和自由 第九章 暴风雨年代 自由和必然性 意志自由和自我意识 《论道德基础》 恐惧 第十章 “尼罗河直通开罗” 时代大转折 “荣誉的喜剧” 否定的幸福 第十一章 生活意志 类的呼唤 阿尔图尔·叔本华的“小阳春” 大众哲学 关于自身 “他们发现了我” 第十二章 学说的命运 “继承者们” 弗里德利希·尼采和其他人 20世纪故乡状况 第十三章 叔夺华和饿罗斯文化 思想上划清界限的镜子 “而叔本华,叔本华是个啥!” 叔本华和俄罗斯唯心主义 代结束语 叔本华今天对我们说些什么? 阿尔图尔·叔本华生平创作年表 参考书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最后,叔本华不倦地揭露有神论,揭发唯理论的神学,断言“基督徒的启示在哲学中算不了什么;因为哲学家应当是不信教]的”(80.第628页)。他注意到新教徒的说法中有与神恩概念一致的地方。问题在于他在否弃创造行为,最美本质的存在和不死的同时,并不反对基督教的伦理学。毫不奇怪,基督教——他从孩提时代就养成的信仰,但对天主教有恶感。 他简略地重新复述了基督教有关预定(尤其与复活性格的概念有关)、有关复活、神恩和宁静的信条。这里指普世的即全世界的先验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实现意志的自由,基督教的教义无非是指复活,而发生这种变化的认识是指对神恩的认识。因此,“关于意志自由的哲理诗句没有失去理由,而关于神恩和复活的教会教条没有失去含义和意义。”(73.第496页)它们合而为一,叔本华总结说,然而马勒伯朗士是对的,他提出“自由即秘密”(73.第495页)。要知道,神秘主义者称之为神恩和复活的那种东西,在叔本华看来就是这种意志自由的表现,意志自由在理解了自己的本质之后,就在这种理解中获得了宁静,摆脱了各种理由。 恰恰这种认识才是神恩,因为它不是蓄意造成的,不是被迫形成的,它突然降临,就像从外面飞来的东西那样。它之所以是神恩,还因为在复活过程中人的本质完全改变了;新人取代了旧人;亚当是自然界的象征,确认生活意志,而基督是否认这一意志的象征和化身,基督代替了亚当。叔本华以奥古斯丁的权威作依据(他在论自然界的意志一文中重新提起他,而在《世界即意志和表象》一书第二版中附加了一条关于意志自由的长注)。 奥古斯丁(354--430)——教会之父和由古代到中世纪过渡时代的最大思想家——创立了宇宙的完整图景,这个图景成为将近千年的典范,这时第一次出现了可以与他相比的另一权威托马斯·阿奎那。阿·阿·斯托利亚罗夫在《意志的自由是欧洲道德意识的问题》一文中(2000年莫斯科版),指明了奥古斯丁在分解有关预定和人类自由问题所经历的道路。第一句:如果上帝对世界上恶的存在不负责任的话,那么恶是从何而来的呢?回答:恶的来源——败坏的意志;第二句(过渡性的):什么是道德行为、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回答:为上帝效力,爱亲人(有善良的意志和道德的自由);第三句:善良的意志和道德的自由从何而来?回答:从难以捉摸的最高决定(承认、选择、预定)而来;对道德自由的获得只不过是把自己的状况当作自由的状况的一种心理感受而已。关于神恩和预定的学说由于奥古斯丁和贝拉基主义邪说的争论而得到明确的形式(411年至420年)。贝拉基驳斥了原罪对人类的意义,亚当的个人罪决不能转移给后代;人在创造时天生具有最初的神恩,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达到善良,而神恩的帮助只是加强他达到善良的自然能力;人的意志的自律以理性公设为根据等等。奥古斯丁反驳贝拉基,把原罪看成人类的人种毛病;甚至受洗也不能使人恢复神的纯洁(《无罪之罪》)。绝对摆脱罪,只有在另一世界才有可能,所以人注定要服从上帝的天命,在天命的帮助下他才得到神恩,才得救,而且优秀人物得救的日子早在共同创造世界之前,双重的预定,一些人得到神恩,而另一些人遭受毁灭。自由的思想就这样溶解在必然性的概念中。为使预定理念成为积极的理念,不带有庸俗的命中注定的结论,这一理念应当获得新的意义……应当变成促进实践活动的推动力。路德解决了这一任务。奥古斯丁也不能达到承认意志的自律,就像康德做到这一点那样。预定的理念达不到完整境界,不具有宗教改革时代它得到的那种积极性质。 路德(特别是加尔文)把得救和相信客观力量的作用联系起来,在对客观力量作用的信念中,本身的意义(事业、功劳、信念或意向)不起任何作用,在主体选择和保证用自己的力量得救时论政主体的形而上学自律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都按必然性来完成,只有在神使人具有自由意志的条件下,意志才是自由的。 P205-208 序言 叔本华是世界史上狂飙突进时代的同时代人。当时爆发了法国大革命(1789—1794)和连绵不断的欧洲战争。千百万人民流离失所、血洒荒原,旧的国家和王朝一去不返,新的国家和王朝应运而生。欧洲各国人民在拿破仑新秩序的压迫下辗转呻吟,他们深受俄罗斯人民反波拿巴的卫国战争胜利的鼓舞,奋起反对侵略者的民族抵抗运动遍地开花。在革命以后的年代,新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以及新的生活方式也纷纷出台。 叔本华没有直接卷入时代剧变的旋涡,他没有投身革命;他没有驰骋疆场,但他作为一个巡游欧洲亲历战时之苦的少年,也深深感受到了生灵涂炭的大灾大难;他没有为德国要摆脱拿破仑桎桔解救出来的思想所动;他只是一个当时当事的旁观者,但他却陷入毁灭感不能自拔,人间的痛楚和牺牲折磨着他。 这是德国哲学的繁荣时代。德国哲学发端于1781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后来被称为古典哲学,形成了伟大的哲学体系,颂扬理性、论证人的思想在解决最高生活问题和实现人的使命方面必将取得胜利是其特色。对理性和理性知识的崇拜,对人类的前进发展、对人类的进步和幸福的深刻信念(如康德说人类是自然界的最高目的;黑格尔说人类是绝对精神的最高智慧),对人的行为的理性假设,对绝对道德的理性主义或宗教的论证——所有这一切,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和它的许多后继者的基本成就。他们的学说的特点是历史乐观主义和高度的人道性。叔本华是康德的弟子,但他在很多方面走的是有别于老师和他的伟大的同时代人的另一条道路。 德国古典哲学是叔本华哲学赖以发展的基地和环境。叔本华对德国古典哲学也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总结起来,可以表述如下: (一)时代的主要哲学成就——辩证法。对辩证法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辩证法给人的思想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作为思维原则的历史主义牢固地成为哲学惯用语:世界被理解成正在发展着的矛盾整体。关于对立面同一性的古老猜想成了公理。新的思想是辩证逻辑的思想,建立相互联系的范畴体系的思想。从而哲学这门科学的专用语言就完善化了。 哲学运用极其广泛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仅反映现实的各个不同的方面,而且反映它们的相互联系、转化和相互作用。像灵活、流动这样的概念是可以彼此转换的。只有通过它们在体系中的地位才能予以界定。但是,形而上学的科学逻辑方面仅仅是事物的一个部分。辩证法的另一个也许是更重要的形式——精神直观、直觉,通过这种形式,从个别现象中可以看到本质。这不仅关系到艺术,而且与自然界和世界观有关。辩证法的这种形式在叔本华看来是特别重要的,后来,俄国唯心主义者也作如是观。 (二)彻底地重新考察了主客体关系。所有以前的学说(唯物主义学说和唯心主义学说都包括在内)其通病在于直观性:在他们看来,认识过程是对外来形象的被动感知。德国古典哲学第一个宣告意识的能动性,主体深入客体,以及它们的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知识之产生是主体综合活动的结果: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也创造世界。 (三)认识的范围呈现出日益广泛的规模。其中也包括无意识的、未被意识所控制的过程。思想的无意识活动也存在于创作的个别行为中,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有成效的想象。还有集体的、大众的无意识的——神秘主义的思维,这是社会意识形式发展中的必然阶段。意识上升到包括认识自我的自我理解的顶峰。 (四)18世纪出现了一门“新科学”——雨果称之为社会知识部门;伏尔泰使用了“历史哲学”这个术语。德国古典哲学论证了社会规律性的思想,指出活动就是社会规律性最鲜明表现的范围。创造、创建、劳动工具成了哲学考察的对象。试图在人类的历史中看出进步发展,哪怕是矛盾的发展的合乎规律的阶段。进步导致人的恒久夙愿的实现——从社会生活中消除战争,建立普遍的法制。人的福祉成了哲学的最高关注点。 (五)另一门在德国享有盛名并已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新科学”,就是美学。先前的已经陈旧的学说,时断时续不连贯,没有抓住美作为人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辩证性质。审美表现为理论和实践、科学和伦理之间的中间环节。艺术第一次进入历史考察视野,分析了艺术概括的两种相互联系的形成。 (六)在古老的哲学科学——伦理学中,德国古典哲学也有了新的表述。讨论了幸福的问题。责任感是道德行为的绝对动因这样的思想产生了。在哲学中第一次提出了理想问题(见书目索引19.第302-304页)。 (七)按新的方式提出了人的问题。“什么是人?”这是康德哲学的主要问题。用科学方式是无法解答这一问题的。 不,你决不能解释 什么是人的问题 浮士德对梅菲斯特的这种责难似乎说明哲学是一门对自己的能力处于安然无知状态的科学。只有总合的哲学知识才能解答从康德到叔本华的德国古典哲学所念念不忘的问题。尽管叔本华并未采纳他同时代人的许多卓有成效的思想,他本人的思想都是在康德所提出、后由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所发扬的那种思想轨道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整个说来,他的学说是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他的学说是这个时代所不需要的:进步的思想鼓舞不了他,怀疑理性的信念,哪怕公认的常理和正常的想法从来都打动不了他。 比叔本华年长的同时代人的学说体系给人类指明了美好的目标,却引起叔本华的反常反应:这些学说他不仅不采纳,反而仇视之,他特别仇视黑格尔的学说。只有康德对他来说才是个例外,即便如此,也还心存保留。叔本华和他杰出的同时代人一样,毕竟“来自康德”,他颂扬康德,尊康德为一种“伟大精神,它给人类提供了永恒真理”(74.第13页)。叔本华把康德的许多思想视为自己的出发立场,走的却是不同于年长的同时代人的另一条道路。但是,他的自然主义是别具一格的,而人道主义和伦理学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潜在力量合拍的。 在方法和方法论方面,叔本华力求建立包含存在和思维的普遍性在内的哲学体系。然而他对德国古典哲学创建体系的泰斗——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人极不友善,正因为他们力求从完整性的角度来看世界;他把他们称为康德以后时期徒有虚名的招摇撞骗者,正是因为这种欺骗行为,就该把他们从哲学家王国赶出去。 既然叔本华不接受这种建立体系的做法,他的学说的许多诠释者就认为他的学说是与系统性格格不入的,或许这也是他不加封闭的结果。 但是,有些现代研究者坚持认为,他的哲学由于明确性、论证的彻底性和有序性,恰好表现为一种体系,他本人就是一位“系统论思想家”(102.第2页)。对体系建立者的攻击,表明叔本华个人不接受--这些作者的历史乐观主义,说明叔本华的主要兴趣在于人本主义问题,这在客观上促使他成为他们的对立面。 尽管叔本华的兴趣和他的学说的唯一对象是人,——而人是具体的、有经验的、真实活动着的,因自己体力和精神上的不完美、外界条件的恶劣和对死亡命运的恐惧而深受苦难,——所以,他的学说的结构就表现为一种包容世界的体系,并指明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叔本华的追求是人道主义的;他考虑人的幸福问题,他想告诉人们如何才是幸福的,但他认为这个目的是达不到的。与同时代人不同,他对世界和这个世界上的人的看法是悲观的。 叔本华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放在人和世界的非理性的盲目的力量上,但他极力想独特地根据理性主义来解释这种力量。托马斯·曼关于叔本华写道:这是一位“最合乎理性的非理性哲学家”。理性主义是西欧研究哲理的主导传统,但不是唯一传统。自古希腊时代以来,许多思想家都保留有对非理性的需求。他们感觉到有理性之外的东西,力求摆脱理性的压力。但是,哲学的启示也好,对超理性的信念也好,都离奇地具有了理性主义的性质。叔本华也不例外,但他使感情的范围回归到哲学。 叔本华认为自己是这种生活狂欢活动的旁观者,但同时试图对他以为是急切的问题作出回答,然而这些问题此时此地得不到解决,而且由于人类的夸大狂注定是解决不了的。叔本华远在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前早就看到了这种夸大狂的三个深刻的症状:①宇宙学方面的症状,人是造物之冠,而地球只不过是无限空间中的无数小球之一,在地面上存在有好似吹落下来的大量活生生的、会思考的存在物;②生物学方面的症状:人由于自己的理智才表现为自然界之冠,但他毕竟是动物,他的智力仅仅要求弥补本能的缺乏,弥补适应生存条件的能力的固有的不足;③心理学方面的症状表现在幻想中:我们有意识的自我是自家的主人。 叔本华没有留下自己的传记。总共只有四篇他自己写的作者简历;两篇是为博士论文答辩和取得编外副教授而于1813年和1819年写的简历,另有两篇是1851年为厄德曼的《新哲学史》写的传记草稿以及为迈耶尔的《百科辞典》写的传记草稿。但是,在哲学家死后不久开始(并不是没有争吵的)大量发表他的遗作,其中包括信件(诚然保存得很不完全)、札记、日记片断等等,从这些遗作可以了解到他生前的许多真实情况、他的思想的起源以及他一生都忠实于他自少年时代就产生的世界观。 叔本华避开当前大家所关注的事件,追求一般的人性,他显现出首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同源关系,更广泛些说,与近代一般欧洲传统的同源关系,尽管在自己的学说中也添加了从印度智慧中汲取的主题和概念。但整个来说,他的作品是德国天才的产儿。 有这样一种意见:人什么样,他的哲学就什么样(费希特语)。而实际上,独特的思想反映它的创作者的个性特点。叔本华的个性起因,无论从内容和论述的性质上看,还是从他强烈的个人意向方面看,或许只有尼采才比他略高一筹。 用歌德的话来说,要了解诗人,必须走进诗人的国度。不仅进入诗人的周围现实,而且进入他的内心生活、他的内心激情、他的心灵深处。谈到哲学,情况也一样:要了解一种学说,不仅指他的世界观,不仅要看他感兴趣的对象,他所遵循的方法论和方法,而且要了解他创立学说的外部条件——社会生活方式、精神界的特点,尽可能地要深入到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他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经验,以及他的性格。 叔本华是时代的产儿,又是时代所不喜爱的另类。他与德国古典哲学在精神上有紧密联系,但由于他拒绝崇高理性,坚持悲观主义而被挡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大门之外。只有关注这位思想家的生活事件和精神探索,才能理解这里所说的同源关系和显现断裂痕迹之所在。同时,也不能忽略后人对他的哲学众说纷纭,这些众说纷纭的解释时至今日都是有意义的:它们能帮助我们更详尽地揭示本书主人公的世界观在今天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方面面。 后记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是短促的。相对而言,人一生专用于认真学习、阅读和研究的时问就更少得可怜了。读书是需要付出的:花费时问,花费精力。若要弄懂弄通一个问题,那可是谈何容易!起码是很辛苦的啦。 回想我从小就喜欢看书,稍长,我特别爱读19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到成人以后,我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参加革命工作,无怨无悔地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和研究。我原本阅读文学作品的爱好和兴趣,便自然而然地逐渐转移到中外哲学和历史领域了。对于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著作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和涉猎。叔本华这位德国哲学家的名字和作品虽有所知,却知之甚少。 一般说来,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他形成了伟大的哲学体系。这个学派颂扬理性主义,崇拜理性知识,深信人类的进步发展,人类的绝对精神和幸福。概括地说,康德及其后继者如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的基本成就恰恰表现在这些方面。他们学说的特点是:辩证法,历史乐观主义和高度的人道性。而叔本华这位德国哲学家,虽是康德的学生,却完全属于另类,被他的同行和同时代人拦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大门之外。看来,他走的是另一条路。叔本华被看成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的代表。对他的意志形而上学不屑一顾,对他的悲观主义嗤之以鼻。虽然叔本华敬重自己的老师康德,但他不赞同康德的自在之物的立场,虽然叔本华的某些观点与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学说相近或相似,但他一贯把自己的同行视为对手或敌手,挞伐起来不留情面,有时甚至凶狠到了骂街的地步。真是狂妄自大到了极点。从某种意义上看,叔本华个人性格上毛病缺点很多,有些甚至是致命的。比如他害怕失去自己的财产,他非常讨厌群众运动,他不支持德国革命,颇有点视革命为洪水猛兽的味道…… 叔本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学说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他的学说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成分到底表现在哪里呢?他对德国古典哲学到底做出过什么样的贡献呢?从当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应该引起而且已经引起中外哲学家和哲学爱好者的广泛兴趣和认真探讨。 感谢我的同窗好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真同志送来著名传记作家古雷加的这本新书《叔本华传》。她热情鼓励我将此书翻译出来介绍给广大中国读者。 这本传记从历史的视角,从现实的状况,从前瞻的高度,比较全面地、细腻地、生动地刻画了叔本华从降生到谢世的全过程,考察了叔本华的家庭背景,分析了叔本华的个性特点,描述了叔本华的痛苦经历,表现了叔本华的钻研精神。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著作以及美学和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和论点被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经过考证,叔本华其实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已逐渐名声鹊起而享誉世界了。他对欧洲的众多哲学流派、对俄国的许多文学家和哲学家都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人们终于发现了这位德国天才。因此,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叔本华占有并非不重要的地位。 这本传记原作语言鲜明,文笔简练,感情真挚,材料丰富。我越读越有味道,便欣然动笔开译了。两易寒暑,不辞辛劳,终于译完全书。我接受任务的负重感和完成任务的释怀感,现在都已成为过去。 全部译稿由中央编译局资深翻译家高叔眉同志进行审读和润饰。他在看完我的译稿以后写了两首五言绝句,共四十个字。他说这是作为一个先读为快的读者读了全部译稿之后的“读后感”的浓缩和升华。在此我把这些文字保留下来。 其一 其二 唯心叔本华, 立传人多情, 唯物研究他, 译传人多能, 世界多多彩, 审书人费神, 哲学护百家。 读书人开心。 在传记翻译过程中,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真夫妇的大力支持,对传记内容上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本书参考书目中有关德文书目和报刊名称,曾请中央编译局访德学者胡慧琴同志帮助查对,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感谢。译文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敬乞读者提出批评,不吝赐教。 最后,我想用我的小诗一首结束自己的这篇《译后记》: 译海寻梦年复年, 译品传世慰先贤, 莫问付出心血量, 但求无价果甜甜。 冯申 2006年5月4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